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蘇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為代表人物的文化翻譯理論學派崛起,其獨特的翻譯觀念對翻譯理論體系的完善及進一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通過介紹文化翻譯理論的發展背景及提出,并對文化翻譯理論的具體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同時借助中國知網數據庫,其次以“文化翻譯理論”為主題或題名,以2001年至2023年為時間跨度,在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對文化翻譯理論進行檢索后,依據檢索內容對此理論發展概況進行描述,意識到文化這個因子在翻譯實踐中的核心地位,能最大程度地完成知行合一,力學篤行。
文化翻譯理論的背景及發展
一、文化翻譯理論背景
在文化翻譯理論學派誕生之前,西方翻譯學界占據主流地位的是語言學派、功能學派和闡釋學派等幾個重要學派。以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和約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等人為主的語言學派主要研究集中于語言的對等、語言的功能對等、語音學等方面,研究在詞法與句法上的對應和轉換規則,達到翻譯語言層面上的等值;而以凱瑟琳娜萊斯(Katharina Reiss)、克里斯汀娜·諾德(Christiane Nord)等人將“功能范疇”這一概念引入翻譯,將翻譯策略與功能對等相聯系,譯者在翻譯時,將翻譯目的放在首位,時刻注意譯本的目的意義以及將要達到的預期。但無論是上述哪個學派,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都更加注重從文本內容和形式的兩個方面實現對等。但是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和形式層面的問題,更多應該考慮的是翻譯背后的文化因素。所以當研究者們遇到與自身文化背景差異較大的語境時,僅僅靠語言的形式與目的解決不了。因此,文化翻譯理論學派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翻譯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翻譯的文化論。其中蘇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譯理論,其核心內容與翻譯觀念聚焦于翻譯背后的文化因子,很好地解決了當時的文化翻譯問題,對于當代翻譯研究也至關重要,提醒譯者在進行翻譯時要考慮文化這一重要因素,更大程度上完成文學作品傳播的文學效果,展現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與品質特征。
二、文化翻譯理論溯源
詹姆斯·霍爾姆斯(James Eagan Holmes)是美籍荷蘭學者,英-荷詩歌的杰出翻譯家,他的主要作品被收錄在《文學翻譯與翻譯學論文集》中。在他的《翻譯學的名與實》(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書中提出“建設翻譯學為單獨的一門學科”這一設想,文章中第一次將翻譯學科分為純翻譯研究和應用翻譯研究,對翻譯學科做出了基本的劃分,這一重要貢獻被認為是翻譯學科建設的奠基之作,其本人也被稱為翻譯學派的開山鼻祖,這也為文化翻譯學派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巴斯奈特是英國著名翻譯家。她認為“翻譯是存在于文化之間和文化內部兩個層面的交流”,翻譯不應僅停留在語言的內容和形式層面。其文化翻譯觀念建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步成熟完善。在這期間,她出版大量專著論文,將其關于文化翻譯的理念的闡述具象化,包括:《翻譯、歷史與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1990)、《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1980)等。1990年,巴斯奈特與安德魯·勒菲弗爾(Andre Alphons Lefevere)出版的《翻譯、歷史與文化》一書,正式提出“文化轉向”這一概念,被認為是文化翻譯理論開始繁榮發展的標志之作,也將翻譯理論研究者的視角從語言角度轉到文化層面。自此文化翻譯理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三、文化翻譯理論簡介
在巴斯奈特看來,目前翻譯理論的主流學派面臨著下列問題:使用機器翻譯的方法高效且正確率高,但是這種情況對科技類文本或者說明類文本行之有效,相比之下,在進行文學類的文本翻譯時,需考慮的因子更多樣、更復雜,機器翻譯不再奏效。基于此,她指出翻譯的研究方法應考慮更加全面,研究角度向文化這個因子進行轉移。其次,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或實踐時,絕不能脫離特定的文化背景,應在實踐規定的文化語境下進行相應的翻譯活動。巴斯奈特并進一步論述了文化翻譯觀的具體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翻譯單位:譯者在翻譯時應時刻意識到翻譯文本是以文化為單位,跳出傳統翻譯模式規定下的詞、句子或是語篇。
翻譯本質:翻譯的本質不僅僅在于不同語言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而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互鑒互賞,取長補短。巴斯奈特認為翻譯是存在于文化之間和文化內部兩個層面的交流。因此,她定義翻譯為文化內和文化外兩個類別。
翻譯等值:翻譯存在本身就是為了更多地實現文化層面上的等值,譯者應走出語義等值的局限,并且翻譯等值應是包含多個層面的。在等值方面,因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細小差異,翻譯無法做到完全等值,只能是對另外一種語言的充分詮釋。
翻譯目的:不管是哪種翻譯理論,都需知道翻譯是為了滿足不同的需要。目的不同,翻譯的規范和原則也應有所不同。
翻譯核心:巴斯奈特認為,翻譯將文化作為重要因子,因此文化交流是第一位的,而信息的傳達是第二位的。因此,文化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在于達到文化的等值和轉換。
文化翻譯理論在國內外的發展
一、文化翻譯理論在國外的發展
