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
小學階段是啟迪智慧、培養素質的重要階段,小學課堂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傳授文化知識的重要陣地。將本土文化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和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融入教學實踐中,有助于學生擴展視野、提升認知能力、發展人文素養,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家國文化的認知,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國地域遼闊,地域文化資源豐富,能夠帶給小學生更多震撼與新奇的學習體驗。將本土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中,就如同在學生心中播下了一顆顆飽含鄉土情感與民族精神的種子,能夠激發他們對家鄉故土的熱愛之情,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值得深入探究。
一、文化教育的概念
文化教育是一個涵蓋知識傳授、價值觀塑造和人格培養的綜合性教育過程,核心內涵在于通過教育活動傳播與弘揚人類文明成果,引導個體理解和接納多元文化,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開闊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文化教育也強調在學習科學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人文精神涵養和熏陶優良品德,使受教育者在傳承和弘揚文化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文化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深度融入與生動呈現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其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學習具體學科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和多元文化的魅力。能夠帶領學生巧妙地解析知識點、深層次探討問題,引導學生從文化視角審視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批判反思的能力。換言之,從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角度來說,文化教育的實施與滲透起到積極作用,值得深入探索與實踐。
二、常德柳葉湖本土文化概述
常德柳葉湖本土文化內容豐富多元,既體現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深度融合,又承載著地方民俗、藝術創作和時代發展的印記。柳葉湖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有古代驛站泉水橋、明憲宗第十三子榮王家族墓、太陽山陽山廟等。柳葉湖旁還有油粑粑、麻元坨、甑甑糕等特色美食,常德絲弦、常德漁鼓、花鼓戲也流轉耳畔。此外,其民謠童謠、民俗舞蹈、紅色傳奇、詩詞名篇等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柳葉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夠在各階段學科教學中滲透本土文化元素,勢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更多人看到、聽到、嘗到常德味道。如何改編常德文化故事、傳說,以恰當形式融入語文教學中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難題,以打破常規思維,探索不一樣的常德柳葉湖和語文課堂。
三、小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本土文化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和文化傳承價值,不僅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弘揚,更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的重要途徑。
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各地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本土文化,民間故事、傳統習俗、地方戲曲、方言諺語、歷史遺跡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入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展現本土文化的獨特價值,驅動更多學生自覺參與到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
同時,本土文化根植于地方土壤與民間群眾之中,承載的是一個地區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寄托。依托相應英雄人物、歷史事件和特色民俗等,將其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使其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是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
此外,本土文化涵蓋了地理、歷史、藝術、哲學等多個領域,將其引入小學語文課程中,有利于推動不同學科知識間的有機融合,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實現全人教育目標。再者,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歷史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其寶貴的教育資源。語文教育將實現校本教材、課程與資源等的全面構建,推動基礎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換言之,小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本土文化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
四、本土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名勝古跡我向往,爭做一日小導游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語文基礎為基礎,并以“名勝古跡我向往,爭做一日小導游”為核心,通過兩者的有效結合,利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并傳承本土文化。
首先,在課程準備階段,教師可以精心制作PPT、微課,將柳葉湖地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代驛站泉水橋、明憲宗第十三子榮王家族墓、龍膺先生的別墅?園以及太陽山陽山廟等名勝古跡進行圖文展示。具體來說,不僅包含各景點的基本信息、歷史背景、建筑特色和相關故事傳說,還應當設計互動環節,讓學生參與知識點問答、猜謎語等。學生則跟著PPT、微課進行講解,充當小導游講述柳葉湖的文化故事,可謂別出心裁。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集體觀看視頻、圖文,隨后由學生選擇是自己講解還是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講解。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結合基本信息與自己所看、所聽的感受來還原場景,帶領其他同學一起感受柳葉湖人文風貌。這個環節還可以作為課后任務,安排給各學習小組,各組派出一名代表生動闡述某一特色景點,其他同學則以游客身份聆聽講解,通過提問和點評形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探討交流,深化對本土文化的理解。
