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背景下,傳統景觀元素的保護與創新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竹景觀作為中國傳統鄉土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實用價值,又承載豐富文化內涵。海南島得益于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擁有豐富的竹類資源[2],特別是中部山區村落中的竹景觀尤為突出。雖然現代化進程使傳統竹制品逐漸被替代,但國家“以竹代塑”倡議、海南“禁塑\"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為竹景觀保護與應用提供了新契機[3]。研究對海南島中部8個村落進行調研,發現當代竹景觀已形成與道路、水系、建筑、植物、公共空間和文化展示六大應用類型,體現出明顯的民族差異性和功能多元化特點,為鄉村特色景觀營造提供了參考。
1研究村落概況
研究選取海南島中部8個典型村落作為樣本,分別是儋州市力乍村、屋基村,五指山市毛納村、初保村、牙胡村,白沙黎族自治縣羅帥村、保優村,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儋州市力乍村、屋基村,前者發展“林下經濟 + 特色農產品 + 竹林農家樂\"模式,成為五星級“美麗鄉村”;后者依托濕地資源發展“農業
文化 + 旅游\"融合產業,人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五指山市毛納村、初保村、牙胡村,毛納村發展“茶旅融合\"模式,建有黎族特色建筑和竹文化體驗設施;初保村以傳統干欄式民居建筑群著稱,被譽為“黎家第一村”;牙胡村以“海南第一梯田”為特色,正進行鄉村綜合治理。白沙黎族自治縣羅帥村、保優村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羅帥村通過旅游項目實現產業轉型;保優村以竹產業為特色,戶戶種竹作為經濟支撐;而什寒村是黎苗族混居村落,三面環繞天然林保護區,2013年獲評“最美中國鄉村”。這些村落的選取依據地理分布、民族特征和旅游開發程度,涵蓋多種生態環境、民族構成和竹文化表現形式,為研究提供了多維度的樣本支撐。
2 研究結果
2.1 調查村落竹種資源概況
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村落共有主要竹種16種,其中常見觀賞竹種4種,主要為叢生竹類。常見竹種包括青皮竹、撐篙竹、粉單竹和麻竹;觀賞型竹種有鳳尾竹、小琴絲竹、孝順竹等;此外,還有野生竹種,如甲竹、蓬萊黃竹等。竹類植物在不同村落的分布情況具有一定差異(見表1)。所有村落均以青皮竹、粉單竹等實用型竹種為主,主要分布在居民點周邊;毛納村、什寒村則在保留傳統竹種的基礎上,因旅游開發需要引人了部分觀賞型竹種,形成了更為豐富的竹類植物景觀。整體來看,調查村落的竹類植物資源仍保持著較好的原生性。

2.2竹文化景觀類型分析
海南島中部旅游型村落竹景觀分類調查結果顯示,根據竹景觀的空間位置、功能特性和文化內涵,可歸納為6種主要類型:竹與道路景觀、竹與水系景觀、竹與建筑景觀、竹與植物景觀、竹與公共空間景觀及文化展示型竹景觀,
2.2.1 竹與道路景觀
村道兩側的竹景觀是最常見的道路景觀形式,呈線狀分布,形成明確的空間邊界和景觀廊道。如白沙黎族自治縣G361國道福安西路通往保優村的道路兩側栽植粉單竹,搭配小喬木洋金鳳,地被植物蝴蚶菊形成豐富的開式綠色廊道(見圖1)。在道路轉彎處等重要節點,常設置特色竹景觀作為視覺焦點和空間標志,毛納村人村道路拐彎處采用撐篙竹為景觀骨架植物,搭配檳榔形成垂直層次變化,并在前景區域設置茅草護欄,彰顯村落文化特色(見圖2)。羅帥村村道支路采用單側竹景觀配置,一側種植粉單竹,另一側保留原有橡膠林,并在竹林下層配置合果芋、腎蕨等熱帶地被植物進行搭配造景,營造出富有層次感的混合邊界景觀。保優村村內道路兩側則密植粉單竹,形成上部枝葉相接的竹林隧道效果。


