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
結腸息肉指從結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被統稱為息肉。隨著健康觀念的普及和消化內鏡技術的發展,腸道息肉性病變的檢出率明顯升高。一旦檢出結腸息肉,有些患者很恐慌,擔心發生癌變,有些患者卻因為不痛不癢,而不當回事兒。事實上,無論是否有不適癥狀,結腸息肉一經檢出,患者都需要定期復查,或及時采取相應治療措施,以免威脅自身健康。
不同結腸息肉的癌變風險不同
結腸息肉也被稱為“搖籃里的癌”,多數結腸癌都是由其惡變而成。但是請注意,并非所有的結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其癌變風險通常與其病理類型及大小、數量等有關。根據數量,結腸息肉可分為單發性息肉、多發性息肉;根據病因或組織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
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類型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多發性息肉、直徑較大的息肉有一定的癌變風險。而腺瘤性息肉則被公認為癌前病變,95%以上的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發展而來。此外,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征、家族性腸息肉病、腸息肉病合并多發性骨瘤、多發性軟組織瘤等,有比較明顯的癌變傾向。
導致結腸息肉的高危因素
結腸息肉的具體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個人飲食習慣、遺傳等因素相關。
1.不良飲食習慣:長期高脂肪、高蛋白質、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長期吸煙、過度飲酒的不良習慣,可增加結腸息肉的患病風險。
2.缺乏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機體缺乏葉酸、礦物質鈣、維生素D,可能會導致結腸細胞過度生長,易引發腸息肉。
3.腸道炎癥: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等腸道炎癥性疾病,可能誘發結腸息肉。
4.遺傳因素:部分結腸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有遺傳傾向,發病具有家族聚集性。
5.其他因素:超重、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糖尿病等疾病,與結腸息肉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
確診結腸息肉應該怎么辦?
結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病,治療方法比較成熟。一旦確診,患者不必恐慌,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即可。
一般情況下,如果息肉的直徑較小,基本沒有癌變風險,患者沒有不適癥狀,密切觀察即可,可以暫時不予切除。對于直徑較大、有癌變風險的結腸息肉,要及時切除。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法為內鏡下結腸息肉切除術,具有創傷小、療效好、安全可靠的優勢。具體術式包括冷鉗息肉切除術、冷圈套息肉切除術、高頻電凝圈套切除術等。如果結腸息肉的病理檢查結果提示惡性病變,患者則需要進一步完善檢查,進行治療。
以下人群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可以直觀反映腸道內部情況,幫助醫生診斷腸道炎癥、潰瘍、息肉等病變。建議下列人群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確保腸道健康。
1.45歲以上人群。
2.年齡大于40歲,且有持續2周以上的結直腸息肉相關癥狀者,如排便規律改變、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形狀改變等。
3.長期罹患炎癥性腸病的患者。
4.長期服用蒽醌類導瀉劑者,如大黃、蘆薈、番瀉葉等。
5.結直腸癌術后人群,結直腸腺瘤或多發息肉內鏡切除術后人群。
6.直系親屬罹患結直腸癌,有遺傳性結腸癌家族史且年齡大于20歲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