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剛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水務局,貴州 都勻 558000)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是最重要的環境基礎設施之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要依托,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態宜居。2019年,住建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將提升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率作為行動目標,以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和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作為主要途徑,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行業質量與效益的雙提升[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積極落實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三年來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47座、建設管網740km,新增污水處理能力7.2萬t,基本實現建制鎮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全州城鎮污水處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整體來看,收集處理能力不足、進水濃度低、運行管理不到位和污泥處置不規范等依然是當前全州城鎮污水處理工作的短板,亟須繼續深入推進“提質增效”。鑒于此,筆者在分析現階段黔南州城鎮污水處理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下階段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主要路徑和有關建議,對于提高黔南州城鎮污水處理質量與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受區域經濟條件限制,黔南州城鎮污水處理工作起步較晚,“十三五”時期是全州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快速增長期,但進入“十四五”時期,因投融資政策調整,融資難度加大,導致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入瓶頸期。據統計,目前全州仍然有3個鄉鎮集鎮區無污水處理廠覆蓋,各鄉鎮污水收集管網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空白區,個別鄉鎮污水收集空白區甚至達到30%以上,這也導致全州有21個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長期低于30%,造成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閑置。此外,部分縣城污水處理廠建設年代較早,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新增人口更多地集聚在城市群,但縣(市)缺少系統性的改、擴建計劃,導致現狀部分縣城污水處理廠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城區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存在溢流直排情況,從而被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發現并披露。
早期建設“重廠輕網”,存在管網空白區,同時受岸溶地貌限制,全州污水管道順直度普遍較差,通水后水管沉積量大,加上城區市政污水管網和老舊小區管網鋪設年代久遠,老舊管道多為剛性接口,經不起溫度變化、腐蝕、地基下沉、地面負載等影響,極易造成破裂、爆管等現象,這些問題導致雨水、地下水、供水管網滲漏等外水進入市政污水管網系統,致使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加上黔南州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年降雨量達1225mm,是全國平均年降雨量的1.8倍,且降雨持續時間長,大量雨水進入污水管網,造成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長期處于較低水平[2]。此外,還存在排水管道錯接、混接,工業企業偷排偷放,以及如荔波城區等地下水水位高引起的地下水入滲、入流等情況,這都是導致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低的重要因素。2021年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指出,黔南州9個縣城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長期低于100mg/L,要求2024年提升到140mg/L以上。
從上級暗訪和日常監督情況來看,黔南州污水處理運行管理現狀堪憂。
a.從降低成本角度出發,污水處理廠的運營單位一般從當地聘用臨時工作人員,但其在專業知識、運營經驗、處理問題能力等方面并不適應運營管理的實際要求。同時,由于城鎮污水處理工作在黔南州起步較晚,且運營單位多為縣(市)水務平臺公司,其管理隊伍總體水平不高,影響了污水處理廠的良性運行。
b.現狀執行的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低,且未將污水管網的運行維護成本納入征收范圍,地方財政又無力補齊運營缺口,導致運營經費保障不足,影響了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極易出現管網維修養護、廠區處理設備維修更換等不及時情況,加之縣(市)政府存在不同程度的拖欠污水處理服務費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監管執行力度。
國家層面已明確要求逐年降低污泥填埋量,倡導無害化處置并鼓勵資源化利用。黔南州12縣(市)垃圾填埋場已趨于飽和,隨著垃圾填埋場相繼關閉,城鎮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已無法進入垃圾填埋場填埋,污泥處置面臨困境。一是尚有4個縣(市)未落實有效的污泥處置路徑,污泥長期堆放在廠區;二是已確定處置路徑的8個縣(市),其污泥主要用于磚廠燒制和水泥廠協同焚燒,但受市場周期波動影響,處置方式及路徑不穩定;三是至今未推進實施污泥資源化利用工程。
污水處理效果直接關系著城鎮的發展,只有確保城鎮污水得到有效處理,才能更好地發展城鎮。縣(市)要根據城鎮規劃和排水分區,按照“宜集中則集中,宜分散則分散”的原則,合理謀劃布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于現狀已出現污水溢流直排的區域,要通過開展“擠外水”、建設應急處理工程等,盡快遏制污水溢流直排,防止進一步破壞水生態環境;遠期新建(改建、擴建)污水處理廠,從根本上解決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對于城鎮污水處理廠超負荷運行即將面臨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區域,相關縣(市)要結合區域發展規劃,提前謀劃,盡快啟動項目前期工作,籌集資金新建(改建、擴建)污水處理廠,確保全面滿足城區污水處理需求;對于缺少污水處理設施的鄉鎮集鎮區,要加快推進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實現全州城鎮污水處理廠全覆蓋。