2.2.2 竹與水系景觀
竹與水系景觀主要呈現出2種空間形態特征:復層混合型和單一圍合型。例如,毛納村水塘邊采用喬木一竹類一灌木的三維復層結構,其垂直空間可分為4個層次,高層喬木(
形成林冠層,主要由鄉土樹種構成,中層竹類(
)與棕櫚科植物 $4{\sim}6\mathrm{m}\$ 組成第二層空間,灌木層(
以觀賞性植物為主,地被及水生植物( ∠1m 則自然分布于水岸帶,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空間(見圖3)。羅帥村河岸則采用單一竹林結構,采用粉單竹將水岸空間進行圍合,竹林高度
,枝葉自然伸展形成
的水平覆蓋寬度(見圖4)。在生態功能上,竹類發達的根系網絡能有效防正水土流失,同時竹林的枝葉覆蓋可降低水體溫度,改善水生生態環境;在景觀效果上,竹影搖曳、倒影清晰,形成了獨特的竹林濱水景觀特色。


2.2.3 竹與建筑景觀
建筑周邊的竹景觀主要結合游憩型建筑進行布置。例如,什寒村特產商店采用撐篙竹作為建筑背景,竹林高度
,可能是村民日常生活應用所種植,與前景紅色葉植物朱蕉形成層次分明的植物配置,突出了建筑的民族特色(見圖5)。什寒村公廁周邊的竹景觀具有美化環境、遮擋視線的功能,形成半私密型空間,同時通過竹林的遮擋弱化了建筑的功能性特征。游憩型建筑與竹景觀是海南旅游村落中常見的景觀類型。力乍村的古膠堂展覽館兩側采用對稱式布局種植粉單竹(見圖6,與磚結構建筑營造出古樸典雅的文化氛圍,在功能層面還能降低室內溫度;力乍村的竹艾亭則坐落于竹林中,形成半隱蔽式空間,營造出靜謐的休閑環境。


2.2.4 竹與植物景觀
竹與植物景觀是研究村落中最普遍的一種竹景觀類型,占比達 31.6% 。實地調研發現,竹類植物與其他植物組合形成的景觀可歸納為以下3種主要模式。 ① “竹 + 喬木 + 灌木 + 地被植物\"模式,這種配置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四層植物群落結構,在視覺上呈現出豐富的垂直層次和空間變化,通常以竹林為背景,搭配喬木形成上層林冠,前景區域配置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 ② “竹 + 灌木 + 地被植物\"模式,這種配置模式以竹類植物為主導,搭配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三層結構; ③ “竹
地被植物\"模式,這種配置模式以竹林為主體,搭配簡單的地被植物形成兩層結構,是最簡潔的竹植物景觀形式,這種配置模式主要應用于村落邊緣區域和生產型竹林,具有較強的生態功能和鄉土特色。
從植物配置特點來看,漢族村落(如力乍村、屋基村)的竹景觀更注重實用性和傳統性,主要采用粉單竹、青皮竹等實用型竹種,并保持相對簡潔的植物組合;黎族村落(如毛納村、羅帥村)的竹景觀則更加注重觀賞性和多樣性,在傳統竹種的基礎上引入了觀賞型竹種和豐富的配植植物,形成了更為復雜的植物群落結構。
2.2.5竹與公共空間景觀
公共空間型竹景觀是指設置在村落公共活動場所、服務設施周邊的竹景觀,這類景觀兼具實用功能和景觀效果,是村民社交活動和游客體驗的重要空間載體。公共活動場所竹景觀主要分布在村落廣場、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空間周邊,形成邊界與背景的景觀效果。休閑娛樂空間竹景觀主要分布在村落的游憩設施周邊,形成獨特的活動場所。例如,毛納村巴掌公園內的兒童游樂設施周邊采用點狀竹叢配置,竹類與喬木共同為游樂空間提供遮陰效果(見圖7);初保新村村頭的黎族技藝坊則以竹林和椰子樹為背景(見圖8),形成了自然的空間邊界圍合,為技藝展示和游客體驗創造了相對安靜、私密的環境。


