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問題研究

2024-05-18 13:05:06胡玉娟
海峽法學 2024年2期

要:警察在執勤時使用槍支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如何適時且適度地使用槍支,并能確保合法合理、有效執行勤務,是警察普遍面臨的難題。我國臺灣地區立法機構對警察使用槍支的目的、原則、情形以及程序等方面作了規定,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槍支使用“法律”制度。臺灣警察執勤用槍致人傷亡案例的相關判決和不起訴處分書,能夠呈現臺灣警察使用槍支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法律責任,體現了“法院”等警察使用槍支的監督主體對槍支使用合法性的判斷傾向。從臺灣所謂“法律”條文規定到司法實踐層面對臺灣警察使用槍支問題進行分析,為大陸警察使用槍支提供法律規范正反例的借鑒。

關鍵詞:警察 使用槍支 臺灣地區

中圖分類號:D675.8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557202402-0003-15

如何規范地使用槍支是世界各地警察共同面臨的現實難題。我國臺灣地區槍支管理雖然嚴格,但是黑槍走私、槍支改造等問題日趨嚴重,造成流散于社會的槍支泛濫,使得臺灣警察執法執勤安全面臨嚴重的威脅與壓力。近年來,臺灣地區涉槍案件數量始終居高不下,從2017年的95起、2019年86起增長至2021、2022年超100起,創下近年來歷史新高,平均每3.65天發生1起槍擊案。據統計,2017年至2022年7月臺灣警方共查獲槍支近10萬支,彈藥超過30萬發。在2022年7月14日臺灣南投縣發生的4死1傷槍擊命案中,臺灣警方查獲犯罪嫌疑人3把改造槍支及百余發子彈。同年8月22日,臺南“殺警奪槍案”震動全島,警察執勤使用槍支問題更是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臺灣地區與大陸歷史淵源深厚,同屬于一個中國,對槍支都實行嚴格的管理,但對于警察使用槍支的規定存在不同,使得兩地警察在使用槍支實踐方面存在差異。研究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問題,一方面可供大陸對警用槍支的管理進行批判性的借鑒;另一方面能更好地為正確規范警察使用槍支提供樣本研究成果。

一、我國臺灣地區有關警察使用槍支的法律規定

(一)關于槍支的范疇界定

我國臺灣地區現行的“警械使用條例”的第1條明文規定,槍、棍、刀等屬于警械。在《警察機關配備警械種類規格表》中,將臺灣警察配備的警械分為四大類、十一小類,見表1。

與大陸不同,臺灣地區的警械包括武器和戒具。武器是“供將人殺傷之用而制造的器具”,一般包括槍支、警刀、警棍等致命性警械。戒具是“對相對人施加直接的物理拘束道具、衣類總稱”,一般包括手銬、腳鐐、警繩等非致命性警械。臺灣地區的槍支既屬于武器范疇,又屬于警械范疇,即“武器”從屬于“警械”,見圖1。關于“武器”一詞的使用在臺灣是有特定背景的,通常指具有較強殺傷力的警械。追溯歷史,國民政府于1933年制定的“警械使用條例”中,就將“槍”等納入警械的范疇。顯然,臺灣地區延續了這種劃分,沿用至今。大陸于1996年明確將警用裝備分為“警械”和“武器”兩類。“警械”包括警棍、催淚彈、高壓水槍、特種防暴槍、手銬、腳鐐、警繩等非致命性警用裝備。“武器”則指槍支、彈藥等致命性警用裝備。在1996年《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公安部關于貫徹實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的通知》中,已完全將警械和武器并列,并要求人民警察在實施強制措施時,應根據不同的實時警情選擇使用警械或武器。可見,大陸把“武器”作為并列于“警械”的概念使用,而臺灣地區則將“武器”從屬于“警械”的范疇繼續沿用。大陸關于槍支范疇的界定,對警察在現場迅速判明選擇使用警械還是武器的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臺灣對槍支范疇的界定,雖然使警察具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但容易出現因武力使用過度,警察被追究責任的情況。相較之下,大陸將致命性警用裝備與非致命性警用裝備的使用,在立法上明確劃分開來,這樣顯得更妥當些。關于“警械”和“武器”法律概念的流變史反映了臺灣地區與大陸同根同源的密切關系。

