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交互主體性的建構有助于思政課教學目的的達成。基于師生交互主體性理論,考慮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的差異的同時,從藝術+思政課、科技+思政課、情境+思政課、心理+思政課四個方面探索思政課教學中如何建構交互與平等、寬容與約束、合作與挑戰,達成心理共通和共鳴的師生交互主體性,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相長與人的教育的目標。
新形勢下思政課教學建構師生交互主體性的必要性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課教學最重要的是價值導向和情感認同。這兩者的合二為一尤其重要,沒有價值導向就談不上思政,但如果缺乏情感認同的價值導向是難以持久的。而想要達成情感認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尤其重要。
目前思政課教學中主要存在師生交互性與平等性不足即為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課堂不活躍,學生無興趣,以獲得課程成績和學分為導向的應試學習現象普遍存在,缺乏情感認同,入腦不入心,低頭族現象嚴重;教師對學生寬容性多而約束性弱表現為,師生平等性主要為以學生為中心,過分宣揚學生的主體性,害怕與學生的沖突;師生主體的合作、心理共通存在理想和現實的偏差,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中的雙主體忽視了彼此的差異性。在實際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而言,與教師存在著認知、語言、審美等方面的差別導致溝通與交流受限,同時迫于思政課教師的角色權威,不敢或者很少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對教師而言,存在情緒勞動成本增加,在課堂中有被學生孤立的感受,與學生關系存在隔膜,缺乏真正的怡情、共情、理解與關懷,難以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等問題。
新一代大學生被定義為“00后”一代,00后這一代多為獨生子女,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往往獨享父母的愛,家庭和學生的教育管理環境也更加民主,在成長環境方面,受移動和互聯網的影響較大。種種原因促使他們更早地認識自我,在自我決定、自我認知、自我發展方面都具有更多的自主權。藝術院校的大學生期望能夠嘗試不同領域與創造來表達自己,更加注重平等,權威感低,喜歡和習慣表達想法,對社會和國家發生的大事發表自己的意見,因為是獨生一代,更加珍惜和人互動的機會。更愿意跟隨自我智力和情感興趣進行自我發展。往往對自我約束、服從、踐行傳統、保持穩定比較反感。
教師與學生基于相同人類心理,開展關于人的教育,關系到個體生命的成長,教師與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存在,都具備人的主體意識、心智、智慧、情感、語言、審美、創新、認知等,基于這樣的認識以及結合新一代大學生自身特點與目前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困境,探索師生交互主體性建構十分必要,并且有利于達到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
從交互主體性到師生交互主體性
人的主體性指的是個體能夠有意識地進行自由自覺思考創造等行為。在目前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普遍反映很難得到學生的回應,因教材的教化性傾向,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而學生對思政課的感受有著思想上、心理上的距離感,還有歷史的遙遠感,受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學生更加注重專業的以及當下的實用性,面對思政課程,希望教師劃重點,能夠順利通過考試的學生占據不小的部分。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參與度低,存在明顯的被動參與和接受意識形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念的灌輸。這不利于學生學習和認知,教師主導和支配仍然占教學活動的主要時間,教師自身也存在著得不到學生回應的孤獨和茫然感,擔心成為僵化的教學主體。
馬克思對“人是社會關系產物”的認識,正是從主體間的關系對人的認識。哈貝馬斯認為“只有主體之間的關系才算得上是相互關系,因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分主動和被動的,是單向的,因此不能成為相互關系。”20世紀后期出現的主體間性理論認為在主體和主體的交往中形成了主體間或主體際關系由此而衍生出了主體間性或交互主體性。主體性、主體間性和交互主體性的關系以及共同主體和共同主體性的可能性。主體間性是主體性在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一種表現,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主體性。主體間性也翻譯為交互主體性。
20世紀90年代末,教育學引入主體間性,馮建軍等學者提出主體性即主體交互性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人的主體性。教育作為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必須置于主體間性的視域中進行考察。主體交互性要求的教育過程是一種“主體—客體—主體”交往實踐關系。超越師生主客體的對象化關系,以主體交互性重構師生交往關系。教育實踐觀的轉變實現了從對象化教育實踐觀到交往的教育實踐觀的轉變。
所謂師生交互主體性,簡而言之就是教師與學生均作為主體共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教師單向度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從而破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主客二元對立以及師生與知識之間的二元對立。因為在教師單向度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被客體化了,知識也被客體化了,而教師的主體性也存疑了。而師生交互主體性的建構在讓教師和學生均作為主體共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時,知識、課堂由刻板、冰冷的客體存在變為有溫度的存在,也就是師生均作為主體共在的時空環境成為真正的育人環境,成為真正的有助于人的自由自覺本質屬性伸發的時空環境。確立師生交互主體性其實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人的價值和產生真正的情感認同,而這正是思政課教學的目的所在。它使教育關系真正成為人與人的關系,教育真正成為人與人心靈的交融,把教育的本性還給了教育。
