任杰
語文擇焉動之情,語焉串驪珠,教師的語言藝術作為教學過程中最主要、最具作用的手段,在推進高效教學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善用語言藝術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成為諸多一線教育學者重點探究的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應善用語言藝術,增強課堂表達的吸引力、感染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完成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活動?;诖?,本文分析了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語言藝術的基本特征,分析語言藝術的價值,探究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語言藝術的運用策略,旨在發揮語言藝術的作用,讓語文課堂彰顯藝術氣息,提升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與質量。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特征
(一)規范性
年齡越小的學生向師性越強。低年級的學生對語言的掌握能力、語言的使用能力等均比較弱,對語言表達并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基本以老師的描述為導向。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一定要保證規范性,將其作為語言表達的前提與基礎。教師語言藝術的規范性與否直接影響學生的語言發展。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潛意識地模仿教師的語言,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語言表達形式。
(二)趣味性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應具備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低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比較淺顯,理解能力相較于其他學段也有所欠缺,很容易對一些枯燥、乏味的語言表達產生排斥情緒,影響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以風趣的語言感召、驅動學生基于教師的引導獲得對語文學習的全新認知,從思想、心靈層面上愛上語文,激發語文知識探究的興趣與能動性,達成對知識內容的深層理解。
(三)生動性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應具有生動性,盡量使用低年級學生習慣的、熟悉的語氣表達。低年級學生更喜歡活潑開朗的語言風格,抑揚頓挫的語調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生動形象、孩子般的詞匯能讓學生產生想象。因此,教師的語言藝術要具備生動性,善用修辭,使表達語言更具形象性與審美性,更為快速地將學生吸引到課堂學習情境中,使其在生動語言藝術的感染與熏陶下主動探究知識,加深印象,提升學習效率。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價值
(一)有利于學生掌握字詞讀音
教師規范性的語言藝術特征能夠輔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字。低年級是學生學習拼音漢字的重要階段,教師的實際發音及說話方式對學生的字詞讀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充分發揮出語言的正面示范作用,引領學生以更為規范的語言表達形式展開交流互動,使其在教師規范性的語言藝術熏陶中掌握正確的漢字讀音、明晰漢字拼讀的方式,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語言藝術的使用能夠驅動低年級學生更好地識讀漢字,抓準字詞讀音,確保讀音的準確性與規范性,使其在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中構建更為完整且規范的字詞讀音知識體系。
(二)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生動的語言藝術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善用語言藝術,以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生動形象的方式將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表達出來,變得淺顯易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學生受到教師語言藝術的引領,能夠更為主動地探究課文內容,循著教師的表述分析文章,深度理解課文內容??梢?,語言藝術的使用能夠引領學生以形象化的思維對課文內容進行直觀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主要結構,輔助其突破重難點,理解文章內核,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與質量。
(三)有利于發展語言表達思維
教師趣味性的語言藝術能夠激勵學生主動思考,刺激思維,使其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活動中獨立思考、大膽想象,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能發展語言表達思維。教師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富有藝術性的語言表達能夠加大自身的影響力與引導力。低年級學生受年齡的限制,大腦對某項事物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意愿之后,在實際表達中還會遇到各種障礙。教師的語言藝術能夠對學生產生正向引領,使其以良好且積極的態度漸進式地表達內心情感,并且能夠探尋更為多元的表達形式,持續發展創新創造思維??梢姡Z言藝術的使用能夠有效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思維,讓其敢于說、樂于說、勇于說,達到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使其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實踐策略
(一)善用口頭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口頭語言是課堂語言的重中之重,具體包括為講解語言、問題語言及評價語言。教師應根據教學活動、學生表現,善用各種口頭語言,于一張一弛中創新教學形式,使學生興趣盎然,對語文學習興致勃勃。因此,教師應深入、透徹地理解教學內容,創設具有開放雙邊性的教學情境,善用口頭語言藝術組織學生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大幅提高學習效率,讓課堂彰顯個性化色彩。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為例,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時,教師便要依據教學內容合理布局教學活動,善用口頭語言,為學生構建開放生動的課堂學習情境,使其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活動中。對此,教師可以使用以下語言藝術:
1.注重課堂講解,優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為了讓學生感受文本的情感價值,教師可以使用講解語言輔助學生理解課文,直觀講述課文內容,允許他們對自己的理解展開熱烈討論,使其發揮才智、創意與靈感。比如,在課堂初始階段,教師可以為每一個小組分發幾粒種子,讓學生憑借真實的“小顆?!庇懻撍鞘裁礀|西,“陷入”與課文中鼴鼠先生一樣的“疑惑”中。而后,教師可以拿出一束鮮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解釋:“同學們手中的‘小顆粒發芽長成之后,就會變成老師手中的一束鮮花,這些‘小顆粒便是老師贈與同學們的禮物,你們想得到一束美麗的鮮花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創新了講解語言的表達形式。學生則基于教師語言藝術的引領,理解課文中長頸鹿大叔給鼴鼠先生贈送的禮物,并探究松鼠太太描述這一禮物“美好”的緣由,以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2.優化課堂提問,促使學生探究知識內核。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的核心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理解文章內核的需要善用問題語言,使學生迸發靈感、積極思考,于合作探究中共同釋疑、解決問題。比如,帶領學生初步閱讀課文之后,為了讓學生細讀課文,教師可以采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以問題激勵學生抓住文章的細節之處,完成多維思辨。具體問題如下:
問題一:課文中出現了哪幾種動物?
問題二:鼴鼠先生得到有包裹的通知后,它的心情怎么樣?有什么變化?
問題三:動物們看到這條開滿鮮花的小路,各有什么反應?
