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網絡時代猥褻犯罪規范構造的協調

2024-05-18 13:05:06張梓昂
海峽法學 2024年2期

摘要:猥褻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行為構成猥褻犯罪以“強制性”為必要條件的既有立法例,難以契合網絡時代未成年人性自主權的刑法保護需要。司法解釋將以“誘騙”手段網絡性侵害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行為定性為強制猥褻罪,因超越本罪罪狀中“暴力”“脅迫”的同類解釋界限而導致法律適用的類推。基于罪刑法定原則邊界與底線的法治要求以及解釋優先、審慎修法的法教義學立場,對網絡時代未成年人性自主權的周延刑法保護,應透過刪除強制猥褻罪的“強制”手段要件,于本罪罪狀中納入“誘騙”手段,使得猥褻犯罪的適用回歸合法性軌道

關鍵詞:網絡犯罪 隔屏猥褻 罪刑法定 同類解釋 未成年人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557202402-0064-09

當前我國關于猥褻犯罪的刑法立法所涉罪名分為強制猥褻罪和猥褻兒童罪。此種立法例依照被害人年齡是否達到14周歲劃分構罪的“強制性”要件,旨在實現兒童利益的最大化保護。但《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系未滿18周歲的人;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明確規定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以及“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換言之,包括年齡不滿14周歲或者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整體未成年人,均系年齡、智力尚未發展成熟而需要法律予以特殊保護的群體,既有強制猥褻罪因其構罪的“強制性”要件,難以實現對未成年人權利的周延保護。因應網絡時代“隔屏猥褻”等新型犯罪的產生,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聯合發布《關于辦理強奸、猥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為《解釋》),其第9條明確將“誘騙”已滿14周歲未成年人發送視頻、照片,暴露身體隱私部位或者實施淫穢行為認定為強制猥褻罪。可是,將“誘騙”解釋為“強制”,并不契合當前強制猥褻罪的規范構造,導致了法律適用的類推。本文在力求維護現行《刑法》罪名體系穩定的前提下,提出當前網絡時代猥褻犯罪刑法立法的優化進路,以期在確保刑法解釋與適用的合法性的同時,對網絡時代未成年人權利的周延保護有所裨益。

一、當前我國猥褻犯罪規范構造的協調問題

網絡犯罪的不斷變異不但沖擊著我國的傳統刑法理論,也對我國刑法立法的協調性產生影響。就猥褻行為而言,網絡時代的表現方式為誘騙、強制未成年人通過網絡傳輸隱私影像資料或實時裸聊。即使行為人以保留的影像資料“脅迫”進一步侵害,也多是基于“誘騙”行為得逞后相威脅所致。可見,相對于行為人單方主動接觸被害人性器官或其他身體隱秘部位的線下性侵害,網絡性侵害未成年人行為的主要特征在于“誘騙性”。例如,被告人曹某使用手機微信添加被害人趙某(女)為好友,以發微信紅包的方式引誘被害人與其視頻聊天,后以將聊天記錄擴散威脅被害人裸露、揉摸隱私部位;又如被告人李某謊稱事后支付一定數額金錢,誘使被害人與之“裸聊”。突出的“誘騙性”特征,超越了猥褻犯罪通常的物理強制手段,致生網絡時代猥褻犯罪規范構造的協調問題。

