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技術進步是一把雙刃劍,在推動國內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為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有效降低工業污染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及監測工作,并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依托先進環境監測技術,持續完善環境保護方案,全面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成效。
1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技術有效結合的意義
農村環境監測工作對改善農村環境質量、提升污染問題整改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借助先進技術開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可以對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水質及土壤農殘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和分析,為相關部門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此外,通過現代化監測工具和設備,能夠高效收集和整理農村環境污染數據。在環境治理數據的支持下,有關部門對環境保護方案進行更新完善,從而將環境污染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2常見的農村地區環境污染問題
2.1 水污染問題
我國雖然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但是人均水資源占有率較低。通過分析大量案例可知,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水源污染問題,部分地區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未達到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農村水污染問題成因復雜多樣,其主要根源在于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劑和肥料。由于應用于農作物種植的化肥和藥劑成分復雜且難以降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殘留的化學藥劑在生態微循環體系的影響下滲入地下水層,進而污染農村飲用水。此外,在牲畜飼養過程中,部分農戶未能做好牲畜飼養廢水處理工作,直接將廢水傾倒入周圍水體,為水體污染擴散提供了條件。與此同時,在農村周圍建設的大量工廠中,部分工廠沒有嚴格按照工業生產污水排放標準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存在隨意排放污水現象,對農村水質造成嚴重威脅。
2.2 土壤污染問題
通過對農作物土壤內部物質進行監測分析后發現,個別地區種植的小麥、水稻等作物存在鉛、汞等重金屬超標現象。土壤污染是導致農作物重金屬超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農業生產中,為保障農作物產量,農戶會使用大量化肥和農藥,導致農田土壤結構失衡。此外,在種植環節,如地膜等難降解材料的隨意堆積和丟棄也會對農田土壤質量產生影響,不僅降低了土壤肥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土壤無法繼續耕種。盡管相關部門已出臺了農業生態發展政策,要求推廣綠色生態環保種植模式,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部分農戶環境保護意識薄弱,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形勢依然較為嚴峻。
3農村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技術有效結合策略
3.1優化技術整合,提升農村環境監測效能
為持續提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質量,助推我國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實際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需做好監測技術整合,充分發揮各類監測技術的應用價值,構建環境友好型農村。持續完善相關制度,從組織架構入手,為各部門溝通協作創造良好條件,通過高效整合資源,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動力。在技術整合過程中,相關部門需厘清部門職責,明確工作目標和責任,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扎實推進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例如,環境監測部門可在污染嚴重地區設置專門的監測站,依托現代化監測技術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提供保障。此外,在農村環境治理工作中,需靈活應用物聯網、GIS 等先進技術[]。通過形成監管合力,切實提升農村環境治理成效。
3.2推進自動化監測站點建設
