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催,周思佳,劉 潘,阮志忠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江蘇 南京 210001)
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疾病,其特征為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部疼痛、病情持續進展致肩部痙攣僵直。研究顯示肩周炎發病率為2%~5%,女性多于男性,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肩周炎的基本病理變化為炎癥反應和纖維化,主要表現為關節囊粘連、關節僵硬、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等。目前西醫臨床治療方案主要包括口服非甾體類藥物、關節腔注射等療法,但不能根治,療效不佳。中醫將肩周炎歸為“痹癥”范疇,認為是由于氣血不固、外邪侵襲等引起。中醫治療肩周炎主要包括中藥內服和外用、針灸推拿、拔罐等療法。其中,針刀治療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療效。該療法通過針刀切割解除軟組織粘連、瘢痕或攣縮,以改善患者癥狀。近年來,針刀治療肩周炎的機制和臨床療效逐漸成為臨床重要的研究主題,并涌現大量相關研究,本文就近5 年來針刀治療肩周炎機制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今后針刀療法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在肩周炎患者的肩關節囊中,白介素(IL)和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炎癥因子以及酸敏感離子通道表達水平往往較健康水平明顯升高,這三個指標常用來作為肩周炎的生物標志物。研究顯示,針刀治療肩周炎可通過減少肩關節滑膜組織中炎癥因子的釋放和酸敏感離子通道的表達,來減輕局部組織炎癥反應和痛敏反應,進而起到治療作用[2]。
趙丹等[3]對超聲引導下針刀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進行研究,觀察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炎癥因子的水平變化,發現針刀治療可促進炎癥物質吸收,有效降低機體炎癥因子水平,得出推論認為針刀可通過改善炎癥因子水平,進而改善肩關節處的動態平衡,實現治療肩周炎的目的。葛程等[4]將96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針刀法)和對照組(溫針灸法),治療后1 周、1 個月、3 個月和6個月隨訪評估IL-1(白細胞介素-1)、IL-6(白細胞介素-6)、IL-8(白細胞介素-8)和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等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發現針刀可有效降低血清中的炎癥因子水平,緩解肩關節疼痛,尤其在中長期療效中,效果更為明顯,故推斷認為針刀治療可快速降低肩關節局部微環境中的炎癥因子濃度,促進炎癥消退。吳丹等[5]對60 例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和研究,發現小針刀聯合個體化作業療法可降低患者血清IL-10(白細胞介素-10)、IL-1β(白細胞介素-1β)和前列腺素E2(PGE2)等炎癥指標,認為針刀能夠降低肩周區疼痛程度與其炎癥因子水平,加快肩周區微循環改善,促進局部組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治療肩周炎的效果。杜峰[6]通過C 形針刀松解術聯合紅外線治療肩周炎取得良好療效,認為肩周炎患者的肩關節組織存在勞損,引起炎性細胞浸潤,局部炎癥因子濃度升高,而C 形針刀松解術聯合紅外線療法能夠做到有效治療,可能與下調血清中轉化生長因子-β1 和PGE2的水平有關,通過改善微血管和淋巴液循環,進而減少炎癥滲出物。張照慶等[7]通過研究針刀療法對模型兔肩關節囊的局部組織中基因蛋白表達的影響,發現針刀治療后模型兔肩關節滑膜中的IL-6、高遷移率族蛋白(HLGB1)等基因和蛋白質表達水平均顯著降低,推斷針刀降低炎癥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可能是其治療肩周炎的有效作用機制。
既往研究表明,肩周炎的疼痛與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 物質和生長相關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達存在一定關系,CGRP 可增加P 物質的釋放,P 物質會導致神經致敏物質釋放,而P 物質和神經致敏物質可共同加重神經炎癥性介導[8]。GAP43 表達升高時機體對疼痛的敏感性增加,故肩周炎疼痛時伴隨神經遞質增加和敏感性增強。
