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黃宇琪 魏中舉 楊軍偉 黃明達 李濤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提高了對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的要求。但目前應用型高校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不足,解決問題能力差,綜合素質不高;教學知識體系更新慢,與生產實際脫節;缺乏經費預算和項目組織訓練等問題,使得本科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大創”)項目以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具有項目選題多樣化、團隊成員多樣化、項目形式多樣化等特點,對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創新融合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均具有很好的鍛煉效果,能夠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雙創;創新能力培養;應用型本科
1?大創項目實施概況
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為目標,是以培育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其具有創新性、創造性和實踐性[1]。創新創業教育最早在1991年東京創業創新教育國際會議上被定義為“培養具有開創性個性的人,包括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13]。我國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2010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中明確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45]“十二五”期間,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大創”)開始實施[46]。
2?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需求
2016年,《關于編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建設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應用型高水平大學以全面服務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應用性科學研究為主要任務[7],其中,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根本任務[8]。應用型人才是指運用知識的人才[813],與發現知識的研究型人才、完成具體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共同構成科學技術工作所需的人才類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核心在“用”[9]。我國經濟社會處在高速發展階段,科技發展已經進入第三次與第四次工業革命交匯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對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就是創新能力。這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具備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理論基礎并善于將其運用于生產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進一步具備以新角度、新思維審視并以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完善優化現有技術手段的能力,推進生產技術進步,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成為能夠為推進生產技術進步和解決社會發展問題做出貢獻的一線人才。這使得應用型高校不僅要重實踐,更要注重實踐的創新性,鼓勵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突破標準化思維和權威化知識的禁錮,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1114],鍛煉自身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3?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面臨問題
3.1?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興趣低
對于在校本科學生來說,多數人是沒有工作實踐經歷的,對于所學專業的認識和理解基本是從入學后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學分和學位往往是主要動力。因此,在各項問卷中,相當一部分學生也將自己的學習目標簡單定義為“不掛科”“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等。由此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付課程考試完成考核環節較切實掌握某些知識具備某些能力更為重要。因此,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缺乏關于課程或專業本身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課程選擇的有限性和學習方式的固定性也導致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體現不足,不利于學生學習目標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3.2?知識體系更新慢,與生產實際脫節
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雖然已經有意識地引入學科前沿進展及應用實例,但這部分內容在教學內容中占比依然有限,多數課程教學仍然主要圍繞教材展開。而教材作為幫助學生構建相關課程基礎知識體系的主要資料,其內容需要包含較為全面的基礎知識和相關經典理論,并且教材編寫的程序復雜性決定其需要一定的編寫和出版周期,因此其中包含的知識無法做到實時更新。教師在較為有限的課時內,在基礎知識及理論講解充分的前提下,盡可能為學生引入最新科研進展及實踐案例作為拓展性教學內容。培養方案中包含的實踐環節,雖然已經在內容安排時盡量貼近生產實際,但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數周的集體實踐,存在實踐內容較為單一,課時較為有限,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實踐和多樣化發展需求。這使得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并不能直接具備開展一線生產實踐的能力。
3.3?解決問題能力差,專業綜合素質不高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占比相對較高,但這些實踐環節仍然多以課程形式體現,方式及內容都相對固定,學生容易形成路徑依賴,特別是通過調研發現問題和確定方法思路的環節得不到有效鍛煉。這些環節的缺失使得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會“無從下手”,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導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生產實際中的問題往往是多學科融合的綜合問題,需要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或技能才能夠解決。而專業課程相關的實踐環節往往是圍繞本課程內容展開,設置的問題與實際問題相比往往更加理想化和簡單化,這使得多數實踐環節專注培養學生某一專業的實踐能力,但難以鍛煉學生的多學科綜合運用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
3.4?經費預算不合理,組織能力不強
課程實踐環節基本不涉及經費預算,更沒有實際使用經費的場景,導致學生對課題研究或自主創業中涉及的經費類別、預算比例及使用規范毫無概念。特別是自主創業,經費預算和合理使用是極其重要的內容,甚至能夠決定創業項目的成敗。學生在這一方面實踐鍛煉的缺失,會使其踏上社會后的實際創業成功率下降。此外,盡管在各個實踐課程中已經盡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其課程組織形式、課程目標和基本框架依然較為固定,僅僅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為學生創造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在團隊構建、成員選擇、職責確定等方面,學生能夠得到的鍛煉依然有限。
