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波,鄭金成
1.定邊縣農牧技術推廣中心,陜西榆林 719000;2.定邊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榆林 719000
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微生物感染、營養不良、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外部因素以及毒素和有害物質等因素對動物健康的影響。通過病因的全面了解,我們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潛在的疾病風險,并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提出相應地防控措施對于保障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通過合理使用疫苗、優化飼養管理、改善飼料質量、優化環境條件、進行遺傳改良以及合理使用藥物等措施,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和傳播風險。
微生物感染是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微生物通過不同的途徑進入動物體內,引發一系列疾病癥狀。細菌感染是常見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對畜牧業產生了廣泛影響。舉例而言,布氏桿菌引起的布氏桿菌病在牛羊中廣泛傳播,導致生殖問題和乳汁減產。產褥熱則是由產褥鏈球菌引起的感染,對奶牛的健康和生產力造成了嚴重影響。此外,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也是引發動物肺炎、胃腸炎等疾病的常見病原體。病毒感染也是畜牧業中常見的疾病病因之一。例如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蹄疫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影響牛、羊、豬等偶蹄類動物,導致牲畜的飼養中斷和貿易限制。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是對家禽養殖業的嚴重威脅,影響家禽的生產和經濟效益。此外豬瘟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家畜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等也是引發動物疾病的常見病原體。真菌感染在畜牧業中雖然較為少見,但其引發的疾病卻具有重要的影響。霉菌感染可以導致家禽、牛、豬等動物患上真菌病,如曲霉病和黃曲霉病,影響動物的生長和生產性能。另外,由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性乳腺炎也是奶牛養殖業中常見的疾病。寄生蟲感染是畜牧養殖動物疾病中的重要病因之一。內寄生蟲如回腸蟲、蛔蟲、鉤蟲等寄生在動物的腸道中,導致消化吸收不良、貧血和生長受阻。外寄生蟲如蜱蟲、虱子、蚊蟲等會引發皮膚病、血液傳播疾病和寄生蟲傳播的傳染病。
通過接種疫苗,可以激發動物的免疫系統產生特定的抗體或細胞免疫應答,使其具備針對特定病原體的免疫能力,從而減輕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根據疾病流行情況和動物的生命周期,制定定期接種計劃,確保動物在關鍵時期獲得充分的免疫保護。這樣可以建立和維持動物的免疫屏障,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和疾病的暴發。不同疾病和不同動物種類可能有不同的接種方案和時間表,養殖者應根據獸醫建議和相關指南制定適合自己養殖場的接種計劃。有些疫苗需要在初始接種后進行多次的加強免疫,以確保充分的免疫效果。這通常涉及在特定時間間隔內進行重復接種,使動物獲得持久的免疫保護。強化免疫程序的制定和執行需要根據具體疫苗和動物種類進行,以確保接種的免疫效果持久和穩定。通過疫苗接種,我們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許多重要的畜牧養殖動物疾病,如口蹄疫、禽流感、豬瘟等。然而,為了實現最佳的接種效果,養殖者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選擇合適的疫苗,確保其對目標病原體具有良好的覆蓋范圍和保護效果。其次遵循接種方案和指南,確保接種的時間、劑量和途徑正確;再次注意疫苗的保存和運輸條件,確保其質量不受損害;最后及時記錄接種信息和免疫情況,以便追溯和監測免疫效果。
