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升
[摘 要]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是保障社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文章從社會參與視角出發,探討了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和影響,通過分析雙牌縣瀧泊鎮義村羅家門口滑坡工程治理的案例,提出了提高社會參與度、增強公眾意識和建立長效機制等措施,為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社會參與;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P64;TU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4)09-0061-03
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是指針對地質災害(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監測的一系列工程項目,其通過采取科學的管理手段,能夠有效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對人們生命財產造成的危害,保障社會的安全穩定[ 1 ]。
雙牌縣瀧泊鎮義村羅家門口滑坡治理工程(以下簡稱“羅家門口工程”)作為常見的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工程管理涉及地質學、工程學、環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需要綜合運用各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進行規劃和實施。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需要長期持續的監測和維護,確保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羅家門口工程在進行前期勘查時發現,滑坡處于欠穩定—不穩定狀態,在項目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大規模的開挖、震動等因素導致滑坡體穩定性降低,極易再次發生滑移現象,因此,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監測和維護貫穿項目始終,直至治理工程安全隱患消失。
(一)目標不清晰
地災防治工程項目在啟動階段沒有明確定義項目的目標和預期成果,容易導致項目團隊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導向,偏離初始的項目目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種風險因素疊加,地質環境條件發生變化、設計不足、資金情況、施工人員操作等因素造成項目設計內容發生明顯變化,導致設計、施工目標出現偏差。項目啟動階段對該滑坡進行前期初步設計,拆除原有擋土墻,滑坡中部設計樁板墻,以便改建操場,擴大場地面積。但在施工圖設計過程中,由于項目資金困難,現場征地范圍內無法征地,導致項目目標發生變化,對原設計工程進行削減,改變原有方案,增加抗滑樁,原場地不再擴建,導致施工完畢后未實現預期目標。
(二)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
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涉及多個部門、機構和利益相關方,如果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將導致項目執行過程中信息傳遞不暢、決策效率低下,容易出現問題和矛盾,影響項目的進展和成果。
例如,羅家門口工程涉及學校、教育局、自然資源局、發改局等部門,在施工過程中,原設計在滑坡中部的抗滑樁,由于位于學校區域而無法實施征地,施工單位無法正常施工,教育局由于資金短缺問題,遲遲無法督促解決征地問題,自然資源局在督導檢查施工進度時,因為項目實施緩慢,無法實施通報。
(三)缺乏科學的風險評估和管理
地災防治工程項目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地災風險的特點和潛在影響,缺乏科學的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機制和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容易導致項目進展受阻或者出現重大事故。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邊坡開挖及抗滑樁的開挖過程未按照地質災害施工順序進行,地質災害次級隱患較大。業主方更改施工圖設計,也是地質災害風險管控中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概述
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和社會為代價,應謀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贏。
在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運用意味著在項目規劃、實施和監測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和社會效益,不能僅追求經濟效益。項目管理者需要在項目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測,確保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得到控制和減少[ 2 ]。
可持續發展理論還要求項目管理者在項目實施中注重社會效益,尊重當地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避免對當地社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項目管理者需要與當地居民進行充分的溝通和協商,確保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沖突和矛盾,促進當地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與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的關系
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旨在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和實施,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和社會造成的損失,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例如,在城市規劃、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通過前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等合理的前期工作,通過早期識別,提前管控,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消除地質災害安全隱患,減少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風險。
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自然災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往往是不可逆的,采取科學的防災規劃和工程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通過生態工程手段修復受災地區的生態系統,可以提高其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 ]。
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還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往往是深遠的,通過有效的防災工程項目管理,可以減少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保障社會的穩定發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社會參與視角下的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
在項目規劃階段,應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社區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和建議,確保項目能夠真正滿足當地社會的需求并得到社會的支持。在項目實施階段,應積極開展社會宣傳和教育工作,加強居民對地災防治工程的認識和理解,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工程建設和管理,增強項目的社會可持續性。
