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淑娟
莊浪縣韓店鎮畜牧獸醫站,甘肅平涼 744600
在牛的集約化養殖背景下,牛呼吸道疾病是一種頻發且危急性高的疾患,不僅對牛只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風險,同時也嚴重影響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加強對牛呼吸道疾病病原的研究,并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以應對這一在牛群中廣泛存在的健康難題,是保障養殖場盈利能力、推動養殖產業穩健發展的必然要求。
支原體作為一種典型的原核微生物,常棲息于牛的不同生理部位,包括腸道、呼吸道系統以及生殖道內,尤其在引發肉牛和奶牛呼吸道疾病上扮演著重要病原角色。這種微生物對溫度敏感,高溫條件能夠有效地抑制其活性。當牛只遭受支原體誘發的呼吸道感染時,通常表現出一系列癥狀,如精神狀態減弱、食欲減退、呼吸變得深重并伴有咳嗽和流涕;部分病牛還會出現腹瀉癥狀,排出稀水樣且可能混合血液的糞便;在嚴重情況下,甚至并發關節炎或眼部結膜炎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由支原體引發的呼吸道疾病導致的死亡率有時可高達50%,此類疾病在牛犢運輸環節尤為突出。長途運輸過程中,牛群免疫力下降且機體易受應激影響,從而增加了支原體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細菌對動物健康至關重要,尤其在牧場養殖的牛罹患上呼吸道病癥時更顯著。常見情況下,一些細菌會在牛受到其他病原體影響后迅速增殖,并迅速擴散到呼吸系統如氣管和肺部,導致代謝和機能受損。例如,導致氣管炎、支氣管炎甚至更嚴重的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牛溶血性曼氏桿菌是革蘭氏陰性細菌,是牛肺炎特別常見的病原體,癥狀包括發熱和呼吸困難。
而多殺性巴氏桿菌則通過多種渠道傳播,諸如直接接觸感染、空氣中傳播或者間接經由食物和水源。這種細菌不耐高溫,可以通過高溫消毒或使用消毒劑來控制。感染此菌的牛通常在喉嚨和氣管區域出現炎癥,并出現高燒、消化不良、呼吸不暢等急性癥狀。一些嚴重病例甚至會伴隨胸部和肢體的皮下水腫,該疾病的致死率相對較高。
首先,牛皰疹病毒I型是引發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病原體,它不受牛品種限制,廣泛感染各類牛只,尤其是肥牛和肉牛群體,一旦感染,病毒將伴隨牛一生,當牛體抵抗力下降時易于向外傳播。此病毒可通過鼻腔分泌物、眼部排泄物及陰道分泌物等方式進行傳播,因其可侵入宿主體內的多個部位,臨床表現各異。當病毒侵犯牛的呼吸道時,可導致呼吸道黏膜發炎、腫脹、出血乃至壞死,形成特殊的潰瘍病變,因此該病又被稱為壞死性鼻炎或紅鼻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藥物治療,故對這種病毒的最佳控制策略是采取預防措施。
其次,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不容忽視,該病毒不具備粘附性和聚集性特性,盡管對熱不穩定,但在-80℃條件下能長期存活。牛是這種病毒的自然宿主,是導致牛發生急性、熱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尤其對于犢牛來說,感染呼吸道合胞體病毒的風險極高,約占所有感染牛只的90%。此病毒主要寄居在支氣管和肺部,發病時牛體會出現發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以及間歇性咳嗽等癥狀,同時伴隨著眼鼻分泌物增多的現象。
再者,牛病毒性腹瀉病毒也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病原體,該病毒對低溫有較強的耐受力,而在高溫環境中活性則相對較低,主要通過牛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徑進行感染。這種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疾病具有高發病率但低死亡率的特點,尤其在青年肉牛群中較為多見。患病牛只可能出現采食量減少、口腔黏膜潰瘍,呼出氣體帶有異味等癥狀。若母牛在妊娠期間感染該病毒,可能導致流產,或是產出攜帶病毒或免疫耐受性的牛犢。