營養不良的主要表現為飼養管理不當和飼料供給不足。這兩個因素直接影響著動物的營養攝入和消化吸收,導致營養缺乏或不平衡,進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飼養管理不當是指養殖者在動物飼養過程中存在的管理不善、飼喂不規范等問題。例如,不合理的飼喂計劃和飼喂頻率不足會導致動物長期處于營養不足的狀態。過度或不足的飼喂量、不恰當的飼喂方式也會對動物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此外,不合理的飲水管理、缺乏運動和不適當的環境條件也會影響動物的攝食和消化吸收功能。飼料供給不足是指動物飼養過程中提供的飼料量不足以滿足其營養需求。這可能由于飼料不足、飼料質量差或者飼養密度過高導致。當動物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時,其免疫系統功能受損,抵抗力下降,容易患上疾病。此外,飼料中缺乏特定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A、鈣、磷等,也會導致特定的營養缺乏病。
通過科學合理地飼養管理,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飼料質量,促進動物的健康和生產性能。保持飼養環境的清潔和衛生有助于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和滋生,降低動物感染疾病的風險。養殖場應定期清理和消毒飼養設施,及時清除糞便和廢棄物,確保動物居住區域的衛生狀況良好。此外,合理管理飲水設施和飼喂器具,保持其清潔和無污染,確保動物獲得干凈的飲水和飼料。提供高質量的飼料對動物的健康和生產性能至關重要。養殖者應定期檢測和監控飼料的營養成分、微生物質量和霉菌毒素等指標。飼料應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確保其安全、衛生和適宜的營養配比。定期檢測可以幫助養殖者發現和解決飼料質量問題,減少因飼料質量不佳而引發的營養缺乏病和消化問題。此外,合理的飼養管理還包括飼喂計劃的制定和執行、合理的飼喂量和頻率、動物的運動和活動空間、適宜的環境溫度和濕度控制等。養殖者應根據動物的生理特點和需求,制定適合其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飼喂計劃。飼喂量和頻率應根據動物品種、年齡和生產階段進行合理調整。提供充足的運動和活動空間有助于促進動物的身體發育和免疫功能。合適的環境溫度和濕度控制有助于減輕動物的熱應激和濕熱環境對其健康的不利影響。
改善飼料質量是預防和控制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的另外一種途徑。通過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和合適的飼料添加劑,可以滿足動物的營養需求,提高其免疫力和抵抗力。動物需要獲得足夠的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物質來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和生長發育。因此,飼料應根據不同動物品種、年齡和生產階段的營養需求進行合理配比,確保其營養成分的均衡和充足。此外,飼料的質量和來源也應得到重視,避免使用過期或受污染的飼料。飼料添加劑包括維生素、礦物質、酶制劑、益生菌等。它們可以在飼料中補充和調整特定的營養物質,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和消化吸收效率。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添加可以彌補飼料中可能存在的缺乏或不足,確保動物獲得全面的營養。酶制劑可以改善飼料中的纖維素和非淀粉多糖的降解,增加飼料的消化利用率。益生菌的添加可以促進動物腸道健康和微生態平衡,提高免疫功能。
環境因素其中包括擁擠和通風不良、溫度和濕度適宜以及水源和水質問題。這些環境因素直接影響著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生理狀態,對其健康和抵抗力產生重要影響。擁擠和通風不良是在畜牧養殖環境中常見的問題,當動物在狹小、擁擠的空間中居住時,其容易相互接觸,增加病原體的傳播和感染的風險。此外,擁擠還會引發應激反應,使動物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更易患病。通風不良也會導致濕度過高、氨氣積聚和空氣污染,增加呼吸道疾病和細菌感染的發生率;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動物健康的重要因素。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對動物的生理功能產生負面影響。高溫會導致動物脫水、熱應激和熱衰竭,增加疾病的風險。相反,低溫會使動物的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濕度過高也會造成濕熱環境,增加真菌和寄生蟲疾病的傳播風險;水源和水質問題對動物健康同樣至關重要。動物需要充足干凈的飲水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消化吸收。如果水源不足或水質差,會導致動物脫水、飲水量減少和消化問題。同時,水源污染也會引發水源傳播的疾病,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通風和溫度控制,可以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在養殖場的設計和規劃中,應考慮動物的品種、大小、數量和生長發育階段等因素,合理劃分空間。