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鈺 周麗娟 毛青政
摘?要:伴隨老年人口的劇增和老齡化進程加快,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老人的需求。通過對當前養老模式的分析,探究出符合國家國情、切實可行的新養老模式——社區式自助養老為主,養老機構為輔的云智能健康養老。云智能健康養老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個性化、全面的養老服務,有效地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讓老年人享受到更加舒適、健康、安全的生活。
關鍵詞:養老產業;社區式自助養老;云智能養老
近幾年,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約2.6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8.7%,世界銀行預計中國2050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會達到26%[1],平均每五個人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2017年超過一半養老床位都是空置的,養老院不溫不火,值得我們對傳統養老行業進行思考。居家養老市場在長遠來看仍然是朝陽產業,若想徹底開發養老市場,還需要企業理解養老行業的公益性特征及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在服務模式上深入探索。
1?當前養老模式
1.1?傳統養老院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的養老院數量一直在緩慢增長,但具體的數量很難準確統計,因為養老院的類型和規模各異,包括國有、私營、社會福利機構等不同形式。此外,養老院的數量也受到地域和城鄉發展差異的影響。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養老院床位數超過600萬張,但仍然面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雖然經衛健委統計養老院床位有600萬張,但是還有一個因素值得我們考慮,即空床率,根據以往的觀察和報道,養老院的空床率在不同地區和養老院之間可能存在差異。一些養老院可能會面臨床位緊缺的情況,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中心地帶。而在一些偏遠地區或養老院設施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空床率可能會相對較高。由此可見,傳統養老院體系發展了這么多年,仍然無法直擊養老供需痛點,經濟條件稍差的老人住不起養老院,經濟條件良好的老人搶不到養老院,經濟條件更好的老年人無需住養老院,子女有經濟能力聘請住家護工保姆。值得注意的是,到2030年,年滿60歲的老人出生于1970年,而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不斷增長,到1986年,即這一代的人成年之際,經濟發展迅速。他們成年后有各種各樣的工作選擇,大部分人南下打工,創造更好的未來,他們意氣風發,思想上也有了空前的獨立性和解放性,這些老年人如今多數不愿意選擇在郊區的養老院,而在社區可以和老年朋友們飯后喝茶、下棋、跳廣場舞,這樣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
1.2?智能居家養老
我國當前的養老制度,逐步構建了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和機構養老為支撐的智能居家養老服務體系[2]。智能養老服務系統主要運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自動化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機器學習等技術[2]。老年人可能對人工智能設備的可靠性產生疑慮,擔心其實用性和安全風險。此外,勤儉節約是老年人的生活習慣,2025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數出生于1965年及以前,如今他們滿足于維持溫飽的較低生活水準,對于提高生活質量的消費則不考慮。而人工智能設備的價格較高,不能吸引大多數的中低消費水平的老年人。缺乏使用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技能,也使得他們難以使用人工智能設備。