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摘 要]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專業發展理念滯后、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單一和教學資源匱乏等不足之處。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應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采取以下措施:打破學科藩籬,注重學科交叉融合;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改造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建設優秀教師團隊;以提升能力為導向,推進教學方式改革;建設優秀教學資源,打造專業地方特色。
[關鍵詞]新文科;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4-0114-05
新文科建設是在傳統文科的基礎上進行學科的重構與創新,通過協同與共享的方式推動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由學科導向轉為需求導向,探索新型學科建設模式[1]。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需求,給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及其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新文科建設已經成為當前國家人才培養以及學科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對于我國構建國家話語體系,獲得國際話語權及提高國際地位有著重要的作用[2]。
公共管理學是關于社會治理的前沿性科學,擔負著重建社會治理模式的重要使命[3]。地方高校開設的公共管理類專業數量眾多,但很多專業存在同質化現象,特色不夠鮮明。因此,找準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發現其人才培養現存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優化人才培養的對策,對于解決同質化問題和突出專業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一)具備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基礎,擁有扎實的專業能力
涉及多學科的知識基礎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公共管理領域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知識。這些知識能幫助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全面了解和分析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問題,為其從事公共管理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決策依據。
扎實的公共管理專業能力包括政策分析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決策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等。要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公共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工具進行研究和分析,制訂合理的政策和管理方案。
(二)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
實踐經驗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實際項目、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等方式積累的實際經驗,從而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更好地從事公共管理工作。實踐經驗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公共管理理論,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將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實踐操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靈活地運用各種工具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能使學生與不同背景和利益的相關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推動公共事務的順利進行。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能夠使學生迅速識別和解決實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三)具備創新思維,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是指學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具備創新思維的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發現問題的本質和潛在的解決方案。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在公共管理領域中找到創新的機會,并且能夠通過實施創新解決方案來改善社會問題。
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意味著學生能夠將創新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能夠設計和實施創新項目,并且能夠克服困難和挑戰。這種創新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在公共管理領域中實現創新的目標,并且能夠為社會帶來實際的改變。
(四)具備團隊合作精神,擁有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合作精神是指學生具備愿意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意見、有效溝通和協調的態度和意識。公共管理領域的工作往往需要多個部門和個人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可以使其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共同制定和實施政策和項目,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
團隊合作能力是指學生能夠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與他人協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務和達成目標。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可以促進不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激發創新思維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培養團隊合作能力,能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經驗中獲得啟發,對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更為有利。
(五)具備公共服務意識,擁有問題解決能力
公共服務意識是指學生具備為公眾利益服務的意識和責任感,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需要了解公共利益的重要性,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公共管理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問題解決能力是指學生要具備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需要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掌握問題分析和解決的方法和技巧,能夠獨立思考和提出解決方案。此外,學生還要具備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的能力,能夠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的方法和工具,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專業發展理念滯后,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是部分公共管理類專業存在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能力培養的現象。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實踐機會,難以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實際工作,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部分公共管理類專業之間的分化和隔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單一性。學生在校期間只接觸到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缺乏對其他領域的了解,使得學生難以應對實際工作的跨學科問題,難以進行綜合分析和解決。
三是部分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與地方發展和形勢發展的需要存在較大差距。地方企事業單位對具備跨學科知識和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然而,我國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難以滿足這一需求,使地方企事業單位在招聘和培養人才時面臨困難。
(二)課程設置不夠合理,難以符合新文科發展要求
一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實施傳統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往往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關注不夠,使學生缺乏個性化、多樣化的培養,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二是當前我國正處于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換擋期,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某些課程內容相對滯后,未能及時跟上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缺乏涉及新興領域和前沿知識的課程,無法滿足學生對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學習需求。
三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實踐環節不足。專業課程設置中缺乏足夠的實踐性課程和實習機會,無法給學生提供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缺乏實際操作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難以適應實際工作中的挑戰。
(三)師資力量薄弱,難以滿足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是由于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開辦相對較晚,部分地方高校在這方面的經驗和積累相對不足,其師資隊伍的建設時間較短,師資力量相對比較薄弱。
二是部分地方高校對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重視和支持力度不足。相比于理工類專業,公共管理類專業在部分地方高校中的地位相對較低,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資源投入,使得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教學條件難以得到改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三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師資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缺乏領軍人才。由于師資隊伍建設時間短,很多地方高校在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教師隊伍中缺乏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的領軍人才,使其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整體提升受到限制,難以形成強大的團隊。
