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薛璇 毛建華|文
人物檔案:李華昌,中共黨員,博士,正高級工程師,礦物冶金分析知名技術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礦冶科技集團北礦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國家重有色金屬質檢中心常務副主任。

“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終身成就獎”“2021—2022年度全國優秀企業家”“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杰出工程師”……當一系列榮譽加身之時,當擁有國內礦冶分析檢測領域相當的話語權時,礦冶科技集團北礦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礦檢測”)董事長、總經理李華昌身上沒有那種身披榮耀、手握權力、心計油滑的氣息,反而越來越像一個象牙塔內的學者,醉心于化驗室的瓶瓶罐罐,執著簡單純粹,秉持初心理想。支配他一輩子癡情于分析化學領域的動力,是對行業的深厚情懷、對創新攀越的渴望、對分析檢測領域國際公平的企盼。
1984 年,李華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南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四年本科生涯結束后,又被推免進入中南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我國過程分析化學奠基人趙新那(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女兒、我國粉末冶金大師黃培云的夫人,夫妻二人1946 年從美國回國)導師。在校期間,他從導師那里領略了學問的真諦和為人師表的境界,深深敬佩導師的作風和格局。畢業后,他原本計劃去國外深造,導師建議他留在國內振興中國的分析化學專業,他聽從了導師的建議,199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被分配至礦冶研究總院(現改為礦冶科技集團)從事礦物冶金分析檢測工作。
從1984 年上大學開始直至今日,40 年間,無論讀書、工作還是企業管理,李華昌始終沒有脫離分析化學這個領域。從1991年入職礦冶科技集團至今,更沒有調換過部門。古人云,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始終如一堅守在一個領域,除了癡迷,還能有什么理由呢?用李華昌自己的話說:“我自己喜歡分析化學,就一直干到現在,40年沒有脫離過專業。”
期間,李華昌曾有機會改行做行政工作,但源于他對分析化學的熱愛,最終還是放棄機會,義無反顧地投入分析化學這片汪洋大海。
遠離世事的繁華,遠離財富的誘惑,李華昌獨自守著寂寞。他是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低一屆的校友,很多同學都從國企離職,入職比亞迪,收入遠比國企高得多,甚至實現了財富自由。“我要是離職去比亞迪,也許早就發大財了,但是我還是舍不得離開自己所在的這片熱土。”
龍年春節期間,李華昌趁長假抓緊時間編寫完善了一本有關化學檢測的學術書刊(再版)。平時,他還擔任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帶著研究生,從項目策劃到組織實施,一一親為。他笑著說:“平時工作忙,春節期間除了逛逛廟會,就在忙這些事。”

