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濤
(1.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5;2.廣東省大壩安全技術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635)
2019年,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以縣為單元整體規劃治理,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美鄉村,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自此拉開了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治理的序幕。2023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更名為水美鄉村建設縣,力求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綜合治水樣板縣,以水為媒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實現,構建農村水利保障網[1-3]。
鶴山市位于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全市總面積為1083km2,下轄10個鎮(街),常住人口約51萬。鶴山市境內河流眾多,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的河流有45條,總長度489.83km,轄區內主要分為西江流域和潭江流域兩大片區。
鶴山市被列入了2021年度水美鄉村建設縣清單,總投資3.2億元,工期2年。主要對潭江流域的5條主要河流開展綜合治理,分別為鎮海水、址山河、田金河、沙沖河、新橋水,建設范圍覆蓋鶴城鎮、共和鎮、址山鎮、宅梧鎮、雙合鎮5個鎮,涉及行政村38個、自然村458個,惠及10.19萬人,保護農田4.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53萬畝。項目于2022年底完工,改建生態護岸長度57.265km,改建或加固堤防長度57.00km,新建景觀節點6處,防洪保護村莊458個,防洪保護人口10.19萬,防洪除澇收益面積4.5萬畝,收益村莊458個,受益人口10.19萬,新增或保護濕地面積0.15km2。
通過試點項目的實施,帶動了鶴城鎮三堡河五星村的“星河居”農莊、“快樂匯”游樂園,宅梧鎮的“桃花驛”農旅研學、源林生態樂園,共和鎮的“山水人家”等水經濟項目發展,逐步構建起綠色水經濟新業態,帶動企業盈利、農民增收、產業轉型、農村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通過水岸同治,增強水系連通性,促進河道水體流動,治理河段實現水質穩定達標。據2022年12月水質監測結果,鎮海水、址山河、沙沖河、田金河水質均達到優良(水質類別達到Ⅲ類及以上)。治理后的河道河勢穩定,促進了區域生態網絡構建,農村河流生物多樣性持續提高。
改善沿線農田的灌溉生產條件,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好去處,惠及河流沿岸的458個村10.19萬,保護農田4.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53萬畝。項目吸引企業進駐開發文旅、農旅項目,預計可增加就業崗位上千個。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以河流水系為脈絡,以村莊為節點,統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城鎮與鄉村、陸域與水域,分類施策系統治理[4]。通過建設水系連通建筑物35座,清淤疏浚河道14.47km,整治岸坡59.53km,建設碧道17.43km,新建景觀節點6個,構建了“一片五脈四廊”的總體布局,沿線打造出38個美麗鄉村,串聯鄉村特色資源點22個,惠及河流沿線的458個村共10.19萬人,保護農田4.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53萬畝。堅持試點先行,依托沿岸現有生態、人文、產業等區位資源,結合碧道建設,將水系自然特征與人文特性相串聯,重點打造紅色鄉村旅游廊道、生態文旅體驗廊道、湖光濕地游憩廊道、僑鄉風情觀光廊道4條具有特色的示范生態綠色廊道。以點帶面帶動全片區水系治理,輻射周邊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帶動了鶴城鎮五星村及城西村、址山鎮新蓮村及昆華村、共和鎮來蘇村、宅梧鎮靖村、雙合鎮雙橋都村等美麗鄉村建設。鶴城鎮依托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項目,在三堡河五星段配套建設濱水步道、大型停車場,拆除廢棄雞棚豬舍,清理花場雜物,盤活附近民房用于吸引社會資本建設民宿,并在三堡河一側修建了人行道及美麗景觀,對原有公路鋪瀝青,實現水美鄉村網紅景點與周邊環境的連通,進一步提升了項目建設效益,有力促進了鄉村發展。
