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芳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落實新課標理念,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探索、完善并推廣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實施,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研究及課堂執教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育質量。近期參加了全市數學文化引領下的小學數學“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大單元教學觀摩研討會,為期一天半的學習讓我收獲得盆滿缽滿,迫不及待地想寫點思考和反思。
浸潤數學文化,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
第二節課是由來自博興縣興福鎮中心小學的崔金紅老師帶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崔老師是我們年輕的小學數學老師的前輩,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崔老師身上能看到那種樸實無華的氣質和熱愛教學的修養,崔老師的課堂有太多的亮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今天,針對崔老師的這節課,我想從數學文化的拓展方面重點說說我的觀課感受。
崔老師在課堂最后提到,在古時候在《周髀算經》中就有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記載:圓出于方,方出于矩。在知曉這句古文的意思后,學生不僅感悟到古文字的魅力,而且知道原來把長方形切割就能得到正方形,正方形不斷地切割就能得到圓形,更加清楚長方形和正方形間的聯系。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學習了方和矩,期待遇見圓和規,為以后學習圓的知識也作了鋪墊。我相信這幫孩子在學習圓的知識時肯定能記起崔老師的這節課,并在腦海中對圓和正方形、長方形建立聯系。
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美的使者,而智慧的中國人民在發現美和創造美的道路上從未止步。課堂的最后,崔老師用幾幅很具有代表性的圖片(五星紅旗、閱兵方陣、藝術剪紙、體育館水立方),讓孩子們感受數學之美、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
轉變教學方式,感受數學應用于生活
第五節課是由來自開發區蓮華學園的張小燕老師帶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聽了張老師的這節課,有一個詞在我腦海中一直浮現——轉變教學方式,建設高效課堂。在學習演繹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后,張老師設計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活動,用剛才所學去解決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給菜地圍上柵欄、給照片做個相框、給桌子按上防撞條等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我在上課時也會涉及這樣的問題,但是通常情況下會把生活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以數學問題的形式呈現,并且提供好數據和單位。而張老師把這些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直接拋給孩子們,孩子們要面臨選擇什么樣的測量工具,選擇哪一個長度單位等實際存在的問題。而孩子們在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的不經意間數學核心素養就悄然形成。
原來,數學課堂是可以離開座位,走下來,甚至走出教室的。由張老師的這節課,也引發了我的思考,如果讓我來上這節課,也不一定非得糾結在一節課完成,完全可以把實實在在的生活問題回歸生活,這時候孩子們就會三五一組,找好測量工具真正走到自己感興趣的花壇旁量一量、算一算。這樣的一節課外實踐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更是多方面的。孩子們再帶著自己的成果在第二節課上跟同學們分享,我想那時候他們的自豪感更強烈。從中體會數學和生活聯系更深刻,生活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數學問題又倒過來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未來教育觀提出:培養學生善于解決真實情境中問題的高級能力。對比以往課堂,學生直接接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并不能感知體驗通過數學問題可以解決生活問題的便捷。而張老師的這節課學生通過測量、公式應用體會到數學問題解決生活問題的便捷性,建立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的對接。
常言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個個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素養提升的途徑、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向。仰高篤行,知新致遠,相信我們會在數學教學之路上大膽創新,讓數學課堂綻放精彩。
總以為工作十余年的自己就要進入職業倦怠期,沒想到每次的學習充電仍然讓我滿腔熱血、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把所學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際中,讓自己的孩子也受用終身。一個數學老師對孩子的數學甚至理科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希望我就是那位可以影響孩子們提升學習數學樂趣,從此愛上數學的數學老師。
沒有目標的人,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有的人適合做學者,有的人適合做工程師,有的人適合做老師,這些都是根據個人的興趣來選擇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同樣,我們制定目標的時候同樣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讓自己保持最旺盛的激情去實現目標。
我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總會有失敗的時候,但是只要沒有失去希望,就要勇敢地向著目標一步步邁進,始終堅信總有峰回路轉的時候,用堅強的心告訴自己“永不言棄”。
(作者單位:博興縣曹王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