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宇清
《品徹·馬丁》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全書寫的是二戰期間,一個叫馬丁的軍官因軍艦被魚雷擊中,被海浪沖到海中的一塊礁石上,為求生存獨自在惡劣的環境中拼死搏斗,最終發瘋、死去的故事。但是,作者同時又在書中穿插了一系列如紅色的龍蝦,水里沉浮不定的玻璃小人的死亡意象,以暗示馬丁其實早已死亡,“海中礁石”不過是他在強烈求生意志的催動之下幻想出的世界。在全書結尾,作者更是以一句“他連防水靴都沒有來得及踢掉”,向我們點明了馬丁一開始就已死亡的事實。
作者這樣評價馬丁:“對一個極力求生的人,牙痛總要比滅絕好,那就是煉獄的可怕的秘密,那就是反抗上帝的靈魂拒絕放棄的世界。”馬丁異于常人的強大貪欲,使得他在死亡面前牢牢抓住自己的性命不放,從而以自己的牙齒為原型創造出了一個獨立于死亡事實之外的想象世界。盡管這個世界同樣痛苦無比,但是馬丁為了保全他螻蟻般渺小卑鄙的自我,竟對痛苦和磨難甘之如飴,如是作者便揭示出了“煉獄”的實質:執著于自己的貪欲和罪惡的人必將萬劫不復,喪失靈魂得救的可能。
作者的評價、小說中將礁石與嘴巴相聯系的一系列暗示,以及馬丁自己對礁石的形容,(“我要把外面那三塊礁石叫作牙齒”),無疑向我們證實了,馬丁幻想的這座礁石的原型正是他的嘴巴。那么,為什么在眾多事物中,馬丁偏偏選中了自己的嘴巴作為其幻想世界的原型?而作者選中“嘴巴”這一意象,以此作為馬丁在小說大部分文本時間里的活動場所,究竟有何深意?本文擬從小說中涉及“嘴巴”的描寫入手,分析書中的食物意象,從另一個角度探討該書的內涵。
精神的煉獄:無樂趣的進食和飲水
強烈的求生本能,讓馬丁在自己的死亡事實之外構筑了一個在礁石上求生存的幻想世界。為了求生,馬丁不得不在惡劣的環境中尋找能吃的東西,他所尋覓到的食物就構成了作品獨特的食物意象體系。由于這些食物純粹是馬丁幻想出來的,它們一定程度上是馬丁自我意識的反映,這也是《品徹·馬丁》的食物意象不同于其他小說的原因。
在小說中,馬丁“吃”過的食物共有四種:貽貝、海葵、海草和巧克力。進食前,“饑餓使他的胃一陣陣收縮,像兩只手似的在他衣服下面亂抓。”按理說,“餓了吃糠甜如蜜”,饑腸轆轆的馬丁應該會因食物的攝入感到愉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哪一種食物,都沒有帶給馬丁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感,相反,它們無一例外都使得馬丁的進食過程痛苦無比。
書中的貽貝亦稱海虹,是一種生活在海濱巖石上的雙殼類軟體動物,它的營養價值很高,在我國有“海中雞蛋”的美譽。然而在書中,它卻成了一種不盡如人意的食物,在馬丁對貽貝的吞噬中,完全看不到一絲快感:“他把肉一口吞了下去”“他每吃一口總要停上一大段時間”。作為常規食物的貽貝尚且如此,其他幾種食物就更難以下咽了。馬丁吃的另一種食物——海葵,是一種水生肉食動物,它的觸手上有一種特殊的、能分泌毒素的刺細胞,所以海葵是不能生吃的。因此,馬丁吃完海葵以后,“只覺得胃里一陣陣難受。”然而,作者卻把有毒的海葵比喻成“一把糖果”,更加凸顯了馬丁經歷的殘忍性。而本就無味的海草更是被馬丁像萵苣葉一樣咀嚼,與食物帶給人的愉悅相去甚遠。
如果說上述三種食物被馬丁拒斥,是因為它們的味道令人不堪忍受,那么“巧克力”使馬丁痛苦,則完全是作者對馬丁進行懲罰的意圖在起作用了。在礁石上時,馬丁搜索自己的防水服,找出一張揉皺的巧克力包裝紙,并在這張包裝紙的折縫里發現了一塊巧克力碎屑。從生理層面看,巧克力的原料可可中含有可可堿和咖啡堿,這兩種物質可以使人感到愉悅。而從社會層面看,巧克力作為一種消費符號,歷來是與快樂、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然而,在小說中,巧克力卻沒有給馬丁帶來絲毫的愉悅。“巧克力的甜味刺得他舌頭發痛,霎時間他感到一陣難受,但這種味道立即就消失了。” 原本象征著“生之喜悅”的巧克力之味,不僅使馬丁痛苦而且轉瞬即逝,不得不令人重新思考文中巧克力的象征意味。聯系到“水”在通常情況下“生命之源”的象征意義,或許可以將小說對巧克力的描寫與對淡水的描寫相對照:
多年以來石頭上積滿了紅色的砂土,最后把上面的小洞全堵住了,因此在這茫茫大海之中才有了這一汪淡水。不過,這種局面十分脆弱,只要你用手去輕輕一碰它,水就會流掉,他的生命也就完了。
在這里,作為生命之源的淡水具有同樣的特點:轉瞬即逝,給人希望同時又令人痛苦。再聯想到馬丁在礁石上求生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
巧克力的甜味在馬丁齒間消逝的過程,與馬丁的生命在礁石的“嘴巴”里湮滅的過程何其相似。因此,“巧克力”就象征著馬丁煉獄般的處境,是他轉瞬即逝、懷抱希望同時又無比痛苦的第二次短暫“生命”的真實寫照。
由此可見,單一的“痛苦”構成了馬丁進食的主基調。食物和水本來能給人帶來滿足和愉悅,但在小說中,它們帶給馬丁的卻盡是痛苦。這與其說是馬丁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在潛意識里對自己的罪惡進行懲罰,不如說包含了作者的一種價值判斷。作者有意進行這樣的安排,以表現馬丁因為過分想要保存卑鄙渺小的“自我”而陷入的精神煉獄。
“吃”與“被吃”:鐵皮罐子里的蛆蟲
提起蛆蟲,人們會本能地感到反感、惡心。但在《品徹·馬丁》中,蛆蟲卻成了一道由中國人創立的美味。在彼得的醉話中,中國人把一條魚放進鐵皮罐子,埋入地下。等魚被蛆啃食殆盡之后,蛆蟲就互相吞食。“小的吃更小的,中等的吃小的,大的吃中等的。”最后“只剩下一條奇大無比的天下無敵的蛆蟲,這就是一道最珍奇的美味”。然后,中國人就用鐵鍬把鐵皮罐子挖出來,將蛆蟲端上餐桌,大快朵頤。
這原本只是一個醉漢的瘋話,但是在小說中,卻多次出現了和“鐵皮罐子”有關的描述和聯想。首要的自然是彼得自己的描述:“在一個鐵皮罐子里到處亂爬,這滋味可不好受,丹麥是最糟糕的罐子之一。”小說上文提及的父母親和叔叔等,顯然與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萊特》有關。在哈姆萊特眼中,整個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里面有很多監房、囚室、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小說在這里將世界與鐵皮罐子相提并論,不能不說耐人尋味。那么,“蛆蟲”又對應著什么呢?在馬丁發瘋的前夕,他心頭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如果把這個該死的罐子里其他東西都吃掉,我就能夠活下去。”因此,蛆蟲在書中顯然暗示著人,蛆蟲互相吞食的行為其實就是人們為求生存相互傾軋、自相殘殺的過程。
在小說中,多次出現了“吃”這個字眼,而且都與小說的主人公馬丁緊密關聯。結合馬丁本人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就是將別人“吞食”的一生。他生性貪婪、自私,是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和惡棍。他信奉弱肉強食的人生法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不顧納特與自己的友誼,脅迫納特的未婚妻瑪麗跟自己發生關系,在護航艦遭受魚雷攻擊的那一刻又企圖謀害納特。因此,他“吃”了彼得、“吃”了喬治、“吃”了瑪麗,還打算“吃”納特,就像蛆蟲吞食比自己弱小的同類那樣,他殘害一切他遇到的人,他就像他在道德劇中扮演的“貪婪”一角一樣,企圖把雙手所觸及的一切都納入腹中。