(四)教學方式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一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大多采用較為傳統的講授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4]。
二是部分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在利用新興技術提升教學效果方面存在較大短板。虛擬仿真、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公共管理領域運用廣泛,但在部分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充分。
三是公共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不少地方高校的專業課程教學缺乏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優質教學資源匱乏,難以突出地方性專業特色
一是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自建優秀教材的比例往往較低,教材更新緩慢,無法及時反映最新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許多教材中,西方理論占的比重較大,難以適應和有效指導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的公共管理實踐。公共管理是一個與國情密切相關的學科,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和研究,而過多地依賴西方理論會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
二是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線上教學平臺等優質教學資源往往較為匱乏,主要表現在缺乏專業化的平臺、數字化教學資源不足、互動交流平臺不完善和技術支持不足等方面。
三是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地方性特色往往不夠鮮明,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缺乏差異化、實踐環節不夠突出、師資隊伍專業背景單一以及科研成果和學術影響力較小等方面。
三、優化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的策略
(一)打破學科之間的藩籬,重視學科交叉融合
一是針對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發展理念滯后、專業間隔閡明顯等問題,需要轉變學科建設理念,重視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專業壁壘和學科障礙,以適應新時代公共管理領域的發展需求。
二是地方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特點,明確新時代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標準,構建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課程-能力”矩陣,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比如武漢科技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鼓勵學生跨學科選修雙學位,不少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修計算機、會計等專業,以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學校在公共管理類專業中增設了公共管理大數據分析、智慧城市管理等新課程,這些課程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
(二)重構專業課程體系,改造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針對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問題,需要立足學科基礎,突出辦學特色、專業學科特色和區域特色,實行“大類招生、專業分流、自主選擇、個性發展”。
二是地方高校要推動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傳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公共管理領域的發展需求。
比如武漢科技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按照公共管理大類招生,在培養過程中按照“課程體系模塊化、實踐環節特色化、教學管理柔性化”的原則,通過“實習、實戰、實踐”的專業特色培養體系,全面改革教學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和管理模式,構建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如圖1所示。
(三)提升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建設優秀的教師團隊
一是針對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教師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需要加強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培訓,尤其是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
二是要支持教師參加高水平的教學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定期選派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前往國內外知名大學學習理工科知識,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提高”的良性循環。
三是為了提升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還要探索建立符合新文科建設的科研教學激勵制度,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同時,鼓勵公共管理類專業與其他理工科專業教師組建跨專業、跨學科、跨區域的教學科研團隊,以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打破專業壁壘和減少學科障礙的實現。
(四)以提升能力為導向,推進教學方式改革
一是針對我國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的問題,地方高校應該堅持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導向,綜合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及其他相關的工科、理科知識,對教學手段、教學方式進行大膽改革,增強培養方式的實踐性、趣味性、創新性。
二是為了全面提升學生能力,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需要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通過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合作關系,地方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實訓和就業機會,讓他們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實踐。
三是地方高校還可以積極開展社會調研、實踐項目和實際案例分析等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可以更好地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該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在全面實行學分制的基礎上,探索導師制、雙學位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完善實驗課程及電子政務實驗室、公共管理智慧實驗室建設,構建了“軟件模擬實習+崗位認識實習+社會調查實習+畢業頂崗實習”的“四位一體”實習體系,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實戰能力,實現了知識體系跨學科融合、創新理論與創新實踐融合。
(五)建設優質的教學資源,打造專業地方特色
一是針對教學內容西方理論占比過大、示范性教材缺乏和教材更新慢等問題,地方高校應該重視教材建設,鼓勵教師結合地方特色和學科發展趨勢,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教材。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式現代化為背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與本土特點的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教材體系,在教材中充實中國故事、中國方案,傳遞中國聲音。
二是利用新興技術打造線上教學平臺也是提高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梢猿浞掷没ヂ摼W技術,建立線上教學平臺,提供線上課程、在線答疑、在線考試等服務,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同時,地方高校還可以開發線上實驗室,提供虛擬實驗和模擬實驗,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技能。
三是打造地方專業特色是提高地方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影響力的關鍵。地方高校應該結合地方特色和學科發展趨勢,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和專業,把地方性典型案例寫進教材,為地方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實用型人才。同時,地方高校還可以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和科研合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新文科的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專創融合的興起、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入開展,賦予了高校教育發展改革新的使命[5]。新文科是后工業時代基于知識高度綜合化、信息化、數字化的一種文科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新形態,是文科知識規訓的新模式、新手段[6]。新文科建設的實質,正是對現代社會科學之現代性的克服與超越。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地方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要取得新發展、新突破,必須注重內涵式發展,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等方面綜合發力,切實提升學生跨學科綜合性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夢磊.新文科視域下經貿類高校法語專業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8):51-55.
[2] 安豐存,王銘玉.新文科建設的本質、地位及體系[J].學術交流,2019(11):5-14.
[3] 李瀟瀟.公共管理的自主性與開放性:張康之、周志忍、竺乾威、孔繁斌、何艷玲五人談[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5(3):13-26.
[4] 劉珊珊,鄭慧勇,林向英.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統計學”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5):57-60.
[5] 溫榮芬.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材重構及實施路徑:以大學英語通用教材為例[J].高教探索,2021(9):124-127.
[6] 崔延強,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處:基于對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史的考察[J].大學教育科學,2021(1):36-43.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