針對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措施,目前集中體現在幾個核心領域:首要一點在于疫苗接種防治,針對特定病原體如I型牛皰疹病毒、牛病毒性腹瀉病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等,科研人員已基于這些病原體特異性研發出了對應的疫苗產品。然而,疫苗的實際運用并非完美無缺,仍需持續優化。例如,用于預防BHV-1感染的疫苗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牛群中I型牛皰疹病毒感染的發生,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可能會觸發免疫抑制效應,尤其是在犢牛體內,有時反而增加其患病風險;其次,養殖管理層面的預防措施是另一個關鍵點。這包括但不限于強化牛群健康管理,以從根本上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在引進新牛只時,嚴格實施疾病篩查和檢疫程序,確保排除潛在病原攜帶者或感染者。在日常管理中,嚴格執行衛生清潔制度,比如定期清理牛舍,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確保牛舍環境既清潔又干燥,有助于減少病原微生物滋生的機會。此外,根據牛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精細化調整飼料配比與飼養方式,確保牛群攝取充足的營養,從而提升牛只的整體免疫力,增強它們抵抗呼吸道疾病的能力。
在牛群進行轉運活動的過程中,由于連續不斷的環境變遷與顛簸勞頓,牛只面臨著極大的生理適應壓力,精神狀態亦隨之低迷,身體的免疫防御機能顯著下降,這無形之中加大了它們感染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可能性。譬如牛副流行性感冒,就是一個典型的因長途運輸而誘發并快速擴散的疾病實例。鑒于此,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因運輸造成的牛呼吸道疾病問題,應當優先考慮減少不必要的長途運輸行為。
養殖場應當在可行的情況下,致力于實施自繁自養策略,盡可能地維持區域內封閉式或半封閉式的養殖模式,降低外部牛犢的引進頻率。在確有必要從外地引進牛犢時,務必對犢牛來源地的疫病情況進行詳盡調查,核實其提供的檢疫合格證明,嚴防引入攜帶有害細菌或病毒的個體,從而確保現有牛群的健康不受外來病原的侵擾;在成功引進牛犢之后,務必遵循嚴格的隔離檢疫規程,將新引進的牛犢單獨圈養一定期限,期間進行細致的健康觀察和必要的疾病篩查。只有確認牛犢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才可將其逐步融入到原有牛群中進行混群飼養,防止潛在病原體在牛群內部傳播;無論是引進牛犢的途中還是到達后的安置環節,都需要采取嚴密的生物安全措施。在運輸過程中,應定期對牛犢及其裝載環境進行消毒,同時確保運輸條件適宜,盡量減少應激因素的影響。抵達養殖場后,除了再次進行系統的健康檢查和檢疫之外,還要對新引進的牛犢實施更加細致的健康管理,全面保障引入牛犢的品質和安全性,從而有效遏制呼吸道疾病在牛群中的發生和擴散。
環境因素對牛群的健康狀況具有深遠影響,因此為牛群營造一個適宜的溫度條件、寧靜舒適的生存空間至關重要。具體而言,管理者首先要堅持對牛群的生活區域執行定期徹底的清潔與消毒措施,使用如火堿等高效消毒劑對牛舍地面進行深度清潔,結合其他適用的消毒產品,有效降低多殺性巴氏桿菌等病原微生物對牛群的感染風險;其次,確保牛群攝入營養均衡且安全的飲水與飼料,依據牛的不同品種特征選取適宜的飼料配方,并且勤于清理食槽,杜絕食物殘渣滋生細菌,影響牛只飲食衛生。飼料儲藏同樣不容忽視,應妥善保存,以防飼料發霉變質,損害牛的消化系統健康。另外,關注季節氣候變化,適時采取應對措施,寒冷時節要加強牛舍保溫工作,確保牛群免受寒冷侵襲;炎熱時期則要積極防范蚊蠅叮咬,采取有效的防蚊驅蟲措施,切斷通過昆蟲媒介傳播疾病的可能性,努力保持牛群生活環境的穩定性,避免頻繁變換牛群生活環境帶來的不適和應激。與此同時,可在日常飼喂中適量添加有益健康的保健品,以增強牛群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最后,科學規劃牛群的居住區域,合理劃分為生活區、生產區和隔離區,實現牛群生活的有序化、規范化,進一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對牛呼吸道疾病的最有效控制手段是強化檢疫與預防措施,為此,必須系統地加強和完善對牛群的檢疫工作。檢疫團隊需親臨養殖現場,按期對牛群開展全面且詳盡的體檢,并詳細記錄每項檢查結果,重點關注地方性流行疫病的防控,確保對牛群的生活環境與個體健康狀況進行雙重把關。在此基礎上,要加大對養殖戶的教育培訓力度,傳授關于牛呼吸道疾病預防和治療的專業知識,引導養殖戶積極配合檢疫流程,共同肩負起維護牛群整體健康的責任。
進一步來說,免疫接種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針對不同類型的呼吸道疾病,應有針對性地為牛群實施疫苗接種計劃,確保牛犢和成年牛接種的疫苗種類和接種方式符合各自年齡特點和生理狀態。大多數情況下,選擇使用滅活疫苗,這類疫苗通常需要分次接種,并在接種過程中搭配適宜的免疫增強劑以提升疫苗效果。例如,針對牛病毒性腹瀉病的疫苗,單獨使用可能會影響牛體自身的免疫機制,因此常常需要與其他疫苗協同使用,以達到最佳免疫保護目的。
