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升
(中國民航大學人事處,天津 300300)
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根據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特點,堅持分類評價,科學合理確定崗位職責[1]”;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要加快高校教師編制崗位管理改革[2]”。新形勢下高校教師編制核定的重要依據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發生轉變,從而實現科學調整師資隊伍結構,優化教師資源的配置。2022 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快高校重點實驗室建設,支持高校牽頭或參與國家實驗室和區域實驗室建設[3]”。實驗教師隊伍不僅是高校教師隊伍的一員,更是實驗室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高校實驗教師隊伍建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實驗教師編制核定缺乏科學依據;崗位職責不清晰;實驗教師隊伍結構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等[4-7]。其中最基礎性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科學地核定實驗教師隊伍的編制數量。
國內外學者對實驗教師隊伍配置、規模及其編制核定進行相關研究。Kehm等[8]針對歐洲大學從新挑戰的角度對實驗技術隊伍進行了專門討論。Machado-Taylor等[9]則研究了高校中實驗技術隊伍的重要作用。尤祖明等[10]提出了基于綜合改革視角的高校實驗室隊伍建設。嚴麗娟等[11]對于高校測試中心實驗技術隊伍建設進行了研究。針對實驗教師隊伍的核定編制數量問題。Fielden 等[12]優化生師比率模型,提出非線性公式,以期更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Birch等[13]針對具體課程提出了一種計算教師數量的簡單方法。黃開勝等[14]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得到了實驗技術隊伍規模估計模型。耿曉潔[15]分析了基于崗位管理進行高校編制核定的重要性并提出核定的原則。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工作負荷模型可以將資源與教學效果聯系起來的特性[16],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基于崗位分類管理,利用工作負荷模型[17],使用學校掌握的可信任數據,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實驗教師隊伍的人員編制進行核定,為以后實驗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高校內不同實驗室的工作內容區別較大且量化指標難以統一,加之業務與人員在學校層面分屬不同部門進行管理,同時人員編制核定缺乏科學依據,最終導致實驗教師編制核定困難,具體有以下表征。
絕大多數高校屬于事業單位,而國家將事業單位的崗位劃分為專業技術崗、管理崗和工勤崗三類。為了更好地管理專業技術人員,一般將教師與教輔人員分類設崗,即將專業技術崗分為教師崗和其他專技崗。因為實驗教師在高校發展的歷史沿革中有很長一段時間被定位于教輔人員,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與圖書、編輯、醫生等其他專業技術人員,一同被歸為其他專技崗,無法突出其教師崗位屬性。
隨著實驗室建設內涵式發展,實驗室的基本功能從簡單承擔實驗逐漸轉變為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實驗教師定位也逐步向普通教師靠攏,但是實驗室隊伍管理規劃未能做出相應調整。實驗教師崗位大多為其他專技崗,并沒有進一步細分。然而實驗室的實際工作中,既有建設與宏觀管理,又有教學與運行管理,還有技術開發與服務等,所以即使身處同一崗位也可能工作內容截然不同,造成崗位職責混亂、不明晰。
目前我校實驗教師的考核歸二級學院負責,但是其各方面工作有不同的管理部門,例如儀器設備配置及實驗安全歸國有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管理、實驗教學歸教務處管理、實驗室消防安全歸保衛處管理,這種情況下學院設置的考核指標往往更加關注學院相關的指標,而無法覆蓋全部相關工作;同時實驗教師與普通教師相比,更多承擔實驗儀器準備、資產購置與管理、實驗室開放、大型儀器設備操作及維護等管理工作任務,而管理工作往往難以定量考核。隨著實驗室建設的發展,工作內容越來越豐富,而考核指標不明晰,考核工作量難以定量,將為核定編制數量進一步增加困難。
立足于實驗工作實際情況,以學院為計算單位,遵循“統籌規劃、分類設崗、動態管理”原則,建立工作負荷模型,將教學資源與教學效果聯系起來,利用學校掌握的可信的基礎教學信息和設備信息,設置關鍵點,采取基于崗位分類管理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核定方法計算工作負荷,對全校實驗教師編制進行核定。同時靈活用人機制,將事業編與聘用制、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確保實驗教師數可以滿足核定編制數量。
二級學院實驗教師隊伍編制總數為各崗位類型編制數之和,即:
式中:S為實驗教師隊伍編制總數;A為實驗教學崗編制數;B為實驗技術服務崗編制數;C為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崗編制數;D為機動崗編制數。
該崗位主要職責為承擔實驗課程教學、實驗教學研究、實習實踐指導以及理論教學輔助等工作,編制核定的主要依據是承擔的教學人時數,具體公式為
式中:A為實驗教學崗編制數;Xi為課程人數;Ti為對應課程的學時數;Ki為實驗課程類型差異系數,W為實驗教師年度工作量要求。
