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滬寧杭幾何中心,是寧杭城市帶中心節點城市、無錫“一體兩翼”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翼。宜興作為蘇南模式的發祥地之一,位列全國百強縣前十,2019年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是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寧錫常接合片區中地域面積最大、經濟實力最強、城鄉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市,擁有蘇南地區面積最廣的農村區域(1496平方公里)、產值較高的農業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2.5%),城鎮化率為69.91%。宜興被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以來,宜興市委、市政府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城鄉融合發展的使命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鄉發展差距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新發展理念,把高質量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統籌發展,把系統觀念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工作方法;堅持提升能力,把健全基層治理體系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實施了“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農民持續增收機制”五大試點任務,在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實踐中,激發城鄉融合潛力,夯實城鄉融合支撐,鍛造城鄉融合引擎,塑造城鄉融合優勢,提升城鄉融合成色。
一、在城鄉融合中實現了農村“用地入市”
宜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主要包括原來的鄉鎮企業用地和招商引資用地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所有權屬于集體,過去一直不得入市交易。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也因此受阻。作為蘇南地區農村面積最廣、農業規模最大、農民人數最多的縣級板塊,審慎、穩妥、有序推進“農地入市”試點任務使命在肩、責任重大。
近年來,宜興市抓住作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機遇,緊扣“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這一改革試點目標任務,制定出臺《宜興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暫行辦法》《宜興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金征收和管理辦法(試行)》等多項具體制度,全面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自然資源資產所享有的合法權益。探索通過多種入市用途方式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踐路徑,成功激活農村沉睡的土地資產,提高了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效率,為蘇南發達地區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制定形成了集地入市“實施意見”“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體系,建立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數據庫,繼2020年創出無錫首例集地入市后,至今累計成交46宗、面積2120.6畝,保障了超20個省市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宜興“地改”、提升土地績效,近5年來新增3269畝耕地、6.3萬畝高標準農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3萬畝、騰退低效用地1萬畝,保障了糧食安全和產業更新發展。同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基準地價、農用地基準地價以及標定地價建設工作,完善集體土地市場價值參考標準,進一步顯化市場價值。過去,農地出讓前,必須先被征收為國有建設用地,對村集體來說,一般只能拿到一次性征地補償。現在,村集體不但可以得到出讓金,還能享受持續增值,所有權也沒有改變。宜興市在完善集體土地市場價值參考標準的基礎上,科學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提升社會公眾及銀行業金融機構認可度。農地入市,不僅緩解了部分企業“用地難”,還緩解了“融資難”。
二、在城鄉融合中實現了“科技入鄉”
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任務清單中,“科技入鄉”是決定城鄉融合成色的關鍵環節,也是涵養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抓手。在縣域經濟體中,宜興科創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多元,在“科技入鄉”上主動出擊,聚焦擁有潛在優勢的領域,打造以應用為主導、原創為特色的科創平臺,促進優質科研資源向農業科技創新平臺聚集,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示范推廣,成為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依托“四級聯動”現代農業科技園打造科創平臺。以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等“國字號”創建為引領,構建省、市、鎮、村“四級聯動”園區體系,各類農業園區與國內知名農業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12個。
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工作政策體系初步形成。“星創陶都”等農村科技服務站和科技特派員工作平臺逐步構建,江蘇省農科院營養健康水稻聯合研發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相繼建設,2022江蘇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車(宜興站)等多項賽事活動有序開展,各類專業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目前獲評省“三帶”鄉土人才108人、省級工匠和大師工作室24個,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入選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三、在城鄉融合中實現了“產業融合”
按照區鎮街一體化發展方向,規劃建設了若干個重點功能區平臺,包括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宜興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宜興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宜興太湖灣智能裝備產業園區,其中環保科技工業園、宜興經開區、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3個國家級園區與9個屬地鎮街一體化運行,陽羨生態旅游度假區管理宜南山區四個鎮,實行“經濟發展、組織人事、規劃建設、財政管理”一體化運行,推動園區資源有效配置,奠定了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堅實基礎。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成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了一批國家級和省、市級龍頭企業(分別為1個、2個、12個)和家庭農場(21個),聯合了農業專業合作社92個,打造了一個農產品加工集群,帶動了10多個村稻米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從城鄉融合視角看,打造功能區創新平臺的優勢在于,突破了原有行政區劃功能交叉、重復或割裂等弊端,更有利于突破城區、園區等局限,直接實現了城鄉資源的一體化整合,便利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滲透,形成城鄉產業協同的有機板塊。特別是宜南山區通過引進行業龍頭整體打造雅達陽羨溪山小鎮,一舉成為行業新標桿。在溪山小鎮文旅“頂流”“茗嶺·窯湖小鎮”文旅新秀等帶動下,宜南山區建成國家4A級景區5個,精品度假酒店10余家,省星級鄉村旅游區18家,“小眾、定制、品質”型精品民宿600余家,形成文旅小鎮、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為主體的文旅矩陣,帶動傳統鄉村旅游發生“質變”,成為具有現代化質態的新型產業空間。
四、在城鄉融合中實現了“土特產”增值
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關鍵點,依托“美麗宜興”建設,轉化資源稟賦,塑造城鄉融合優勢。宜興山在城中、城在水中,風光秀甲江南,近年來充分發揮山、水、茶、竹、林等生態資源比較優勢,打造特色鮮明的“土特產”品牌和發展模式,生態環境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從城鄉融合視角看,圍繞“土”里長出的作物,融入創新要素,形成平臺優勢,推進“產業延鏈+產業跨界”并進,可提升土地“含金量”,提升鄉村多元價值,形成家門口興業的“扎根效應”,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讓村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以守護生態本底為先。近3年宜興關停整治企業6767家,建成美麗幸福河湖200余條,創成6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3個省特色田園鄉村,成為中國最美生態宜居典范城市。
以轉化生態價值為要。堅持城鄉一體構建GEP核算體系,縣域GEP名列前茅;率先在全省開展全域林業生態產品多指標調查測算,建立森林生態產品賬戶;率先構建綠色金融認定體系,江蘇省首只綠色產業基金——江蘇疌泉綠色產業股權投資基金落戶宜興;創新綠色普惠供應鏈金融模式,幫助100多家中小環保企業獲得融資約12.7億元,創成省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城鄉生態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資源。
五、在城鄉融合中實現了農民增收
持續增強農民創業就業動力。依托高品質城鄉創業就業載體,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通過選樹“最美青農”“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完善“就業穩收、產業豐收、經營創收、改革增收、轉移保收”長效機制,農民參與新業態經營、就近創業就業水平不斷提升。
建立健全強村富民機制。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累計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2.2萬人次,目前全市共有各類民宿、農家樂近千戶,紫砂從業人員超10萬,僅通過抖音平臺,2023年紫砂實現銷售百億元;創新“鎮村聯合”“飛地經濟”“村企共建”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9年跑贏城鎮居民和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782:1,2023年村均可分配收入有望達600萬元。
創新財產增收機制。深入推動“政經分開”、規范農戶承包地流轉、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創新農業農村金融扶持,累計組建250家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承包耕地流轉率近80%,僅2023年來宜興市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就成交1200多個項目,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同步增強,宜興成功入圍首批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連續3年獲評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年度考核“第一等次”。湖?鎮洑西村的“籬笆園農家樂”,起步于原村辦企業的5間廠房,從一家單一的農家樂,到創立“籬笆驛站”品牌、成立專業合作社、組建民宿產業聯合體,不僅提升農戶經營性收入,而且推動鎮村農文旅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