其次,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實地考察學習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親身探訪柳葉湖文化遺產,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增強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名勝古跡我向往,爭做一日小導游”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升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實現了本土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深度滲透。
(二)民俗民謠我知道,地方文化我傳播
課文里的美食真不少,色澤艷麗的糖葫蘆、令人垂涎的奶酪等被刻畫得十分誘人。小學語文六年級第15課《金色的魚鉤》中就有這樣的描寫:“這天夜里,我們就吃到了新鮮的魚湯。盡管沒加佐料,可我們覺得沒有比這魚湯更鮮美的了,端起碗來吃了個精光。以后,老班長盡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把我們安頓好,就帶著魚鉤出去了。第二天,他總能端著熱氣騰騰的鮮魚野菜湯給我們吃。”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探尋美食的蹤跡,沿著常德這片土地尋覓美食,包括常德米粉、油粑粑、麻元坨、米豆腐、煎米茶等,同樣勾起了學生“美妙”的回憶,在引入新知識教學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文化理解與生動聯想。不論從哪一方面深入,我們都推廣和傳播著本土文化,在語文課堂、作業設計等的方方面面滲透本土文化,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著重培育學生多層面的能力與素質,而并非僅局限在學習知識層面,這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素養教育的新趨勢,能夠滿足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的新要求,何樂而不為?相信在活動后,學生能夠認識到理解和宣傳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通過“我是小小演講人”“我是小小美食家”等活動,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
(三)童謠好聽又好玩,家國情懷代代傳
柳葉湖當地流傳的民謠、諺語都能夠融入課堂教學中并延伸出新的環節活動,帶給學生遐想與靈感,促進學生知識遷移。
教師可以在課程準備階段布置作業,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或家庭閱讀時光,主動尋找并收集柳葉湖地區的本土民謠、諺語,以培養他們的信息搜集能力、調查總結能力。必要時,教師提供一些指導性建議和查閱資料的途徑,如地方志、圖書館、網絡資源等,供學生自主探究。課堂上,教師則開展“我會唱童謠”“我會說諺語”等活動,讓學生發言、表演,也讓整個語文課堂活躍起來。當學生受到正向的反饋后,自然能夠在表演中加深自己的理解、觀點等,展現出對本土文化深沉的熱愛。
童謠又稱兒歌,它是嬰幼兒、少兒最愛聽、最愛唱的歌謠。常德的童謠很有鄉土氣息,而且數量繁多,不勝枚舉。教師應該讓小學生多接觸童謠這一傳統文化,從明快的節奏、真與美的意蘊中感受閱讀的情趣,感受生活的美好。例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中的“和大人一起讀”內容是《春節童謠》,教師可以由此讓學生學習家鄉的童謠,通過讀童謠、說唱童謠等游戲活動,讓學生了解童謠的文本特點和童謠中多樣的生活內容,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和學習家鄉童謠,培養家國情懷。
(四)民間舞蹈我會跳,課外活動真不少
教師以“民間舞蹈我會跳,課外活動真不少”為教學主線,策劃一系列跨學科的教學活動,將語文、藝術與文化結合到一起,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悟常德文化的魅力。學生則邊閱讀、邊思考,邊唱歌、邊跳舞,活化柳葉湖文化記憶,在實踐中感悟與進步。
首先,教師要明確主題,選定課外活動中要練習的項目,假如選定跳舞,則還需要確定曲目。常德地區特色的有采蓮船、蚌殼精、車兒燈、龍燈、獅舞、秧歌、腰鼓、九子鞭、竹馬燈等,每一種都獨具匠心特色,讓人想嘗試并傳承下去。
其次,教師要生動教學,結合音樂、視頻等,配上專業的講解和指導,讓學生都能夠在濃厚的民間舞蹈學習氛圍中取得進步,體會民間舞蹈的藝術魅力。尤其在課后服務中,教師還可以聯合專業的舞蹈教師、體育教師共同指導,以其專業舞蹈表演感染學生,帶來其全新的學習體驗與文化理解。
再次,除了民間舞蹈外,還有曲藝藝術領域有待開發。常德地區有特色的絲弦、漁鼓、三棒鼓等,代表作品有《馬馬嘟嘟騎》《月亮粑粑》《街街走》等,這些都能夠帶領學生走近本土文化,探尋其與閱讀理解、文學創作與藝術表演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最后,記錄大家觀看、嘗試的各類曲目,然后寫作觀后感并嘗試登臺表演,如雙人表演、小組表演或集體表演,以展現學生風貌,營造濃厚的本土文化藝術氛圍。教師、監督員等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評價課外活動的組織情況,逐漸形成完整的反饋與評價體系,讓此類文化活動、體驗活動越辦越好,也讓語文教育與文化實踐、課后服務等深度融合,提高語文教育綜合水平。
(五)古詩經典我愛讀,文人風骨不可無
弘揚古詩經典,傳承文人風骨是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學素養的重要一環。結合“古詩經典我愛讀”主題線索,教師可以將課內外教學、線上線下教學、文藝活動與實踐活動等融為一體,帶給小學生新奇的語文學習體驗。
首先,在課程教學中擴展詩詞,引導學生閱讀曾鞏的《歸老橋記》、楊鶴的《潛水橋》、姚定益的《過漸水橋》、秋瑾的《去常德舟中感賦》等,豐富教學內容,打造高效課堂,同時引導學生理解并欣賞本地文化。
其次,通過詩詞朗誦和解說,讓學生了解本地文化,增強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教師可以適當拓展詩人的人生經歷與常德地區的歷史變遷,讓這些詩詞更加立體,帶來深刻感觸。然后,聯合學校組織朗誦比賽、文藝匯演活動,鼓勵學生選擇常德柳葉湖本土詩詞進行演繹,在揣摩韻律、情感及意境中提升誦讀技巧和語言表現力。其中,文藝活動、表演活動等還可以融入名人故事,如李白與柳葉湖、月亮山人陳啟邁,以及本土曲藝藝術,如常德絲弦、常德漁鼓等元素,帶領學生直觀地感受和傳播本土文化。
再次,教師還可組織實地考察活動,帶領學生參觀與所學詩詞相關的名勝古跡,了解詩詞誕生的實際情境,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開展諸如書法練習、詩詞寫作、繪畫創作等活動,鼓勵學生以多種藝術形式展現自己對本土詩詞的理解和熱愛。
最后,學校也可以邀請當地藝術家、學者來校講座,分享常德柳葉湖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社區合作,共同舉辦文化主題活動,讓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共同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和古詩經典的傳承意識。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誦讀古詩經典,還要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常德本土文化的豐富內涵,通過朗誦比賽、藝術表演、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滋養他們的人文情懷與文人風骨。
五、結語
總而言之,常德柳葉湖本土文化作為我國多元文化寶庫中的璀璨瑰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傳承對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愛國情懷的新一代至關重要。常德柳葉湖文化內容豐富多樣,包括自然景觀、歷史遺跡、民間傳說、古今詩文、民俗民謠曲藝以及紅色記憶等,為教育實踐提供了鮮活而生動的教學資源。學生充當小導游、演講者等身份,走進常德柳葉湖文化,體驗了不一樣的語文學習過程。相信這樣的課程教學能夠在學生的心中埋下一顆熱愛祖國、尊重傳統、勇于創新的文化種子,助力他們在成長為有知識、有能力、有道德、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道路上堅定前行。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教育科研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課題立項號:J-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