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各類污染問題的發生。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必須完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方案。為滿足農村環境污染監測需求,各地區需從實際情況出發,在污染較為嚴重的區域開發建設環境監測站,合理應用物聯網、衛星遙感、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高效開展環境監測工作。通過分析監測數據,動態調整環境污染治理方案,實現對污染源的有效控制。就當前農村生產活動現狀而言,受農戶環保意識薄弱、農作物種植技術不規范等因素影響,水污染、土壤污染及空氣污染等問題較為突出,對農村生態環境系統構成嚴重威脅。在此背景下,做好環境監測技術融合工作至關重要,通過靈活應用各類先進的監測技術,可迅速定位農村環境污染源,并結合監測數據全面掌握農村地區實際污染情況,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3.3構建農村環境監測信息化系統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為持續提升農村環境監測水平,彌補農村地區環境監測技術短板,可借助現代信息化工具開發建設符合農村地區實際情況的環境監測系統,提升環境監測效率,助力監測工作穩步推進。在實踐過程中,不僅要做好信息系統軟件、硬件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還要靈活應用監測技術,確保監測技術符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例如,政府部門可為農村環境監測信息系統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每年劃撥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環境監測系統開發和功能完善等工作,實現農村地區環境污染情況實時動態化監測。此外,地方環境監測部門可從組織架構升級著手,根據農村地區環境監測需求做好專業人才引進和培訓工作[2]。地方環境監測部門應重視高素質環境監測人才的培養工作,通過完善人才福利待遇機制和創新人才引進模式,為農村環境監測工作夯實人才基礎。與此同時,農村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應靈活應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環境監測工作,持續提升農村環境監測工作質量。地方相關部門可依托環境監測信息化系統創建溝通交互平臺,借助社會輿論推動農村環境監測工作質量提升。
3.4加強農村環境監測技術應用與實施
3.4.1 遵循農村環境監測原則
應及時做好環境監測指標設置工作。針對農村居民生活區進行監測時,可根據生活區污染源選擇合理指標,并實施監測工作,確保監測結果的可信度。
合理布設監測點位。在農村環境監測點位布設環節,應結合地區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布設。我國農村居住區主要呈星點狀分布,整體的分布態勢較為分散,根據該特征開展環境監測點設置工作時,可綜合考慮污染源分布特征。針對農田污染物進行監測時,需考慮到農田面積較大且土壤類型繁多,且不同地區的地形地勢結構均存在顯著差異,環境監測工作人員在設計監測點位時,需全面考慮農田所處地區的區位條件因素,結合土壤類型、高程及農產品種植情況等因素劃分多個監測區域。監測人員可將種植同一種農作物的農田作為主要監測對象,根據農田位置情況合理布設點位。
考慮監測對象的特殊性。針對農田土壤進行監測時,由于土壤結構較為特殊,在監測環節需要提前做好土壤樣本采集工作,并將樣本提交至專業機構進行分析研究,結合分析報告明確土壤污染源。此外,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土壤覆蓋地區的地質結構等因素均會對土壤采集工作產生影響,因此應盡可能減少土壤監測指標,以確保樣本采集效率,并保障監測結果的準確性。
3.4.2加強農村居民居住區環境監測工作
居住區空氣環境監測。在針對居住區實施環境監測之前,需合理布設監測點位。地方環境監測部門可依據環境監測制度制訂監測點位布置方案,并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控制監測頻率。例如,針對北方地區農村居住區實施環境監測時,可在冬季取暖期和非取暖期分別進行環境監測。還要根據南北地區氣候特征合理選取污染物指標。例如,針對北方地區農村居住區實施環境監測時,可將秸稈燒、露天旱廁及牲畜養殖場作為重點監測對象。在北方地區取暖期實施環境監測時,可將煤炭燃燒產生的硫化物顆粒度、二氧化碳含量作為監測對象;在非取暖期進行監測時,重點監測大氣中氨物質和硫化氫含量。
居住區飲水環境監測。做好地表水監測工作,需要嚴格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A1—20022003-01-01要求,合理設置取水樣本斷面點,并根據技術規范中的要求和對應指標實施水質監測。建議每年分階段實施居住區水質監測工作,分別在每年的枯水期、豐水期和平水期實施監測。若監測地區連續3a無水質異常,可適當減少監測頻次;若在水質監測環節發現水質不達標,需重新在取水斷面處進行采樣。針對地下水水質進行監測時,由于不同水井區深淺不一,水質存在差異。因此,在布設監測點位的過程中,需嚴格遵循《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164—2020)要求實施監測,并做好監測指標選取工作,確保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質量。此外,居住區地下水監測頻次與地表水監測頻次基本一致。
居住區噪聲環境監測。針對農村居住區噪聲環境進行監測時,需要提前做好居住區聲音環境質量分析工作,結合分析結果優化點位布設方案。需要根據《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要求進行監測,若監測對象功能為康養修復區,可按照1類聲環境功能區開展噪聲監測工作;若所處區域為普通居民區,參照2類聲環境功能區做好對應的噪聲監測工作[3]。
電磁輻射環境監測。為確保農村環境質量,除了做好常規的噪聲、土壤及水質監測工作之外,還需加強電磁輻射環境監測。可參考《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DL/T988—2023)要求,科學布設監測點位。在布設過程中,若輸電線路處于常規輸電時段,需對各個監測點進行監測;若農村居住區外圍建設有通信基站,應定期對通信基站的輻射變化數值進行監測。