(二)關于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的現行法律規定

在警察所有武力行為中,槍支使用權力的強制程度最為嚴厲。臺灣地區對于警察使用槍支的“法律”規定也持十分謹慎立場。關于警械的法律規定主要包括臺灣當局所謂的“法律”“法規命令”“行政規則”等,具體分類如表2所示。總體而言,當前臺灣警察使用槍支是以所謂的“警察法”等規定警察武力使用的任務和權限,通過“警械使用條例”等把槍支使用的原則、條件和程序等要求具體化,以此規范警察槍支使用的行為,以增強所謂合法使用槍支的可操作性。同時,以“警察職權行使法”作為授權警察武力使用的依據,并輔之“警械許可定制售賣持有管理辦法”“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等有關規定進行完善補充。總體而言,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的有關規定較為全面、合理、有序。

二、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有關規定的主要內容

(一)使用槍支的目的

各國和各地區警察在使用槍支的目的上都是一致的,即制止犯罪、化解危機、維護社會治安,保障警察自身安全等。2016年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為迅速排除對社會治安及人民之急迫危害,并保障警察人員執勤安全,使警察人員合理、合法使用槍械”,制定了“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用以規范警察使用槍支的行為。此規范明確了警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應如何使用槍支并保障自身安全。大陸現行的《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中,對于保護警察自身生命安全未作明文規定,只能從“盡量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原則”的表述中,體會立法者表達對減少包括警察在內的現場人員傷亡的本意。臺灣地區這種將制止違法犯罪與保護警察自身安全并列描述,并以“法”的形式明確固定下來,旨在明確警察使用槍支目的的方式,值得借鑒。

(二)使用槍支的原則

雖然臺灣地區所謂的“法律”“法規命令”及“行政規則”并未以文字的形式明確規定警察使用槍支時應當遵循的原則,但從一些具體的條文規定中是可以窺探出來的。在“警察職權行使法”“警械使用條例”“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等警械使用相關規定的條款中,均體現了警察依法使用槍支應遵循合法性原則和比例原則。

1.合法性原則

合法性原則體現警察依法使用槍支的行為受到法律保護。法律賦予警察槍支使用權,是為了保護國家社會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當警察在使用非暴力方法不能實現制止緊急情況下暴力犯罪行為的目的時,槍支的使用就顯得非常有必要。從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相關案例的起訴和判決情況來看,“警械使用條例”“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等規定,是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合法性的主要判斷依據。

2.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發源于德國警察法,是從警察執法中引申發展起來,逐漸成為行政法上的“帝王原則”。在警察用槍問題上,比例原則被認為是警察使用槍支最根本的指導原則,通常可以有效規范和限制警察對槍支的使用。為了維護社會安全,警察依法用槍的權力必須維護;為了保障人權,又必須對警察用槍的權力加以控制。因此,在維護和控制警察權之間,需要尋求一種維持二者平衡的途徑,實現既能保障公民權力,又能維護警察權力-,比例原則無疑是最佳選擇。比例原則通常包含妥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法益相稱性原則。妥當性原則要求警察應立足于執法過程中所追求的目的,以選擇是否使用槍支以及槍支使用的限度,即采取的手段與實現追求的目的要妥當。必要性原則即最小損害原則。采取的執行手段不應超過所要達成執行目的的必要限度,是在權衡實現目的的眾多手段中選擇一種損害最小的手段,是“為達目的不可避免的”使用槍支的行為。警察執行勤務時,基于“急迫需要”和“適度要求”才能使用槍支。法益相稱原則,即狹義的比例原則。警察應在妥當性原則和必要性原則的基礎上追求法益相稱,具體表現為警察使用槍支應衡量槍支使用的目的與行為造成的損失是相稱的、是在可接受范圍內的,是一種成本與收益的權衡,是從另一層面考慮了妥當性原則。臺灣地區的“警械使用條例”第2條至第4條中,分別規定了警棍指揮行為、警棍制止行為、使用警刀或槍械行為三類武力形式適用的情形,用以滿足強度不斷升級的現場警情,這是比例原則的綜合體現。第6條規定警察使用槍支“不得逾越必要程度”,這種非必要不使用槍支的理念是警察使用槍支必要性原則的體現;第7條規定警察立即停止使用警械的情形,是妥當性原則的體現。第8條“應注意勿傷及其他之人”和第9條“如非情況急迫,應注意勿傷及其人致命之部位”等均是警察使用警械時的注意事項,是法益相稱性原則的主要體現。