3.5?實踐周期不夠長,團隊成員單一
受限于課程結構和培養方案,課程的長度最長不超過4周,與實際的創新創業周期相比,延續時間太短。這導致實踐內容整體被壓縮或部分環節被省略,而學生對于較長時間跨度下協調實施、進度調整及節點控制等方面的能力無法得到有效鍛煉。并且,以班級為最大單位開展的實踐課程,使得學生僅能在同班同學中選擇成員組成團隊,無法積累與不同經驗閱歷和專業背景的人員協作開展工作的經驗。這些短板的存在也使得實踐課程對于實際的創新創業情境的模擬十分有限,學生即使很好完成了各項實踐課程,依然不能具備完善的創新創業能力。
4?大創項目對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
4.1?項目選題多樣化,創新思考能力提升
大創項目選題沒有固定主題及范圍,可充分支持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生能夠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學習、生活各個環節的問題,結合自身專業興趣,選擇感興趣的課題開展創新研究或創業嘗試。不受學科專業、組織形式、預期利潤等問題限制的課題選擇,基本不存在失敗成本,使得學生能夠充分開展頭腦風暴,在與指導教師交流溝通過程中,完善思路,提高合理性和可行性,將每個創新點子拓展成大創項目。通過創新思考和思路完善,多數課題能夠獲得不同級別的立項,得到技術、場地及經費支持。學生通過大創項目能夠在創新產品落地、創新企業模式構建及創新經營模式探索等方面嘗試,有潛力的項目能夠在進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進一步完善,為最終社會環境下的創新創業計劃奠定前期基礎。不很合理的項目也能夠在實踐過程中充分試錯,明白自身缺陷所在,盡快補齊短板,調整思路,為下一步合理計劃的提出奠定基礎。
4.2?團隊成員多樣化,創新融合能力提升
不同于課程實踐環節以班級為單位的實施過程,大創項目團隊能夠自由組建,不受專業、年級的限制。團隊組建過程中,能夠根據項目內容中所需人才類型和專業類別,選擇對應的團隊成員。跨專業組隊,能夠使得研究團隊獲得更強的多專業融合綜合創新能力,使得項目研究內容不受自身專業限制,具有專業融合優勢。跨年級組隊,能夠使得團隊組成更加豐富,高年級學生能夠充分分享知識和經驗,低年級同學通過項目鍛煉自身能力,成為優秀的后備力量。這樣的組隊模式對項目負責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負責人需要通過自身對于項目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的整體把握和理解,發揮不同成員的能力特點,充分發揮跨專業融合創新優勢,建設人才梯隊,最終實現項目高質量開展和成果高質量產出,并為形成穩定的創新創業團隊奠定基礎。
4.3?項目形式多樣化,創新創業能力提升
大創項目從類別上分為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6],這三類項目涵蓋了新理論、新技術的理論研究,新創意設計策劃,新產品、新創意落地,產學研合作等類型的項目。創新訓練項目適合專業理論扎實,嘗試探索學科前沿或有進一步深造學習計劃的學生,項目整體實施過程與科研項目類似,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組織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創業訓練項目適合對創新商業模式或創新產品有一定思考,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改進完善的學生,能夠為學生模擬創業流程,營造模擬創業環境,在實踐鍛煉中加深對創業策劃及產品研發流程的理解,完善創新創業能力。創業實踐項目則適合已經完成成熟的創新模式策劃或創新產品設計的學生,能夠通過大創平臺與感興趣的相關企業開展深入產學研合作或在優惠政策支持下進行創業實踐,實現創新企業模式或創新產品的落地轉化,基本完成創業的初步階段,成功落地的創業實踐項目能夠真正成為大學生創業的開端。三種類型的項目基本適應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需求,能夠提升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專業素質,也能夠為學生實際創業奠定堅實基礎。
5?提高大創項目實施效果建議
5.1?完善大創項目管理制度,規范經費使用
從學校、學院、教學系各級建立大創項目課題預研、申請立項、開展研究、成果產出和結題匯報各個環節上的篩選評價體系,優化項目選題,避免類似項目重復立項或創新性不佳的項目立項。對前期研究扎實、已有較好研究基礎的項目給予更大支持,提高項目整體質量。建設大創項目線上管理系統,統籌管理,按要求提交階段性研究成果報告,根據合同要求按時完成項目結題工作,對不能結題的項目及時進行延期或撤項。完善項目經費管理系統,規范經費報銷流程,根據合同預算進行報銷審核及結題審核,對完成項目研究后尚未使用的經費進行合理合規利用。
5.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指導水平
提高指導教師自身科研、實踐水平,鼓勵高水平教師積極參與大創項目指導。建立針對大創指導教師的專項培訓課程,提高指導教師水平從而提高大創項目水平。鼓勵學生參與教師事科研工作或產學研轉化課題,在其中承擔一定研究任務,并在此基礎上構思大創項目,形成具有連貫性的研究體系,產出具有實際價值的研究成果。鼓勵教師從低年級起指導學生的學習研究,拉長指導周期,充分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特長特點和興趣所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5.3?緊密聯系生產企業,建設產學研孵化基地
從政府和學校層面建立面向大創項目的產學研孵化基地,給予政策和硬件支持。聯系相關生產企業,聘用企業導師,安排優秀學生前往企業實習,加強與企業的聯系。鼓勵優秀的大創項目成果在企業落地,同時鼓勵相關企業借助大創項目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項目研究價值,降低企業研究成本。搭建優秀創新型人才與生產企業之間的交流橋梁,提高溝通效率,促進企業發展與學生就業、創業。
參考文獻:
[1]王賢芳,孟克.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之重構[J].教育教學論壇,2012(02):118120.
[2]王毅,農璐.創新思維導向下應用型高校雙創人才培養探索[J].林區教學,2023(11):4145.
[3]蔡裕揚.高校大學生“雙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才智,2023(31):153156.
[4]王全文,李伯楓,劉鵬.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提升就業工作科學化水平[J].職業時空,2011,7(02):141142.
[5]李科舉,陳小權,劉靖,等.高職學生創業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24):275276.
[6]李俊文,肖福流.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成果轉化途徑探究[J].山西青年,2020(14):1920.
[7]賀旭輝,余茂輝.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38(7):100104.
[8]黃宇琪,張鵬,張太樂,等.應用型本科《礦物巖石學》實驗教學改進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09):147148.
[9]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10]王青林.關于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3(06):2023.
[11]劉煥陽,韓延倫.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83.
[12]李桂霞,鐘建珍,王立虹.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5(20):46.
[13]劉迎春,熊志卿.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其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4(10):5657.
[14]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8491.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2023295);六盤水師范學院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項目(LPSSYjg202134);六盤水師范學院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LPSSYzyzhggsd202001)
作者簡介:張鵬(1986—?),男,漢族,山東東營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地質工程專業教學與學科建設。
*通訊作者:黃宇琪(1990—?),女,漢族,江蘇常熟人,碩士研究生,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地質工程實驗教學及實驗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