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跡
25歲青春正盛,畢業后只身前往莫高窟;30歲和風沙爭分奪秒保護文物;40歲,莫高窟終于通電,不用依靠手電照明;60歲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在花甲之年重新起跑;76歲,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竣工,用數字檔案抗拒不可逆轉的消逝……樊錦詩的人生,與莫高窟的許多重要時刻交疊在一起。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她說:“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1963年,樊錦詩大學畢業來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住土屋、睡土炕、點油燈、喝咸水,貧瘠的戈壁沒有嚇跑她。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1985年至1986年,樊錦詩牽頭負責莫高窟的申遺工作,這件事促使她不再限于考古的天地,下定決心“把老祖宗留下的遺產管好”。
與20世紀初拍攝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畫已經損壞模糊了。出于這個擔憂,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樊錦詩花了20年時間,做成了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數字檔案。在她的倡導下,敦煌研究院創新旅游開放模式,在我國文化遺產地中率先開展游客承載量研究,并利用敦煌石窟數字檔案,建成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這是樊錦詩帶領著莫高窟人用12年的時間,在戈壁上創造的奇跡。樊錦詩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后,便回歸了考古本行,接著做“該做的事”。
關鍵詞
甘于奉獻 勇于擔當 開拓進取
“人”為我用
勞累奔波半個多世紀,樊錦詩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我心歸處是敦煌”,她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初心,以熱愛抵擋歲月流逝,用創新傳承傳統文化,用專業展現家國情懷,詮釋了“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