(三)使用槍支的情形

1.“得”使用槍支的情形

“警械使用條例”的第2、3、4條,分別對使用警棍、使用警刀和槍支的情形作了較為具體的規定,體現了警察在現場處置警情時,能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級別。第4條針對“得使用警刀或槍械”枚舉了七種情形。“得”字讀dé,助動詞,用在別的動詞前,表示可以、許可(多見于法令和公文)。文意應解釋為“可以、許可”,體現立法者追求比例原則之意。因此,條文規定“得使用警刀或槍械”的情形,系由執勤現場的警察按照現場情況,主觀判斷是否使用槍支以及使用槍支的適度性。“得使用警刀或槍械”的表述,認為使用警刀的情形等同于槍支使用的情形,這在立法上并不多見。一般情況下,警刀具備刺、割、砍、鋸、剪等功能,具有防衛、自救、救助等用途。實戰中,警刀是近身格斗的利器,在遇到致命性攻擊且開槍射擊條件受限的情況下,警刀可用于制止犯罪。但是使用警刀是近距離戰斗中最危險的形式之一,用之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則可能危害群眾安全,用之處置暴力犯罪行為則嚴重威脅警察自身安全。實戰中,警用刀具和槍支雖然都屬于近距離使用的裝備,可互補使用,但二者使用要求存在差異。因此,將警刀與槍械的使用情形合并描述明顯不嚴謹,應分別進行規定。2016年實施的“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規定了警察使用槍支時應綜合判斷使用對象、是否可用非致命性武器取代等現場情形,明確了持槍警戒、鳴槍制止、開槍射擊等具體操作要求,是對“警械使用條例”中“得使用警刀或槍械”的補充和細化。

2.停止使用槍支的情形

“警械使用條例”關于停止使用槍支的情形,僅在第7條作了相關規定,但對于警察“使用警械之原因”的描述過于簡單,因此,是否停止使用槍支完全取決于現場警察的主觀經驗判斷。實戰中現場情況復雜多變,對方下一步會不會繼續做出危險動作有時存在不確定性,而是否過度地使用槍支以及停止使用槍支的時機是否恰當卻往往在事后定罪量刑時由“法院”裁定,很容易使警察陷入使用槍支的兩難境地。

3.不“得”使用槍支的情形

“警械使用條例”規定共15條,約1180字,內容規定比較簡潔。該條例對使用槍支的情形和停止使用槍支的情形分別作出規定,并未對不得使用槍支的情形進行規定。因此可以認為,除去“得使用警刀或槍械”的情形,其他情形均屬于不得使用槍支的情形。大陸關于不得使用槍支情形的規定,具體考慮了使用對象(如孕婦和兒童)和使用環境(易燃易爆場所等)等特殊性情形,但是對于是否使用槍支的衡量,則最終取決于使用槍支造成后果的危害性大小。這也是比例原則的具體體現。使用槍支涉及人的生命權,開槍的后果不可逆轉,應十分謹慎。“警械使用條例”第4條第5款規定“有事實足認為有受危害之虞時”可以使用槍支。如現場一男子手持疑似爆炸裝置威脅警察,那么判斷該裝置真假與否成為警察使用槍支的重要依據。無法判明爆炸裝置的真假,則不足以認為警察處于“受危害之虞時”,開槍條件顯得不成熟,且開槍與否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開槍可能造成男子死亡,爆炸裝置是假的,反應過度;不開槍則可能造成爆炸現場,人員傷亡更大。臺灣地區立法機構沒有對不得使用槍支的情形進行明文規定,造成內容形式不完整,可操作性上有欠缺,卻給予警察更大的臨場裁量權。