同時,項目管理者應建立健全的社會監督機制,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和評價,及時調整項目方案和措施,提高項目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社會參與視角下的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管理還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應充分考慮地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采取相應的生態修復措施,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和意識,實現地災防治工程項目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社會參與對地災防治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社會參與對地災防治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地災防治工程項目通常需要涉及大量的資源和人力,社會參與可以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人力的有效調動,提高項目的可持續性。
縣政府負責項目的監督檢查。雙牌縣自然資源局負責審查項目設計和預算,組織項目的竣工驗收,組織招標,簽訂施工、監理合同;負責項目的施工管理、項目資金管理,負責籌措配套資金;編制提交竣工驗收報告;負責項目資料的收集、匯總、匯交與歸檔等。施工單位要嚴格按設計及規范要求施工,組建項目經理部。項目經理部負責施工的組織、指揮、管理、協調,對施工質量、安全、工期和經營全面負責。現場施工技術室全面負責工程質量和施工技術工作。下設工程技術室、物資室、安全室、財務室及辦公室,各室之間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科學、嚴密而有序地組織施工。
此外,社會參與還可以促進項目的公開透明,增強項目的社會責任感和提高項目的風險管控能力,推動地災防治工程項目朝著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加強社會參與
加強社會參與可以提高項目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通過加強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可以使項目決策更加公開透明,提高項目的合法性和公信力,減少不必要的爭議和糾紛,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加強社會參與還可以提高項目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通過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充分考慮各方利益,提高項目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使項目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和利益,有利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往往涉及復雜的地質環境和工程技術,容易出現各種風險和問題。通過廣泛動員社會資源,可以提高項目的風險管理和應急能力,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保障項目的安全和穩定。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通常涉及廣泛的社會利益和環境因素,需要充分考慮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廣泛動員社會資源,可以有效地提高項目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促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4 ]。
(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這包括優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簡化決策過程,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管理者需要通過合理規劃和組織工作流程,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夠高效運轉,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術和管理工具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現代化的管理軟件和系統可以幫助管理者更好地監控和分析業務運營情況,快速做出決策,以及更好地協調和管理團隊。同時,通過數據分析和業務智能工具,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和客戶需求,更好地制定戰略和業務發展計劃。培訓和發展員工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徑[ 5 ]。
管理者需要重視員工的培訓和發展,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進而提高組織的管理效率和效益。管理者需要注重激勵和激勵機制的建立,通過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可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激勵機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提高組織的績效和效益。
(三)促進技術創新
促進技術創新需要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鼓勵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建立技術創新的監管體系。企業可以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用于研發和創新,建設良好的創新文化,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技術創新項目。學術界可以增強科研能力,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促進技術創新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確保創新成果得到應有的回報,激勵更多人投身技術創新。
此外,加強國際合作也是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可以共享技術和資源,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水平。要加強技術創新的推廣和應用,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政府可以設立技術創新獎勵基金,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將創新成果與市場需求對接,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快速推廣和應用。
(四)提供政策和法規支持
在提供政策和法規支持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充分考慮相關行業的發展現狀和需求,了解行業內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以及行業發展的潛在機遇和前景,然后通過與相關利益相關方進行充分溝通和協商,制定能夠有效支持和促進該行業發展的政策和法規。這些政策和法規可以包括財政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技術標準政策、市場準入政策、貿易保護政策、創新支持政策等。比如,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為該行業提供資金支持;給予相關企業稅收優惠或減免;出臺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標準,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行業技術水平;設立專門的市場準入門檻,保障行業發展等。通過制定這些政策和法規,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和促進該行業的健康發展,增強其競爭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行業的發展水平。
[1]李偉.山地城鎮地質災害區域防治工程風險管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5.
[2]楊晉柳,楊恩祈,梁偉,等.斷裂帶上工程項目地災評估及防治研究[J].價值工程,2016(20):151-154.
[3]葉軍.復雜山區典型地質災害防治探討——以資興市為例[C].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2014.
[4]郝慶,強海洋.國土空間類型劃分與區域差別化管制[C].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2011.
[5]謝和平,張茹,鄧建輝,等.基于“深地—地表”聯動的深地科學與地災防控技術體系初探[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2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