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達州市作為四川省農業經濟核心區,耕地資源稟賦突出。然而,近年來非農就業機會增加與農業產出比下降,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等問題導致耕地擢荒現象日益嚴重,制約了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1。耕地畧荒不僅加劇耕地資源浪費與土壤肥力退化,還減少植被覆蓋面積,進而加劇水土流失風險,威脅生態安全[2-3]。因此,深入研究達州市耕地擢荒的驅動機制,分析不同因子對擢荒現狀的影響,從而針對性提出科學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線性回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旨在探究達州市旱地、水田及水澆地擢荒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問卷調查,直接反映農民的實際決策行為,深人分析耕地擢荒的成因,為制定耕地保護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研究結果有助于揭示農業產業發展中的現實瓶頸問題,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優化農業產業政策,促進達州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其他類似地區擢荒地治理提供參考和借鑒。
1達州市耕地荒驅動機制
1.1 家庭影響
家庭人口規模決定了農戶承包地面積,家庭人口的增多會增加農業勞動力供給,從而降低耕地畧荒的意愿;非農收入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勞動力的遷移狀況,非農活動的增加可能會增大耕地畧荒的意愿;家庭健康程度是耕種的必要條件,健康程度差的家庭,耕地畧荒的意愿會更強[4]
1.2 耕地制約
地形復雜的耕地通常耕作難度大、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強度高,導致農戶傾向于放棄耕種;距離村鎮越遠,交通運輸成本和農產品銷售難度增加,農戶耕種意愿降低,加劇畧荒現象;灌溉條件差的耕地,生產效率低,且容易因供水不足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從而影響耕地利用率;坡度較大的耕地難以實現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同時水土流失風險高,耕作價值不高;土壤貧瘠或土質不良的地塊,農作物產量低,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增加耕地擢荒風險;排水不暢的耕地容易積水,影響作物生長,增加耕地利用難度;規整度差的耕地難以實現高效管理和機械化作業,導致農民投入意愿降低;野生動物危害頻發的區域,農民會因收獲受損而選擇放棄耕種;不同農作物對土質類型的適應度不同,若土質不適宜種植主要農作物,也會降低農戶耕種意愿[5]。
1.3生產效應失衡
農業生產的高成本與低收益之間的矛盾是耕地擢荒現象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當農戶在機械、農藥、化肥和種子等方面的投入過高,而無法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時,會降低農戶耕地利用的意愿,從而導致耕地畧荒現象的發生[6-7]。
1.4政策措施影響
耕地流轉能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困境,促進土地集中利用;秸科處理政策通過科學處理方式,提升耕地環境和土壤肥力,從而激勵農戶耕種;農業生產指導提供技術支持和風險管理,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耕地荒風險;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改善土地質量和基礎設施,增加農戶收益預期,減少耕地擢荒現象的發生;宣傳耕地荒的危害,揭示擢荒對生態與經濟影響,有助于引導社會重視和政策干預,進而遏制擢荒現象的發生[8-9]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結合電子問卷與紙質問卷,對達州市各縣區進行了調研。問卷設計圍繞耕地荒主題,采用Likert五級量表對部分問題進行量化,確保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如表1所示,問卷中所涉及的指標主要有農戶家庭情況、耕地情況、農業生產效益和政策措施。
2.2 研究方法
線性回歸分析是一種廣泛應用于社會科學研究的統計方法,能夠量化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10-12]。研究首先對問卷效度進行分析,剔除無效問卷,再進行數據預處理,以3種基本類型耕地擢荒率(擢荒面積/總面積)為因變量,選取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非農收入占比、家庭健康程度、距離集鎮的距離、耕地地形等26個因素作為自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各因素對耕地擢荒的主要因素和影響程度。多元線性回歸的公式,見式(1)。


式(1)中:
為耕地荒的因素,
為回歸系數,
為截距項,
為隨機誤差項。
3研究結果與分析
研究共收集260份農戶問卷,經過整理,剔除變量數據缺失的問卷,得到滿足研究的樣本量為248份,問卷有效率為 95.38% 。
3.1 共線性分析
多元線性回歸過程中,需確保各變量之間互不影響,并滿足模型輸入參數準確性的要求,因此需對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判別,以確保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有效性。研究采用方差膨脹因子(VIF)對26個解釋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結果見表2。通常 V I Fgt;10 ,說明因子間多重共線性程度嚴重[13]。由表2可知,農藥費用、化肥費用、種子費用變量及耕地產出4個變量的VIF值大于10。因此,排除以上4個變量,將其余變量代人計算模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
3.2三種類型耕地擢荒驅動性因素分析
如表3一5所示,基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研究對旱地、水田及水澆地畧荒驅動因素展開定量分析。如表3模型檢驗顯示:三個耕地類型模型的調整
分別為 0.286,0.222,0.335,F 值分別為3.409、2.430?4.288,plt;0.001 ,表明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
由回歸系數及回歸方程所示(表4一5,各耕地類型呈現差異化驅動機制。其中,旱地擢荒主要受家庭非農收入占比
和灌溉水源距離
的正向影響,而土質類型
則產生顯著抑制作用;水田荒與集鎮可達性
呈正相關,但受灌溉設施
、坡度條件
和農技指導
,
的顯著負向調節;水澆地擢荒驅動機制中,灌溉水源距離
的正效應最為突出,同時受灌溉設施
和排水能力
的抑制作用顯著。



