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陽江市海陵試驗區立足多點開花,打造陽江高質量發展特色區,做強旅游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特色漁農產業,建設“誠信海陵”,打造國際旅游島,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
發展全域旅游業
探索旅游保護與開發雙贏局面,以生態優先。海陵試驗區突出“全域”理念,精心打造“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涵蓋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谷寮藝術度假村、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牛塘山文化覽勝景區等景點,并推出山海風光度假游、海絲疍家民俗游、鄉村漁歌休閑游等一批陽江市精品旅游線路,讓旅客感受海陵遼闊海域、旖旎風光魅力。
打造本土特色休閑度假旅游業態。以谷寮民宿集群為統領,海陵試驗區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推進島內特色民宿向集群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開展谷寮村傳統文化潮玩市集、“相約谷寮”大幅攝影作品展等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參觀。圍繞“農業生態休閑濱海游”主題,推動麻禮村利用現有的田園風光、濱海景觀,溪流自然生態以及環境資源建成山海經文化大觀園濱海休閑度假村,創新舉辦首屆蘿卜文化節,助力鄉村振興。
以頂級賽事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年前,海陵試驗區相繼舉辦了陽江市青少年帆船帆板錦標賽、省青少年帆船競標賽、陽江海陵島馬拉松賽、陽江國際風箏邀請賽等,以賽事活動推助文旅體融合高質量發展,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現海陵良好的人文環境、城市形象和市民風尚。
海陵試驗區以沙村、谷寮村、平蘭村、山底古村、頭元古村、草王山村、白蒲古村等為主要載體,以特色產業打造一批知名鄉村旅游企業和旅游特色村。其中那拿村完成900畝撂荒地復耕工作,創建油菜花觀光旅游產業園。
做強特色農漁業
在海陵島勤搏蔬菜專業合作社的低溫廠房,身著防塵服的工人們正在各個加工環節緊張地忙碌著。流水線上,一批批去皮后的珍珠馬蹄經過機器清洗、人工挑揀和去雜,篩選出大小一致的產品,再通過全自動包裝設備,制成重量不同的真空包裝成品,運往珠三角地區銷售,每天出廠的珍珠馬蹄最多可達5000公斤。海陵試驗區積極培育優勢農業,探索“一村一品”發展之路,推動珍珠馬蹄、無核荔枝等優勢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發展藍色海洋經濟,做活“三產融合”。
海陵試驗區鼓勵扶持種植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推進珍珠馬蹄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使珍珠馬蹄產業從零散耕種轉化為全程標準化種植、采收,機械化加工、轉運,全鏈條“升級”開拓產業新業態。此外,海陵試驗區無核荔枝基地種植面積約500畝,通過精細化管理、分級售賣,打造高端品牌,實現了高質量規模生產。
發展海洋牧場,打造“藍色糧倉”。海陵試驗區加快閘坡世界級漁港項目建設,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和深海底播養殖。截至目前,深水網箱養殖數量發展到140口,深海底播養殖企業增加到14家,總面積達927公頃。全區水產品總產量13.85萬噸,總產值23.91億元,同比產值增長0.6%;海洋捕撈產量3.61萬噸,產值12.08億元,同比增長4.3%。
一線村亮點紛呈
海陵島試驗區閘坡鎮丹濟村積極整合撂荒地,使2000多畝“沉睡資源”變“致富活水”,推動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受到村民外出務工、人口老齡化,傳統農業效益低下,以及農業灌溉水源不足等因素影響,丹濟村的大片土地曾撂荒過一段時間。丹濟村黨總支經過多次討論研究、實地調研后,決定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模式,整合全村村民的土地,流轉發包至社會企業經營,帶領大家增收致富。
盤活土地資源,促進農民增收。丹濟村積極發揮黨支部引領鄉村振興作用,組織與村民簽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書》,大膽創新探索“小戶”變“大戶”、“小田”變“大田”、村民變“股東”的股份制改革,使村中2000多畝“沉睡資源”變“致富活水”。新鹽村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引進種植項目和種植團隊,成功利用撂荒地種植水果玉米,畝產3000斤,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去年9月,作為海陵試驗區“百千萬工程”重要項目之一,總投資約8億元的廣東正然中草藥基地項目落戶閘坡鎮麻禮村,規劃種植3400多種中藥材,建設成一體化中藥產業示范園基地。“項目建成后,將采取‘企業+科研院所+農戶’模式運營,有助于促進當地產業發展和轉型,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廣東正然中草藥基地有限公司總經理黎陽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