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新型職業農民不僅需要掌握傳統農業技能,更需要提升科技應用能力,適應智慧農業與數字農業發展要求。如何通過科技賦能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鄉村振興背景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1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科技需求分析
1.1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需求
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素養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在種植業領域,農民需要掌握優質品種選擇、精準播種、水肥一體化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以實現增效生產。優質水稻、特色果蔬、中藥材等高附加值作物的規模化種植,要求農民掌握產品品質控制與標準化生產技術。在養殖業領域,規模化養殖與健康養殖的發展,需要農民掌握動物營養調控、疫病防控、智能環控等科技知識。在農產品加工領域,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要求農民了解農產品加工工藝、保鮮技術、品質檢測方法等知識與技能。在農業生產管理領域,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要求農民掌握農業物聯網應用、智能化設施操控、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等知識,以適應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
1.2農民的農業科技信息獲取與應用需求
農業科技信息獲取與應用能力已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素養。在信息獲取方面,農民應具備互聯網檢索技能、移動終端操作能力、專業數據庫使用能力,以獲取農業科技前沿信息與市場動態信息。農業科技信息平臺的使用與農業專業App的應用,成為農民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徑。在信息篩選方面,農民應具備信息真偽辨別能力與信息價值判斷能力,從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避免信息誤導。在信息應用方面,農民應具備科技信息轉化能力與技術適應性改良能力,將獲取的科技信息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在信息共享方面,農民間的科技信息交流與經驗分享促進農業科技的群體性應用與創新發展,形成農業科技信息的社會化流動與集體智慧的有效聚合。
2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科技支撐要素
2.1科技型農民培訓體系建設
科技型農民培訓體系建設是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基礎性工程。培訓體系建設應堅持“按需施教、分類培養、重點突破”原則。從培訓主體看,政府部門、農業院校、科研機構、農業企業應形成培訓聯盟,實現培訓資源整合。從培訓內容看,應設置現代農業基礎理論、前沿技術應用、經營管理等模塊,形成基礎型、提高型和創新型課程體系[2]。從培訓方式看,應采用理論講授、示范觀摩和實操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田間課堂”“農民夜?!薄翱萍夹≡骸钡刃问剑瑢崿F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的有機統一。從培訓管理看,應建立培訓資質審核制度、質量評價標準與效果反饋機制,確保培訓質量。培訓結果可與政策支持、項目申報、信貸支持掛鉤,以提高農民參訓積極性??萍夹娃r民培訓體系還應建立培訓存檔、定期回訪、后續服務機制,形成持續培養的科技賦能路徑。
2.2 現代農業科技應用能力培養
現代農業科技應用能力培養是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的核心環節,應用能力培養應著眼于實際生產需求,并突出實用性與操作性。培養重點包括農民的技術識別能力、技術操作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內容應包括智能灌溉排水技術、精準施肥施藥技術、農機智能化操作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以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等。培養應采用“問題導向、項目驅動\"策略,通過設置真實生產場景引導農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并應用技能[3]。各地應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開展技術展示、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發揮基地輻射帶動作用。在現代農業科技應用能力培養中,還應鼓勵農民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對技術進行適應性改良,形成“科技 + 經驗\"知識體系,增強科技應用的針對性,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升級與效益提升。
2.3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建設
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建設是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信息化的重要支撐。我國應構建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三級聯動的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形成信息資源縱向貫通與橫向互通的服務格局。在功能上,應整合農業科技數據庫、遠程培訓系統、專家咨詢系統和市場信息發布系統等模塊,提供科技信息傳播、技術指導、問題診斷和市場對接的綜合服務[4]。在內容上,應搜集整理農業生產技術規程、病蟲害防治方案、農產品質量標準和市場行情等實用信息,建立結構化與可視化知識庫。在形式上,應結合農民使用習慣開發手機應用程序、微信公眾號和短視瀕等多種載體,降低信息獲取門檻。在運營上,應設立專業技術團隊負責平臺維護、內容更新與用戶服務。在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建設中,還應通過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設立鄉村信息服務站和培育信息員隊伍,提高農民對信息平臺的利用率,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有效應用。
3國內外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養的實踐經驗
3.1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培訓推廣體系
