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賓
(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福建廈門)
鋼板樁圍護是深基坑施工中的常用支護方法,但遇到復雜地質條件時,將增加鋼板樁施工難度,例如遇到硬塑地質條件時,難以順暢地將鋼板樁施打到位,存在施工效率低、鋼板樁變形或受損等問題,使得鋼板樁的周轉效率低,深基坑支護效果差。引孔施工是解決復雜地質條件下鋼板樁施工難題的重要技術手段,引孔后方便插打鋼板樁,保證深基坑支護效果。基于此,下文以廈門新機場飛行區B 區專用排水箱涵項目為例重點研究鋼板樁引孔施工技術。
本項目為廈門地區機場項目,該工程地質條件以硬塑地質為主,土體壓縮模量為23.0 MPa,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為280 kPa,土體的硬度高,壓縮性小。根據現場地質條件,提出鋼板樁引孔施工工藝,主要包含“旋挖鉆機鉆孔”和“孔道回填砂及粉質土”兩部分,解決在卵石層及泥巖層插打鋼板樁難度偏大的問題,在順暢插打鋼板樁的同時,回填砂及粉質土進行嵌固,保證鋼板樁的穩定性。引孔的孔徑為1.0 m,孔深為11.5 m,引孔后分兩段回填,其中樁基底以上3 m 回填砂,剩余部分回填粉質干土,施工原理如圖1 所示。

圖1 鋼板樁引孔施工原理
2.1.1 設備選型
通過現場樁基鉆孔機械進行鋼板樁引孔施工,配置的是1 臺R285RC10 型旋挖鉆機,由專人規范操作,保證引孔效果[1]。
2.1.2 旋挖鉆機引孔
引孔直徑為1 000 mm,深度為800 mm,布置情況如圖2 所示。旋挖鉆機引孔,埋設鋼護筒,維持孔壁的穩定性,避免塌孔。每結束一處引孔后,隨即采取回填處理措施,確認無誤則進行下一樁孔的引孔作業,以此類推。

圖2 引孔孔位布置(單位:cm)
2.1.3 引孔施工順序
先埋設1、2 號鋼護筒,鉆孔后對兩孔回填,將護筒移至4、5 號孔,埋設3 號鋼護筒并對3 號孔引孔,3~5 個孔位的回填作業均結束后,插打鋼板樁,具體如圖3 所示。根據上述提及的流程有序施工,將承臺周圍引孔和鋼板樁插打作業落實到位。

圖3 引孔順序
2.1.4 引孔灌砂及灌干土
引孔結束后,采用粒徑不大于10 cm 的砂和粉質土進行樁基回填處理。樁基底部3 m 范圍的回填料采用砂,剩余部分的回填料采用粉質干性土,回填深度共計12 m,回填至樁基頂部時結束。
2.1.5 插打鋼板樁
(1) 機具配置。鋼板樁插打采用的是50 t 吊車和功率為90 kW 的90 t 振動錘。
(2) 鋼板樁圍堰體系。圍堰截面尺寸為12.5 m×12.5 m,中間增設兩道圍檁和一道內支撐,用于提升圍堰的穩定性。承臺采用材質為SY295 的12 m 長拉森Ⅳ型鋼板樁,用填充泥夾土的方法筑島,鋼板樁底端深入強風化泥巖,維持穩定。根據支撐體系的類型及側土壓力計算結果構建MIDAS 模型,鋼板樁和土體連接處為彈性連接,底端采用滑動鉸支座,對外側施加主動土壓力。計算結果表明,鋼板樁圍堰的承載性能達標,能夠安全使用[2]。
(3) 定位架。原材料為I36b 工字鋼,搭配適量的板結構,構成定位架,作為插打鋼板樁時的輔助設施,沿著指定的方向將鋼板樁準確插打到位。
(1) 吊盤的制作。加長臂挖機的運行效率低,成本高,且項目現場及周邊地區缺乏此設備。針對該機械設備配置現狀,采用[12 槽鋼和δ6 mm 鋼板制作土方吊盤,并在施工現場配置小型60 挖掘機和50 t汽車吊,高效地將開挖的土方清運至指定存放場所。
(2) 開挖及內支撐設置。分層依次開挖基坑土方,根據開挖進度隨即設置支撐設施,保證開挖部位的穩定性。承臺挖土深度為6.6 m,土方開挖分兩層進行。第一層開挖完成后,搭設圍檁和內支撐,再進行第二層土方開挖。由于開挖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在開挖以及后續施工中密切監測基坑邊坡,判斷實際位移量和變形量采取控制措施。
承臺基坑開挖結束后,設置第二道圍檁及內支撐,至此則構成完善的內支撐結構體系。按照與普通承臺相同的施工方式進行后續的施工活動,施工全程密切監測基坑變形及位移量,加強安全防控[3]。
(1) 內支撐的拆除。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拆除,時間為水中承臺及相關工序均結束后。
(2) 鋼板樁的拔除。拔樁時間根據現場施工條件而定,需在圍堰內部支撐均拆除后才可拔樁,避免拔樁時夾帶過量的土體以及振動作用過強,否則均可能引起地面下沉現象,破壞地下結構的穩定性。拔出時適當振動,通過振動作用使土和樁身分離,解決拔樁過程中大量夾帶土體的問題。拔樁過程中遇到難以正常拔起的情況時,先暫停拔樁,向下錘擊,借助外力作用松動鋼板樁周邊的土體,再繼續拔樁,若拔出難度仍較大,重復操作多次,最終順暢地拔出鋼板樁。
擋土結構的模擬采用彈性支點法,土側壓力計算方法根據鋼板樁圍堰結構受力特點而定,本次研究采用的是朗肯理論。粘性土水土合算,砂性土水土分算。主動土壓力計算公式:
式中:γF為作用基本組合的綜合分項系數,取1.25;γ0為結構重要性系數,取1.1;γ 為土層重度;Z 為土層距離地面深度;c 為土層粘聚力;Ka為主動土壓力系數。土層相關參數如表1 所示。

