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華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覃艷麗 廣西機電工業學校 鄭雅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非營利組織,在培育人才和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育成本是政府、學校管理者以及家長等普遍關注的信息。當前,高職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粗放不準確等問題,本文基于探索運用作業成本法對教育成本進行核算,試圖改善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現狀,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首先,教育成本歸集內容不合理,沒有成型的教育成本核算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成型的教育成本核算模式,教育成本核算范圍不明確,甚至在核算教育成本時只是簡單地將學校總支出等同于教育成本,這種核算方式顯然不合理,會使得教育成本失真。其次,教育成本分攤不合理。高職院校教育成本中,間接成本費用所占比例較大,比如后勤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無法歸集到二級學院或者各專業方向的教育成本中去,影響教育的成本核算維度和準確性。
作業成本法指的是在生產作業中,結合作業以及產出的消耗作業模式,將生產活動形成多種作業組合的形式,并根據作業動因促進產品與作業的結合,并與消耗資源形成聯系,保證成本計算的精準性。作業成本法適用于重復性強、生產環節較多、間接成本費用占比大的組織。
高職院校教育可以看作復雜的生產過程,其涉及招生、教學、科研、管理等多個環節,且這些環節相對穩定,對學生的教育培養過程具有規律性和周期性。高職院校發生的教育成本多為間接成本,成本的動因不同,需要結合不同方面和不同元素對成本進行歸集計算。乘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東風”,高職院校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核算對象具有多樣化特點,不同院系和不同專業在教育方面投入的成本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按照財政部要求,從2019 年1 月1 日起全面實行《政府會計準則》迎來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雙軌制”,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計列成本,這一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也為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使用作業成本法奠定了數據基礎。
作業成本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與高職院校教育成本特點是吻合的,并且有了數據基礎。可見,運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是可行的。
教育事業支出指的是高職院校教學中開展的各項活動而形成的資金成本。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分別為教學支出和輔助教學活動支出,通過對這兩種支出情況的統一核算達到核算目標。教學活動的支出中主要應用在學生的直接培養支出項目,輔助教學則是針對教學工作開展的一些輔助性活動,比如實驗室開放、論文檢測等,都會消耗校方的資金,因此也被納入到核算項目中。
高職院校科研技術支出,針對學校科研工作中形成的資金支出。包括高職院校為科研活動建設的科研場地、科研管理部門以及科研活動開展的支出等,都可以記錄在這個項目中。科研的支出與教學具有某種關聯,因此支出的研究要進一步細化。針對項目的自主科研以及外單位的申請科研等不同的情況設置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學校的自主研究可以為本校以及學科的科研方向作出相應的貢獻,這部分研發內容與學校教育間具有關聯性,因此可以作為學校科研項目的開支。外部單位申請研究的項目則不會計入到本校統計項目,該部分的項目支出則不屬于本校范疇。
高職院校學生方面的支出屬于教學外的支出項目,學生支出主要包括學生開展的各項活動以及學生的獎金設置等。但是具體的情況還需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支出事務進行確定,比如,如果學生的獎學金由校方支出,那么這部分開支需要由學校承擔,則需要計算成本。但是如果學生的獎金隸屬于國家獎學金的范疇,則這部分獎學金來源于國家撥款,不應該計入到學校的成本中。
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成本支出中,與學生的數量變化影響不大。但是如果學校不投入行政管理費用來保證行政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必然會影響學校教育活動效果,導致日常教學存在諸多阻礙,因此這類支出也是學校的必要支出內容。高職院校行政管理中,教務處是最重要的管理部門,負責各項教學事項的管理,其中管理和活動費用都屬于行政管理的范疇。
高職院校成本管理中,后勤保障是其中的主要業務形式,后勤保障直接關系著學校的整體運營效果,可以為師生提供更舒適的教學環境。因此,后勤成本支出管理同樣非常重要其中涉及學校的各項設施和設備維修、物業服務等后勤管理內容。
高職院校首先要將耗費的資源進行區分,將與學生培養無關的消耗資源剔除,明確教育成本的范圍,例如離退休職工的相關費用,校屬企業的費用等都不應該歸集為教育成本,同時將與學生培養相關的耗費資源分類為職工薪酬支出、辦公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等。對于能夠直接計入相關學科大類或專業方向的教育成本直接計入,否則進行分配后計入。
在明確了教育成本資源范圍后,對教育成本中的資源消耗動因進行分析。資源動因可以分為特定作業的資源動因和綜合作業的資源動因。特定作業的資源動因是指某項資源支出能夠直接明確為某一特定作業所使用,直接計入專屬作業,綜合作業的資源動因是一些資源在應用時表現為綜合使用狀態,需要按照“誰使用,誰承擔”進行分配。
通過歸集耗用資源明確教育成本范圍,分析資源動因,可以將教育成本核算的資源項目和資源動因,做如下劃分:資源項目包括工資及附加費、社會保險費、獎助學支出、圖書資料費、水電氣費、網絡管理費、折舊費、修繕費、學生管理費、行政管理費、科研經費;資源動因包括、教師人數、投保人數、作業專屬、折合數量、計量表中反映的使用量、網絡流量、作業專屬、招生、就業、軍訓及入學教育、辦公人數。