2.2.6文化展示型竹景觀
文化展示型竹景觀是以展示竹文化、傳承民族傳統為主要目的的專門性竹景觀,也是竹文化符號的體現。這類景觀在少數民族鄉村旅游開發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少數民族村落中,竹藝文化展示景觀通過建筑外立面的竹編工藝展現傳統竹文化特色。例如,什寨村竹編小屋采用雙層立面設計,在原有鐵皮房基礎上覆以竹編外墻,竹片編織成規則的紋樣,增加民族特色(見圖9)。還有將竹條搭建圍合墻面,并在外立面用竹片勾勒具有民族特色的黎族大力神圖騰紋樣,頂部以茅草覆蓋(見圖10)。這類竹藝景觀既展示了少數民族的竹編工藝,又通過現代手法賦予傳統竹建筑新的文化內涵。


3海南島中部村落竹文化景觀發展建議
3.1強化竹資源保護與開發并重策略
建立竹資源檔案系統,應對村落竹林資源進行詳細調查記錄,建立包含竹種類型、分布范圍、生長狀況的數字化檔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動態管理,特別關注瀕危或特有竹種。針對各村落特點制定科學的輪伐制度,明確采伐周期、強度和更新方式,避免竹林退化,維護生態平衡。在保留青皮竹、粉單竹等本土竹種基礎上,適當引入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質竹種,形成更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竹林資源體系[4]
3.2 打造差異化竹文化景觀體系
針對黎族村落和漢族村落文化差異,分別強化竹景觀特色。黎族村落應重點發展竹編工藝和傳統竹建筑景觀;漢族村落側重竹與現代景觀元素融合。制定竹景觀設計規范,明確各類型竹景觀的設計原則和配置方式。將竹景觀作為村落標志元素,在入口處設計特色竹景觀,提升村落識別度。并開發竹編織體驗、竹建筑參觀等互動性強的體驗項目,將竹文化由靜態展示轉為動態體驗。將研究村落串聯成竹文化主題旅游線路,與美食、民宿等要素結合,形成完整產品體系。
3.3創新竹景觀與現代功能融合應用
在村落水系治理、邊坡防護等工程中優先考慮竹類植物應用,構建生態防護系統。借鑒毛納村經驗,推廣現代竹建筑技術,建設集生態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竹景觀建筑[5]。結合“以竹代塑\"政策,推廣竹制生活用品和公共設施,將竹文化滲透到村民生活方方面面。
4結束語
對海南島中部8個典型村落竹景觀應用進行研究,發現竹景觀作為中國傳統鄉土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展現出新的發展活力與潛力。保護與開發并重、差異化發展、文旅深度融合、創新應用及構建可持續發展機制是推動海南竹文化景觀傳承與創新的關鍵路徑。當代竹景觀既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生態資源和經濟動力。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海南島中部村落竹文化景觀有望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窗口、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和鄉村振興的特色名片,為其他地區傳統景觀元素的活化利用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參考文獻:
[1]李東甫.巴蜀竹文化的美育價值與應用策略[J].竹子學報,2024,43(4):85-92.
[2]雒小菲,蔡春菊,岳祥華,等.海南島竹種質資源保存、利用與發展潛力[J].世界竹藤通訊,2023,21(6):55-60,71.
[3]李依然,傅金和.全球禁塑政策與竹產業發展機遇[J].世界竹藤通訊,2021,19(4):1-7.
[4]史軍義,易同培,馬麗莎,等.我國的濕生竹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四川林業科技,2008(1):31-33.
[5]張夢琪,葉露峰,吳劍鋒,等.龍泉市竹林資源開發和利用探究[J」.現代園藝,2024,47(5):107-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