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肯定了新產業孕育的新動能,界定了新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指明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這意味著必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要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同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用更加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決定力量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基本內涵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新質生產力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決定力量。
第一,新質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質生產力的快速增長能夠帶來跨越式發展,它肯定了新產業孕育的新動能,界定了新時期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指明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新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勞動力,這為社會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這些新興產業往往對高技能人才有更高的需求,有助于促進教育體系的改革和人才培養機制的優化。為了促進經濟轉型和升級,國家會出臺包括稅收優惠、補貼、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支持,為新產業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新質生產力是產業結構的優化者。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經濟結構會逐漸優化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將構建起新的增長引擎,推動產業結構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綠色的方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往往伴隨著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不僅能夠提升傳統產業的價值鏈,還能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更體現了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第三,新質生產力是國際地位的提升者。在新質生產力領域取得領先地位,也可以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新質生產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和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新興需求,創造出新的市場空間和增長點。我國可以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高的地位,有助于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第四,新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催化劑。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能夠帶動社會福祉的提升。例如,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能夠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許多新產業如綠色能源、環保技術等,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助于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為長期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能。
科技創新能力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
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創新的技術和模式,打破傳統產業的局限,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新產業往往是建立在最新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隨著新產業的興起,政府和私人部門的投資往往會向這些領域傾斜,資本的注入為其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加速了新技術的研發和市場應用,最終形成新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這些特征更加決定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依靠科技創新能力:
第一,科技的進步可以直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通過引入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生產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第二,科技可以幫助更有效地管理和配置資源。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可以實現資源的精準調配和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第三,科技的發展有助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環保技術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清潔能源技術可以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第四,科技進步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醫療科技的進步使得疾病治療更加有效,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家居技術提升了居住的舒適度。應對人口老齡化、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社會挑戰,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它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可以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這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這需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科技體制改革可以幫助國家在新領域和新賽道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其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助于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提高研發效率,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造一個開放、包容和協作的科研環境,這樣的環境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共享和技術的融合,為創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要改革現有科研評價體系,從過分注重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轉向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實際應用價值;要通過建立績效獎勵、成果分享等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創新性研究,確保他們能夠專注于科研工作,減少科研資金壓力對創新的阻礙。同時,應確保這些激勵機制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以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黨的二十大高度重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出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和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的戰略部署,標志著我國在國家科技領導體制建設方面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對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卓越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國家科技治理能力躋身于世界科技強國行列,具有重大意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吸收世界先進科技成果
堅持對外開放,吸收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方面,通過吸收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可以快速提升國內的技術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加速本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使國內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從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和合作為國內科研人員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科技人才,同時也促進了專業知識的傳播和普及。這不僅能夠促進技術的發展,還能加深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促進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融合。此外,面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戰,國際合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吸收和合作,可以共同研發解決方案,共享科技成果,有效應對這些挑戰。
首先,積極建立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他國家共享科研資源和知識。積極發起或者參與國際科研項目,如國際空間站、大型強子對撞機、天文觀測站等,以獲得前沿研究經驗;舉辦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促進科研人員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積極吸引外國專家和技術。聘請國外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帶來先進的知識和技術。與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引進高層次人才。購買或租賃國外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技術,加快國內研發進程。引導科研機構和企業引進那些具有市場潛力的先進技術。通過市場機制,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定期評估吸收科技成果的效果,及時調整策略和方向。
再次,積極地走出去,開展人員和技術交流。直接投資或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接近科技創新的源頭。與國外高科技企業建立合資企業,共同開發新技術。鼓勵國內學生和科研人員到國外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學習、交流。關注國際科技發展趨勢,把握新技術的發展方向。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