3.4.3 加強農田環境監測工作
制訂完善的農田大氣環境監測方案。在開展農田大氣環境監測時,需根據《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國家環保總局2003年第四版)要求,科學布設監測點位。在選取農田大氣環境監測指標的過程中,需提前分析農田污染物特征,明確主要污染源。為確保農田環境監測質量,可根據農作物實際生長周期合理設置監測頻次。通常情況下,只需在農作物種植生產環節開展一次大氣環境監測工作。
農田灌溉水環境監測。農作物灌溉水源質量直接影響農作物生產質量。在此背景下,做好農作物灌溉水環境監測工作對提升農作物產量、減少農作物化學農藥殘留具有重要意義。在設計農田灌溉水環境監測點位的過程中,需結合水源分布情況制訂合理的點位布設方案。例如,若農田采用地下水源進行灌溉,可參照機井深度合理布設監測點位;若農田采用地表水源進行灌溉,可直接在引水泵站點處設置相應的取水監測點位;若農田灌溉水源為經過處理的養殖或工業廢水,可直接將監測取樣點位安裝在排污管管口處。在選擇農田灌溉水監測指標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部門制定的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并明確農田灌溉水源主要排放污染物。在設置監測頻次時,可按照農作物生長周期和灌溉頻率做好對應監測工作[4]。
農田土壤環境監測。在農田環境王壤監測點位布設環節,需要參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做好監測指標和污染物主體選擇工作。同時,還要根據農田所處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監測方案進行靈活調整。如果農田位置靠近工業或礦業場所,需將重金屬及持久性污染物作為重點監測指標[5]。此外,由于部分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加劇了土壤重金屬污染。因此,在實施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監測工作前,需提前做好農戶農作物種植及化肥農藥使用情況調查工作,通過發放調查問卷或走訪等方式掌握實際情況。與此同時,應做好農田土壤化學成分分析工作,建議將土壤中的汞、硫等重金屬作為核心監測指標[6。由于農作物土壤中的重金屬物質形成時間較長,因此針對農作物土壤內部重金屬和有機物進行監測時,可采用農田土壤樣品采集法,將樣本移交至專業檢測機構進行檢測,以準確評估土壤中的有機物及重金屬含量[7-8]。在農田土壤監測頻率設置環節,若農田所處地區周圍沒有工業場所,可每間隔5\~10a開展1次農田土壤環境檢測工作;若農田靠近交通要道或城市,可每間隔1\~2a開展1次檢測工作。土壤重金屬及有機物采樣不受季節限制,可根據環境監測需求隨機進行采樣。此外,相關部門要重點監測工礦企業“三廢”污染泄漏對農田土壤的污染情況,至少每間隔1a對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物含量進行1次實時監測。
4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推動我國農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重點探討了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技術的融合問題。為實現建設美麗鄉村的目標,需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從制度建設、組織架構及先進監測技術應用等環節入手,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治理工作夯實基礎。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從軟件、硬件等方面給予農村環境監測工作相應的支持。同時,地方環境監測部門需加強高素質人才引進與培養,切實提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成效,為農村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濤.鄉村振興背景下遙感技術在農村環境監測的應用[J].現代農村科技,2024(2):141-143.
[2]張小東.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技術融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8):22-24.
[3]李娜.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技術的有效結合分析[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20):74-75.
[4]董珉.環境監測技術在農村大氣污染防治中的作用研析[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3,4(6):168-170.
[5]楊鵬.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環境治理探析[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22):170-172.
[6]李佳.土壤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與控制措施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24(11):34-36.
[7]陳海琦.現代化環境監測系統在農村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鄉村科技,2020(3):101-102.
[8]楊林珊.農村環境保護與環境監測技術的有效結合研究[J].鄉村科技,2019(1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