繼巴斯奈特之后,國外許多學者對文化翻譯理論進行了發展和豐富。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中,從語言學、文學與文化、翻譯角度分析英漢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觀念和習俗特點。奈達從語言、文化、翻譯這三個角度入手,主張譯者在語境中觀察語言翻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從而提升譯文質量。勞倫斯·韋努蒂也對文化翻譯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的翻譯理論在一定意義上突破了西方傳統的語言學理論的限制,分析和探討翻譯,為翻譯理論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新思路,并對哲學、倫理學、種族學等方面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文化翻譯理論在國內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文化翻譯“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國內。國內較早的有關文化翻譯的文章則是劉山在《翻譯通訊》中發表的《翻譯與文化》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翻譯應實現文化意義上的等值,主張譯者通過一種民族語言去忠實且恰當地反映目的民族語言,從而吹響了從文化角度論述翻譯的號角。隨后,王佐良先生則繼續為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添磚加瓦,把文化翻譯推向高峰。他于1984、1985年先后發表《翻譯中的比較文化》和《翻譯與文化繁榮》兩篇文章,明確表示翻譯不能離開文化,而最大的問題也是有關文化,因為文化中有些東西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如何選詞進行傳神的達意,則非常考驗譯者功底,這些都表現翻譯與文化的緊密聯系。
隨后,一批國內學者將目光轉向研究翻譯與文化二者之間關系,并撰寫一系列文章、專著,這大大加強了文化翻譯領域的學科建設。例如,王寧的《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楊柳的《文化視域中的翻譯理論研究》、劉宓慶的《文化翻譯論綱》、王秉欽的《文化翻譯學》等。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成果進行展示:對文化進行定位、推動翻譯理論的建立和重視譯者的能動性選擇。
對文化進行定位。縱觀國內的文化翻譯研究,翻譯與文化的關系和互動始終是文化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楊仕章認為翻譯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譯作實際上是原作經譯者過濾后的文化產物。王寧認為翻譯在當今世界一個重要作用就在對全球化時代的不同文化進行定位。隨著文化轉向的不斷發展,國內出現文化翻譯研究之爭。趙彥春指出文化派強調權力關系、贊助者、意識形態、主流詩學等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制約作用,試圖否定傳統的翻譯文本內研究,夸大了文化的制約因素。
推動文化翻譯理論的建立。通過研究西方的文化翻譯理論,國內學者開始進行探索。許鈞指出國內翻譯研究存在的問題:重技輕道,重語言文化,重微觀輕宏觀,繼而提出推動建立文化翻譯觀,從而將翻譯理論研究推向新的高潮。甄曉非探討互文性視域下的文化翻譯研究,通過互文性文本理論構建不同文本間在意識形態和社會語境之上的思維對話。王秉欽提出文化翻譯學,文化翻譯學是溝通和調節語言、文化、翻譯三者關系的“杠桿”。黃忠廉在《應用翻譯學》中提出文化翻譯方法論-變譯,文化翻譯對策論-異化與歸化,以及相關的文化翻譯研究的方法,文本比讀法、文化史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楊柳梳理探討了在翻譯界比較有影響的十種文化翻譯理論,主要是客觀公正的評價西方的翻譯理論,包括翻譯目的、主體文化、文化誤讀、文化環境、文化規范、文化闡釋、審美文化和文化想象等方面,對我國翻譯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重視譯者的能動性選擇。劉宓慶提到須著重進行文化層面上的翻譯,同時處理文化層面上的很多問題,例如如何進行文化性質的原文闡釋,以及如何從文化角度表現文本的文化特征等,既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主觀性,同時也不忘客體的可容性,做到所謂的“恰恰調和”。宋志平對順應論指導下的翻譯模式進行總結,重視譯者的能動性,進行目的語表述時明確翻譯目的,能動地選擇不同的表達策略和技巧,從而實現相應的順應。馮亞武、劉全福通過舉例分析“順應選擇”的翻譯觀,要求譯者要不斷地順應選擇,采取靈活機動的翻譯策略,從而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文化翻譯理論在國內的應用
一、理論應用趨勢及成果
本文以“文化翻譯理論”為主題或題名,在CNKI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對文化翻譯理論進行檢索,發現2001年至2006年初始階段發文量處于快速增長時期,但總體發文數量較少;2007年至2017年進入了一個波動階段,發文數量整體趨勢呈現上升狀態,但波動較大,說明文化翻譯理論還處于不斷完善階段;2018年至2022年間發文數量呈現快速增長,且在2022年達到頂峰,說明此時文化翻譯理論已經趨于成熟。在文化翻譯理論的指導之下,本文發現與之相關的基金項目有多個,可見此理論在國內的人文社科及教育領域有很豐富的應用成果。
二、理論應用主題
本文通過檢索CNKI中國知網發現,文章主題主要集中于“翻譯理論”“翻譯實踐報告”“文化負載詞”“文化翻譯理論”等,可見文化翻譯理論的主要應用方向集中于翻譯實踐報告的指導思想及翻譯活動中文化負載詞,理論應用相關文章主要有中國詩歌典籍外譯類,如《蜀道難》《行路難》《孟子》;中國小說散文外譯類,如《邊城》《水滸傳》《紅樓夢》等。
本文發現近年來,國內翻譯領域把文化翻譯理論作為翻譯實踐理論指導的情況越來越多,說明文化翻譯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正在朝著不斷向好的勢頭發展。國際化交流背景下,各民族之間交流日漸密切。本文的實踐意義在于通過對文化翻譯理論的文獻整理,譯者在進行實踐翻譯時充分考慮文化因子,建構文化翻譯學,不斷為“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踐提供經驗成果,對于實現本國文化有效傳播以及構建不同文化間的橋梁有著積極的意義。
作者簡介:
李虹,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級英語筆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