(一)我國未成年人性自主權的“年齡區分式”刑法保護現狀

我國有關未成年人的性權利保護立法依照年齡不同進行寬嚴有別的界定。具體是,在總體上注重對未滿14周歲的女童進行特殊保護,而對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納入普通的強奸罪和猥褻型犯罪中進行保護。具體到猥褻犯罪,現行《刑法》第237條將強制猥褻罪和猥褻兒童罪的犯罪對象分別限定為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依照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如此寬嚴有別的刑法保護旨在有效實現對未成年人的“階梯式”刑法保護。但由于網絡空間猥褻犯罪不同的行為方式,此種立法模式也暴露出一定問題:一般而言,猥褻行為主要表現為身體的直接接觸,即違背他人的意愿,以摟抱、摳摸等淫穢下流的手段侵犯他人性權利的行為,此外也包括迫使他人對行為人或第三者實施猥褻、強迫他人自行猥褻或觀看他人猥褻等。可一方面,已滿14周歲未成年人的身心發育已相對成熟,與兒童相比,抵制以非暴力、脅迫手段實施的猥褻行為的意識與能力相對較高,對于針對這類群體實施的猥褻行為,立法規定需具備“強制性”的構罪條件,并不影響對其的權利保護;另一方面,即使是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由于長期處于家庭、學校等相對單純的環境而欠缺必要的社會經驗與防范意識,受到互聯網不法分子的性誘騙與侵害的可能性并不亞于兒童。不難看出,既有猥褻犯罪立法對兒童與非兒童未成年人產生的刑法“年齡區分式”保護模式在網絡時代存有值得商榷的空間。

(二)以“誘騙”手段猥褻非兒童未成年人產生處罰漏洞

基于前述,網絡隔屏猥褻未成年人行為的本質特征在于“誘騙性”,即利誘與欺騙。“規范漏洞和規則體漏洞均是制定法規則脈絡范圍內的漏洞。欲判斷是否確有此類漏洞存在,須以制定法自身的立場觀點、其賴以為基礎的規則意圖、追求的目的以及立法者的‘計劃出發來判斷。”作為網絡性侵害未成年人主要表現形式的猥褻犯罪,僅當犯罪對象為不滿14周歲的兒童時,沒有附加構罪的“強制性”手段要求,而對于14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則并沒有刑事立法層面的如此特殊保護。可見,以“誘騙”等被害人“表面自愿”手段性侵害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行為無法比照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按照猥褻兒童罪予以懲治,導致未成年人性權利刑法保護的不平等,即使用平和手段性侵害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行為的處罰漏洞。

(三)將“誘騙”直接解釋為“強制”有違罪刑法定原則

為彌補上述漏洞,2023年“兩高”出臺的《解釋》第9條嘗試將“誘騙”手段納入強制猥褻罪當中,規定將以“誘騙”手段性侵害年齡不滿14周歲及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行為,應分別認定為猥褻兒童罪和強制猥褻罪。對此,相關司法解釋的起草者指出,不能簡單認為誘騙十五六歲的未成年人裸聊、發裸照的,就必然屬于“強制”猥褻,仍需根據在案證據,結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判斷所采取的手段是否達到違背未成年人意志的程度。

那么,何謂“強制”?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所謂“強制”是指“用法律或政治、經濟力量‘強迫”。從刑法立法視角考察,我國《刑法》第237條的強制猥褻罪立法,對“強制”作出“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的界定,其中“暴力”是指以傷害、毆打等危害他人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使他人不能抗拒或不敢反抗的方法;“脅迫”是指施以威脅、恫嚇,進行精神上的強制使被害人就范;“其他方法”是指使用暴力、脅迫以外使他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具有與暴力、脅迫相同的強制性質;我國臺灣地區所謂“刑法”第221條、第224條的強制性交罪、強制猥褻罪立法,對“強制”作出“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被害人意愿之方法”的界定,其中“強暴”系指使被害人受壓迫而違反其意愿;“脅迫”系指以使行為客體產生畏懼心為目的,而以加害的事實通知對方;“恐嚇”系“強暴”“脅迫”的同義反復;“催眠術”系指使行為客體喪失知覺而陷入昏迷狀態的行為或一切能使人陷入昏睡狀態之方術。可以看出,不論是我國大陸還是臺灣地區,均強調“強制”行為在手段上使相對方不敢反抗、不能反抗或不知反抗,即被害人并不具有意思表示的自由,或作出拒絕但無濟于事的意思表示。

