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佛,又叫笑面佛。在鶴山城鄉尤其是老區的鎮村,逢年過節,除舞龍舞獅,還時興舞大頭佛。從古至今,人們認為佛是與人為善,揚善抑惡、除暴安良的菩薩,是吉祥之物,因而節日舞佛就順理成章了。
該民俗源于何時無從考究,據長者說,清末民初已很盛行。通常在龍獅前面開路,龍獅如無大頭佛前導則遜色不少。也有單個舞佛的,配以旗笙鑼鼓到各家各戶拜年,有時兩個佛對舞就更相映成趣,主人的“利是(紅包)”會重些。
它(面具)笑容可掬,扮相滑稽,穿“大襟”衫,胖都都的小丑臉,動作引人發笑,然大多手持破扇,邊舞邊扇。傳說源于瘋瘋癲癲、手持破扇、法術無邊、濟世為懷的濟公和尚呢。
制造大頭佛的工藝要求很高,不遜于醒獅制作。據沙坪街道四坊村、鶴山獅藝非遺傳人馮師父說,大頭佛要神型兼備,栩栩如生,尤其是用細條鐵線制成滑稽的五官難度很大,糊紙、著色更要配合臉譜,絲毫不得馬虎。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現時多用塑料模具制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