分析化學是李華昌一生的職業熱愛與追求

李華昌參加ISOTC183 國際標準會議(前排右三)
北礦檢測的前身是1956 年成立的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分析研究室,歷經多次的名稱更迭,現為礦冶科技集團的二級控股子公司,主要從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及產品檢驗檢測、檢測技術及儀器研發與服務,具有國際國內仲裁檢驗檢測、國際標準及國家和行業標準研制的諸多資質。
時光倒回20年前。2003年2月,李華昌擔任北礦檢測負責人。彼時,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分析檢測主營業務弱小,技術人員流失,企業連年虧損,每年都需要上級補貼,被稱為礦冶集團的特困戶。大家不是沒有想過辦法,甚至搞三產、賣服裝、做化妝品,最終扭虧無果。
面對迷茫和無措,李華昌和管理團隊經過深入的研究、考量后得出結論:“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首先要找準定位,弄清楚‘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背靠礦冶集團的金字招牌,有著幾十年的分析檢測技術積淀,生存發展的途徑必須回歸本源,回到專業的軌道上!除了集團內的業務之外,要把眼睛瞄向外部市場,大膽走出去,把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的核心實力。”
作為領頭羊,李華昌是第一個帶隊撲向市場的人。他親自帶隊拜訪客戶,推銷北礦檢測的各項業務。時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記得拿下第一筆業務時的詳細情況。臨近春節時,他接到一位朋友的邀約電話,立即驅車奔赴山東,當天下午趕到,就緊鑼密鼓地洽談,談妥之后第二天返回北京,路遇大雪,車輛出了故障,差點釀成大禍。他回憶說:“雖說驚險,但那次談成一筆20萬元的業務,對于當時一年營收僅一百多萬元的北礦檢測來說,可算是一筆大單子啊……”
從那時起,公司上下統一思想,找準方向,鉚足干勁,哪怕是200元的分析業務都緊盯不放。
不啻微芒,造炬成陽。在礦冶集團的金字招牌光芒下,在“客戶就是上帝”的卓絕努力中,在“科學、公正、準確、及時、堅持質量第一”的核心價值觀的加持下,北礦檢測的市場空間逐漸擴大,品牌越來越亮,口碑一路上揚,獲得了國內外客戶的充分認可和信賴。李華昌說:“除了做好服務之外,這些年來我們也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突破,有些樣品檢測是難啃的硬骨頭,但我們就好比是治療疑難雜癥的醫生,是專門啃硬骨頭的!”
在礦冶集團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6 年10 月,北礦檢測注冊為獨立法人單位,2022年9月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2月16日,公司在“新三板”實現正式掛牌。公司營收從2003年的100多萬元,二十余年一路扶搖而上,直至當前業務規模突破億元大關。公司先后榮獲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全國文明單位等諸多榮譽,2018年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目前,北礦檢測的業務范圍橫向覆蓋銅、鉛、鋅、鎳、鈷、鋰、貴金屬、稀土等品種,縱向涵蓋采、選、冶、成品的全過程,國內外礦山、冶煉廠、貿易商等客戶共計5 000多家。“公平公正、不負信賴”成為李華昌和他的團隊奉為圭臬的職業信條。李華昌說:“在大宗礦產品貿易中,甲乙雙方爭執不下時,最終一致以我們的分析報告作為交易定價的依據。檢測是一雙眼睛,我們要擦亮眼睛、錙銖必較;分析是一架天平,我們要堅守底線,規范運作,成為公平、公正、權威的第三方機構。”

指導工作人員進行分析檢測
品為眾人之口,質乃斤斤計較。眾所周知,雖說一家企業僅送來幾百克的樣品,背后往往卻是億萬的商業價值,零點零幾的數據偏差,會給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送樣客戶視北礦檢測為權威的第三方機構。
多年來,李華昌不是沒有遇到過誘惑。創業初期,個別客戶向他送上紅包,希望他在分析檢測報告上“抬抬手”,他一概嚴詞拒絕。“這不是高尚不高尚的問題,這是做人的底線和職業操守,砸招牌、砸飯碗的事堅決不能干!”
近年來,北礦檢測的各項業務飛速發展,形成了“一主兩翼”的業務構架:
——主業是來樣檢測。當某家企業送來樣品后,業務部收樣封存,貼上密碼,送至檢測部;檢測部立即安排進行分析檢測,結果出來后,將數據反饋回業務部;業務部再通過解碼,生成報告,簽字確認,發回客戶。在分析檢測流程中,關于樣品來源,業務部門和檢測部門互相保密,杜絕“人情干預”,構筑了嚴密的防火墻。
——一翼是現場檢驗業務。人員帶著儀器設備奔赴各礦山、港口、倉庫,現場取樣、制樣。北礦檢測在檢驗業務領域的技術實力已逐漸被客戶接受,市場漸成規模。
——另一翼是研發高端分析檢測儀器。從2013 年開始,北礦檢測集結了電子、光學、磁學、機械、軟件、自動化等各個領域的人才致力于研發檢測儀器,也獲得一些國家支持項目,逐步走向市場,與國際儀器供應商同臺競技。李華昌自豪地介紹,北礦檢測自主研發了在線分析檢測的核心技術及儀器,直接在工藝流程中安裝檢測儀器,元素含量、變化趨勢等數據實時反饋到后臺。“以往檢測都是先取樣,再送至化驗室,周期很長,滯后于生產流程至少幾個小時,我們這項技術屬于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核心技術。”
2016 年4 月,北礦檢測收到LME(倫敦金屬交易所)正式通知,成為LME的指定化學分析合作伙伴,是第一批登陸LME的中國檢測機構。李華昌說:“中國銅、鋅等精礦進口量很大,很長一段時期都是由西方機構做分析檢測,如今我們也被列為國際仲裁指定的分析機構,這不僅是對我們實力的認可,而且增加了中國檢測機構在國際礦產貿易中的話語權,擴大了中國檢測機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如果在國際標準領域沒有話語權,中國企業將處處受到掣肘。李華昌回憶起一件往事: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在2012 年葡萄牙國際標準會議上,中國牽頭研制的銅精礦、鋅精礦中砷含量測定國際標準提交ISO/TC183 技術委員會的最終投票。日本代表在會上針對中國提出了很尖銳的質疑,精通英語的李華昌據理爭辯,堅決予以反駁,最終獲得了技術委員會的通過和發布。“回想起這事,作為中國人覺得無比自豪。”
截至目前,北礦檢測主導和參與國際分析檢測標準共計10余項,涉及銅精礦、鋅精礦、鉛精礦、鎳金礦、高純金、鎳及鎳合金等多個領域的化學分析方法。
過去的20 年間,北礦檢測靠手工搖瓶子做分析起步,一路迎風起舞,業務量提升了近一百倍,成為國內礦冶檢測的龍頭企業,在國際上也擦亮了品牌,打響了知名度,有了話語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今天的北礦檢測又站在新的起點上,開啟了上下求索的全新路徑。