按照通常語義,所謂“誘騙”是指“誘惑欺騙”;我國臺灣地區所謂“刑法”相關的第229條詐術性交罪之“詐術”系指以不正方法使人陷入錯誤。不同于剝奪相對方意思表示自由的“強制”手段,遭受“誘騙”或“詐術”之相對方的意思決定自由與意志實現自由并未受到侵犯,只是因受欺詐而具有一定瑕疵。換言之,“誘騙”行為難以納入以使相對方不敢、不能、不知反抗為意涵的“強制”語義之涵攝范疇,將“誘騙”解釋為“暴力”“脅迫”等“強制”手段,顯然屬于違反罪刑法定原則的類推解釋;此外,即使認為是否達到“強制”需要具體判斷,也無法解決針對非兒童未成年人未達現行刑法規定“強制”程度的、以誘騙手段實施的猥褻行為的處罰困境。可見,真正的問題并不在于是否可以將“誘騙”類推解釋至既有“強制猥褻罪”的“強制”中,以使“誘騙裸聊或傳輸隱私影像資料”等行為被評價為強制猥褻罪,而是在強制猥褻罪的立法規定將“誘騙”行為排除在外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強制猥褻罪的罪狀調整,將“誘騙”行為納入當前的猥褻犯罪刑法立法中,使得通過平義或擴大解釋即可實現對“誘騙型”網絡性侵害未成年人行為的處罰,適應“誘騙型”猥褻不斷頻發的社會現狀和保護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客觀實際需要。

二、網絡時代猥褻犯罪規范構造的協調機理

“對我國刑法典內部結構體系進行一番審視,對其中不協調的部分及時作出調整,是完善我國現行刑法的重要環節。”刑法的協調包括內部協調與外部協調,內部協調主要是指刑法規范內部之間,即總則與分則、總則諸理論內部、分則諸罪名之間不應有沖突現象,外部協調是指刑法與前置法基于法秩序統一原理的關系協調以及刑法規范與司法解釋之間的互相協調。網絡時代猥褻犯罪的物理強制性降低而誘騙性提升,涉未成年人猥褻犯罪因被害人是否年滿14周歲而對構罪“強制性”要素要求不同的不協調現象,制約著網絡時代未成年人的權利保護。這一刑事立法現狀,應基于以下機理予以完善。

(一)未成年人性自主權的周延與合法保護

我國憲法和法律將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如《憲法》第49條規定的“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第46條規定的“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條規定的“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第54條關于未成年人性侵害問題規定的“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害、性騷擾”等。當前,新型犯罪的產生對未成年人權利的刑法保護提出了新要求。網絡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危害性程度和可能的損害后果呈現出幾何式增長的態勢。由于網絡使用者的數量與智力發育程度成正比,智力發育程度又與主體的年齡成正比,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較兒童而言,更容易成為“誘騙式”網絡猥褻犯罪的受害者。但據既有刑法立法,若采用的不是“暴力”“脅迫”型強制手段,對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猥褻無法成立犯罪,導致了對已滿14周歲未成年人性權利的刑法保護漏洞。

(二)以解釋為中心的刑法適用思維

法諺有云:“法律不是嘲笑的對象”。由于司法工作人員的職責在于忠于現行法律進行準確適用,故針對新型犯罪,學者也應主要基于現行法研究法律規制路徑,貫徹解釋優先原則,非必要不啟用立法論的探討,以為司法工作人員提供可行的法律適用指導。一方面,就“隔屏猥褻”行為能否被解釋為“猥褻”而言,有學者認為前述行為難以被評價為猥褻犯罪,原因在于行為并未對被害人身體造成直接影響;亦有觀點認為,網絡猥褻包括使用脅迫手段強迫對方在與自己視頻時暴露性器官或者實施淫穢動作,或在與對方打電話時脅迫對方聽自己講淫穢語言、聽淫穢錄音或者強迫對方給自己講淫穢語言,但讓被害人自拍的行為本身不可能屬于猥褻行為,不符合猥褻犯罪的即成犯屬性。多數學者認為猥褻行為不需要當被害人面進行,網絡空間雖跨越時空,但同現實空間一樣均可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性自決權,故網絡隔屏猥褻行為被評價為猥褻犯罪并無疑義。事實上,若將“影像資料傳輸”等非實時“隔屏猥褻”解釋為行為與結果的發生存在一定間隔的“隔隙犯”,則將其認定為猥褻行為,并無規范意義上的太大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行為的誘騙性,即使能夠被解釋為“猥褻”,也由于并不符合強制猥褻罪的“強制”,而對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被害人難以有效保護。司法解釋雖然明確以“誘騙”方式猥褻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按照強制猥褻罪論處,但由于此種解釋突破了法條文義,導致了法律適用的類推,從而倒逼著刑法條文因時因勢作出相應的修正與完善,即對立法論探討的啟動。

