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園林規劃、生態修復的各項工程中,思茅松具有重要作用。思茅松栽培成功后,其根系資源豐富,能夠有效獲取土地空間的營養資源,切實增強栽培區域內的水土保持效果。在思茅松生長期間,各類病蟲害問題較為嚴重,防控工作不到位會導致思茅松數量劇減[]。為此,研究思茅松的病害、蟲害形成過程,從種子科技角度給出防控技術方案,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1思茅松病蟲害表現
1.1 病害特點
1.1.1 松葉銹病
思茅松幼林極易發生松葉銹病。此病發生后,病菌傳播速度較快,會在林中區域內快速擴散,主要威脅2\~5a生的幼樹。思茅松幼樹感染松葉銹病后,其針葉顏色會從翠綠色逐漸變暗,表現為枯黃色。除葉片顏色變暗外,樹木長勢會同步變弱。若松葉銹病未得到及時防控,會引起林區內發生嚴重感染問題,致使思茅松生長速度降低
。思茅松發生松葉銹病,多數集中在坡下區域,而坡上區域的發病率較低,因為坡下區域的含水量較高,有利于病菌生長,病菌易傳播[2]。在某思茅松林區內,坡下區域松葉銹病發生率約為 29% ,比坡上區域高 19% 。在不同風向、樹木光照等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病害發生率。
1.1.2 松落針病
5~9a生思茅松幼樹會逐漸發生松落針病。若思茅松感染松落針病,會使葉片生命力變弱、葉片顏色逐漸變黃色等。松落針病主要發生在思茅松樹冠頂層,樹木中部的感染率較低,是因為樹冠頂層的針葉更易感染環境中的病菌孢子,且受光照、風力等作用,提高了病菌孢子的接觸率[3]。在風力條件下,松落針病的傳播區域會增大。在郁閉度較高的思茅松林內,其感染松落針病的概率更高。在郁閉度較高的思茅松林內,林區環境中的通風條件較差、光照量較少、含水量較高,易于病菌的蔓延。在思茅松林內,位于林區中央的樹木,其感染松落針病的概率會高于林區邊緣的樹木[4]。
1.2 蟲害特點
1.2.1 松毛蟲
在思茅松林范圍內,松毛蟲會出現在林區生長的各個階段,蟲害威脅較大。多數情況下,松毛蟲生長至成蟲階段后,會表現出較強的繁殖能力[5]。成蟲會采取集中產卵方式,在松樹表面產下數量較多的蟲卵。在幼蟲成長期間,對葉片的啃食量會逐日增大。松毛蟲為害較為嚴重時,會出現整株思茅松樹針葉全無,甚至較多樹木針葉被啃食完的情況,導致樹木停止光合作用,最終不再生長。松毛蟲一年生產2次,4一5月1次,8—9月1次。思茅松林區域內各時間段的松毛蟲密度情況如下:5月1—10日,松毛蟲密度為12條/株;6月10—20日,松毛蟲密度為31條/株;7月21—31日,松毛蟲密度為53條/株;8月21—31日,松毛蟲密度為81條/株。
1.2.2 松梢螟
對于2\~10a生思茅松樹苗,其頂梢、側稍會受到松梢螟的攻擊。松梢螟成蟲繁殖位置不易被發現,主要藏匿在針葉基礎部分、初生果實等位置,蟲卵規格不大,外形與針尖相近,不易排查[6。幼蟲生長后,會迅速進入梢內,從針葉梢內部開始啃食,致使頂梢、側梢逐漸失去生命活力。在松梢螟蟲害發生較為嚴重的地帶,思茅松受災率在 70% 以上。
1.2.3 小蠹蟲
小蠹蟲每年1月中下旬至10月可見新成蟲從樹干蛀道內飛出,飛到枝梢上補充營養,這是蛀梢階段;11月下旬到次年3月為蛀干階段,梢內成蟲轉到樹干蛀食韌皮部,筑坑道交配產卵。卵、幼蟲、蛹均在坑道內度過,新成蟲羽化,飛出再蛀樹梢。多數情況下,小蠹蟲在思茅松樹干韌皮部蛀食并形成坑道,在坑道內完成從產卵到新成蟲羽化的整個繁殖過程。蛀干期思茅松樹干韌皮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樹勢進一步衰弱并最終死亡。小蠹蟲蛀干期被認為是導致思茅松受害致死的關鍵時期[7]。小蠹蟲從樹干羽化后,即飛到鄰近健康思茅松樹冠上,蛀食當年生嫩梢髓心。一般一枝受害嫩梢中有1頭小蠹蟲蛀食,但受害嚴重時,一根枝梢可同時被多頭小蠹蟲蛀食。思茅松嫩梢被切梢小蠹蟲為害后隨即枯黃萎蔫至死,影響整個樹木的生長,導致樹勢衰弱[8]。
1.2.4松葉蜂
松葉蜂喜歡啃食思茅松針葉,較為嚴重時,極易遭受各類蟲害。