(四)使用槍支的程序

“警械使用條例”對于槍支使用的程序規定,分為使用槍支前、使用槍支時和使用槍支后三個部分。“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是對“警械使用條例”的細化,是警察使用槍支行為規定的具體補充。

1.使用槍支前

“警械使用條例”第1條,要求警察使用槍支之前可以通過穿著制服,或出示警徽或身份證件來表明身份。表明身份即說明開槍者具有合法的執法權,也是警醒對方立即停止違法犯罪行為。該條例同時指出緊急情況下則無需表明身份。

2.使用槍支時

(1)持槍警戒。警察使用槍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持槍警戒可以理解為槍在警察的手里。持槍警戒的使用標準高于扶槍戒備(即手放在槍套上,隨時可以拔出槍支),低于出槍警示(即槍支子彈上膛,保險打開,使用人手指置于扳機護圈外)。“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4條規定,“警察人員執行各項職務時,研判自身或他人可能遭受襲擊時,得持槍警戒”。條款中持槍警戒的標準是研判自身或他人有可能遭受襲擊行為。此標準中的襲擊行為不是正在發生的,而是有可能發生的,以警察的判斷為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家和地區在持槍警戒與鳴槍制止之間往往都會有警告程序。警告程序一般包括口頭警告和鳴槍警告兩種形式,每個國家或地區對此規定不同。大陸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佩帶使用槍支規范》第13條至15條分別規定了口頭警告、鳴槍警告和不需要進行警告可直接開槍的情形,并指出“來不及口頭警告的,可以直接鳴槍警告”的先后順序問題。俄羅斯則未刻意規定二者的先后順序。美國法律規定警察開槍前必須口頭警告,明確禁止鳴槍警告。臺灣地區立法機構于2002年將使用警械需事先警告的規定刪除了,其理由是為了保障警察的生命安全,“避免延誤使用警械之時機,使歹徒有機可乘,造成警察人員不必要之犧牲”。這里的警械特指槍支,指出“使用其他警械則無庸受此限制”。警告程序遵守了比例原則,體現對公民生命權的尊重與保護,不應刪除,但是如何發揮警告程序的效果,應從法律層面進行細化規定。

(2)鳴槍制止。“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5條規定,警察“得鳴槍制止”的情形有7種,包括犯罪嫌疑人正在進行的暴力犯罪、意圖攻擊警察人員、意圖駕車攻擊他人等行為。此條款在描述7類情形時,多用“意圖”“遭受危害之虞時”之類的詞語表達,均含有對射擊對象下一步行為的預判之意。鳴槍制止的一般標準是針對準備實施或者正在實施暴力犯罪行為。該標準與出槍警示的標準是類似的,但又高于出槍警示,相當于大陸的鳴槍警告。一方面是為了警告射擊對象停止暴力行為;另一方面則為開槍射擊目標作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出槍和鳴槍的情形通常是相連的,不易描述具體情境,主要由現場處置的警察判斷。

(3)“逕行射擊”。“逕”即“逕”。“逕”有直接之意,“逕行”則為直接進行的意思。“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中的“逕行射擊”可解釋為直接進行射擊。該規范第6條,列舉了5種警察使用槍支“得逕行射擊”的情形。逕行射擊的前提標準是已“判明”前述5種情形。“判明”這個標準最高,顯然是一種“事前標準”,也就是說根據當時情況做出的選擇,其本身就蘊含著對生命和人權的保護、尊重。只要根據當時情況,選擇開槍射擊是正當合理的,那么即使事后發現這種情況是虛假的(如嫌疑人的槍是假槍),開槍射擊的行為本身也不能被追責,如用“事后標準”來非議之前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3. 使用槍支后