(三)罪名增設與處罰范圍擴張的克制

雖然刑法知識生產的日常任務,不是緊盯現行法律的缺陷展開批判,但這并不妨礙在通過法律解釋難以有效彌補立法者并未預想到的、因時代發展產生的法律規制漏洞,或通過司法解釋入罪存在類推適用的嫌疑時,適度進行罪狀表述優化而非動輒增設新罪維度的立法論探討。事實上,法教義學具有其立法面向。“法教義學對于立法的功能在于,發現現行法迄今尚未解決的問題,發現立法漏洞、立法矛盾或立法不明確之處,藉此促成立法走向良善”;“現行刑法的缺陷可能是基于社會生活事實的變化而形成的,若存在可能導致實質缺陷、技術缺陷,對刑法進行修正就是必要的。”對網絡時代下的猥褻犯罪的刑事立法修正,也應首先維護既有罪名體系的穩定性,盡可能作出較小的技術層面改動,而非動輒進行罪名的增設,以堅持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原則,避免觀念層面的“刑法萬能主義”思維及其導致實踐層面刑罰適用的過度擴張。

三、網絡時代猥褻犯罪規范構造的協調路徑:“誘騙猥褻”之立法證成

“在罪刑法定主義的原則下,刑法應審時度勢,根據社會發展以及人們對于法治的需求作出適當調整,盡可能實現個案處理與刑法價值協調,逐步增強刑法的權威性。”以未成年人權利的整體保護為視角,當前猥褻犯罪立法不協調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被害人年齡不滿或已滿14周歲時,行為人構成猥褻犯罪是否以手段的“強制性”為必要條件的不同。因此,猥褻犯罪立法的協調應主要致力于對既有猥褻兒童罪與強制猥褻罪的規范構造進行折中調和,使得《解釋》的適用回歸到合法性的軌道當中。

(一)猥褻兒童罪行為對象擴大之證否

將以“誘騙”等“非強制”手段納入刑罰處罰的直觀立法改良進路,無疑是將猥褻兒童罪的犯罪對象擴大為整體未成年人,即將猥褻兒童罪修改為“猥褻未成年人罪”。可一方面,“單是表明特定的刑法條文總有某個特定的道德依據,并不表明該道德依據對于手頭的情形來說就一定具有充分的、結論性的作用”,不論具體的行為手段,將猥褻未成年人的行為一律視作行為犯予以刑罰處罰的正當性根據不足;另一方面,對14周歲以上未成年人進行與兒童完全相同的刑法保護,長遠意義上亦會因處罰范圍擴大與司法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對兒童的特殊保護予以削弱,無益于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涉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貫徹;此外,信息時代的到來與教育的普及使得接受相對更多教育的非兒童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自我保護能力高于兒童,使得其具有更高的自我保護義務。因此,針對非兒童未成年人的刑法保護仍應與兒童有所界別,從而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保持對不同未成年人群體刑法保護的區分度與層次性。

(二)“誘騙猥褻”之立法證成與回應

“同類判斷不僅涉及實質內涵的有無,還關乎兜底條款與明示行為類型本質特征的相似度大小。”既有強制猥褻罪的明示行為類型為“暴力”“脅迫”,“誘騙”與之不具備同類性。將“誘騙”手段納入本罪處罰范圍的路徑是,在強制猥褻罪既有行為方式中,刪除總括性的“強制”要件,并明文加入“誘騙”手段。也就是,將《刑法》第237條第1款修改為:“以暴力、脅迫、誘騙或者其他方法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在立法層面對“誘騙猥褻”予以證成,形成“強制、誘騙猥褻、侮辱罪”這一選擇性罪名。