提高城鎮污水收集效能是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重要目標。加強城鎮污水處理管網改造,是提高城鎮污水收集效能的主要措施[3]。
a.消除城鎮排水管網的空白區,特別是加快城中村、老舊城區、城鄉接合部的管網改造,通過完善污水管網基礎設施,盡快“織補”源頭入戶管、排水單元支管、市政污水干管等,提高排水管網的系統性。
b.將外水有效地阻擋在污水管網之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做好“雨污分流”。但受早期城市規劃建設和污水處理理念滯后的限制,雨污合流是黔南州各城鎮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因拆遷補償難、用地指標緊張等限制,盲目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已不切合實際,只能結合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等,對合流制區域逐步進行分流改造。
c.定期開展城鎮污水管網專項排查,運用QV管道檢測、管道機器人等成熟技術精準查找管網漏損、錯接、混接等問題,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總之,通過實施末端收集支管的建設改造、老舊破損管道的更新改造、雨污合流管道的分流改造、雨污管網錯接的整治改造,多管齊下實現清污分流,全面提高污水收集效能。
提高城鎮污水處理運行維護管理水平,是確保污水廠網設施效能充分、穩定發揮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重要基礎[3]。首先,要理順運行機制,可以推行“建管一體”模式,制定完善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規則,逐步提供“權責統一、運轉高效”的污水治理全流程服務;其次,要完善收費機制,加快制定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獎補政策,以“污水處理收費+財政兜底”方式,充分保障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資金,同時相關部門也要相應建立城鎮污水處理運行管理質量評價制度,并加大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執法監管力度;此外,要進一步健全維護機制,建立“平臺公司負責、屬地鄉鎮配合”的聯合巡檢制度,同步強化技術指導和技能培訓,確保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穩定。
縣(市)要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工作要求,加快完善污泥處置設施。
a.新建(改建、擴建)污水處理廠時同步謀劃落實污泥處置設施。可以優先選擇轄區內或臨近縣(市)已有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水泥廠、磚廠等具備處置資質的企業,雙方簽訂處置協議,協同規范處置污泥,同時建議縣(市)至少確定2條以上污泥處置路徑,確保原有處置路徑停產或故障時能夠立即啟用備用路徑。
b.開展污泥資源化利用試點,采用厭氧消化、好氧發酵等方式處置污泥,經無害化處理滿足相關標準后,用于荒地造林、苗木撫育、園林綠化等,實現污泥資源化利用。目前都勻、獨山、平塘和三都等4個縣(市)污泥均是運往距離較遠的榕江縣進行處置,運距遠且成本高,可以考慮在都勻市集中興建1座污泥處置中心,覆蓋解決周邊獨山、平塘和三都等縣(市)所產生的污泥,并通過“特許經營服務+市場化運營”方式,打造成“集前端運輸+發酵處置+終端銷售于一體”的規模化綜合項目。
因地方財政困難,黔南州污水處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且存在拖欠污水處理運營服務費等情況,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城鎮污水處理的效能。縣(市)政府既要多渠道籌集項目建設資金,也要充分用好征收的污水處理費。一方面,要結合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前完成項目前期工作,并積極向上申報,爭取更多項目列入中央(省級)預算、政府專項債、城鄉建設發展基金等項目庫。同時,縣(市)也可以選擇與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公司)開展水務一體化合作,依托企業融資解決項目建設資金;另一方面,各縣(市)要將征收的污水處理費專項用于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行和污泥處置等,不得挪作他用,行業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可以每年向社會公布污水處理費的征收、使用情況。
當前,黔南州城鎮污水處理運行大多數是廠網分離、建管分離的機制,因此在管理中難免存在各自為政、管理協同性差等問題,特別是早期采用BOT模式建成的一批縣城污水處理廠,至今依然是“只管廠、不管網”,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鎮污水處理的提質增效,同時也不利于污水處理廠運營效益和水環境治理水平的提升。縣(市)有關部門可以在綜合分析排水分區、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和服務范圍等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廠網一體化”運營機制,逐步實行一體化管理。“廠網一體化”運營既可以充分發揮污水管網排入水質源頭監控、水質水量預報預警、超標排水追溯管控的水質保障作用,又能有效利用污水管網的內部空間和跨片區調配,充分發揮均衡進廠污水流量、調整各廠運行負荷的作用,保障污水處理廠的高效、穩定運行[4]。此外,縣(市)有關部門也應配套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和考核標準,將運營單位的廠網運行管理效能等納入年度評價,作為政府補貼污水處理運營服務費的重要依據。
污水管網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污水管網的安全、高效運行是保障城市水安全、水環境的關鍵環節之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排水管網在線監測設備能夠對隱蔽在地下的排水管網進行在線監測和跟蹤診斷。建立排水管網信息系統(排水GIS系統),對排水管網開展有效的在線監測,一方面能夠滿足行政管理部門的日常監管需求,另一方面能夠揭示排水管網的運行規律,為運營單位開展管網維護提供重要依據。一旦有隱患及問題發生,在線監測系統不僅能夠及時地預警或報警,還能記錄排水管道發生變化的過程與規律,為防汛搶險、管道修復、管道問題排查診斷及有針對性的管網建設改造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加快推進黔南州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城市建設品質,繼續深入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是當前的必然選擇。城鎮污水處理收集效能不高、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低是影響全州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主要問題,亟須盡快補齊處理設施短板、加強管網改造、提升廠網運營管理水平、推進污泥規范化處置等,同時加大污水處理資金投入、推行“廠網一體化”運行維護、建立排水管網信息系統,進一步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行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