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瀾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長期以來,以等級理念介紹他者故事、以刻板印象解讀他者文化的文明傳播方式仍然在西方社會和主流媒體匯中盛行,成為阻礙文化交流和文明共榮的重要因素。而國際中文教育本身作為一種匯通國際之間的教育行為,直接反映了教育界的國際事態。國際中文教育“危”“機”并存,如何轉“危”為“機”,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在復雜國際形勢下更好地發展成為當前亟須思考的問題。如何讓世界更真實地了解中國,更客觀地看見中國,是國際漢語課程的使命。
教育部提出加強“中文+職業技能”融合,開創國際中文教育新格局,鼓勵國內職業教育機構、中資企業參與國際中文教育,促進職業技能與國際中文教育“走出去”融合發展,讓職業院校的國際中文教育同樣面臨未知的挑戰。就此,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紛紛在媒體上發文討論,國際中文教育學界也積極開展了學術研討。比如重慶某職業院校目前的國際中文教學課程當中,專業學習占所學課程主要比例,國際中文課程作為目的國的輔助語言而學習,可以說就只是求學的工具。但是國際中文課程是留學生的必修課程,對于從事國際教育項目的職業院校教師而言,在國際中文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對適齡留學生培養其正確的人生理念和開闊的國際視野,融合、包容甚至能夠領會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當中首先講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總書記在幾個場合都有專門的表述,上級相關部門也在不斷推進。同時,這也是和學校近年來教育教學改革基本的理念高度吻合的一項重大舉措。在重慶某職業院校官網上搜索“思政”有732 條相關結果和案例,而搜索“課程思政”有200 條相關結果和案例,這些數據都表明教學真正需要針對留學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從困惑出發,最終達到的目是能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齊心協力,眾人拾柴火焰高。
上級部門大力推進課程思政,例如,教育部曾經提出明確要求,要建成一批課程思政的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的示范課程,選出一批課程思政的優秀教師,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的教學研究示范中心。重慶某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成效卓越,在全國范圍內都可以說是遙遙領先。同時重慶某職業院校也大力鼓勵和圍繞課程思政進行各類學習,如課程思政教學比賽、課程思政專題講座、課程思政討論會、課程思政創新團隊、課程思政專題教研活動、課程思政集體備課會、課程思政優秀案例與論文評選等。同樣在重慶某職業院校官網搜索“思政課”可以發現有740 條相關結果和案例[1]。
隨著當前“一帶一路”時代背景和“中文+職業教育”大好形勢下的不斷發展過程,當前職業院校國際中文課程開始推崇以網絡教學作為留學生課程的學習形式,重慶某職業院校國際中文課程以《發展漢語》系列為指導教材,以教師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通過對教材的講解以達到對學生觀念、文化、文藝、理論、二語寫作和演講等全方位的指導學習。針對不同國別的留學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輸出文化自信的另類定義和解釋,不斷交流和創新網絡化國際化中文課程建設。國際中文課程培養留學生的目的表達能力、綜合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使其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進行溝通和交流,增強學習能力,提高綜合素質,以適應國際雙方社會的發展需要[2]。
推進國際中文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在國際中文課程中尋找課程思政元素,在課程思政元素中結合專業知識,不僅要落實到教學構思,落實到培養方案,落實到課程標準,落實到課程培養目標,落實到實際課堂,還是一個出現困難和解決困難的過程,有待進一步的師生討論、認識和實踐。
首先,專業課和通識課之間、思政課和國際中文課程之間未能形成協同效應。留學生的課程中既包含留國際中文課程這樣的通識課,還有各種各樣的專業課。這些課程的不同屬性、內容、教學方式,自然會影響到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發揮方式。另外,重慶某職業院校現在思政課教師和其他課程的教師深度溝通交流的機會比較少,學校和院系創造的交流平臺有限。割裂了專業性和思想性的統一程度,也不能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緊密相聯,未能建立有效的機制和平臺。國際中文課程中課程思政元素可以說是琳瑯滿目,但是沒有得到思政課老師的指導下,國際中文教師也只能是半路出家,課堂互動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生態,更是語言教學安身立命之本,很多情況下對課程整合與課程思政元素的結合只能做到一知半解甚至未解。同時線上中文教學模式、方法改變了傳統的在時、在地的課堂教學方式,使線上教學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的主流教學模式[3]。
其次,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各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各有其特點與不同,那么相應的不同類別的課程中思政元素針對不同教學對象,也必然將發揮出該課程的特色作用。重慶某職業院校留學生的課程中既包含留國際中文課程一系列的通識課,還有各種各樣的專業課,這些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方面都不一樣。所以,我們當然非常容易地會想到,有不少課程,比如國際中文課程作為通識課的一種,相對于其他專業課學習來說貼近學生生活,創新理解發展中的中國與世界。但是由于針對的留學生具有特殊性,課程思政理念的傳播固然重要,但是循循善誘的因材施教能力此刻顯得更為重要。由于留學生國別不同、接受的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差異,國際中文課程中的文化、文學、歷史等方面知識性內容都需要小心謹慎對待,在添加了課程思政元素之后如何繼續保持傳播優秀文化和宣傳漢語的初心,卻需要多角度思考切入手段和輸出要點是否詳略得當[4]。