警察使用槍支后的程序主要包括現場處置和善后處理。現場處置包括救護、保護現場和報告。“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7條規定,包括對現場傷亡人員的及時救護或送醫、保護現場、向上級匯報等。善后處理包括通知受傷或死亡者的家屬,調查現場情況、審核槍支使用的合法性,法律輔助及心理輔導、賠償或補償事宜等。為了激勵警察擔當作為,解決使用槍支的后顧之憂,并使被害民眾及時獲得金錢慰助,“警械使用條例”第11條前款規定,警察執行職務使用警械致人受傷、死亡或財產損失,無論是出自于故意或過失,都由臺灣當局負起填補責任。可見,只要警察不是故意違法開槍,都由政府承擔一切民事法律責任。2022年8月22日臺南市2名警察(1警配槍)追捕摩托車盜竊案嫌犯時遭嫌犯持刀攻擊殉職,槍支被奪,兩人身上分別有17處、38處刀傷。案發后,臺灣當局因此規定:“警察執勤使用槍支,如僅是單純對空鳴槍、未造成傷亡或財損等之合法使用警械案件,將經過情形詳載于工作紀錄簿,代替書面職務報告。”在提交臺灣地區立法機構審議的“警械使用條例”修正草案中,提出成立“警械使用調查小組”對使用槍支適法性進行判斷,以用槍當時警察的合理認知為主,作為審查用槍適法性的標準,以保障警察實時判斷大膽使用槍械。同時表示,按規定對警察因公或使用槍支涉訟延聘律師費用給予補助,并設“警察人員因公涉訟審議委員會”向涉訟警察提供訴訟期間法律咨詢及經費補助,消除警察使用警械之疑慮,鼓勵警察正確合法使用槍支。

三、臺灣地區警察執行職務中使用槍支法律責任的分析

警察在執行職務時使用槍支雖然受到法律保護,但是如何適時且適度地使用槍支,并能確保合法、合理、有效執行勤務,成為學術界和實務界討論的焦點。實際工作中,對于警察使用槍支是否合法的判斷標準分為主觀判斷標準和客觀判斷標準。主觀判斷標準主要由現場處置的警察在開槍前瞬間作出的判斷。客觀判斷標準則更多是在開槍后,由各監督主體根據工作程序或司法審查程序并經過討論來確定。當主客觀判斷標準存在較大偏差時,警察將面臨用槍合法性的事后調查。那么這種事后調查的結果可以反映出各監督主體的判斷傾向。筆者搜集了近十幾年來臺灣當局所謂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高分院”等針對警察使用槍支的部分案例判決情況(見表3),以及臺灣當局“檢察署”針對警察使用槍支案例的不起訴處分書(見表4),希望借助所謂的“法院”對警察使用槍支的判定結果,以及所謂的“檢察署”對于警察使用槍支不起訴處分的理由,分析臺灣警察用槍的合法性問題,從臺灣警察使用槍支問題的法律理論進一步向法律實務展開深入探討。

(一)基于臺灣地區“法院”判決書的警察使用槍支案例分析

綜合分析表3中關于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判決案例,歸納如下。

1.表3中各案的“法院”判決量刑結果說明,警察在執勤現場使用槍支若不滿足槍支使用條件,或違反槍支使用程序造成傷亡等,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比例原則是警察合法使用槍支的重要標準。案例1中,“法院”認為實戰中,警察應該遵循比例原則,選擇侵害民眾權益最小的方式執行,通過迅速綜合判斷使用對象、參與人員、使用環境以及可否使用非致命性武器或措施代替使用槍支等臨場情況后,再決定是否可以使用槍支。在判決量刑時除了以比例原則為考量,還特別參考了警察自身的射擊技能,認為射擊能力不佳的警察更應謹慎使用槍支,并在連續開槍的過程中關注槍支使用過度問題。