母牛和牛犢由于生理特點,其免疫系統較為脆弱,易受多種細菌和病毒感染,進而導致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因此,加強母牛和牛犢的日常護理與健康管理極為重要。首先,確保牛舍環境始終保持干燥、潔凈,做好恰當的保溫措施,為牛犢和母牛構建一個適宜生存和成長的良好環境基礎。第一,針對牛犢的特殊需求,不僅要確保及時喂食富含免疫成分的初乳,還需提供細膩、優質、易消化且營養價值高的飼料,以支持其快速生長和免疫力的形成;第二,密切關注母牛的身體狀況,通過對母牛實行科學的免疫接種計劃,確保其體內產生的抗體可以通過初乳傳遞給牛犢,比如接種針對牛冠狀病毒的疫苗,使得牛犢出生后能夠通過母乳獲得對抗相應疾病的被動免疫保護,增強其自身抵抗力,從源頭上維護整個牛群的健康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健康監測體系,定期收集并檢測牛犢的糞便樣本,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刻對患病牛犢進行隔離并對癥治療,防止疾病在牛群中快速擴散;最后,注重牛犢的疫苗接種程序,特別是對于像牛呼吸道合胞體病毒這樣的常見病原體,應在牛犢出生后的前6個月之內完成鼻腔內疫苗接種,以此提高牛犢對這類病毒的免疫力,有效防止相關呼吸道疾病的暴發。
過去在應對牛呼吸道疾病時,抗生素療法曾一度成為主流手段,但過度依賴和長期不加節制地使用抗生素會導致病原菌產生耐藥性,這樣一來,抗生素的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不僅造成了抗生素資源的不合理消耗,還無法對牛呼吸道疾病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因此,在抗生素的應用上須遵循科學原則。首先,要對牛群進行全面而細致的實地考察與病史調查,深入了解牛群實際的患病狀況,基于嚴謹的科學研究和實驗數據分析,制定出針對性強、合理性高的抗生素使用方案;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呼吸道疾病,應選用相匹配且具有針對性的抗生素,精準施治,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增強牛群對抗疾病的能力,確保抗生素在治療過程中的最佳效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效控制和治療牛呼吸道疾病,避免抗生素濫用導致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牛群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與疫苗研發生產涉及高額的資金投入,這是相關部門亟待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政府層面應加大對此領域的財政支持力度,確保充足的資金流向牛呼吸道疾病相關的檢測技術研發、疫苗生產和推廣使用等方面,同時強化對資金使用的監管機制,確保每一筆投資都能夠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為疫苗生產的各個環節提供堅實的經濟后盾。如此一來,才能夠為牛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強大的物質和技術支撐,有力推動整個行業在面對此類疾病挑戰時,具備先進的檢測技術和可靠的疫苗供應,從而有效遏制牛呼吸道疾病的蔓延,保障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主要歸咎于多種病原體的侵襲,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支原體、細菌性病原體以及病毒性病原體等,這些微生物的存在對牛只的正常生長發育構成了重大威脅。養殖場在日常管理中,必須高度重視牛呼吸道疾病的預防與控制,以防止疫情大面積暴發所帶來的經濟損失。為實現這一目標,養殖場應采取綜合而科學的防控措施,涵蓋改善牛群的飼養環境、嚴格執行疫苗接種計劃等多個層面。故而要從源頭抓起,綜合運用現代畜牧科技手段,全面提升牛群對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從而保障牛群養殖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通過以上的綜合性防制措施,不僅能有效抑制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還能為養牛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