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軍 屈玉麗
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進行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加強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真正服務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任務之下,能夠有效發揮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育價值,更好地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割裂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作品是學生知識學習的載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目前很多教師在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中,存在知識學習與思政教育割裂的現象。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基本立場,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了課標修訂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出于應試目的機械地帶領學生劃分文章結構、講述歷史事件、羅列事件意義。但對知識的學習和記憶遠遠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也不能發揮紅色革命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塑造價值。
二、忽視學生能力培養
新版課程標準規定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和“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探討”兩個學習任務群。從“研習”到“研討”,體現了對學生能力階段提升式培養的要求,目前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著“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利于革命傳統作品教學的有效展開。
新課標學習任務群15“中國革命作品專題研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的組織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教師沒有進行積極的學習與轉變,仍然保持著以分數為導向把控課堂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不符合新課標對教師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迫切需要改變的現狀之一。該任務群要求以“研究專題”的形式開展教學,教師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視能力培養的思維來重新組織教學活動,把學習的主體權利真正給到學生,從而使學生獲得能力層面的提升。
三、教學資源整合不足
許多教師的教學資源整合能力不足,面對新課標的要求以及越來越強調整合與強調實踐的語文課堂發展方向,很多教師都面臨無力改變的困境。
自新課標頒布以來,大單元教學、群文閱讀教學、1+X閱讀教學等新型的授課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積極展開,從前的單篇課文教學已經不適應未來語文教學的改革方向。新課標學習任務群15“中國革命作品專題研討”指出:“要與政治、歷史等學科的教師組成專題指導組,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的研究,以深化學生對革命傳統的理解和認識。”跨學科意味著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政治、歷史等學科的知識內容與思維模式和革命傳統作品的內容密切相關,如果教師能夠整合相關學科資源,更好地促進學科之間的聯動,將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課程思政理念結合高中語文紅色革命作品教學的意義
一、推動貫徹教育立德樹人任務的實現
新課標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推動課程思政理念結合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有助于實現語文學科教育立德樹人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三個單元的內容都與革命傳統作品緊密聯系,教材中引入了很多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作為學習內容,有《沁園春·長沙》《紅燭》《百合花》等革命先輩優秀的詩歌作品,有《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等反映中國共產黨革命光輝歷程的文學作品,有《紀念劉和珍君》《荷花淀》《黨費》等反映革命先輩英勇抗戰故事的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歷程,結合課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教材革命傳統作品的育人價值,將有力地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激發學生對中國革命傳統的認同與熱愛,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思想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二、發揮課程思政理念的育人價值
教育部頒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題教學改革 ,要詳細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以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課程思政理念結合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進行教學,有利于發揮課程思政理念的育人價值。
思想政治的學習離不開黨和人民奮斗的偉大歷程,革命傳統作品也根源于革命歷史進行創作,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語文課堂,發揮思想政治要素與革命傳統作品同根同源的優勢。在審美鑒賞和創造方面,學生可以借助革命傳統作品深化對美學的認識,加強對文藝作品的欣賞和創造能力。在文化傳承和理解方面,通過研究革命傳統作品,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認同感。結合課程思政理念進行教材內容的解讀和欣賞,并將其運用到文學評論、議論文等寫作訓練中,將有效發揮課程思政理念的育人價值。
三、有利于跨學科的協同育人
新課標有關革命傳統作品的兩個學習任務群在教學提示中給了我們新教學路徑探索的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與政治課、歷史課、地理課結合,組織跨學科的學習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靈活融入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打破學科思維的限制,從更多元、更全面的視角拓展知識,提升思維。
以人教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例,這篇課文是毛澤東同志在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上的發言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品析語言,感受開幕詞作品的風格特點。其次,這篇課文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作為我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上的發言稿,課程思政理念可以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回顧革命歷史,感受“人民當家做主”所體現出來的政治意義,從而實現語文學科與政治學科的協同育人。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策略
一、教學貫徹科學與創新思維
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教師要將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教學,防止語文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問題的出現。
對于課文文本的解讀,在語文、歷史、政治等多學科歷史背景的結合下,需要教師貫徹科學主義的思維帶領學生進行解讀。以《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為例,這篇課文是2020年5月11日發表于《人民日報》的一篇新聞通訊,用綜合敘述的方式講述了我國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大量的人物和事件貫穿其中,教師設計這節課時,要帶領學生學習通訊報道的文體風格與語言特點,同時還要運用科學思維與學生一起探究抗擊疫情能取得勝利的原因,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來分析歷史事件,達到與作者同格局、同視野的高度。
課程思政理念下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應該強調一種創新思維,課程思政進課堂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創新思維的理念。讓課程思政理念更好地指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需要教師和教育研究者堅持創新意識,在學科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評價的實施等方面勇于創新和實踐。
二、多學科協同育人的教育實踐
將思政教育滲透融入高中語文教學,是拓寬語文教學途徑的必要舉措。需要厘清的是,推廣課程思政理念,并不是要在已有的教學基礎上增設新的任務,也不是要單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著眼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而展開的教育教學。多學科協同育人是結合課程思政理念與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任務群的教學要求而進行的教育實踐。首先,課程思政理念自身就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其他課程,是思政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協同育人。其次,基于革命傳統作品的歷史性和地域性,在高中語文革命傳統教學中與歷史學科、地理學科開展協同育人的實踐也是應有之義。
在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多學科協同育人的教學意識,在備課時有意識地思考教材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在設計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活動時可以邀請其他學科,如思想政治學科的老師參與進來,從其他學科教育的角度進行討論交流,探尋二者結合的有機方式。
三、加強革命傳統作品的資源整合
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可以在資源有效整合的情況下更好地發揮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作用,從更宏觀、更有序的教學資源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資源整合,教材中有關革命傳統的作品按照單元的形式進行了排列,在進行大單元教學時要求能夠尋找以一帶多的教學目標來統領整個單元的學習,教師可以挖掘教材間共同的思政元素設置學習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整合單元課文間思想內涵的共通點和精神價值所在,從而在革命傳統作品大單元教學中更好地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從歷史階段、文體、文風等不同角度進行資源整合,在不同單元中組合有利因素進行思想政治內容的教學。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懷,使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牢牢服務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中階段是學生三觀培養的關鍵時期,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的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對學生愛黨愛國情懷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思政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有機融合,聯動歷史、地理等多學科進行協同育人,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與路徑。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作用,立足于新課標要求,在學習任務群落實、大單元教學、群文閱讀教學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嘗試,提升高中語文革命傳統作品的教學效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簡介:
李利軍,男,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研究生;屈玉麗,通訊作者,女,教授。本文為基金項目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塔里木大學漢語言專業,教育部“文化與邊疆課程思政虛擬教研室”,兵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設項目“胡楊精神視域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漢語言專業課程育人體系構建研究(課程育人)”,兵團級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兵團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塔里木大學校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漢語言文學專業(項目編號:YLZYXJ202210),塔里木大學一流本科課程——中國古代文學(項目編號: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專項“三全育人視域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漢語言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研究”(項目編號:TDGJSZ2204),塔里木大學校級科研創新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研究——以阿拉爾市初中為例”(項目編號:TDGRI202158),塔里木大學校級科研創新項目“深度學習理念下高中語文‘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研究——以阿拉爾某中學為例”(項目編號:TDGRI202271),塔里木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語文教學研究與反思”(項目編號:TDYKC202303)成果。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