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居家養老領域的應用還缺乏統一的監管和規范,這使得老年人和其家屬擔心服務質量和責任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現存的兩種養老模式,一種對大部分人來說過于先進,而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大力建設,存在信賴度和可操作性問題,不能解決現實之急:另一種傳統養老院模式存在多年,尚不能滿足如今的人口老齡化需求,在不同地區供需不平衡,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喪失老年人的首要選擇。對未來的不確定預期,導致老年消費無法快速釋放活力,也造成了社會對老年人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的判斷不準確。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社區式養老成為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社區養老的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為社區式養老提供了經濟支持。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為社區式養老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互聯網平臺,老年人可以方便地獲取養老信息,享受在線健康咨詢和醫療服務。
為了滿足貧富不一的養老市場需求,探究了一種新養老模式——社區式自助養老為主,養老機構為輔的云智能健康養老。云智能健康養老系統的應用使老年人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優質的養老服務,滿足了不同水平的養老需求。
2?云智能健康養老模式
2.1?云智能健康養老模式的特點
云智能健康養老模式是以社區式自助式養老為主,養老機構為輔的一種新養老模式。通過將社區食堂和老年活動中心、服務中心相結合的方式,給老年人提供一個社交性的、社區性的便攜互助養老場所,線上與線下結合,通過線下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對用戶身體健康各項指標監測并上傳至線上大數據平臺,線上大數據平臺通過收集用戶身體數據指標,通過算法給予一份智能健康分析報告。線下開設社區服務基站,通過用戶智能健康分析報告,由醫學專家顧問審閱,安排具有多年護理經驗的專業護工,對用戶上門進行全包式養老計劃(The?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the?Elderly,簡稱PACE)式專業健康護理以及一定的心理健康輔導,最終達成高質量、個性化、優質養老服務。
2.2?云智能健康養老系統
云智能健康養老系統是通過5g、云計算開設的數據檢測管理平臺,集健康監測、社交活動、老年學習、出行服務四大功能于一體的管理服務[3],滿足老年人食住行的生活化需求、社交學習的精神化需求和便攜醫療的健康化需求,實現用戶端、數據集成中心和線下社區服務基站三方于一體,對居家養老老年人進行PACE式高質量化高個性化養老服務。系統主要構成如下:
2.2.1?云智能APP
云智能APP是聯動各機構(數據集成中心、數據分析中心、第三方機構等),基于子女和父母的雙向APP,子女可實時與老人溝通互動(視頻聊天等),了解老人所在位置,監測老人身體狀況(設備一:智能監測手表);可幫老人代付打車費醫療費等(設備一:智能監測手表或設備二:功能板)。此APP是云智能老年管理服務系統的一部分,加強了子女和老人之間的聯系。
(1)設備一:智能監測手表。該設備防水輕便,續航力強,可以實時監測心跳、脈搏、血壓,同時具有緊急呼救功能,以防獨居老人發生意外。中心監測人員一旦發現異常,將會及時處理,也將同步上傳至子女配設的云智能老年管理服務系統的手機APP,可隨時看到父母的健康狀況。
(2)設備二:功能板。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會使其產生一定抗拒心理,加深了使用智能手機的壁壘。此功能板界面簡潔,便于老年人操作,共分為四個板塊。
板塊一:健康監測。能詳細分析穿戴手表上的數據,定期出具健康報告,給出健康建議,可以和當地醫院合作,記錄簡歷病史檔案,定期會診提示,可以掛號,遠程子女幫繳費一站式醫院看病流程,幫助老人在醫院完成不“迷路”看病,老人只需要走著看醫生和取藥兩個流程。
板塊二:社交活動。具有與子女的視頻通話或圖片互動功能。有社區老人之間的交流群,可預約廣場舞、下棋、太極等一系列活動。
板塊三:學習模塊。一是研發針對防止阿爾茨海默病的游戲,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二是開設相關老年大學的課程,把老年大學搬進家里。
板塊四:出行服務。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打車出行,由相關運營公司承包此服務,對司機專門審核,增加每單定量比的報酬,使老人打車舒適,服務有保障。
2.2.2?家庭監控系統
家庭監控系統可以通過攝像頭實時監控老人居住環境,包括客廳、臥室、廚房等區域,以及門窗等出入口。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如老人跌倒、防盜等,系統會立即發送警報通知家人或安保人員。