然而,最大的蛆蟲盡管能吞食所有的同類,卻也免除不了最終被挖出來吃掉的命運。在某些更為龐大也不可知的存在面前,馬丁自己又何嘗不是任其宰割的存在?當馬丁所棲身的護航艦遭受魚雷襲擊,產生一陣破壞性的震動時,馬丁的腦海中清晰地浮現了“被吃掉了”四個字。當馬丁置身于海中礁石上,精神在瘋癲的邊緣徘徊時,“鐵鍬敲擊鐵皮罐子的聲音又出現了。”這張將馬丁徹底吞食的大嘴,究竟是命運、報應,還是不可知的邪惡力量?對此作者給出了解釋:“他并不是為了肉體的生存而奮斗,而是面對將要毀掉肉體并將它掃除的力量,即黑色閃電,也就是上帝的同情,為了繼續保持自我而奮斗。”結合馬丁瀕臨瘋癲時,文中多次出現的“黑色閃電”這一意象,可以得知這張嘴巴指的就是上帝。在西方的文化語境里,上帝往往是與“靈魂得救”聯系在一起的。但在拼命保持肉體和自我的馬丁面前,上帝的意圖卻變成了一張將其吞噬的巨大嘴巴。在馬丁看來,他就像那擺在中國人餐桌上的最肥美的蛆蟲那樣,成為了上帝的餐桌上的一道最美味的菜肴。因此,戈爾丁在對馬丁進行辛辣諷刺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百折不撓的靈魂終究逃不過命運捉弄的幾許無奈。
自食的悲劇:欲望與恐懼之獄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了解,馬丁為什么選中自己的“嘴巴”來營造他的幻想世界。“嘴巴”是馬丁的欲望所在,也是他的恐懼所在。馬丁懷有強烈的貪欲,這種欲望在他心中形成了執念,使得他如同自己的外號(在英語中,pincher一詞原意指“鉗子、夾子或者蝦蟹的螯”)一樣,牢牢抓住自己目力所及的一切東西,將它們拆骨入腹。但是,馬丁的心中同樣有著恐懼,這一點從他落水后以自己的嘴巴為原型幻想出一個世界就可以看出。當欲望和因欲望而起的行動走向極端,保存自己的物質存在和過于膨脹的自我就成了馬丁必須面對的挑戰。因此,在面對死亡時,馬丁的恐懼必然比他人更甚。他越是肆無忌憚地“吞食”他人,越是擔心自己遭受同樣的命運。最終,在馬丁的潛意識里,他把將他毀滅的力量想象成了一張黑洞洞的巨大嘴巴。
但是,這張“嘴巴”對于馬丁而言,不僅是外在的威脅,更是一種內化的存在。小說中有一段文字,清楚地揭示了所謂“礁石”其實就是馬丁自己的嘴巴:“他的舌頭舔著他的兩排牙齒……觸到峭壁起伏不平的邊緣,沿斜坡往下,經過一道道痛楚的溝溝,到了紅獅飯店那里的平滑的表面,就在牙床被的上方——他對在大海中間一塊與世隔絕的正在蛀蝕的礁石有一種驅之不去的既熟悉又痛苦的感覺,如今他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了。”
而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關于礁石及其周邊環境的描寫,與馬丁口腔中溝壑的起伏和牙齒的排列是吻合的。“正在蛀蝕的礁石”其實就是指馬丁的一顆痛牙。然而,如果說馬丁正是以自己的嘴巴為原型幻想出了他置身其上的礁石,那么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險惡隱喻——馬丁被他自己的嘴巴吃掉。小說中有一個細節,為這一隱喻的內涵作了提示。當馬丁置身于茫茫大海中一塊孤零零的礁石上時,為了不讓自己瘋掉,他采取各種方式提振自己的精神,其中一條措施就是給礁石的各個部位起名字。當他看到外面的三塊小礁石時,他想到,這三塊礁石可以叫作“牙齒”。但是接著他就全身劇烈顫抖,甚至連肌肉都緊張起來。他驚恐地說:“不,不能叫牙齒!”在這里,馬丁恐懼的原因是很明顯的。因為,如果把前面的三塊礁石叫作“牙齒”,馬丁自己就無疑處于一張大大的“嘴巴”中央了——而這無疑是他最恐懼的事。
作者將馬丁置于他自己的嘴巴之中,用意是很明顯的——他要向我們展示貪欲和恐懼將一個靈魂慢慢纏繞致死的過程。馬丁的自我被欲望和恐懼掠奪一空,因此他雖生猶死,如同行尸走肉。正是由于執著于他的貪欲和罪惡,馬丁才作繭自縛,將自己的靈魂推向萬劫不復,就像他幻想中的嘴巴“吃”掉了自己那樣。作者希望以此警醒世人:執著于貪欲與罪惡的人,必將墮入精神的煉獄,萬劫不復;而唯有毀棄貪欲的人性,靈魂才有得救的可能。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