為每個動物提供足夠的舒適和活動空間,避免過度擁擠,減少動物之間的相互接觸,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此外,合理劃分和規劃不同功能區域,如飼養區、休息區和排泄物處理區,有助于減少交叉感染和環境污染。良好的通風系統可以提供新鮮的空氣,排除濕氣、氨氣和有害氣體,維持適宜的空氣質量。通風系統的設計和運行應考慮養殖場的特點和動物需求,確保空氣流通暢通、溫度適宜和濕度控制合理。合適的溫度控制有助于減輕動物的熱應激和寒冷應激,維持其生理功能和舒適感。通過使用適當的通風設備、調節空氣流動和控制加熱或冷卻設備,可以在不同季節和氣候條件下提供穩定的溫度和空氣質量。在優化環境條件時,還需要注意養殖場的衛生和清潔。定期清理和消毒飼養設施、飲水設備和環境,清除污穢物和廢棄物,降低病原體的存活和傳播。飼養場周圍的衛生狀況也需要得到關注,避免污染源的存在和傳播。同時,合理管理飲水設施和飼喂器具,確保其清潔和無污染,保證動物獲得干凈的飲水和飼料。
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遺傳易感性和遺傳缺陷。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動物的遺傳特征和生理功能,對其健康和生產性能產生重要影響。遺傳易感性是指某些動物對特定疾病更容易感染或更難抵抗,這與動物的基因組和遺傳背景密切相關。一些品種或家系的動物由于遺傳易感性較高,其免疫功能可能相對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例如,某些牛品種對乳房炎癥和泌乳障礙更易感,某些家禽品種對禽流感等疾病的感染易性也較高。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動物的遺傳背景選擇適應性更好的品種或家系,以降低遺傳易感性對疾病發生的影響。遺傳缺陷是指動物某些遺傳特征或基因突變引起的結構或功能異常。這些缺陷可能直接影響動物的健康和生產能力。例如,某些犬品種易患遺傳性眼疾、心臟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同樣,某些家禽品種可能攜帶與生長發育異常或器官功能障礙相關的遺傳缺陷。遺傳缺陷的存在使得這些動物更容易患上特定的疾病,甚至導致生命質量和壽命的降低。在畜牧養殖中,應進行遺傳檢測和選擇,盡量避免或減少遺傳缺陷的傳遞,提高養殖動物的整體健康和遺傳質量。
通過選育抗病種系、進行基因檢測和選擇,可以提高動物的抗病性和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通過對不同品種或家系的動物進行長期選育,篩選出具有較高抗病性和免疫力的個體或群體。這些抗病種系具有遺傳背景穩定、抗病性強的特點,能夠在疾病暴發時更好地抵抗病原體的侵襲。例如,在家禽養殖中,通過選育抗禽流感的雞種系,可以降低禽流感的發生率和病原體的傳播風險。在選育抗病種系時,除了關注抗病性,還需要綜合考慮其他生產性能和經濟性狀,以保持動物的整體遺傳質量和經濟效益。通過對動物基因組的檢測和分析,了解與抗病性相關的基因型和遺傳變異。這有助于篩選出具有較高抗病性的個體,以及攜帶有益基因和遺傳變異的個體,用于繁殖和選育。基因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為快速、準確地評估動物遺傳背景和預測其抗病性提供了有力工具。通過基因選擇,可以有效地提高畜禽的抗病性,降低疾病風險。然而遺傳改良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持續的改良。在實施遺傳改良措施時,應綜合考慮遺傳背景、疾病壓力、養殖環境和經濟效益等因素。合理制定選育目標和選育策略,結合現代遺傳學和生物技術手段,推動遺傳改良的進展。此外,應加強遺傳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保持遺傳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通過深入了解動物疾病的病因,我們能夠更準確地評估潛在的疾病風險,為防控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通過采取相應地防控措施,我們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和傳播風險,提高畜牧業的生產效益和質量,為食品供應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然而,要實現有效的疾病防控,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政府、獸醫機構、養殖者以及利益相關者需要加強合作與協調,共同推動疾病防控工作的開展。此外,繼續加大對畜牧養殖動物疾病的研究投入,不斷提升防控技術和手段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對于應對新的疫情和挑戰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