指導工作人員進行分析檢測
2016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為什么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怎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個重大時代命題。對此,李華昌深有感觸:“礦冶集團把北礦檢測定位為核心主業之一,我們圍繞集團的發展定位,致力打造分析檢測領域的‘國家隊’和行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只有激發出‘從0到1’的創新以及撒手锏的技術,才能贏得競爭力和做優做強,才能實現世界一流的礦冶檢驗檢測機構的終極目標。”
作為國家重有色金屬檢驗檢測中心,長期以來,北礦檢測不是靠拼價格來占領市場,而是靠人才、技術、服務和口碑,靠的是央企科研院所長期積淀的雄厚實力去占領高端市場——這就是北礦檢測連續20年保持快速增長的秘籍所在。
在李華昌腦海中,智能化也是公司的轉型目標。智能化工廠、黑燈工廠已在全社會逐漸鋪開,但在分析檢測領域,目前國內企業相當一部分工作還是靠手工。“從北礦檢測自身發展來看,儀器板塊前景很好。有色企業對智能化分析檢測儀器的需求很強烈,以往都是高價從國外購買。我們的核心技術就是在線檢測,相當于在整個工業過程中時時處處安裝上雪亮的眼睛,實時提供在線數據,支撐工業轉型和智能制造。在智能化分析檢測這條賽道上,打造中國品牌、提供原創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是全體同仁的奮斗目標,可喜的是,我們曾經跟跑,現在并跑,并在一些領域已實現了領跑。”
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開拓國外資源市場,“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漸成規模,中資企業在南美洲、非洲等礦產富集地區加快布局,為北礦檢測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再加上“新三板”的上市,在“技術+資本”的雙重加持下,北礦檢測迎來了更好的機遇。其時已至,其勢已成,李華昌信心滿滿地展望:“我們要加快海外布局,擴大國際影響力,保障國家資源領域的話語權。我們不會去偏袒任何一方,但也不允許西方分析檢測機構欺負我們,要以公平的分析檢測數據保障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
時光易逝,初心難移。有位哲人曾說過:“人類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為長久的公平正義而犧牲奉獻。”李華昌和他的團隊正是忠于公平,忠于靈魂,不為利益所惑,不為濁流所染,不只為當下,更是為了國家和行業的最大利益,他們擁有這個時代彌足珍貴的公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