按照高校各組織間的職能劃分情況,對涉及的作業形式進行分析,做好作業的歸集工作,同一種性質的作業劃分到一處,建立作業中心,以此為基礎形成成本的歸集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作業劃分不能過于詳細,過于詳細會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核算成本增加,也不能過于寬泛,過于寬泛難以揭示存在的問題。按照高職院校的特點和管理模式,大致可分為教學培養作業中心、學生管理作業中心、科研管理作業中心、后勤管理作業中心以及行政管理作業中心。
作業動因是作業貢獻于最終產品的方式和原因,反映成本對象對作業消耗的邏輯關系。經過對作業中心的消耗方式分析,根據作業中心不同的消耗方式確定作業動因,并以易于取得為基礎。作業動因確定后,按照作業中心的歸集成本以及作業動因的計算數量對單位作業分配率進行計算。計算得出的作業動因分配率也就是作業中心的作業成本與作業動因數量的比值。最后分配進各成本對象中(學科大類、專業方向、年級等)。例如計算出后勤管理作業中心的分配率后,與各個二級學院或者專業的學生人數相乘,最終得出各個二級學院或者專業的后勤教育成本。
作業成本法在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應用,可以提升成本核算項目數量和內容的準確性,對高職院校各個項目的成本管控有更清晰的認知。同時還可以通過對各項資源效率的應用情況分析,合理進行資源配置,達到更好的資源使用效果。成本核算的準確性還可以為學校的各項費用制定以及預算管理等提供有效的依據。
作業成本法側重于過程,通過對高職院校作業流程中的各個作業內容和作業聯系進行梳理,能有效地幫助管理者識別重復或者無效作業使得作業環環相連,形成有序作業鏈。使得管理向更加規范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層層剖析各個作業環節成本構成,提供多維度的成本信息,樹立全員成本意識。
高職院校的成本信息來源于作業成本法的計算,因此在學校的資源配置方面可以形成更好的效果。作業成本法可以按照各項作業動因,結合各項作業的源頭做好對間接成本分攤,更全面地展現出不同學科建設的投入情況,有利于為管理者提供資源配置優化的評估參考。
作業成本法可以針對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的培養成本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保證計算的準確性。同時計算中將計算項目分為不同的作業模塊,進行單一分析和串聯,保證計算過程的清晰性,使計算方式與現實間更契合,針對收費標準形成更準確的依據。
高職院校會計核算中要以政府的會計制度核算要求為依據,并結合學校的實際財務會計情況和學科財務設置科目等確定費用明細。各項核算輔助內容都要與成本核算要求相符,財務會計嚴格按照權責發生制記錄,各類動因數據收集及時準確。保證基礎數據的完善性,可以提升成本核算效率和準確性,保證成本管控效率。
高職院校類型多,有以理工類為主,有以經濟類為主,這就要求各學校立足自身實際,建立起適合自身成本分析需求的作業成本核算體系。對資源動因、作業動因和作業中心進行合理劃分和提取。在建立作業成本核算體系時要考慮怎么設置才與實際耗費過程最貼近。
高職院校財務數據信息管理中,為了保證數據管理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需要實現各部門間的數據共享,打破傳統財務管理中的“數據孤島”壁壘,保證作業成本法核算基礎數據獲取的高效性和準確性。高職院校要加強探究成本管理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模式,提升成本核算中各項信息的集成、管理與傳遞效率,構建智慧校園,優化成本管理途徑。
高職院校作業成本法的應用中,要增強學校全員的成本管控意識,保證各部門間的協作性。因此可以成立專門的作業成本法組織機構,由學校黨委書記作為組織機構的管理者,負責對作業成本法成本核算的統籌規劃,包括對作業成本核算項目的設置和細化,對各項核算項目的責任分工等,保證作業成本法核算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序推進。并下設成本核算辦公室,承擔作業成本核算的日常管理工作,對成本核算工作和分工情況進行督促。及時收集相關數據信息,調動各方力量,提升教育成本核算壓力,保證教育成本核算效果,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落實。
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開展中,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統作為依據,充分利用作業成本法對各部門的信息進行精準核算,并實現信息的共享。當前部分高校已經構建專業的計算機軟件,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數據統計模式。同時還可以與信息技術企業間達成合作,針對購銷作業成本統計需要,開發高效統計和開發工具。信息平臺的建設可以有效了解各項教育資源的消耗情況,有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資源分配氛圍,同時促進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高效運行,保證教育質量。并加強對高校各崗位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保證各崗位人員都可以靈活應用成本統計軟件,實現對教育成本數據搜集與核算的全信息化覆蓋。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宣傳,增強全員數據統計意識。
全面績效管理模式是促進各企事業單位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有利于實現績效管理工作的全程化、全面化。同時,通過對當前作業成本法的研究可以發現,作業成本法的應用中需要利用績效評價法做好評價工作。因此,成本核算績效評價中需要采用作業成本法的方式,保證學校作業成本管理效率。高校要嘗試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提升資金使用率,保證教育效率和質量。作業成本法在教育成本核算中的應用,還有利于為高校的發展決策提供有效的參考,是學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高職院校在作業成本法績效考核體系的建設中,要對作業成本法的核算目標和績效目標進行明確,保證績效管理與作業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工作保持統一的步調,加強解決作業成本法中績效管理與財務預算管理脫節的問題。結合評價結果控制學校低績效項目的建設,提升高校預算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合理計算預算支出,優化資源配置。并通過科學的管理模式,合理調整戰略目標。
高職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作業成本法的應用,為教育成本核算形成新的發展思路,創新管理辦法,可以保證高職院校教育成本的規范化發展。高職院校教育成本中作業成本法核算的應用,可以實現對整個教育項目作業流程的追蹤管理,針對不同作業項目以及作業動因等形成最終分析,實現業財融合。透過數據理清成本管理的問題,進而提升高職院校的整體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