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培訓推廣體系歷經長期發展,形成了完善的制度架構與運行機制。美國采用“聯邦一州一縣”三級聯動模式,以土地贈款大學為核心,構建覆蓋全國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美國農業部、州立大學和縣級推廣站形成緊密聯系,通過“推廣專員”制度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方案。德國突出“雙元制\"職業教育,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農民通過在農業職業學校和農場交替學習,掌握農業科技知識與實踐技能。日本強調農協組織作用,通過農協技術指導員制度為農戶提供一對一指導服務,同時組織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促進先進技術推廣應用。法國建立了農業職業培訓網絡,實行“農業教育終身化\"制度,農民可獲得從基礎到高級的全程培訓支持,培訓證書與稅收優惠和信貸支持相掛鉤。以色列依托農業研究中心和示范農場開展針對性強的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促進農業科技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高效應用。這些國家的農業科技培訓推廣體系的共同特點是政府主導與市場參與相結合,理論傳授與實踐指導相融合,培訓內容專業性與實用性并重,培訓方式靈活多樣,評估機制完善[5]。
3.2中國各地區科技型職業農民培養案例
中國各地根據資源稟賦與產業特點,探索出多種科技型職業農民培養模式。如表1所示,我國不同省份已形成各具特色的職業農民培養體系。浙江省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構建三級培訓網絡,創新\"互聯網 + 田間學校\"模式,實現農業科技信息精準推送與遠程技術指導。山東省推行“科技小院\"模式,組織農業科研人員駐村服務,建立“試驗示范田”,促進農業新品種與新技術示范推廣。江蘇省創建“產業鏈培訓\"模式,根據產業需求設計培訓課程,培養產業鏈各環節技術人才。四川省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建立職業農民資格認證制度,通過技能等級評定與證書發放,激勵農民參與科技培訓。福建省探索“互聯網 + 鄉村創客\"培養模式,建立創客空間與電商培訓基地,培養熟悉互聯網技術與市場營銷的新型農民。貴州省實施“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程”,將傳統農耕知識與現代科技融合,培養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農業人才。

3.3農業科技教育模式創新
農業科技教育模式創新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質量的關鍵路徑。模塊化教學模式按照農業生產實際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將復雜技術分解為可操作的知識模塊和技能單元,便于農民循序漸進地學習。情景式教學模式以真實生產場景為載體,通過案例分析、問題解決和技術模擬引導農民在仿真環境中掌握技術要點,增強學習效果。移動學習模式利用移動終端設備與網絡技術,開發農業科技微課程、短視頻和交互式學習資源,具有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靈活性,可以滿足農民碎片化學習需求?!袄韺嵰惑w\"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技能培養有機結合,通過“課堂 + 田間”雙場景教學,實現知識內化與技能形成的有效銜接?!皫熗綆蛶"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農業技術能手和種養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傳幫帶”活動,促進技術經驗的傳遞與創新應用?!绊椖框寗覾"教學模式圍繞具體農業生產項目,組織系統性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培養農民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農業科技虛擬仿真教學利用VR/AR技術,構建虛擬農場、智能大棚和數字農田,為農民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
3.4產學研結合的農民培養模式
產學研結合的農民培養模式是一種可以整合多方資源、提升科技培訓實效的新型培養模式。高校引領型模式由農業院校牽頭,依托院校學科優勢,設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院或繼續教育基地,開發系統化培訓課程,組織專業教師開展科技培訓與示范指導,實現高等農業教育資源向職業農民培養的轉化。科研支撐型模式由農業科研院所主導,圍繞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與試驗示范站,開展技術培訓與現場指導,推動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企業帶動型模式由農業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牽頭,圍繞產業鏈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與技能提升活動,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形成企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園區孵化型模式依托農業科技園區或創業孵化基地,集聚科技資源與產業要素,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創業指導和項目對接等一站式服務,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農業科技人才。校農結合型模式構建職業院校、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間的緊密協作關系,通過“定向培養”“訂單培訓”“學徒制培養”等方式,培養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4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科技對策
4.1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