代表顯著性水平為0.05(下同)。

3.3 驅動機理分析
3.3.1 旱地擢荒的獨特性
達州市丘陵地貌占比較大,其中紫色土區
以上坡地因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旱地擢荒率嚴重。土質類型的顯著負向效應主要體現在黏土保水能力與旱作農業的適配性較差。達州市地處我國西南地區的山區地帶,灌溉水源距離的正向效應反映了旱地對自然降水的強依賴性。近年來,達州市勞動力流失嚴重,留守勞動力年齡偏大,傳統畜力耕作效率低,導致旱地耕作的成本顯著提升,進一步加劇了耕地擢荒問題。
3.3.2水田擢荒的復合性
達州市水田以梯田類型為主,梯田高坎維護成本高。距離集鎮越遠,水田取水及農藥等物資獲取成本增加越多。坡度條件的負向效應與稻田耕作機械化需求相關,水田坡地越大,農機作業難度隨之增加,導致播種和收割效率下降顯著。
3.3.3水澆地擢荒的閾值特征
水澆地擢荒呈現出顯著的基礎設施敏感性與氣候脆弱性。河流季節性斷流導致水澆地灌溉保證率較低,且隨著水源距離的增加,灌溉成本和擢荒風險顯著上升。同時,排水能力的下降、排水設施缺乏及等級不足,進一步加劇了水澆地荒風險。
4治理建議
4.1旱地系統治理建議
構建“機械適配一地力提升一服務創新”的協同應對體系。依據丘陵地貌特征研發推廣微型化、輕量化耕作設備,通過提升“人機”適配性破解地形制約;實施土壤改良工程,運用有機質提升技術改善黏性土體結構,構建保熵抗旱的土壤微環境;創新\"村集體 + 合作社 + 農戶”的土地托管模式,通過“代耕代種”服務網絡建設,實現勞動力缺位下的耕地可持續利用。
4.2水田系統治理建議
構建“完善設施一技術集成—能力建設\"協同治理框架。修建小型蓄水池或引水渠,確保水田灌溉用水,降低因缺水導致的耕地荒風險,破解灌溉可達性瓶頸;研發折疊式插秧機、履帶式收割平臺等輕型農機裝備,通過“機械一田坎一作物”系統適配性改造降低梯田維護成本;實施\"技術入戶\"工程,整合節水灌溉、生態種養等適用技術形成標準化生產規程,通過田間學校與示范戶聯動機制實現技術擴散。
4.3水澆地系統治理建議
建立“生態調控一技術替代一制度保障\"治理模式。通過生態溝渠、暗管排漬系統建設實現“快排一蓄補”動態平衡,緩解季節性的旱澇困境;推行智能滴灌、噴灌系統等精準化節水技術,降低灌溉成本,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由政府主導灌溉基礎設施更新工程,重點修復破損渠道、升級泵站系統,建立“建管用”一體化制度保障體系。
5結論
研究基于達州市248份農戶問卷調查數據,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深入探討了旱地、水田及水澆地擢荒的驅動機制。研究結果表明,耕地荒現象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且不同類型的耕地擢荒驅動因素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而言,早地畧荒主要受到非農收入增加和地形條件的顯著影響,水田荒與集鎮距離、灌溉設施完善度密切相關,而水澆地擢荒則對灌溉距離、排水能力表現出較強的敏感性。
參考文獻:
[1]李升發,李秀彬.耕地擢荒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學報,2016,71(3):370-389
[2]何亞芬.農戶異質性視角下丘陵山區耕地利用生態轉型行為機理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8.
[3]劉學軍.效率與風險:耕地擢荒與耕地保護的政治經濟學[J].學術論壇,2008(8):105-110.
[4]李贊紅,閻建忠,花曉波,等.不同類型農戶擢荒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重慶市12個典型村為例[J].地理研究,2014,33(4):721-734.
[5]王亞輝,李秀彬,辛良杰.耕地地塊細碎程度及其對山區農業生產成本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12):2658-2672.
[6]曾令玲,劉玄,簡健平,曾榮.渝北區盤活利用擢荒地探索[J].中國農技推廣,2021,37(12):23-24.
[7]雷浩.基于擢荒耕地特征值的擢荒風險評價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8]郭貝貝,方葉林,周寅康.農戶尺度的耕地擢荒影響因素及空間分異[J].資源科學,2020,42(4) : 696-709.
[9]盧華,周應恒,張培文,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對耕地擢荒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家庭大數據庫的經驗證據[J].中國土地科學,2022,36(9):69-78.
[10]杜家菊,陳志偉.使用SPSS線性回歸實現通徑分析的方法[J].生物學通報,2010,45(2):4-6.
[11]方杰,溫忠麟,梁東梅,等.基于多元回歸的調節效應分析[J].心理科學,2015,38(3):715-720.
[12]王惠文,孟潔.多元線性回歸的預測建模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7(4):500-504.
[13]薛毅,陳立萍.統計建模與R軟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