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著自己的一雙巧手,安永鳳讓手中各式各樣的線繩“生”出了花兒,“長”出了型兒,變成了有溫度的繩結藝術。
《易·系辭》有云:“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睎|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p>
編繩手藝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于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每種結都有特殊的寓意,人們為此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雙魚結代表吉慶有余,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結藝文化在那時達到鼎盛。中華兒女很久以前就學會了打結,而且“結”也一直在中國人的理念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進入近代以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與許多民間工藝一樣,中國結也日漸式微。但在文化底蘊厚重的地方,還是會有人堅守著。
在鎮江,現年70歲的安永鳳堅持繩結創作已有近30個年頭了。憑借著一雙巧手,她讓手中各式各樣的線繩“生”出了花兒,“長”出了型兒,變成了有溫度的繩結藝術。只見一條條五彩絲線猶如精靈一般在她的指尖穿梭,挑壓抽拉一氣呵成,整個編織過程令人嘆為觀止。從業余愛好者到如今的京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繩結的代表性傳承人,安永鳳用滿腔熱血譜寫了一曲傳承贊歌。
耳濡目染,自學成才
“我是從1996年開始正式接觸結藝的,到今年已有快30年了?!卑灿励P一邊整理著彩繩,一邊回顧起了自己與繩結的故事。與其他非遺傳承人不同,安永鳳家中并沒有人從事繩結相關的工作,但因為外婆和母親從事服裝工作的緣故,安永鳳從小便對盤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時候,她跟著長輩們學習,長大后,她進入了鎮江市新華書店工作,閑暇時也會為自己和親朋好友編織掛墜用以裝飾。
40歲那年,一本書的出現改變了安永鳳的人生軌跡。那天,她一如往常在書店工作,偶然間翻到了一本關于中國結的編織教材,這讓她想起了兒時的往事,重新激蕩起了對繩結技藝的熱情。安永鳳記得很清楚,那是在1992年,彼時一本12元的書對她來說并不便宜,但因為實在喜歡,所以最后還是買下了。在這之后,她又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有關結藝的書籍,書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各種結的編織過程。正是有了這些書的幫助,結合多年結飾技藝的底子,“半路出家”的安永鳳不斷練習,逐漸摸清繩結編織的規律,從中學到了不少訣竅。
雖然摸透了書中的知識,但在實踐過程中安永鳳卻遇到了不少麻煩,買線就是其中之一。為了收集各種顏色和粗細不同的線,她曾經兩次跑到義烏,只為找到線繩廠家。第一次過去時,安永鳳無功而返,并沒有打聽到廠家的信息。后來,她仍不死心,便再一次前往義烏詢問。這一次,她終于成功了。買到心儀的線繩后,安永鳳開始試驗每一種線的性能及效果,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選出了最適合的線繩。
談到中國結的編織技藝,安永鳳介紹:“每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線繩,靠一雙巧手,用綰、結、穿、纏、繞、編、抽等多種工藝技法循環有序而來。其形式多為上下一致、左右對稱、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銜接的完美造型?!闭勗掗g,安永鳳拿起了手中的線繩現場展示了起來。一個掛飾,從線對折開始就要用到基礎結,這些基礎結都需要“印”在大腦里,否則就會編不下去。編得多了,安永鳳的技藝不斷進步,但好東西無人欣賞也使得她產生了一種空虛感。就在這時,老板邀請安永鳳為書店的200多名員工編織中國結,用以慶祝新年。巨大的工作量瞬間打破了這種空虛,也第一次讓安永鳳有了被認可的滿足感。自此之后,安永鳳的繩結手藝傳得更廣了,這也激勵著她不斷精進技藝。
在安永鳳看來,中國結作為傳統藝術,要和新時代結合,不斷創新。經過潛心鉆研,如今安永鳳全面掌握了中國結基礎結飾120余款,并能駕馭不同大小、不同尺寸的繩結作品?;ㄊ缴嫌戌U空式、密緊式、立體式、吊掛式、情景式等等,無一不能表達。在技藝上,她更是打破了一種編織技法在釘板編織一件作品的傳統,運用多種中國繩結的編織技法,徒手就能編織出極具藝術感的作品。2015年,安永鳳的作品《春夏秋冬》獲首屆鎮江民間工藝“金麥穗獎”創意作品大賽銀獎;2016年,該作品入展第四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暨江蘇省民間文藝“迎春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評獎活動。從一個業余愛好者到屢屢獲獎,安永鳳長滿老繭的手記錄下了她一路的艱辛。盡管現在的她編起繩結早已是游刃有余,但依舊會在創作時一遍遍地拆了又編、編了又拆,反復嘗試,只為達成自己心中的藝術品的標準。
走進校園,傳承非遺
創作之余,安永鳳經常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繩結技藝,進而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為此,她自2007年起便多次參加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活動,先后被鎮江特教中心、鎮江市老年大學、鎮江市潤州區老年大學、鎮江市京口區老年大學聘請為授課老師,目前還在鎮江市藝術中心免費教授中國結的編織。2017年至2018年,她被鎮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聘請到鎮江市8個社區傳授中國繩結的編織方法,帶出的一大批社區文藝骨干和數名學生在全國、省市比賽中屢屢獲獎。
“我最開始是在解放路小學帶著小學生一起上手工課,后面又去了老年大學?!卑灿励P表示,這十余年間,她上過許多課,也帶過許多學生。其中,特教中心的孩子最讓她掛心。由于前來學習的大多都是聾啞殘障的孩子,在教學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安永鳳不畏難,留足了耐心。上課前,她總會反復琢磨究竟怎么講才能更通俗易懂和好上手;課堂上,她手把手地輔導每一名學生,耐心地介紹:“結藝除了常見的盤長結外,還有吉祥結、鳳尾結、龜背結等10余種結藝,將這些結藝在制作過程中組合,就能得到更多復雜別樣的繩結。此外,結藝的名字也都是與美好寓意相結合,比如盤長結意味著長長久久、纏綿不斷,賦翼結意味著福氣多多,如意結意味著萬事如意……”
在特教中心上課這件“小事”,安永鳳堅持了16年,她所教授的中國結編織技藝也因此成了特教中心勞動技能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每看到這群特殊的孩子時,安永鳳的心中總會有股說不出的滋味,她希望自己傳授的繩結技藝可以豐富孩子們的課堂生活,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甚至成為他們將來的謀生技能。
不為繁華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終。古稀之年的安永鳳不懂營銷,便把精力悉數投入編織技法的研究和創新上。這些年來,她參加了許多公益活動,始終致力于傳播繩結技藝。也正因此舉,不少人得以了解中國結背后的故事,并有機會能夠拜她為師。目前,安永鳳最小的徒弟還在上高中。和她一樣,小徒弟對繩結技藝很是癡迷,早在小學的時候便跟著學習了,這讓安永鳳看到了傳承的希望和堅守的必要。
把一根根平淡無奇的絲線,編出萬千花樣,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在每一個平淡的日子,坐在工作室抑或是家中的沙發上,聽著最喜歡的音樂,編著想編的花樣,安永鳳說:“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