2.“法院”認定警察合法用槍的時機是基于緊急情況下為“防衛警察或他人生命、身體安全之時”。對于已達到符合用槍的警情,但警察當時并未遭受攻擊且無緊急情形存在時,不得使用槍支。案例2中,涉案警察為維護自身安全,持槍警戒并打開保險,遭嫌犯沖上前搶奪槍支,發生扭打使得槍支走火導致嫌疑人中彈身亡。在雙方搶奪槍支發生扭打的突發狀況中,導致槍支走火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是決定法院判決的重要因素,但“法院”對這種緊急情況下的突發狀況在定罪量刑上容易產生分歧。

3.對于警察用槍致人死亡案例,法院認為警力優勢和武力優勢也是衡量槍支使用時機的重要因素。案例3中,“法院”認為警方“未以全面優勢警力控制現場,進而以最強勢

武裝警力進行圍捕”,即執行任務時未等待多數警力就緒便貿然行動,警力稍顯不足,認定該案中的“勤務布署安排及執行時機點稍欠妥善”。因此,由于槍支使用時機不當,警察甲被判“業務過失傷害人罪”。

4.警察依據相關法律規定使用槍支,但在刑事司法實務中,法院判決更多地強調最小損害原則。警察使用槍支是一種緊急、必要,又不超過必要程度的行為。如案例4,警察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槍支,如果已注意不朝對方身體致命部位開槍卻導致對方死亡的結果,只要開槍情形合法合理,便認定為合法使用槍支。這給予警察使用槍支造成誤傷與被傷更具法律保障的執法環境。

5.用槍時警察主觀認知為主、事后調查或用槍結果為輔的判斷基準,有時給警察使用槍支帶來困擾。案例5中,“法院”認為該警察在實際上未受到任何立即之危害情況下“誤想防衛”,未選擇對被害人侵害最小之方式,逾越必要程度用槍。同時,對于警察使用槍支造成人員傷亡后,是否與家屬達成民事賠償和解,也是判決量刑的參考依據。

(二)基于不起訴處分書的警察使用槍支案例的分析

面對日益復雜的執法環境,警察使用槍支的情形也愈加頻繁多變。在法律授權下,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槍支并確保執勤安全成為臺灣警察的一大考驗。綜合分析表4中臺灣地區“法院檢察署”對警察使用槍支不起訴處分書,歸納如下:

1.警察執行職務時為保護自身及他人生命免遭危害或脅迫時,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依法使用槍支。上述五個案例中,關于警察使用槍支不起訴處分書的認定標準均符合“警械使用條例”第4條“得使用警刀或槍械”的各款情形之一。

2.警察在使用槍支時,需采用對使用對象侵害最小的方式實現目的。案例2中,警察A欲逮捕甲時遭到甲駕車沖撞受傷。在不使用槍支難以防止甲逃逸的情形下,警察A朝甲駕駛車輛的車輪進行射擊,足見在緊急情形下警察A使用槍支時“注意勿傷及其人致命之部位”,這是作為該案例的不起訴處分理由。案例3中,“警察因避免本身及后方民眾遭受沖撞受傷,隨即拔槍示警以迫使甲停止沖撞”。警察選擇不擊發子彈,而是拔槍示警的方式達成制止不法行為的目的,符合比例原則,是案例3的不起訴處分理由。

3.警察為了阻止嫌疑人逃脫或駕車沖撞拒捕,便開槍射擊車輛輪胎,卻誤傷犯罪嫌疑人或第三人的案例,在當前警察執法實戰中應引起重視。警察使用槍支制止嫌疑人駕車單純逃逸和沖撞拒捕的行為,在定罪量刑上也存在槍支使用時機方面的爭議問題。若造成人員傷亡后果,警察可能面臨法律追究。

4.警察使用槍支的行為致人受傷與致人死亡,結果是有差異的。案例5中,甲駕車沖撞警察A后逃逸,警察A從甲車側面或后面使用槍支。因甲駕車已對警察沒有直接危害,雖有使用槍支的情況,但情況并不緊急。警察合理使用槍支應不得超出必要的程度,且“應注意勿傷及其人致命之部位”。因此,如果子彈擊中甲致其死亡,警察很有可能被認為使用槍支不當,被判過失致人死亡罪。

