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2023年11月8日,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如約而至。這里有被稱為“烏鎮之光”的超級計算機,每天進行著每秒181.9千萬億次浮點運算;有“直通烏鎮”全球互聯網大賽,為全球創客提供舞臺……從舌尖到指尖、從田間到車間、從衣食住行到娛樂消費,互聯網科技不斷拓展人們的生活空間。
如今,“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這句話具體而生動。從“遙不可及”到“觸手可及”,互聯網科技讓曾經大開的“腦洞”一個個落地,將夢想變成現實。“刷臉入園”一秒進景區;遠程遙控家電,智能家居聽你指令;沒時間挑選服裝,虛擬試衣鏡幫你快速實現;沒人陪聊,貼心的智能AI隨叫隨到……那些曾在科幻大片里出現的事情,如今就在我們身邊,改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一個包容、普惠、有韌性的數字世界,愈發清晰可見。
【熱點1】
數字賦能鄉村振興
以數字技術為依托的智慧農業激發產業振興活力,讓更多農民享受數字化發展紅利,在“稻菜輪種、稻螺共生”“無人農場”“智慧種田”等新種養模式下,在充分利用土地效益的同時實現農業生態鏈綠色循環。同時,數字商務進一步打通了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產業鏈,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雙向溯源,給鄉村振興以產業支撐。
數字文旅則以數據要素引領產業融合,利用數字技術對鄉村沿線特色文化、民間技藝、歷史遺跡、田園風光等IP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合、開發與呈現,讓數字化成為鄉村文化呈現和輸出的新載體。依托數字化文旅平臺分析鄉村資源優勢,開展研學教育、田園養生、親子體驗、拓展訓練、民宿康養等不同類型不同賽道的文旅服務,如今的鄉村正在營造多元化、特色化數字融合應用場景。
◆解讀
數字育種、智慧農機、智慧農場等數字化生產模式遍地開花,“數商興農”以數字要素改變了農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成效顯著,為鄉村振興帶來新的動力與活力。
【熱點2】
數字賦能文化遺產
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而言,數字技術不僅可以創新文物展示的方式,還能為文物的修復和研究創造有利條件。比如,敦煌研究院經過長期探索與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針對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的關鍵技術和工作流程,積累了超過300TB的數字資源,為壁畫的保護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撐。借助文物無損成像光譜分析系統、三維激光掃描及打印等裝備,秦始皇兵馬俑制作工藝與色彩得以復原,研究人員因此可以采取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通過三維重建、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文物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利用,不僅能讓更多人看到文物的本來面貌,也讓保護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當前,各種沉浸式、互動式數字技術的興起,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文化為更多人了解,為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創造了新的可能。大型沉浸式數字交互空間《三星堆奇幻之旅》,通過即時云渲染技術,將三星堆考古發掘大棚、三星堆數字博物館以及古蜀王國等場景相結合,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蘇繡、揚州漆器等靜態的非遺產品,通過動畫的方式呈現非遺技藝制備過程、用料等,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得以“活”起來。把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做好實物傳承,還能更好地賡續文化精神。
◆解讀
以科技的力量賦能文物保護,以創意的活水激發文化創新,為建設文化強國注入了強勁動能。
【熱點3】
數字賦能食品安全
2023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了數字標簽試點工作,目前已有乳制品、飲料、方便食品等超40款產品、20余家企業加入試點工作。數字標簽,就是把產品標簽存儲在二維碼上,消費者只要拿起手機“掃一掃”,就能輕松、準確獲得成分、生產日期等關鍵信息,便利性大大提升;此外,數字標簽還提供了頁面放大、語音識讀、視頻講解等多種功能,消費者不僅能“看得見”,還能“看得明白”。
◆解讀
給食品貼上二維碼,辦上一張“電子身份證”,看起來只是一個小變動,卻能夠緩解消費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讓人們消費得更安心、更明白、更滿意;也能夠規范食品標簽的管理,提高食品企業管理效率。食品數字標簽,小變動有大價值。
【熱點4】
數字賦能健康服務
前不久,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透露,我國基本構建了一套可以覆蓋全體居民個人健康身份識別的體系,并且支撐多卡或多碼協同應用。下一步將依托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建成電子健康卡跨域主索引的服務系統,加強信息互通、業務互通,方便群眾使用。
近年來,通過不斷改革和高質量發展,許多公立醫療機構已經實行預約診療,使預約時間更精準,減少了患者的排隊等候時間。有的醫療機構通過門診的一站式服務、日間手術、診間結算、床頭結算等舉措,進一步優化服務流程,減少患者和家屬就醫的奔波之苦,諸多線下環節移至線上,掛號、繳費、就診等堵點正逐步打通。
◆解讀
隨著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功能不斷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共享通道將更暢通。以廣大群眾的需求為導向,以具體的應用場景為驅動,強化信息化互聯互通、普惠共享,持續改善就醫體驗,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各方觀點
一刻鐘“圈”出美好生活,數字技術賦阿能便民服務
◎陳鳳仙
強化創新數字技術應用場景,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深入調查便民服務數智化的實際需求,圍繞需求開發適用的便民服務數智應用場景,努力實現系統功能與服務需求相匹配、相對接,確保數字技術在便民服務中高效運用,多渠道、多方式開展居民數智教育,讓數智知識和技能、數智設備應用成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逐步探索建立針對網絡安全、隱私保護、數字產權等適合智慧化便民生活圈特點的數字治理模式。配備專門維護數字化系統設備的專業技術人員,提高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和速度,及時排除智能系統的“bug”,讓便民生活圈擁有可靠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摘編自《經濟日報》2023年11月13日)
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提升文化教育功能
◎張廣斌
數字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數字時代,互聯網成為教育的前沿陣地,教育數字化進程正加速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數字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的產物。數字技術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數字化方式呈現,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與形式,有助于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能。數字技術的跨時空性、實時交互性、自由開放性、精準性和虛擬性等特質,可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由單向的知識傳輸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元互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與教師的參與熱情。進一步來說,數字技術讓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有了更加多元的渠道,讓文化經典可親近可觸摸,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感召力,從而最大化地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育人成效。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