1.“誘騙猥褻”的機理

第一,刑法中的同類解釋原理。同類解釋規則已成為刑法中兜底條款的一般解釋規則,其本質是概括項與具體列舉事項的相似性判斷,即對具體列舉事項、概括項與待決案件事實的反復比對。既有“強制猥褻罪”的罪狀表述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按照現行刑法立法,此處的“其他方法”,須與“暴力、脅迫”具有“同質性”。基于前文對兩岸立法關于“強制”的語義分析,“誘騙”難以被解釋為“暴力”“脅迫”的同類項。或許有觀點認為,基于法律家長主義的立場以及最大程度維護刑法立法穩定的出發點,對作為既有刑法立法“暴力”“脅迫”以及“其他手段”上位概念的“強制”的含義可以作出適度寬泛的解釋(既包括動用某種強迫力量進行直接強制,亦包括利用相對方社會經驗的欠缺與地位力量的薄弱,進行表面自愿但實則違背相對方在理性狀態下真實意愿的行為),但由于后者與“強制”的一般語義尚有距離,其運用必須建立在刑法條文的明確規定之上。因而,只需基于文本語義的涵攝要求,在強制猥褻罪的行為方式中加入“誘騙”手段,無需刪除“強制性”要件。但是,如此一來,雖然實現對刑法條文作出相對較小的改動,卻由于將“誘騙”理解為“強制”的手段之一,而透過立法憑空創造語義。如此做法,雖然可能實現字面文義的有效涵攝,卻仍未克服將“誘騙”解釋為“強制”有違罪刑法定原則的客觀難題。因而,在納入“誘騙”手段的同時,對《刑法》第237條作出進一步“微創”,將“強制”要件予以刪除,才是必要且可行的做法。

第二,網絡時代刑法轉型的客觀需要。“互聯網3.0時代”,傳統自然犯不斷進行網絡轉型,倒逼著傳統刑法向網絡刑法的轉型。其中,刑法立法完善是促成和實現網絡刑法學知識轉型的原動力與關鍵點,是推動傳統刑法積極求變并滿足網絡安全保護需要的主要手段,可以確保在由傳統刑法學到網絡刑法學的過渡期能夠提供充足有效的規范供給與制度輸入。具言之,由于網絡空間的行為主體間并無物理意義上的身體接觸,傳統的物理強制型犯罪數量必然會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強制型犯罪。但即使是精神強制型犯罪,其仍以能夠引發被害人恐懼的資料等客觀載體為必要基礎。對于陌生主體來講,獲得此類資料的唯一途徑即是誘騙手段,即“利誘”與“欺騙”手段的實施。如被告人李某使用QQ從群聊中添加被害人曾某為好友,謊稱將支付3000元,誘騙被害人與之裸體聊天,后以將之前視頻聊天截取的裸照公布至網上為由,威脅被害人繼續與其裸聊30次或與之發生一次性關系;又如被告人李某以包裝被害人周某做主播為名義,誘騙、迫使周某多次拍攝裸照、裸體視頻通過微信發送給其觀看,爾后以將裸照發給周某家人相威脅,誘騙、強迫周某與之在自己家中及轎車內發生性關系10余次。因而,網絡時代在刑法立法層面對“誘騙”行為進行懲處,是保護受害人免受誘騙后的精神強制之更嚴重侵害的重要舉措。我國臺灣地區所謂“刑法”關于猥褻犯罪同樣并無“誘騙”手段之規定,但如前文所述,其存在“詐術性交罪”的立法規定。雖然被學者詬病為屬于歷史的產物,在現代社會難有適用之余地而應被廢除,但若將目光放在網絡空間,則本罪非但不應被廢除,反而應當在猥褻犯罪等其他罪名設置當中予以推廣。

