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電影《長安三萬里》結尾,詩人高適的話成為“點睛之筆”。
墨水像一條河,讀書人、藏書人、刻書人、著書人,一路上溯,中華文明就是一部可以反復閱讀的大書。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從甲骨到刻石,從竹簡到黃絹,從“紙壽千年,墨潤萬變”到電子圖書數字閱讀,千年文脈生生不息。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放過自己,這是我從蘇東坡身上得到的啟發。”……鏡頭前的吳敏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蘇軾、莊子等歷史人物和晦澀的歷史知識娓娓道來。
作為藝術科普平臺“意外藝術”創始人,她的個人IP“意公子”更加為人熟知。從電臺主持人轉型為自媒體博主,“意公子”在全網收獲超過3000萬粉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
移動互聯網時代,“意公子”們幫助讀者穿越千年,身臨其境般感受古人的內心世界。實際上,在沒有激光印刷術、新華書店和在線閱讀APP的古代,讀書人想要獲得書本,并不容易。
“洛陽紙貴”的典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時期,才子左思寫了一篇《三都賦》,引得人們爭相傳抄,京城洛陽紙張供不應求,紙價大幅上漲。
紙張的珍貴和低下的識字率使得古人讀書非常不易,而在信息爆炸的當下,書本不再奢侈,寫作和閱讀更多成為一件取悅自己的事情,閱讀的內涵、外延和形式都發生了改變。
數字化時代,書籍正走向富媒體化,閱讀的定義也被泛化。閱讀對象不僅是印刷品,更是融文本、視頻、音頻等多種形態的信息集合。
但是,無論閱讀形式如何更迭、閱讀時空怎樣變幻,“開卷有益”永不過時。
最美人間四月天,正是讀書好時節。在群鳥嚶鳴、芳菲爛漫的春日里,第29個“世界讀書日”如約而至。閱讀好書,讓人思接千里、心游萬仞;浸潤書香,有益于陶冶情操、開闊眼界。
文字整理/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