四、結語

警察執行職務依法使用槍支,不僅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利,還對潛在的犯罪起到震懾作用。從現場執法實踐來看,警察在決定是否用槍以及把握適度用槍問題上的動態復雜程度,已經超越了法律條款中抽象文字的表達力。因此,警察開槍結果的不確定性與個人承擔法律責任,使得警察陷入槍支使用的兩難困境。總體而言,臺灣警察在執行勤務中使用槍支,遵循“先論合法,再議方法”的判定標準,認為警察必須要在合法的情況下,以不過當的方法依法使用槍支,若致人傷亡,可免刑事、民事、行政法律責任。從判決結果和不起訴處分書來看,臺灣地區警察使用槍支的合法性原則和比例原則,無論在行政執法實踐中,還是在司法審判實踐中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執行和適用,對規范行政權的行使起了重要作用。但用槍當時警察主觀認知為主、事后調查或用槍結果為輔的判斷基準,有時給警察帶來困擾。如“用槍時機”“必要限度”等標準在實踐中很難把握,也可能造成同一個案例中,警察與法官的判斷結果存在不一致。因此,研究警察執勤用槍致人傷亡案例的相關法院判決或不起訴處分書,可提升警察使用槍支的臨場判斷能力和用槍規范性。總之,從臺灣警察使用槍支法律規定到司法實踐層面開展研究,可以為大陸警察槍支使用提供法律規范正反例的借鑒。

責任編輯:游志強

《“平均3.65天1起槍擊案”這就是民進黨治下的臺灣》,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9041100543099555&wfr=spider&for=pc,2022年8月16日訪問。

《槍支泛濫!臺灣去年槍擊案創6年新高 綠營自家人批:不到4天就一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8493648357020078&wfr=spider&for=pc,2022年8月16日訪問。

《槍聲頻傳!臺灣槍支亂象為何屢禁不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6213745518582233&wfr=spider&for=pc,2024年3月9日訪問。

《南投發生一起重大槍擊案致4死1傷 ?兇手或為公司離職員工》,https://tv.cctv.com/2022/07/15/VIDEiX9NTCNadd6IvsoXqqCc220715.shtml?spm=C52507945305.P1Tyk9aHorGZ.0.0,2022年8月16日訪問。

《臺南“殺警奪槍案”震動臺灣,國民黨批民進黨“粉飾太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93994359440262&wfr=spider&for=pc,2022年8月30日訪問。

“警械使用條例”第1條:“警察人員執行職務,所用警械為棍、刀、槍及其他經核定之器械”。

參見翟金鵬、史全增:《大陸與臺灣地區警察武力使用法律規范的比較研究——以警械和武器使用的立法規制為重點》,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參見史全增:《論我國法規范中警械的概念使用誤區與制度革新》,載《公安學研究》2019年第2期。

“警察職權行使法”第3條:“警察行使職權,不得逾越所欲達成執行目的之必要限度,且應以對公民權益侵害最少之適當方法為之”。“警械使用條例”第6條:“警察人員應基于急迫需要,合理使用警械,不得逾越必要之程度”。“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3條第4款:“使用其他非致命性武器或攔截圍捕等替代方式之可行性”。

參見陳靜:《我國警察槍支使用的法律規制研究》,華僑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0-41頁。

參見祝悅:《我國警察行政法制之基本構建》,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48-149頁。

參見余凌云:《警察行政強制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頁。

“警械使用條例”規定“得使用警刀或槍械”的情形包括:(1)為避免非常變故,維持社會治安時;(2)騷動行為足以擾亂社會治安時;(3)依法應逮捕、拘禁之人拒捕、脫逃,或他人助其拒捕、脫逃時;(4)警察人員所防衛之土地、建筑物、工作物、車、船、航空器或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財產遭受危害或脅迫時;(5)警察人員之生命、身體、自由、裝備遭受強暴或脅迫,或有事實足認為有受危害之虞時;(6)持有兇器有滋事之虞者,已受警察人員告誡拋棄,仍不聽從時;(7)有前條第一款、第二款之情形,非使用警刀、槍械不足以制止時。前項情形于必要時,得并使用其他經核定之器械。