藝術院校師生交互主體性的建構與探索
師生交互主體性強調師生主體間的交互性、平等性、寬容性、約束性、合作性與挑戰性,同時還需要考慮教師與學生主體差異:如師生存在心智、語言、主體責任、創新、審美認知等方面的不同。從師生交互主體性理論出發,以藝術學院獨特的藝術資源納入教學提高師生主體的交互性與平等性,以情境教學法等方式融合寬容性與約束性,以新的互聯網大數據、融媒體、人工智能等與時代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師生交互性主體的合作與挑戰,建構師生交互主體性,促進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一、藝術+思政課,構建師生交互主體性的交互與平等的關系
我國古代儒家思想中,就有“禮樂合一”“禮樂相濟”,倡導通過藝術的形式通向道德的、政治的和諧。樂教在儒家思想中指以音樂為主體的集詩、歌、舞、樂器演奏為一體的樂文化為主的藝術教育和達致和諧的人格教育兩層含義,這正與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目標一致。藝術院校有大量藝術資源,把時代理念、價值觀以藝術的方式讓學生身感體悟,寓教于樂。通過藝術+思政的教學,讓教師引導學生的認識和實踐過程,通過學生結合藝術相關的,進行自我知識的生成、自主建構,對教學內容的主動選擇、吸收和內化。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自身所學的藝術專業獲得的相關知識,對思政課的教育內容進行選擇和藝術的加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對于教師的教學素材是一種極大的豐富,并使老師獲得了對于藝術的新的體悟和人格教育。廣西藝術學院近年,立足廣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藝術學院獨特的藝術優勢,創新“藝術+思政課”教學模式,開展紅色文化藝術融入思政課活動,借助紅色歌曲、紅色影視作品以及舞臺劇等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引領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提高藝術旨趣、涵育美德修養、培育高尚情懷,思政課“紅色賦能、藝術傳承”教學實現全覆蓋,教學成效顯著。
二、情境+思政課,構建師生交互主體性的寬容與約束的關系
教師具備的價值判斷、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內容通過師生的交往實現隱性教育。人的感覺、直觀、情感、意愿及審美意識往往在具體的溝通交流中才得以傳遞。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同時具有寬容性與約束性。如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相關的劇目排演讓學生體會人物在時代中的意義;通過擬定相關主題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進行自我的表達;或者通過篩選與課程相關的辯論題目讓學生進行投票后,再開展辯論。如此能夠激發學生在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的求知欲,同時通過辯論和自我展示的形式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吸收融入新的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與形成新的認知。通過此種方式,教師能夠真正地傾聽到學生的聲音,這樣教師與學生作為主體,能夠擔負各自的主體責任,也是不同代際的人之間關于文化、心理的一次次交鋒,同時實現了交往中的寬容性與彼此的約束性,并且使思政課的學習充滿著智慧的挑戰和樂趣。尤其是在辯論中,會激發教師與學生主體意識對生命生活中的諸多課題進行反思與闡述,有助于師生感受作為人與人交往中才能感受到的意義感、局限感,催生教師學生雙方試圖超越現實的豐富想象力和自由意志。
三、科技+思政課,構建師生交互主體性的合作與挑戰關系
當前人工智能、慕課、新媒體、科技、大數據等的使用正大幅替代傳統師生教與學的需求,師生均面臨著挑戰。人工智能技術條件下的情景教學模式是指借助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虛擬仿真技術,將還原或創設的博物館、紅色景區、戰爭場景等虛擬仿真場景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的智能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課堂教學空間的拓展,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深入理解思政課理論知識。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使課堂空間由原來單純的現實環境向“虛擬+現實”環境轉變,建構寬視野、智能化的教育環境。但思政課的倫理性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還是要在師生之間的互動中實現。在真實的交往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師與學生只有在真實的交往中,才能感受到真實人生以及生命的有限性、意義感和極限感。構建“科技+思政課”的模式可以通過新科技中的人工智能、慕課、新科技、新媒體、大數據作為教學工具,彌補傳統教學中的短板,同時讓師生對于真實教學中能夠感受的彼此的心智、語言、情緒、語調、語氣認知、創新、審美這些更具有人的特性的方面更加重視和珍惜,是教師與學生構建共同合作和迎接時代挑戰的契機。
四、心理+思政課,構建師生交互主體性的心理共通和心靈共鳴
思政課關于個體的精神成長、人格完善、心智教育,與心理課有著共通之處,國內學者在互聯網大數據、手機媒體、短視頻等對青少年影響;社交媒體使用對大學生政治認同、大學生參與網絡集群等行為的心理機制等均有一些研究成果。“心理+思政課”可以將國內學者在大學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課教學,使教師主體增進對學生了解的同時真正貼近學生內心,在教學內容上也可以更加貼近學生所需所想,也讓師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做彼此的觀察者,成為彼此生活理解者、情感關系者。構建師生交互性主體所追求的心理共通與心靈共鳴。以愛的生長為動力,以個體生命自覺為指向,最終達成個體人格精神的完善,由此而呈現出由身之健全而至心志完善的生命整體上升的過程。
作者簡介:
苗希婷,女,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2022年度校級教學研究與改革立項項目 《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師生交互主體性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022KCSZ37)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