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摘 要]隨著財政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國庫服務創新的開展,國庫發展日新月異,業務量呈幾何倍數增長,新系統、新業務不斷上線運行。數字化時代,落實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工作是極有必要的。文章基于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簡要闡述了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的必要性,并對當前我國推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中的問題加以分析,以此為依據,提出了科學可行的實踐對策,探索相關改革優化路徑,旨在切實提高財政管理水平,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實踐對策;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4)09-0043-03
如今,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工作的革新已成為我國財政管理領域的重點課題,其主要依托于數字時代大環境,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大風險防控建設力度,提高財政運營工作效率,促使財政改革工作深入推進。因此,務必全面加強各部門及單位對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的深刻認識,充分了解和熟練掌握電子化管理實踐對策及改革路徑,促進其廣泛應用。
(一)加大風險防控建設力度
政府部門及單位在以往的財政性支付業務中,通常會采用紙質憑證方式來銜接各個管理業務環節,容易出現制度落實不到位、財政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造成系統內部審核控制與支付憑證管理工作相脫節,大幅增加了財政資金違規使用的風險隱患。
推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能夠將之前較為分散的安全控制逐步聚集于由工作流程、信息安全共同構建的防護網絡,確保財政資金正常安全使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財政資金運行安全。
(二)提高財政運行工作效率
作為一種現代財政管理工具,業務支付電子化發展具有顯著的優勢,相較于傳統紙質支付方式,其不僅可以自動化完成操作復雜煩瑣的憑證審核、資金核算、信息記錄等,而且能減少中間環節和人為干預,降低問題發生概率,確保財政資金使用的準確性。
同時,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各級財政系統,可以讓地方部門及單位在同一平臺中完成財務操作,避免數據信息錄入的不一致,確保財政數據的準確性,進而有效提高財政管理工作水平[ 1 ]。
(三)促進財政改革深入推進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是現代財政制度健全、完善的有效路徑,能夠促進財政管理走向數字化、智能化,其通過靈活運用前沿科學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等,徹底轉變了以往的財政管理工作模式,實現了預算單位、財政、代理銀行、人民銀行全方位、全業務流程的電子化管理,形成了安全高效的電子化支付體系,真正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讓服務對象少跑腿”,降低了人力成本,實現了財政資金集中管理和控制。同時,持續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有助于完善現有財政管理體系,提高財政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平。
(一)電子化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的安全運行依賴于嚴謹、完善的制度建設,也依賴于管理方式的不斷改進。對于傳統財政資金支付而言,支付業務電子化是全新變革,需要各級部門及單位舍棄原有工作理念及方式,做好協調配合和精細化管理,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要求,轉變財政性資金支付管理模式,靈活運用相匹配的信息管理系統完成支付對接。
但在實際中,部分預算單位未能充分重視支付業務的電子化發展,沒有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體系。一是電子化管理改革意識淡薄,制度體系與實際工作相脫離,導致崗位權責界定模糊,二是缺乏財政管理風險估測,應急方案制訂不合理,造成財政資金使用出現安全隱患,尤其是有關于業務電子化的管理內容,加之電子化管理系統建設尚在完善中,導致電子化管理缺乏制度體系的支持。
(二)動態監督機制有待增強
在以往的財政管理工作中,國庫集中支付中心內部的財政人員會逐一審核各部門及單位的授權支付申請書和原始紙質憑證,可以有效剔除和更正不合規的支付業務。在電子化支付推行后,財政人員所接受的業務全是電子數據,財政人員應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的審核流程,完成一定金額數值的公戶單據核對,但由于一定金額以下不審核,導致財政資金支付缺乏審批監督環節,甚至會有個別部門及單位將大于規定金額的支付業務進行拆分,導致財政部門對于預算單位電子化集中支付業務的監督重點基本上只有事后監督,預算執行系統難以實現動態化監管。
(三)財政信息安全有待完善
在推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中,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控體系,進而確保財政信息系統運行安全。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部門及單位過于關注財政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的好處和便利,忽視了其帶來的信息安全隱患問題。
隨著財政資金安全要求的提升和大監督格局的發展,信息化建設一直無法與之齊頭并進。信息化建設項目兼容性不強、信息化平臺監管功能不完善、信息共享傳輸不穩定等問題會制約信息安全管理。如果缺乏相應預防或處理措施,會給支付業務電子化發展造成嚴重后果,信息安全問題也會損害財政信息管理系統,嚴重阻礙其數字化建設[ 2 ]。
(一)健全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制度體系
制度體系是強化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的必要保障,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提升財政資金使用的安全性。根據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聯合印發的《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要求,建立完善的財政資金使用監管制度、應急處理制度及內控管理制度,為財政資金電子化支付提供安全保障。
一是健全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制度建設,不斷修訂完善監控預警規則體系,對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資金進行全方位動態監控,實時掌控資金流量信息,力求精準快速地篩選出違規資金支付的預警信息,有效實施資金支出的風險點監控和異常預警機制,保障監管的各個環節不出紕漏、不留死角。
二是建立電子印章管理制度,在國庫集中支付的日常業務運行中融入電子化管理和監督機制,依靠“電子憑證+電子簽名”身份識別、自動留痕等控制機制,規定電子簽名在業務辦理中與紙質憑證同等效力,從根本上實現數據的唯一性,及時厘清財政人員及預算單位財務人員的崗位權限,嚴格按規定對電子簽名進行系統授權、備案、啟用和核銷。
三是電子化管理應急預案制度,針對在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業務處理中出現的網絡異常、應用系統故障等突發情況,確保系統網絡安全和財政核心業務穩定安全運行為前提,及時協調溝通財政部門、預算單位、人民銀行、代理銀行、運維公司,各單位協調配合、分工負責、分頭處理,最大限度降低系統故障帶來的影響。