該崗位主要職責為儀器設備的運行管理與功能開發、實驗技術研究、檢測方法與應用研究以及大型儀器共享服務等工作,編制核定的主要依據是承擔的實驗儀器的價值與臺套數,具體公式為
式中:B為實驗技術服務崗編制數;B1為10 萬元以下小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B2為10 ~1 000 萬元大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B3為1 000 萬元以上超大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
式中:B1為10 萬元以下小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E1s為小型儀器的臺套數;N為實驗教師額定小型儀器管理量要求。即每增配一名實驗教師需管理至少N臺套小型儀器。
式中:B2為10 ~1 000 萬元大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E2v為大型儀器的價值(萬元);E2s為大型儀器的臺套數。即每增配一名實驗教師需管理大型儀器設備10 臺套且總價值超過1 000 萬元,不大于2 000 萬元。
式中:B3為1 000 萬元以上超大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E3v為超大型儀器的價值(萬元);E3s為超大型儀器的臺套數。即每增配一名實驗教師需管理不超過2 000 萬元的超大型儀器設備且每臺套超大型儀器最多增配一名實驗教師,避免因設備金額過于高昂而帶來過多編制數。
該崗位主要職責為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日常運行維護及保障、各種數據報送、組織培訓交流活動以及其他實驗室建設管理方面的工作。
一般情況下實驗室的教學人時數越多,設備維護量越大,實驗室安全級別越高,其管理工作量也隨之越大,同時根據《關于高等學校崗位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中規定管理崗一般不超過總編制20%,編制核定具體公式為
式中:A為實驗教學崗編制數;B為實驗技術服務崗編制數;C為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崗編制數;αi為安全級別系數。
為鼓勵各學院加強實驗室建設,提升教學質量,考慮各實驗室特殊情況,特設立機動崗編制數,用D來表示,其編制核定的主要依據為:各學院特殊教學情況、多人操作特種設備(高壓管道、氣泵等需要多人協作設備)、社會服務及其他特殊情況。采用一事一議的方式,由各實驗室申請,經人事處與國有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核定,報請黨委常委會審批。
以我校Y 學院為例,該院現有適航(飛)、適航(發)、民航安全數據分析、應用心理學、安全風險與應急綜合實訓等多個實驗室,根據學校掌握的基礎教學信息和設備信息,核定其實驗教師編制。
該學院實驗室最近3 年年均承擔49 門次實驗相關課程,其中有專門的實驗實踐課,也有理論含實驗課中的實驗部分,學時從4 ~32 學時不等。
根據教學科研特點,我校將全校實驗室分為化學類、物理類、機電類、電子類、社科與文史類,共5 各種類;Ki為實驗課程類型差異系數,其賦值大小為經驗值,見表1。

表1 實驗課程類型差異系數的賦值
W為教師年度工作量要求,其計算方法:按照一學年32 個教學周,每周工作5 天,每天指導實驗講授2 學時,授課人數為40 人,即
根據式(2),經計算得出其實驗教學崗位編制數:
該學院實驗室目前在賬的10 萬元以下小型儀器共1 887 臺套,總價值為1 500 萬元。N為實驗教師額定小型儀器管理量要求,根據日常工作經驗,確定N為750 臺套。根據式(4),經計算得出10 萬元以下小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
目前在賬10 ~1 000 萬元大型儀器在賬69 臺套,設備價值12 501.7 萬元,根據式(5),經計算得出10 ~1 000 萬元大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
即平均每名實驗教師負責10 臺套大型儀器,平均設備價值1 811.8 萬元。
在賬1 000 萬元以上超大型儀器7 臺套,設備價值13 918.4 萬元,根據式(6),經計算得出1 000 萬元以上超大型儀器帶來的崗位編制數:
即平均每名實驗教師負責1 臺套超大型儀器,平均設備價值2 000 萬元。
學院總實驗技術服務崗編制數為以上3 個子類型的編制數相加:
αi為安全級別系數,根據我校實驗室安全風險等級來確定其賦值大小,具體大小為經驗值,見表2。經評審Y學院實驗室為二級安全風險實驗室,安全級別系數為1.3。
根據式(7),經計算得出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崗編制數:
綜上所述,Y學院實驗教師隊伍編制總數為各崗位類型編制數之和,即
基于實驗教師崗位分類管理,分析編制核定中存在的問題,明確各級各類人員的崗位職責,以學院為計算單位,遵循“統籌規劃、分類設崗、動態管理”原則,利用工作負荷模型對全校實驗教師崗編制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核定方法。隨著我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進,學校從人才培養制度、經費支持、學科建設管理制度等方面保障新的編制核定方法順利實施。各學院反饋新的編制核定辦法依據崗位責任,各司其職,可以有效提高實驗室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的運行效能。學校管理部門反饋新的編制核定方法在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和實驗室管理中可以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有效調動實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保障學校實驗室高效、順暢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