2.對可能質疑的回應

質疑之一:是否不當納入成年犯罪對象

雖然將誘騙未成年人網絡傳輸隱私影像資料與裸聊等行為評價為強制猥褻罪并無解釋論上的障礙,但直接在本罪中加入新的行為方式,相當于將以成年人為對象的“誘騙猥褻”行為納入刑罰處罰范疇,既導致犯罪圈的擴大超出了修法的直接目的,又使得刑法過度干涉社會生活的自由而混淆了法律與道德的界限。但是,成年人較高的認知能力賦予了其較高的自我保護義務,其有義務且有能力在網絡使用過程中保護自身免受可能的性侵害。在智力與人身自由等狀況正常的情況下,若發生裸聊或傳輸裸照或隱私視頻等情形,可以推定此時存在被害人承諾,從而阻卻行為的違法性,或使得行為被評價為情節輕微而可能不認為是犯罪,在實然意義上并未導致刑法對私人道德領域的過度干涉。當網絡性侵害的相對方為智力殘障者或被拐賣的婦女等弱勢群體時,將該類群體連同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一并納入本罪的保護范圍,不但并無擴大處罰范圍的不妥,反而有利于切實貫徹“法律家長主義”,實現刑法保護的實質平等。

質疑之二:是否虛置猥褻兒童罪

將“誘騙”等非強制猥褻行為納入強制猥褻罪的范疇,使得本應成立猥褻兒童罪的行為也被評價為強制猥褻罪,架空了猥褻兒童罪的適用范圍。但是,一方面,即使將“誘騙”行為納入強制猥褻罪的適用范疇,其成立仍應考慮到行為手段與“誘騙”的同質性,只不過在“誘騙”行為納入該罪后,罪狀中的“其他方法”較修改之前須與“暴力”“脅迫”等“不敢、不知、不能反抗”的手段具有同質性,認定門檻相對有所下降。可基于對兒童利益的最大化保護,猥褻兒童罪并沒有客觀上的手段限制,不論采取何種手段侵犯兒童關涉性的身心健康,均應構成猥褻兒童罪。因此,即使行為人并未采取誘騙手段,即兒童被害人完全自愿與行為人傳輸隱私照片或裸聊的,也無法成立修改后的強制猥褻罪,而僅可能成立猥褻兒童罪;另一方面,據修改后的強制猥褻罪,對于僅采用“誘騙”手段猥褻兒童的,屬于猥褻兒童罪與強制猥褻罪的法條競合。此時根據特別法優先于一般法的原則,仍應認定為猥褻兒童罪。

四、結語

現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社會帶來釜底抽薪式的變遷,社會治理面臨新的風險與挑戰。一方面,相對于使用固有的法律進行援引比附,莫如使用新法引育新事物;另一方面,那種認為刑法具有封閉性而不存在“法律漏洞”的觀點因停留在“惡法亦法”的近代法律思維,而對“良法善治”型現代化社會治理作用仍屬有限。基于猥褻行為方式的更迭與未成年人性自主權保護的客觀需要,結合2023年“兩高”出臺的《解釋》第9條規定,將“誘騙”手段明文納入猥褻犯罪中,既有助于實現刑法的法益保護機能,也因這一機能的實現系在《刑法》框架內進行而不至于違反罪刑法定原則而損害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并因立法宣示功能的存在,亦有裨于刑法行為規制機能的實現。

責任編輯:

關于在互聯網空間實施的猥褻行為,學界存在“隔空猥褻”與“隔屏猥褻”等不一表述。由于現實空間的非接觸型猥褻也可被解釋為“隔空猥褻”,為凸顯網絡猥褻的行為特性,強化網絡猥褻的指向性,本文采用“隔屏猥褻”這一表述。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強奸、猥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脅迫、誘騙未成年人通過網絡視頻聊天或者發送視頻、照片等方式,暴露身體隱私部位或者實施淫穢行為,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規定的,以強制猥褻罪或者猥褻兒童罪定罪處罰。”