表1 土層相關參數
在確定支撐結構形式以及獲得主動土壓力計算結果后,建立MIDAS 整體模型,鋼板樁與土接觸部位為彈性連接,底部采用滑動鉸支座,外側加載主動土壓力。鋼板樁用鋼板替代,材料厚度為16.7 cm,具有等效截面慣性矩,截面距系數為4 648 cm3/m。按照“W 鋼板/W 鋼板樁”的方法進行計算,確定彎曲應力值的換算系數,即4 648/2 270=2.05。
鋼板樁圍堰基坑施工工況為:(1) 開挖至+2 099.5 m 標高,設第一道圍檁;(2) 拼裝已安裝到位的圍檁和內支撐,將兩者組合至一體,繼續開挖至基坑底+2 095.9 m 標高;(3) 拼裝第二層圍檁,繼續開挖至+2 094.9 m 標高;(4) 澆筑承臺砼,回填60 cm,拆除第二道圍檁;(5) 第一節墩身及承臺砼澆筑后,安排回填,拆除剩余的圍檁。
建模計算,判斷構件在各工況時的受力狀態,重點評價受力時的穩定性。結果表明,工況(5)的穩定性優于工況(1),故不考慮。
工況(3)時,鋼板樁的應力達到最大值,高于其它工況,此工況的應力最大位移,如圖4 所示。經計算和對比可知,28.53×2.05=58.49 MPa<[σ]=215 MPa,符合要求。

圖4 工況(3)的應力最大位移
工況(4)時,鋼板樁的變形量達到最大,為5.4 mm,在許可范圍內,因此鋼板樁在各工況時的變形量也均達標。

穩定性驗算考慮的是斜撐受力最大的工況,以期獲得可靠的驗算結果。在不考慮工況(5)的前提下,各桿件在各工況的受力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桿件受力狀態
以桿件最大應力數據為基礎,驗算桿件的局部穩定性,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桿件局部穩定性驗算結果
受壓桿件的允許長細比為150,根據表3 數據可知,大斜撐和小斜撐的長細比分別為60.27、21.27,均符合要求,從局部穩定性驗算結果來看,各類桿件均具有穩定性。
在基坑頂部布置4 個監測點,如圖5 所示。

圖5 單個基坑變形監測點
自基坑開挖時進行基坑監測,整個基坑施工過程中連續進行。在不考慮工況(5)的前提下,工況(1)至工況(4)共歷時28 d,整個過程中的監測數據如表4所示。

表4 水平位移監測數據
根據表4 數據可知,各項基坑位移監測數據均在許可范圍內,無異常位移現象,符合要求。
綜上所述,針對較硬地質條件下常規鋼板樁施工技術應用難度大、效果差的問題,提出先旋挖鉆引孔回填、后插打鋼板樁的施工工藝,本文結合工程實例研究了該工藝的具體要點,并進行檢驗,實踐證明,鋼板樁引孔施工技術的應用效果良好,施工難度降低,具有可行性,對類似工程有參考意義。但由于封水效果不準,引孔后回填材料的選擇仍存在待改進之處,值得相關人員在此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突破施工難點,進一步提高鋼板樁引孔施工技術的應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