針刀療法是結合了中西醫特色的微創療法,其創傷性小、安全性高,通過對受損的肩胛下肌、肱二頭肌、肩袖附著點等部分的松解,可緩解關節周圍神經和血管的壓迫,從而促進關節的功能恢復。李杰良等[9]將40 例肩周炎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試驗組(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和對照組(單純小針刀治療)。經治療后兩組患者在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度方面均得到明顯改善,推斷認為針刀治療緩解了肩關節血管和神經的壓迫,減少了神經遞質釋放,從而緩解肩部疼痛。王勤儉等[10]將120例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臂叢麻醉下手法松解術聯合小針刀療法和單純小針刀療法進行治療,結果發現兩組在緩解疼痛方面均取得顯著療效,認為針刀通過切割剝離,減少神經壓迫,解除組織粘連,進而緩解肩關節疼痛。陳培泉[11]等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120 例肩周炎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給予針刀配合穴位注射,并以單純針刀為對照,結果顯示兩組均有療效且試驗組優于對照組,認為針刀可松解粘連組織,緩解神經壓迫,促進局部循環,同時可減少神經遞質釋放,從而有效緩解疼痛。
研究表明,小針刀治療肩周炎時,刺激肩鎖關節、喙突等的骨膜能夠激發骨膜重新修復,快速有效解除痙攣,松解肌肉和韌帶水腫粘連,疏通局部阻滯,重新調節肩關節動靜態力學平衡,從而恢復肩關節功能[12]。
劉小剛[13]選取70 例老年肩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后,試驗組在超聲引導下行小針刀治療,并以傳統小針刀治療為對照組,經治療后兩組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析認為是針刀在超聲引導下,明確病灶位置,進針切割和松解治療時避開神經血管,精準松解靶點肌肉,解除局部粘連,恢復肩周力學平衡、刺激局部血管擴張,促進患者肩周癥狀消失。張楓帆等[14]觀察經筋辨點針刀治療粘連期肩周炎60 例,結果顯示患者肩關節上舉、外展和前屈等活動度得到明顯改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分析認為活動度明顯增大得益于針刀結合經筋辨點時可有效松解開粘連組織,減緩局部張力,針刺得氣而激起經絡運行,恢復肩部軟組織的動靜平衡狀態。劉英桃等[15]研究透壓針刀對凍結期肩周炎活動度和遠期療效,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對比透壓針刀和傳統針刀療效,研究發現透壓針刀和傳統針刀均能有效改善肩功能,分析得出針刀治療可調節肩周肌肉力學平衡以及重塑肩部整體建構,促進肩部肌肉力量恢復,并能預防肩部再次出現粘連。QIN 等人[16]的研究發現,在局部麻醉的狀態下針刀配合松解手法,可梳理肌筋關節,解除肌肉、韌帶和肌腱等組織的粘連,調節肌張力,重新恢復肩關節力學平衡。
研究顯示,針刀治療肩周炎時可刺激小血管擴展,改善關節周圍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具有解除攣縮、調暢氣血、疏經通絡的功能[17]。王興華等[18]用微針刀治療肩周炎患者,結果觀察到患者肩部疼痛顯著降低,分析認為治療時微針刀釋放組織內壓,改善肩周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了代謝和炎癥的吸收,從而達到緩解肩周疼痛的治療目的。張其兵[19]對90 例肩周炎患者進行研究和治療,治療后,結果顯示內熱針配合針刀松解療法在減輕關節疼痛、恢復關節活動度等方面更優,推論針刀可恢復局部血液動態平衡,解除筋膜間室高壓,加速局部微循環,加快病灶的恢復。狄毅等[20]將136 例老年肩周炎患者納入研究,對照組予以口服西藥聯合功能鍛煉,試驗組在對照的基礎上增加中藥熱熨、針刀、推拿聯合療法,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2.65%,優于對照組,認為針刀在療法中發揮重要作用,針刀對肩周肌肉和肌腱韌帶等軟組織進行剝離和疏通,可降低組織液的靜水壓、疏通微動脈,有效改善肩部循環。陳嘯等[21]對肩周炎治療的研究進展進行整理總結,歸納針刀治療現狀時發現針刀在治療時可通過對經絡刺激來恢復經絡舒暢,重新恢復肩周部分受阻的血液微循環,將風寒濕氣排出。
綜上所述,我國肩關節患病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尤須重視該病的相關防治。目前,肩周炎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肩周炎的發病主要與炎癥反應機制、肌肉纖維化機制、神經遞質表達水平異常相關。針刀屬于中醫的特色療法,而現階段針刀治療肩周炎的機制仍處在探索階段,目前研究認為與減少炎性因子和神經遞質,松解肌肉粘連,改善局部循環有關。針刀通過刺入肩關節病變處進行切割或剝離,使病肩舒筋活絡,緩解疼痛,恢復肩關節功能。該療法憑借其治療成本低、操作簡易安全、起效快等優勢,已逐漸成為臨床治療肩周炎的主要手段之一。臨床研究均顯示針刀療法聯合其他中醫治療手段時,其療效往往優于其單一治療手段,臨床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但目前該領域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如研究主要集中于臨床病例研究,動物模型等實驗性數據較為缺乏,且臨床研究多局限于單個醫院病例,缺乏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未來研究可有針對性地豐富動物模型類的探索性研究,協同多個醫院來收集多中心大樣本數據,以進一步深入探索肩周炎發病機制以及針刀療法的治療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