參見陸旭、宋佳寧:《網絡服務提供者刑事責任的界域限定與政策轉向》,載《海峽法學》2021年第1期。

參見王政勛:《論猥褻行為違法性程度的判定》,載《法治現代化研究》2018年第4期。

參見(2020)京0106刑初1243號刑事判決書。

參見(2021)川04刑終1號刑事判決書。

參見龍正鳳:《侵犯未成年人性權利犯罪與防治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20年版,第90頁。

參見陳興良、劉樹德、王芳凱編:《注釋刑法全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221頁。

參見馮軍主編:《中國刑法評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2124頁。

[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黃家鎮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第469頁。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強奸、猥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定:“脅迫、誘騙未成年人通過網絡視頻聊天或者發送視頻、照片等方式,暴露身體隱私部位或者實施淫穢行為,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規定的,以強制猥褻罪或者猥褻兒童罪定罪處罰。”

參見何莉、趙俊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強奸、猥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載《中國應用法學》2023年第3期。

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珍藏本),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048頁。

參見王愛立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890頁。

參見張明楷:《刑法學(下)》,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1136頁。

參見陳子平:《刑法各論(上)》,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版,第225頁。

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珍藏本),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593頁。

參見陳子平:《刑法各論(上)》,臺灣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版,第325頁。

游偉:《論我國刑事立法的協調發展》,載《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2年第4期。

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頁。

參見王鋼:《論刑法對意志自由的保護——增設強制罪的立法建議》,載《政法論叢》2020年第6期。

參見張明楷:《侵犯人身罪與侵犯財產罪》,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01頁。

參見張明楷:《侵犯人身罪與侵犯財產罪》,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16頁。

參見盧宇、婁瀚文:《網絡拍照型猥褻行為之證否與刑法現代性反思》,載《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參見張杰:《“隔屏猥褻”兒童行為的入罪疑義與理論證成——兼論價值判斷在性侵兒童犯罪中的刑法教義學貫徹》,載《法學評論》2023年第2期;袁野:《網絡隔空猥褻兒童行為的刑法定性》,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9年第4期;馮明昱、張勇:《網絡空間視域下猥褻兒童罪的法教義學檢視》,載《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21年第6期。

參見車浩:《立法論與解釋論的順位之爭——以收買被拐賣的婦女罪為例》,載《現代法學》2023年第2期。

姜濤:《法教義學的基本功能:從刑法學視域的思考》,載《法學家》2020年第2期。

張明楷:《刑法修正的原則與技術——評〈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23年第5期。

尹訓洋:《人類命運共同體下刑法立法觀的選擇與協調》,載《海峽法學》2022年第4期。

[美]喬爾·范伯格:《刑法的道德界限(第一卷)對他人的損害》,方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9頁。

李謙:《刑法同類解釋規則中的“同類”:學說評論與機能展開》,載《法律適用》2023年第6期。

參見俞小海:《論刑法同類解釋規則中的“同類”》,載《法學家》2023年第2期。

參見《刑法》第237條第1款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參見孫道萃:《網絡刑法學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8頁。

參見(2021)川04刑終1號刑事判決書。

參見(2020)蘇0722刑初401號刑事判決書。

參見陳子平:《刑法各論(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版,第325頁。

參見鮑勃、樓伯坤:《論元宇宙時代防治洗錢制度之完善——以臺灣地區“新規”為參照》,載《海峽法學》2023年第3期。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刑法應對研究”(項目編號:20AFX012);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科研創新項目“系統論視閾下‘隔屏猥褻未成年人行為刑法適用研究”(項目編號:FXY2024059)。

【作者簡介】張梓昂,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研究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欧美性精品|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日韩久草视频|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igao国产精品|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天|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亚洲va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亚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免费高清毛片|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在线一级毛片|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婷婷色中文|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亚洲成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在线va视频| 亚洲最新网址|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天天爽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天堂网国产|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亚洲天堂久久|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午夜免费小视频| AV网站中文| 中文纯内无码H|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靠逼视频|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久久77777|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97在线免费|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