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高計劃是指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是國家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高水平的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琵琶演奏專業學生由于學琴經歷的不同以至于他們演奏水平差異性大,在對高職院校琵琶教學要求日漸提高的背景下,為提高學生的獨奏曲能力、重奏能力、基本功等綜合能力,作為高職院校琵琶教學的實施者將從學生演奏、團隊合作、職業選擇等多個層面探討課程設置的實用性,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以實現學生專業進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的,為專業人才培養增添活力。
院校琵琶演奏教學
一、高職階段的基本功訓練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高職藝術院校中的學生在演奏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進校之前已經有過較系統的琵琶專業學習,有的學生雖有過琵琶學習的經歷,但是之前的學習不規范,在技術技巧方面存在較多問題,而有的學生在入校前是一點琵琶基礎都沒有,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須在教學中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技術水平的不同選擇不同難度的作品,進行分層教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以小組課的形式進行基本功集中訓練。器樂演奏教學普遍是一對一、一對二的教學方式,在我對中央音樂學院的一些訓練方式的調查和了解后發現,基本功訓練部分可以進行多人集中訓練,以左右手的慢速練習、速度練習、耐力練習、力度練習為主,樂曲困難片段為輔,練習曲與樂曲相輔相成把基本功的練習成果與樂曲有機結合。在集體訓練的過程中,可以使大家既有集體感又有競爭感,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二、樂曲演奏的音樂情感表達
教師在教學當中一定會給學生講解樂曲的音樂情感如何表達,但學生的演奏往往表達不出老師所說的情感,我認為有兩個方面原因,第一是因為學生的基本功不到位,手指做不到。基本功的訓練不只是手指機能的訓練,還有對各項不同技術、音色、強弱、快慢等表達不同情感需求的專項訓練;第二是學生的綜合素養不夠,平時沒有過多的藝術積累而體會不到音樂中細膩的情感。針對第二點,教師在課堂上多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樂曲進行背景調查,運用多媒體把學生帶入樂曲的環境或故事中去,教師在語言描述上要對樂句多比喻、形容,讓學生把抽象的音樂變得具象,有助于理解樂曲情感的表達。在課下,引導學生多聽多看,考慮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除了為學生計劃與課堂相關的內容之外,同時也不拘泥于琵琶和音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中西方音樂史的所學內容引導學生欣賞相對應的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相關內容,可以作為預習作業每周布置,然后作為課堂內容可以用幾分鐘師生共同討論,輔助學生進行藝術積累,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
針對高職院校的特點,琵琶教學可以創造性地運用“流行歌曲”進行教學。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體會不到傳統樂曲的情感除了基本功和綜合素養的缺失以外,還有可能是學生和一些樂曲“代溝”太大的原因,學生閱歷不深更難理會樂曲“深意”。所以,我嘗試給不同學生選擇適合他們演奏和訓練要求的“流行歌”,運用手機帶伴奏的App進行演奏和錄制,在錄制過程中學生對耳熟能詳的流行歌曲的節奏把握、音準、氣口、音色、情感處理以及演奏技法設計等方面都更加注重和敏感,從而達到通過對流行樂曲的演奏提高琵琶演奏技巧的目的。
總而言之,情感的表達不論是在技術上還是綜合能力上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練習,缺一不可。
三、教學評價的改革
注重對學生審美的培養和對教學評價的改革。現在大部分學生在對演奏的要求僅僅是為了應試,但考試要求的指法、音準、譜子、技術技巧這些只是演奏的基礎,其實更重要的是對音樂的理解和音樂表達是否準確,但學生們卻很少重視,只關注誰演奏得更快、演奏的音量更大,這跟教師對教學評價的要求是分不開的。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多關注和強調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需求,在教學評價中綜合地評判,讓學生做到技術與情感相結合,真正做到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琵琶演奏重奏合作能力培養
依據珠海藝術職業學院《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和細化到每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學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學生多方面發展,不僅讓學生具備獨立演奏和一定的教學能力,同時培養學生較好的團隊合作能力與組織排練能力。
由于平時民樂的學生都是獨奏樂曲的學習更多,少有進行重奏訓練,所以造成民樂學生普遍對重奏中的合作關系、節奏的把握等綜合性技術方面能力薄弱,在2022年上半學期開始前本人申請開了一門專為琵琶和中阮專業學生開設的“琵琶中阮排練選修課”,課程選用教材齊瑤編著的《指玲瓏:實用琵琶重奏新品集》。教材選用依據“1+X”和“系團合一”的人才培養方向,樂曲難易適中,可滿足各專業水平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可參與到重奏排練中,獲得成就感和專業相關知識。
教材曲目風格多樣,有傳統作品《彩云追月》、現代作品《北京的金山上》《掀起了你的蓋頭來》、外國作品《蘇珊娜》《菊次郎的夏天》、流行作品如《青花瓷》等,滿足學生對各種音樂風格掌握的需求,通過學習中國經典樂曲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堂當中。通過14周的訓練,在課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樂曲的結構、節奏、樂句呼吸及音色有了很大的進步,具體體現在演奏樂曲時有了呼吸的概念,可以通過樂句的呼吸找到準確節奏點,演奏樂曲對音色的變化開始有要求,更關注節奏是否更加準確等,雖然他們才剛開始,但這些進步對學生來說應該是長期的、深遠的。對照“系團合一”的要求,所有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訓練可以更好地在樂團中擔任演奏部分。
高職院校琵琶專業職業選擇
在雙高計劃背景的要求下結合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對應小學音樂教師、單位文藝骨干、群眾文化崗位、自主創業等職業需求。讓器樂主修(琵琶演奏)與專業基礎必修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中西音史、曲式和聲、鋼琴伴奏等)課程為學生在就業時具備具有競爭力的硬件基礎,SYB創業培訓課程和1+X器樂藝術指導課程是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如何進行創業與教學的課程。在實踐方面,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近幾年與中山火炬歌舞團、珠海演藝集團等團體合作,實行校企、校團聯合培養,在校內成立各種文藝團體,實行專業、課程、平臺等一體化建設,努力為學生搭建更多可實踐平臺,為以后步入社會做好全面的準備。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就高職琵琶演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希望可以從學生演奏、團隊合作、職業選擇等多個層面探討課程設置的實用性,綜合利用各種研究方法,調查學生學習需求、從業需求等,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想要具體實現學生專業進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實踐方案,按學生個體不同因材施教,以達到預期效果為目標。在教學中牢固把控教學目標環節,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體系,針對當前民樂文化市場的就業現狀,深入探討琵琶演奏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制定學習方案,從原本側重獨奏和舞臺技能的教學,向時代需求的琵琶演奏職業及琵琶相關的音樂綜合職業需求的方向轉變,使學生通過學習琵琶知識,提升利用琵琶的技能和綜合素質,真正為就業夯實基礎。
作者簡介:
高晶華,女,1991年生,籍貫遼寧,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作者單位:珠海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