完善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是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重要支撐。在制度完善上,應從選派機制入手,制定科學的遴選標準與考核辦法,從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農技推廣部門擇優選拔具備實踐經驗與創新能力的科技人員,建立分類分級的人才資源庫。在工作內容上,應拓展延伸,由技術指導向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創業指導轉變,科技特派員應擔任“技術顧問”“創業導師”“產業規劃師\"等多重角色。在管理機制上,應創新優化,實行“縣級統籌、鄉鎮協調、村級對接”的三級管理模式,確??萍继嘏蓡T深人基層服務農民。在激勵保障措施上,應加強落實,建立健全津貼補助制度、職稱評定綠色通道與科研考核特殊政策,消除科技特派員后顧之憂。在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建設上,應規范化,配備必要的工作設備與科研設施。在工作成效評價中,應注重實效,將農民技能提升與產業發展水平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建立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
4.2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
建立線上線下結合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是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有效途徑。線下培訓體系建設應注重實踐性與互動性,建立縣級農民學校、鄉鎮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和村級農民田間學校三級實體培訓網絡。在培訓方式上,應開展現場教學、農事操作演示和技術觀摩交流等活動,強化實踐技能培養。在線上培訓平臺構建上,應提升信息化水平,開發農業科技學習App和視頻課程資源庫,實現培訓資源的數字化與移動化。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應模塊化與系統化涵蓋種養技術、加工工藝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形成進階式培訓體系。各地應創新采用“互聯網 + 田間學校\"\"直播 + 實訓\"\"VR + 農業操作”等新型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覆蓋面與參與度。在培訓效果評估上,應建立標準化考核評價體系,從理論測試、實踐操作和應用成效等多個維度評價培訓質量。
4.3構建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
構建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創新能力的關鍵舉措。各地可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整合政府財政、企業投入和社會捐贈等資源,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在創新項目扶持上,應設立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創新專項計劃,對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發明和工藝改進給予項目支持與資金資助。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應建立農民創新成果登記制度和專利申請綠色通道,降低農民創新成果保護門檻。在評選表彰機制上,應開展“農業科技創新能手”和“鄉村科技帶頭人”等評選活動,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者的榮譽感與成就感。在創新創業平臺建設上,應在鄉村創辦科技創新工作室和科技創業孵化基地,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場所與設備支持。在農民科技合作社培育上,應支持農民組建科技合作組織,促進創新資源共享與技術經驗交流,激發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創新活力。
4.4強化實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
實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是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實踐環節。在技術篩選機制上,應建立由專家評審、農民測評和市場效益分析相結合的技術篩選體系,優先推廣適應性強、見效快和增收明顯的實用技術。在示范推廣體系上,應構建縣級示范基地、鄉鎮示范園區和村級示范田三級示范網絡,形成梯次推進與輻射帶動的技術擴散格局。在技術服務模式上,應推行\"農技小組包村\"“農技人員包戶\"責任制,開展\"點對點\"技術指導和\"面對面\"技術培訓,解決技術應用中的實際問題。技術培訓應采用“田間課堂”“農事操作演示”“技能實操比賽”等形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技術配套服務應圍繞主導產業技術需求,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支持,實現技術應用的系統性與集成性。在技術效果評價上,應建立技術應用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從產量提升、質量改善和效益增加等多個維度評價技術應用成效。
5結束語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科技支撐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建立完善的科技型農民培訓體系,強化農民科技應用能力培養,構建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建立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加強實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素養與創新能力,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有助于實現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文明.智慧農業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數字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智慧農業導刊,2024,4(17) : 1-5.
[2]代同亮.雙元知識搜索對新型職業農民綠色生產行為影響研究:基于短視頻刷屏知識傳遞情境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10):112-116,226.
[3]梁成艾,陳儉.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效應觀測指標研究[J].東岳論叢,2024,45(10):122-132,192.
[4]閆廣芬,余靜.數字化轉型視閾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角色調適、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9):50-57.
[5]呂睿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研究:評《鄉村振興與農村職業教育變革》[J].人民長江,2024,55(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