(二)拓展集中支付管理監督渠道
針對各部門及單位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要求內控人員應對支付業務情況加以全面審核,通過事前預防、事中處理、事后補救這三方面的有效管理,及時發現所存在的風險隱患。
同時,要加大內部審計的控制力度,遵從公平、公正、透明原則,保證部門和單位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在高質量的內部監督控制下,改善監管和財政人員的關系,完善內部監督管理系統,促使財政人員及時發現深層次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促進各部門單位業務電子化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要拓展外部監督渠道,依托于代理銀行這一載體,確定財政資金支付業務范圍,通過人民銀行加大對下級銀行的監督管理,明確財政資金的額度及流向,增強財政資金使用安全性。要制定應急處理方案,有效處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系統故障問題,維持相關業務正常運行,減少系統故障帶來的損失[ 3 ]。同時,財政部門要加強對代理銀行的監督,建立考評機制督促其規范執行國庫集中支付業務,保障財政資金支付的安全。
(三)強化財政支付網絡建設
在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革新中,強化財政支付網絡建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制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各級財政部門要對使用電子化平臺的設備和終端進行專人專項管理,做好日常系統和設備的維護工作,應與系統開發及運維團隊保持密切聯系,由技術人員定期完成機房運行情況的檢查,計算機硬件設備的故障檢測和維修,避免出現設備、線路等設施老化問題,及時排除硬件故障問題,確保財政數據信息安全。
其次,針對財政支付網絡安全問題,要加強網絡安全防護技術應用,如應用智能防火墻技術,在內外網之間構筑一層保護屏障,增強財務信息的安全性;利用殺毒軟件技術,清理對內局域網和對外廣域網中的非法插件、木馬病毒等,提高系統自身防御能力;應用節點加密、鏈路加密等技術,提高財政信息傳輸過程的安全性。
最后,各部門和單位要持續提升財政人員的信息安全防護意識,依托內部宣傳教育、技能培訓活動等,使其充分認識財政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讓財政管理人員科學設置密碼指令,靈活運用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等,以避免出現財務信息丟失問題,確保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改革的進展順利[ 4 ]。
(一)完善電子業務系統功能模塊
在推行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革新的過程中,健全和完善電子業務支付系統,可以有效減少以往紙質憑證的使用,電子單據和憑證的留存和加密越發便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財政管理工作中重復性、機械性的操作量。因此,各級財政部門應在全方位整合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革新工作需求的基礎上,積極與國內社會信譽良好、網絡技術較強的軟件研發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向其傳達真實的工作需求,確保其能夠研發出相應的電子支付業務管理系統,確保系統內部各個功能模塊得以高效利用。
同時,管理系統建立也要配有財政身份認證和授權管理模塊,以保障這一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其主要原因在于這兩個功能模塊可以記錄對應的操作人員,根據各部門及單位財務資金管理的負責人及基層員工,為其分配相應的系統操作權限,確保各級管理人員都能夠具備相應權限,完成相關工作。
(二)深化代理銀行合作交流渠道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因為有電子支付管理系統、配套操作技術和安全防護技術等,對國庫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及方式等均產生了不同程度和性質的深刻影響,如對賬方式發生改變,實現了各級部門及單位間的自動、實時對賬,簡化了現有業務支付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了部門單位財政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代理銀行這一載體的出現,更是在支付業務管理流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將支付業務電子化視為增加銀行業務及加強財政合作的關鍵內容,各部門和單位應積極調動自身內部資源并進行優化配置,集中科技骨干加大力度開發相關業務系統,促進部門單位與代理銀行間的合作。
同時,各代理銀行要持續加大對電子支付管理系統的研發力度,配合部門單位共同制定電子支付鏈的管理機制和操作細節,加強金融服務和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的有機融合,實現兩者的合作共贏[ 5 ]。
(三)升級代理銀行自助柜面系統
我國原有的財政管理工作模式及銀行業務辦理流程相對復雜,對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工作的效果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代理銀行需要優化自動柜面系統,在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平臺合理應用的前提下,簡化現有業務管理工作流程,持續改良以往的銀行柜面系統,確保財政人員能夠憑借自助操作系統完成相關業務操作,降低部門單位財政人員的工作量,有效提高國庫集中支付管理工作效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得以高效利用,代理銀行可以引入人臉識別、掌紋識別等技術手段,為客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降低管理過程中各類風險問題的發生率。
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持續推進,加強了國庫業務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從根本上提升了財政資金運行的安全性、高效性,實現了對財政資金運行效果的全面監管。因此,各部門及單位應高度重視這一管理工作模式的革新,應從健全制度體系、拓展監管渠道、強化網絡建設三個方面加以落實,要深入探索電子支付管理工作革新的優化路徑,促進我國財政國庫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
[1]王亞麗.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J].中國民商,2021(01):119+128.
[2]盧美志.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規范管理策略探討[J].財會學習,2021(15):110-111.
[3]楊玉超.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業務監管相關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1(28):98-99.
[4]王崳.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的深入推進策略探討[J].財經界,2020(16):77-78.
[5]魏強.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22(1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