2防控思茅松病蟲害的技術方法
2.1基于種子特性的防治技術
2.1.1 種子消毒技術
在思茅松栽培初期,應側重開展種子抗病管理工作,減少帶病種子栽培情況。選擇思茅松種子時,主要選擇長勢較好、病蟲害發生率較低的母樹,此類樹木的種子,能夠有效應對病蟲害問題。在種子處理期間,將種子全部浸泡在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時間至少 10min ,最多不超過
。借助高錳酸鉀溶液的特性,破壞病菌、害蟲的組成,達到滅菌效果[9]。在實際處理思茅松種子時,采用對比觀察方式,一組利用高錳酸鉀溶液泡種,另一組無種子浸泡流程,對比2組種子的發芽情況。思茅松生長情況如下:未泡種消毒的發芽率為 56.8% ,發病率為 84.23% ;高錳酸鉀泡種處理后,發芽率為 85.5% 發病率為 11.25% 。
2.1.2 改進育苗條件
育苗條件是保證思茅松健康生長的關鍵因素,育苗條件具體包括環境溫度、種植區域濕度、土層營養含量等。思茅松栽種期間,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
,環境含水量為
。在此溫度、濕度環境中,種子發芽所需時間短,幼苗生長狀態較好。若溫度低于
、高于
,環境含水率不足 70% 、高于 80% ,均會干擾種子發芽進程,形成病害、蟲害的滋生條件。土壤營養條件是決定幼苗長勢的重要條件。養分充足的土壤,能夠提供各類營養,便于思茅松更好地應對病蟲害問題[10]。在土壤養分充足的條件下,思茅松幼苗生長速度更快,生長時間與土壤養分不足的區域相比會縮短
。且在幼苗生長期間,病蟲害出現的次數減少
。在前期育苗中,可適量添加有機肥、生物菌劑,逐步改善土壤質量,創造良好的育苗條件。某地區在各個試驗田內設定差異性的育苗條件,對比各組病蟲害的數據,見表1。

由表1可知,田塊一的溫度、濕度、土層養分處于較好狀態時,思茅松苗木長勢較好,病蟲害問題發生率最低。
2.2 大種子類防治技術
思茅松的整體生長速度較慢,種子發芽至苗木長成需要的時間達到10a。在制訂大種子類防治方案時,應關注防治措施的長效特點,確保防治效果的持續性。思茅松生長區域具有溫度高、濕度高等特點,極易出現病蟲害問題。
2.2.1 植物檢疫
防控工作應從植物檢疫視角出發,防止出現嚴重的病蟲害問題[1]。植物檢疫技術具體包括苗圃產地檢疫、苗木運輸檢疫等。產地檢疫時,應選擇長勢較好、無病害的苗木,從栽種源頭進行防治。苗木運輸檢疫工作主要是查看外部區域運入苗木的情況,防止病蟲害帶人。
2.2.2 物理防治
在思茅松種植區域內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能有效滅殺害蟲。多數情況下,1盞燈的防控區域面積為
。在小蠹蟲蟲害形成前,利用病弱樹木,將其改成長度均等的木段,每段
,均勻分布在林區各個位置,作為餌木。在小蠹蟲處于孵化階段后,集中回收各處的餌木,進行燒毀、藥劑除蟲等處理,以此達到物理防控小蠹蟲的效果[2]。小蠹蟲防治防控采取“守住邊界、防止擴散,清除蠹害木、更新改造”的防治措施,通過主伐、撫育伐、更新伐、其他采伐等方式提升森林質量,以阻隔蟲源向外擴散蔓延為首要任務,以清理蠹害木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化學防治措施,由外向內清理伐除蠹害木。根據不同林地類型在思茅松小蠹蟲發生區分類施策,通過清理蠹害木等方式全面消除蟲源,同時對實施治理的林地開展更新造林。
2.2.3 生物防治
在思茅松栽種期間,松毛蟲防控可采取生物措施。松毛蟲產卵后,利用金小蜂、赤眼蜂等生物,養殖在害蟲卵表面,寄生率不低于 30% ,能夠有效降低毛蟲孵化量。參照毛蟲密度,合理釋放天敵生物,
區域內釋放的天敵總量在75萬\~150萬只。在毛蟲前期產卵時,天敵釋放出率為 30% 。將剩余天敵釋放,選在松毛蟲病害發生的時間點。松毛蟲處于幼蟲狀態時,使用的生物天敵包括黑熊姬蜂、二色瘦姬蜂等,此類天敵生物的寄生率至少為15% ,最多不超過
范圍內釋放天敵生物總量至少75萬只、最多90萬只[13]
2.3大田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2.3.1 營造混交林