另外,教師與課程間難以協調的教學質量。任何課程與教師都可以說是教學質量不等、教學效果不一致的,尤其是國際中文課程系列。作為起步的、正在完善的課程,部分課程師資的結構急需改革和更新,部分課程教師的知識能力并不與課程要求契合,部分課程要求的教師年齡與教齡不能完全滿足。例如,重慶某職業院校的國際中文課程的教師教學隊伍雖然在不斷壯大,但是專業程度與經驗值可以說仍然值得商榷。老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有著深刻理解,但是忘記了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新老師對專業課的把握程度又難以契合課程思政理念的講練。在政策倡導、技術發展、信息融合的巨變之下,基本所有的國際中文教育課程都存在以線上教學形式進行。除了共有的互動受限外,不同類型的課程,在授課模式、方法和教學設計上也有其獨特之處,如何最大限度提升線上教學效果,甚至結合線上線下教學形式,融合課程思政元素,也是學界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基于認知與服務需求的“中文+”必將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核心領域,學界不僅要積極探索專門用途漢語的教材建設、教學模式創新,還應關注專門用途漢語教師的發展與培養,研究分析他們應該具有的素養、知識結構等。只有擁有了高素質的專門用途漢語教師,才能實現“授人以漁”,而不僅僅是“授人以魚”。在國際中文課程教學體系方面、知識體系方面如何進一步優化,使教師隊伍既有重慶某職業院校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的鮮明特色,又能夠與其他優秀院校彼此聯系、取長補短[5]。
教師幫助留學生在國際中文課堂上實現語言教學和德育的二者統一,通過學習國際中文課程,切實了解中華民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際中文課程中的留學生以學習目的語漢語為主要語言學習任務,因此,將以國際中文課程為主探討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德育目標的實現。
首先,體會中華文化特別是中華經典文化,感知中華文化的發展由來;經過學習可以感受到中國一些先進人物的優秀品格,不斷提高留學生的道德水平;經過熱點學習和理解,可以堅定立場,對社會現象等發表友好的個人見解;經過國際中文課程學習后拓展二語素質,聽、說、讀、寫能力全方位得到提升;同時結合專業課系統學習,為留學生專業課程和未來職業發展筑牢地基。例如,在國際中文課程中有中國概況一課,分別從中國地理、歷史、文化、習俗、科技等方面系統概括和分析中國的種種特點,讓留學生通過學習擴大知識面,提高多國文化理解能力,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語言和專業知識的應用[6]。
另外,將心智活動與學習內容融為一體,將課程學習活動納入留學生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綜合語言能力與人格、素養同步提高的目的。通過國際中文課程學習,不斷強化學習興趣,樹立學習漢語的自信心,正確認識自身能力與局限性,養成積極正向的品格。體現在每一課的知識性教與學當中,既能夠將知識傾囊相授,又在言傳身教中感受著老師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種種方式都在顯性、隱形地將塑造良好而又優秀的品格表達出來。堅持將語言教學服務職業發展,同時推動個人進步。當前“中文+職業教育”積極聯系國家間專業帶動,中國領頭合作采取推廣職業教育階段的特色課程。例如,在國際中文系列課程中包含中國文化課程,這一課程主題精彩紛呈,有中國傳統文化、武術文化、剪紙文化、茶藝文化等,都是為了從各個方面和各個角度來讓留學生了解中華文化魅力之所在,體會全人類共同價值觀,了解優秀的中國故事。
最后,幫助留學生多角度品味中國先賢的高尚品格。例如,可以拓寬渠道,不僅可以在使用國際中文課程的在線精品課網站的彈幕進行留言、公眾號交流發言或者是小紅書、微博、豆瓣等網絡交流平臺互相評論,也可以在校內組織實施線下交流平臺的思想碰撞。首先能夠使留學生能對中國網絡熱點文化、校內新聞等身邊的、社會上的各類現象進行觀察,激發他們對不同文化下事物的好奇心,進一步給出回應、做出個人見解(網絡歌曲、影視文學等)。甚至可以結合彼此國家相同或者不同的地域特點和歷史文化,拓展文化交流與傳播途徑;積極參與朗誦、演講及征文等競賽(可配合學校組織的活動)。例如,在國際中文課程中的基礎漢語課提到漢語的語音、語法、漢字、詞匯等漢語技能,在留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掌握漢字書寫能力、語法運用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幫助他們在日常交際、專業學習等各個層次都達到標準化。
國際中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聯系課程思政元素的方式大相徑庭,要尊重國際中文課程的特點進行布局。同時也由于各個職業院校它的風格、它的特色專業、它的資源分布不一樣,那么重慶某職業院校的專業基礎顯而易見是人文社科作為主要專業群。那么國際中文課程不僅對于留學生,同時幫助教師更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從心底里樹立文化自信;更好地讓師生雙方交流彼此國家文化文學等方面的成果;更扎實、全面理解世界格局、亞洲局勢和中國境況;對于師生雙方將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都存在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
未來,重慶某職業院校的國際中文課程還應該呈現出重慶某職業院校的本校特色所在。畢竟未來養老、物流發展、人文旅游、人工科技等未來不斷發展中將會面臨這些重重挑戰與機遇,是當代中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必會遇見的困難。未來留學生群體也有很大可能性遭遇這類困難。那么能夠提前在現階段為他們預設這樣的問題,給予解決的方案,從此時此刻開始理解國際間交流合作的力量,將會更有成效、更加深入。高質量的國際中文課程是目前我們已經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師生與課程相互促進與協調的過程是接下來需要立即研究與著手進行發展的步驟之一。
國際中文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不僅僅只是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學的環節,在課堂之外也要注重發現和發揮精品課程的作用和代表教師的影響力,為課程思政的推進提供支撐。國際中文課程當中言傳身教作為推動和融合課程思政元素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同時這一點也體現在我們國家悠久的教育思想中。從古至今都極力倡導言傳身教的東方文明古國,國際中文教師的底蘊和國際中文課堂的豐富程度,不僅暗含著國際中文老師本身的教學境界、教學水平和教學態度,而且老師的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表達出教師本人所接受的中國文化的滋養和培育,那么在此過程中受到教育的留學生才會發自內心感受和尊重來自這樣的課程思政、這樣的國際中文課程和古老文明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