通過水系連通、清淤清障及岸坡整治等措施,使治理范圍內的田金河、沙沖河、址山河、新橋水及鎮海水等達到設計防洪標準,保障區域防洪排澇安全。例如:址山河中心河片區人口密集,由于地勢低洼,河道狹窄,堤防低矮、單薄,過去在臺風暴雨期間,遇洪水頂托,澇水無法自排,造成片區受淹嚴重。項目通過實施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擴大行洪斷面、新建中心河泵閘等措施,防洪標準提升至10年一遇,根本上解決了中心河周邊村莊水安全問題。通過新建沿河漫步道,串聯沿線村莊,打造集中連片的田園風光帶,當地群眾對此稱贊不斷。
通過對區域農村水系進行系統規劃和治理,優化區域河網水系結構,打造生態水網,加強水體的循環流動,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經治理的河段水質基本達到Ⅲ類以上,原河道生境逐步恢復,生態系統穩定性不斷提升。結合水系和鄉村資源稟賦,著力營造景觀特色。例如,三堡河五星村段完成河道治理1.2km,岸坡生態治理1.6km,建設碧道1.2km,打造五星廣場、文化亭廊、觀景平臺、網紅水陂、濱水步道等多處景觀節點,原來狹窄不暢的河道變得開闊平順,岸坡綠植茂密,舒適宜人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慕名而來,成為群眾的“網紅”打卡地;宅梧河[5]半島節點建設中,將原本雜草雜樹叢生的河道半島傾力打造成鄉村大舞臺、游樂場沙坑、人行橋、親水平臺、露營基地等,為周邊群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休閑活動場所,2023年春節在半島廣場舉辦的新春聯歡會,吸引了當地群眾踴躍參與,受到群眾的高度好評;址山河將軍陂段進行生態治理并建設漫步碧道,新建風雨廊橋,打造景觀公園,建設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湖光濕地游憩廊道。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開展生態化、綠色化治理,在盡可能保護原河道的自然形態,維持原有淺灘、深槽、棲息地和生物群落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提升,保留農村水系的生態之美、天然之美。如址山河至三堡河坪山陂段建設中,對擋墻護岸斜坡段格賓墊進行覆蓋綠化,沿河岸種植樹木營造綠化景觀帶。通過保留現有原生態自然緩坡岸灘,依托自然地形布設具有鄉村特色的小路,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避免過度人工化,使得水美鄉村項目既留得住鄉愁,又煥發出新活力。
因地制宜,將水美鄉村建設與當地的歷史人文特色相結合,著力彰顯文化特色,全面激發文化活力。如宅梧河,通過新建碧道,沿岸串聯靖村、堂馬村等村莊,重點圍繞“一環一紅一陂一半島”進行建設,串聯靖村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和廣東省首批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范點“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6]”、梧崗革命公園等歷史人文節點,打造集休閑、教育于一體的紅色鄉村旅游廊道,借助項目建設讓歷史人文煥發出新的光彩;在址山河鶴城河節點建設休閑廣場、景觀橋、親水平臺及富有僑鄉特色景亭和廊架等,串聯岸上茶行街、碉樓、城隍廟、客家民俗等僑鄉特色建筑物,打造出別具特色的僑鄉風情觀光廊道。
項目沿線各鎮結合當地自然生態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謀劃發展農業、文旅等特色產業,打造綠色水經濟新業態,為鄉村振興提速增效。如鶴城鎮以水美鄉村建設為契機,引進文旅企業打造了農家樂、兒童游樂場、露營草地、小動物觀賞區等,每逢節假日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日均打卡人數維持近萬人次,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產業升級,打造出了“五星樣板”;宅梧鎮結合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項目,引進文旅企業投資1.76億元,沿宅梧河打造一個面積約2000畝,集田園觀光、紅色教育、休閑旅游、水上運動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示范區——“桃花驛”,實現村集體增收、群眾增收、企業盈利、鄉村振興;共和鎮結合田金河水美鄉村建設項目,將來蘇和大凹片區的旅游文化產業連通起來,串聯里元田園風光、來蘇民宿、來蘇生態茶園、大凹關帝廟等元素,連線連片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打造獨具山水田園特色的“風河谷”農場,成為親子游玩觀光勝地。
為實現“長治久清”,鶴山市創新運維管護機制,在明確屬地鎮政府為管護主體,落實日常管護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企業共建共養的新型管護模式。宅梧河靖村、三堡河五星村等依托水美鄉村項目建設,引進民企開發文旅項目,參與治理河段的運維管護,既降低了政府的運維成本,又推動了水經濟發展,形成了“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平臺優勢,引導各級河長將日常巡河與水美鄉村管護相結合,發動“民間河長”和當地村民群眾積極參與水美鄉村管護,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聯動、民間參與”的管護格局。