問題四:長頸鹿大叔寄給鼴鼠先生的禮物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松鼠太太說它很美好?
問題五:如果你是鼴鼠先生,看到眼前大片大片的鮮花,想想說些什么?聽到他人的贊美,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如上,教師的問題語言極具開放性、創造性、探究性,能使學生主動閱讀文本,完成對內容的多維探究與思考,直擊內核,經歷高質量學習的過程。
3.活用課堂評價,激勵學生深度學習。
評價語言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其逐漸走向深度學習境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善用評價語言,及時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作出個性化評價,將豐富、合理且科學的評價語言作為學生走向深度學習的“催化劑”。
在指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作出個性化評價,因人而異創新反饋形式。比如,在完成第二個問題時,學生基本很難回答全面,因為它需要學生梳理鼴鼠先生收到包裹、看到包裹內容、包裹丟失、看到開滿鮮花的小路時的心情。低年級學段的學生很難梳理全面,這時候教師就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回答情況作出不同的評價。比如,在學生指出鼴鼠先生看到空空包裹時心情很沮喪后,教師便可以這樣評價:“你對鼴鼠先生看到空空包裹時情緒的表述十分精準,相信也能找到鼴鼠先生看到開滿鮮花的小路時的情緒……”教師充滿啟發式、個性化的評價不僅可以對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激勵,還能驅動其他學生繼續梳理鼴鼠先生的情緒變化過程。由此,學生便將逐層深入,完成對課文內容的深度解剖,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創用表情語言,激發創造想象
表情作為人類情感的一種直接表達方式,意在通過面部表情傳遞情感、信息和意義。教師使用表情語言,能打破平淡、枯燥的課堂教學形式,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創造想象,展現個人的藝術風采。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創新使用表情語言,如微笑、點頭、直視等面部表情神態,啟發學生,促使其不斷聯想與想象,經歷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為例,《狐假虎威》文章的篇幅較長,有關于狐貍與老虎神態的理解是重點。低年級的學生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閱讀文本,很難直觀真切地理解“虎威”與“狐猾”。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創用表情語言,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以自身的表情語言藝術感染學生,帶領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做與老虎、狐貍相關的表情,以真實的體驗感受“虎威”與“狐猾”。
比如,文章中狐貍“眼珠子骨碌碌一轉”、老虎“一愣”“蒙住”、狐貍“神氣活現”、老虎“東張西望”、野豬小鹿及兔子“納悶”等描寫十分生動,老虎、狐貍及眾人的表情十分精彩,合力體現了“狐假虎威”的內核。在誦讀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出相應的表情,看誰做的表情最生動形象等。這一表情語言的創用,能夠讓學生身體力行地感受“狐假虎威”的內涵,明確“虎威”與“狐猾”的具體表現,全面掌握故事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基于自身的理解進行想象:“如果老虎知道自己被騙,再遇到狐貍時,兩者又會發生什么故事呢?狐貍還能僥幸躲過一劫嗎?老虎還會被狐貍忽悠嗎?”學生想象之后,再基于狐貍與老虎的性格做出相應的表情,延伸故事,體現他們創新思考的過程。
(三)妙用體態語言,激發情感思想
學生上課時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上,教師的身體也會通過有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姿態、動作等發出不同的信號,每一個細小的動作、姿勢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體態語言藝術的巧妙運用,讓其成為口頭語言、表情語言的有力補充與推動,有效激發學生的情感思想,成為構建高效語文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為例,《小蝌蚪找媽媽》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借助圖片了解課文內容,直觀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發現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谶@一教學內容,教師要合理使用體態語言,創新教學,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故事的情感思想,使其主動講述、背誦課文。對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展現語言藝術:
1.符號性體態語言。
符號性體態是教師使用次數最頻繁的語言,其強調口頭語言,能夠讓低年級學生更為清晰直觀地理解教師提出的要求和表達的含義。因此,教師可以使用指勢、手勢、臂勢、頭勢等動作對學生的表現予以反饋和引導。比如,小蝌蚪面對烏龜和青蛙叫“媽媽,媽媽!”時,語氣應有所變化。其中,看見烏龜時,小蝌蚪“連忙追上去”表示心情急切,語調應該有所升高??匆娗嗤軙r,小蝌蚪“游過去”,鑒于前面認錯的經驗,小蝌蚪們并沒有顯得那么急切,語調相較于前面要有所下降。在學生經歷前后對比誦讀后,教師可以通過手勢上揚及下擺等形式指引學生讀出情感變化,使其直觀體驗小蝌蚪的情感變化。
2.距離性體態語言。
教師應當合理分配教學空間,善用距離性體態語言藝術,配合教學環節,真正走近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傾聽學生的看法,對其進行個別指導,以激發學生強烈的課堂參與感。比如,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表演課本劇的形式展現故事。在合作中,各小組需制作道具(展現小蝌蚪從大大腦袋、黑灰色身子、長長尾巴到長出兩條后腿,再到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到尾巴變短以及尾巴不見的變化過程)、撰寫課本劇后完成表演。在學生完成這些活動時,教師要四處巡視,近距離與學生交流,如彎腰傾聽學生表述,與學生一同制作道具等。在學生表演時,教師也可以融入其中,與學生一同討論課本劇,使表演繪聲繪色等。教師妙用距離性的體態語言,能夠在無形之中對學生起到正向的激勵作用,有效激發其情感思想,使其主動探究課文內容。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教師語言藝術的運用能讓課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基于教學活動善用語言藝術,讓其具備趣味性、規范性與生動性,驅動學生掌握字詞讀音、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表達思維。筆者從口頭語言、表情語言及體態語言三個方面出發,論述了語文課堂中教師語言藝術的運用形式,旨在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構建更為高效的低年級語文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