2.2.3?中央處理系統
中央處理系統可以收集養老相關的各種數據,包括老人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社交活動等信息,并將其整理成易于分析和利用的季度表,如老人的健康評估報告、養老機構的經營情況報告等。可以根據分析數據預測老人的未來健康狀況,為后續就診安排建議;或者通過分析老人的社交活動,為社區提供更好的社交支持等。系統最后可以逐漸生成個性化服務,例如,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和飲食習慣,為其推薦適合的健康食譜;或者根據老人的興趣愛好,為其推薦適合的社交活動等。
2.2.4?線下基站
根據實際國情及成本進行升級,線下服務基站和社區食堂融合,以社區食堂的整體方式呈現。社區食堂是一個為社區居民提供餐飲服務的地方。它通常由社區組織、政府或非營利組織運營,旨在提供健康、方便、實惠的飲食選擇。社區食堂可以提供定期的午餐或晚餐服務,也可以提供早餐、零食和熱飲等。它的目標是滿足社區居民的營養需求,提供一個社交和交流的場所,促進社區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在社區食堂內設立專門的養老餐廳區域,提供適合老年人口味和營養需求的餐飲服務,根據老年人的飲食偏好和身體狀況提供個性化的餐食。同時,可以設立專門的餐飲服務窗口,為居民和忙碌的年輕人提供定制化的餐飲服務。養老服務基站可以整合社區食堂后,重要的是保留健康管理服務[4],為老年人提供健康評估、上門問診和健康管理等服務。與醫療機構合作,提供定期的健康體檢和健康指導,幫助老年人及時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并采取合理的飲食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
2.2.5?第三方合作方
比如前面涉及的醫療機構和醫療設備公司、智能出行企業、在線教育平臺、社交媒體平臺、安防和監控企業等。
通過APP和硬件設備,聯動后臺數據集成和分析中心,與第三方企業合作或外包業務,輕松實現四大板塊服務的運行。
3?云智能養老服務平臺設計
云智能養老服務平臺由“云”+網+“端”構成,用戶通過用戶訪問端來使用平臺[5]。云智能養老服務平臺中“端”由數據源端和用戶訪問端兩部分構成,它包括電腦、平板、智能穿戴設備和手機APP,它是云智能養老服務系統向老人提供服務的界面,也是服務平臺的數據來源[5]。“云”為云智能養老服務系統的主要模塊,由服務管理層、應用層(SaaS)、平臺層(PaaS)、基礎設施層(IaaS)組成。服務管理層提供管理功能,包括服務管理、業務管理及資源管理。基礎設施層為系統提供底層功能及對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5],包括數據資源、網絡資源、物理設備等基礎設施。平臺層主要對老年人的健康數據進行收集和處理,由數據庫、中間件服務、接口服務、分布式服務組成[5]。應用層為用戶提供健康檢測、生活照料、緊急呼救等服務。
結語
中國養老模式變遷過程從以傳統孝賢文化約束的家庭養老模式,到社會化養老模式特征強化,再到新時代養老模式走向縱深聯結發展。以社區式自助養老為主,養老機構為輔的云智能健康養老可以解決當前我國社會養老模式供需矛盾的問題,把原本固定傳統的養老模式轉化成為非定性的養老模式,多種不同養老模式結合,通過各個養老模式的協調適應,可以得到服務成本更優惠、服務資源更融合、服務人員更完備、服務對象更多樣、服務內容更全面、服務效果更優化的多維聯結養老模式[6]。
參考文獻:
[1]王雪嵐.我國養老規劃目標和政策主題演化關系研究——基于1978—2019年政策文本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20.
[2]賈俊芳,張葉娥,蔣日華.“互聯網+”時代社區智能養老模式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9(1):2831
[3]鄧文燕,羅國興.鄉村振興中的返鄉“創力量”[N].南方日報,20210819(版次:DD01版).
[4]王杉杉.基于安德森模型的養老機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利用情況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21.
[5]張伊麗.智慧養老云服務產品設計研究[D].東華大學,2018,01.
[6]張懿嘉.晚年何以安樂:老年人需求導向的養老模式研究[D].寧夏大學,2022.
課題項目:2022年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云智能老年健康管理綜合服務平臺”(湘教通〔2022〕174號3640)
作者簡介:文鈺(2002—?),女,漢族,四川遂寧人,學生;周麗娟(1974—?),女,漢族,湖南瀏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毛青政(2001—?),男,漢族,湖南邵陽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