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是試點項目建設有序實施的重要前提保障。在項目建設前期,鶴山市迅速成立由市長掛帥的水美鄉村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六個一”工作機制,15個市直部門和鎮街聯動協作,各司其職,共同研究謀劃實施方案、項目審批、資金籌措、建設管理、建后管護等關鍵問題,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確保項目合理有序、安全高效推進。
項目依托江門市西江潭江流域跨界重點支流綜合治理工程開展,采用勘察設計施工總承包建設模式,由江門市統一開展前期工作。該模式不僅簡化了傳統建設模式多次招投標的流程,加速推動項目落地實施,而且有利于各階段工作的合理銜接。在保障設計標準和設計質量的前提下,鶴山市采用“先行段建設+主體工程設計”雙線并行的模式,選擇施工條件成熟的河段作為先行段,先行施工、設計,同步優化主體工程設計方案,大大縮短了建設周期,有效提升了建設效率。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為加強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項目建設質量管理,鶴山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業主負責、施工保證、監理控制、政府監督”的質量管理體制,保障了項目的建設質量。建立健全制度機制,針對項目特點,制定建設管理、質量監督、安全生產、資金管理、建后管護等系列配套制度,為規范項目建設管理行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省、市、縣三級聯動,對項目建設實施常態化的監督檢查,督查工程進度、質量,對進度較慢的項目節點給予指導、督促、跟蹤檢查,堅持落實“一日一報”制度,加強工期倒排,有力地保障了工程進度。
堅持全流域、全要素、全系統治理,綜合考慮防洪排澇、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與屬地鎮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與流域、區域水利專業規劃相銜接,確定“一片四廊五脈”的治理布局,打造出紅色鄉村旅游廊道、生態文旅體驗廊道、湖光濕地游憩廊道、僑鄉風情觀光廊道4條沿河風光帶。項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協調解決農村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統籌河湖水域岸線、水域陸域協同推進,推動水系治理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效銜接,推進美麗水系建設與鄉村、社區、農業、校園、公共場所的連通,實現以點帶面提升鄉村生態環境,繪就出“波光旖旎繞山間,青翠茸茸矗九天”的鶴山水美鄉村畫卷。址山鎮田心村結合址山河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項目,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連片整治,打造“好人公園”,提升美化村道,實施路燈亮化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水美鄉村的美好愿景正在成為現實。
項目依托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項目平臺,因地制宜謀劃相關產業發展示范項目。結合水美鄉村項目,引進了鶴城鎮五星村“星河居”“快樂匯”,宅梧鎮“桃花驛”、源林生態樂園,共和鎮“山水人家”“風河谷”等水經濟項目,帶動企業投資30多億元,正在醞釀址山鎮將軍陂、雙合鎮雙橋都沿線的水經濟項目,著力建設“村鎮+旅游、村鎮+文化、村鎮+特色產業”的特色村,逐步實現環境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最大程度激活與釋放流域價值,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勾勒出“以水美村、以水興業、以水富民”新圖景。
項目整合多方資源,由政府主導項目建設,引進企業實施“桃花驛”等文旅項目參與河道管養,既減輕了財政的管護經費壓力,又提升了管護 水平,刺激了水經濟增長,實現了“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推動項目建設久久為功。同時,建立“水美鄉村+河長制”管護模式,構建“各級河長+民間河長+河道專職保潔員+村民群眾”的管護鏈條,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護水體系,全方位提升管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