“警械使用條例”第7條:警察人員使用警械之原因已消滅者,應立即停止使用。

“警械使用條例”第4條第5款:“警察人員之生命、身體、自由、裝備遭受強暴或脅迫,或有事實足認為有受危害之虞時”。

“警械使用條例”第1條:“警察依本條例使用警械時,須依規定穿著制服,或出示足資識別之警徽或身份證件。但情況急迫時,不在此限”。

“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5條:“警察人員執行職務時,遇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鳴槍制止:(1)發生暴力犯罪且持續進行時;(2)群眾聚集挑釁、叫囂、互毆或意圖包圍警察人員,情勢混亂時;(3)犯罪嫌疑人意圖逼近、挾持、攻擊警察人員或他人,或有其他不當舉動時;(4)犯罪嫌疑人意圖駕駛交通工具攻擊警察人員或他人,或駕駛行為將危及其他人、車時;(5)犯罪嫌疑人持有兇器或其他危險物品,受警察人員告誡拋棄,仍不遵從時;(6)警察人員防衛之重要設施有遭受危害之虞時;(7)其他治安事件于警察人員或他人有遭受危害之虞時”。

“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6條:“警察人員執行職務時,遇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逕行射擊:(1)持有致命性武器或危險物品或以暴力、交通工具等攻擊、傷害、挾持、脅迫警察人員或他人時;(2)有理由認為犯罪嫌疑人持有致命性武器或危險物品或以暴力、交通工具等意圖攻擊警察人員或他人,不及時制止將危及警察人員或他人生命或身體安全時;(3)持有致命性武器或危險物品之犯罪嫌疑人拒捕脫逃,將危及警察人員或他人生命或身體安全時;(4)意圖奪取警察人員配槍或其他可能致人傷亡之裝備時;(5)其他危害警察人員或他人生命或身體安全,情況急迫時”。

參見余文輝:《人民警察使用槍支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4頁。

“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7條:“現場有人員傷亡時,應迅速通報救護或送醫,并作必要之保護或戒護;通報并協助保全現場及搜集證據;將經過情形報告該管長官”。

“警察人員使用槍械規范”第11條前款:“警察人員依本條例規定使用警械,因而致第三人受傷、死亡或財產損失者,應由各該級政府支付醫療費、慰撫金、補償金或喪葬費”。

《臺南“殺警奪槍案”震動臺灣,國民黨批民進黨“粉飾太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93994359440262&wfr=spider&for=pc,2022年8月30日訪問。

參見臺灣“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裁判書查詢網頁。

參見潘智強:《臺灣地區警察人員執勤安全之研究——以警察用槍為例》,臺灣警察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5-59頁。

參見許福生:《員警誤擊拒捕通緝犯用槍過當?——評“最高法院”2016年臺非字第88號判決與其歷審裁判》,載《海峽法學》2021年第1期。

參見潘智強:《臺灣地區警察人員執勤安全之研究——以警察用槍為例》,臺灣警察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0-68頁。

【基金項目】福建警察學院警務專項課題“臺灣警察槍支使用問題研究”(項目編號:JW2021013);福建省社科基金特別委托一般項目(省法學會專項)“新時代公安機關創新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及微觀運作研究”(項目編號:FL2023TWFX07)。

【作者簡介】胡玉娟,福建警察學院治安系副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久久久|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色网站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99re视频在线|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91 九色视频丝袜| 国产精品第页|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操中文在线| 欧美精品1区| 啪啪国产视频|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 欧美劲爆第一页|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色有码无码视频|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亚洲激情99| 欧美日在线观看| 日本三区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美女国产在线|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激情综合图区| 91亚洲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在线国产91| 亚洲视频a|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欧美午夜一区|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91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一区毛片| 欧美a在线视频| 色综合激情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肉网| 在线精品自拍|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色婷婷电影网|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91免费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