在部分農業生產方案中,農藥使用過量、天敵數量不足,會使病蟲害問題逐年加重。在思茅松林內,林分組成單一,植物總量不高,整體環境的穩定性不強,極易出現蟲害問題。為此,采取闊葉樹、思茅松的混交形式,營造新型混交林。同時,應采取各類措施豐富混交方案。在混交林中,存在各類樹木、草本、蜜源等各類植物,有助于增加天敵生物數量,有效防控病蟲害。
2.3.2 營林管理
在各項營林管理中,應側重關注林分組成中的矮植資源。利用種植綠肥、補充肥料等方式,逐步提高土壤內的營養含量。關注枝條修剪效果,保持林間狀態。參照思茅松病蟲害的實際情況,劃分出3個區域,分別制訂差異化的管理方案。一區為病蟲害高頻發生區,此區域應適當增大砍伐量,有效清除害蟲。二區為病蟲害低頻發生區,該區域采取適當砍伐、合理補植、封山培育、土壤改良等措施,盡可能地恢復林分組成,增加思茅松林內的抗病效果。如果是稀疏型思茅松林,補植的樹種包括桉、樟等,以創建良好的綠色屏障,增強小范圍林區的抗病效果。三區為無病蟲害區,該區域可采取林間清理措施,配合封山育林措施,展現該區域的生態價值[14]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參照思茅松栽種后的病蟲害情況,以種子科技為出發點,制訂各類防治技術方案,逐步增加思茅松林的防治效果[15]。在實踐中,利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泡種處理后,發芽率從 56.8% 增長至 85.5% ,病蟲害發生率從 84.23% 降至 11.25% 。在溫度為
、含水量為
、土壤養分充足的情況下,病蟲害發生率最低(僅為 12.0% ),此時思茅松長勢較好。
參考文獻:
[1]施再喜.國外松主要病蟲害種類調查及其防治歷的研究:以宣州區為例[J.安徽林業科技,2014,40(1):9-12.
[2]J.S.穆拉,景耀.英國林木銹病[J].陜西林業科技,1978(1):38-43.
[3趙林.松落針病的發生與防治措施[J].園藝與種苗,2021,41(3):63-64,68.
[4]周淑梅,高曉莉.楊樹造林技術及其病蟲害防治措施[J].廣東蠶業,2024,58(9):38-40.
[5]唐鵬.松毛蟲防治理論研究綜述與防治對策[J].鄉村科技,2020,11(25):50-51,53.
[6]劉志斌,童清,胡光輝.思茅松梢斑螟形態特征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12,41(4):103-107.
[7]童清,張培毅,何劍中.思茅松小蠹蟲種類及其危害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09(9):35-37.
[8]王志方.花生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農村新技術,2024(8):23-25.
[9]官兵.思茅松猝倒病防治方法簡介[J].云南林業,2003(4):18.
[10]卯吉華,楊斌,姜遠標,等.不同來源菌根土對思茅松幼苗的接種效應研究[J.西部林業科學,2023,52(4):20-25.
[11]沈峰.宣城市思茅松毛蟲的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23(11):94-96,104.
[12]甘立榮.與小蠹蟲爭奪松林生命的博斗[J].云南林業,2015,36(5):31-33.
[13]王江濤,孫志同,肖軍,等.淺談蛀干害蟲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果農之友,2024(8):117-119
[14]陳如.園林花卉常見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4,42(12):72-74.
[15]張天.大同市林木蛀干害蟲種類調查及防控技術[J].山西林業,2023(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