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蓮 王春芳 陸群鳳 車志群 徐啟江 羅艷紅

摘?要:本文以“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為背景,探討了三全育人在該課程中的重要性和實施方法。通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過程育人對學生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總結了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和實施方法,并分析了教學不足和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以期為類似課程的三全育人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三全育人;教學體會;實施方法
“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是一門重要的醫學相關課程,也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臨床分子生物學的基本原理和檢驗技術。然而,僅僅追求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熟練掌握并不足以滿足現代醫學教育的需求。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三全育人在該課程中的融入教學變得至關重要。通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過程育人[1],幫助學生明確職業道德、培養創新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等,從而更好地應用所學知識于臨床實踐和社會服務。本文主要總結在本門課程中進行三全育人的體會和實施方法,并分析教學不足,提出一些改進措施,以期為醫學相關的其他課程的三全育人教學提供參考。
一、三全育人體會
在“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中,三全育人發揮重要作用。在全面育人的背景下,將“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科學精神、倫理文化等”納入本門課程的日常教學,對推動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轉變、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增強專業教師的課程攻堅意識非常重要[2]。在本門課程中,通過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方法,并將德育、人文素養、社會責任等教育納入教學的全過程中,設計出符合本門課程特點和學生需求的三全育人教學實施框架,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強化了學生職業道德
在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領域,學生將來將擔負起重要的醫學工作責任。引導學生了解和思考醫學職業,特別是醫學檢驗分子檢測崗位的特殊性、權責與義務等,可以幫助他們始終堅守醫學倫理、尊重患者隱私、崇尚人道主義精神等,并有利于調動他們積極參與醫療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
(二)培養了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
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領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前沿,創新能力對于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都至關重要。本門課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分子檢驗不斷進步的認識,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通過鼓勵其參與或主持校級、自治區以及國家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逐漸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提高了社會責任感
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與醫療服務密不可分,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對于患者和社會的重要性非常重要。近幾年公共衛生事件的爆發,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看到了醫學檢驗崗位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性。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醫療衛生事業的社會價值、醫患矛盾對社會的影響以及醫療事故對病情的延誤等,讓他們思考如何將所學知識正確應用于改善人類健康狀況和提高社會福祉。通過分析和討論時事熱點,學生加深了對本門課程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應用和作用,強化了他們的社會責任。
二、三全育人實施方法
在本門課中實施三全育人,最重要是將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緊密結合。我們分三步曲實施教學全過程。首先,在課程設計中,將育人目標融入專業知識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全面育人的熏陶;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育人、育才等相關問題;在實操和臨床實踐中,通過引導其“沉浸式、代入式、探究式”地學習,深入體驗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倫理意識進行引導和培養。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現如下:
(一)制定育人目標,統領整個教學
首先,結合課程的特點和作用,明確本門課程的育人目標。根據育人目標,設計育人案例,通過提問、討論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本門課程中的專業知識和社會問題等,并能在積極應用專業知識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或預防中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倫理困境和解決辦法。
本門課程的育人目標: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不同于其他檢驗技術,可以通過分離純化技術、核酸雜交技術、核酸體外擴增技術、核酸序列分析以及蛋白質組學技術等對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及預后等提供全面、準確而有價值的信息。故本門課程的育人目標,不僅是要培養技術過硬的專業技術人才,更是要培養良好職業道德、愛國熱情、科學倫理認識和社會責任心的醫學人才。因此,本門課程的育人目標擬定為:(1)形成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建立人文和家國情懷;(2)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敢于擔當、樂于奉獻;(3)培養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勇于探索、善于發現;(4)增強科學倫理和人文素養,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5)加強團隊協作與社會實踐,增長才干服務社會。
(二)設計育人教學框架,有條不紊地推進教學
良好的頂層設計有助于推動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和成果的匯總與評價。在本門課程中,首先根據教學內容分析育人教學知識點,并以適當的育人教學案例作為手段,分階段、有序地推進育人教學過程。本門課主要按照六個階段部署總體育人教學設計,具體設計框架見下表。然后,對每個章節的知識點講授再進一步細化和凝練育人元素,如守正創新、科學精神、責任擔當、樂于奉獻、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根據育人元素設計育人案例,以各種教學方法和活動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將育人教育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中。
(三)全員參與、聯動教學,提升育人效果
教師是三全育人的主體,三尺講臺是育人的主要陣地。但是僅僅依靠課堂教師和講臺的作用,不能有效提高育人成效。故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將課堂內外教師主體的全員參與作為主要形式,將“上下協同、內外聯結”[3]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然后輔以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實施教學,以提高育人育才效果。通過聯動教研室、實驗室、學生科三方力量實施“導師聯動指導法”,通過“教研室—實驗室—學生科”三導師[4]的聯動指導和通力配合,從專業知識、實踐技能和思想教育三個方面為學生提供引導和幫助,從而助力學生專業知識和思想育人的雙重培養。三導師通過定期的教學研討,查缺補漏、廣思集益,拓展教學方法和實施路徑,因“材”施教地對“困難”學生實施專門的指導,比如,知識缺陷型學生,則由淺入深地給予輔導,設立多級幫扶措施;能力缺陷型學生,鼓勵其多參與交流、討論和實踐;動力缺陷型學生,充分分析其動力不足原因,多鼓勵、多表揚和去惰性,從內心深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熱情;而對“優秀”學生給予深度知識拓展學習,布置有挑戰度任務,即實現層次教學和深度教學。此外,通過多導師的聯合指導和多樣化的“教學課堂”,實施好互動教學和項目引導式教學,加深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專業知識、質量控制、倫理道德以及職業操守等各個方面的分析和討論,加深對育人教育的理解和實踐,增強合作意識。
(四)多維度形成性評價,根據反饋優化和改進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及教學過程后,及時做好教學總結和反思非常重要。同時采用思政元素融入的多維度形成性評價[5]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檢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本門課程中,通過多個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和育人效果,如學生的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溝通和合作能力、思辨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力和表達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等。通過多維度的形成性評價結果,在下一次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優化和改進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此外,重視學生評教,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網上評教,進一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的不足,提升教學改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和不足。
(1)部分學生對育人教育的認識不夠,導致參與活動積極性不高等。(2)育人內容與專業知識有時聯系不夠緊密,導致育人理論過于理論和抽象化、問題針對性不強等。(3)有時教學方法單一,或教學手段生硬,顯性育人、牽強育人明顯等,導致學生容易厭倦,對育人目標缺乏認同和理解等。
我們思考可以通過采取以下措施改善不足,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1)通過開展育人教育宣傳活動、組織專題講座等方式,加強對育人教育的宣傳與解讀,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育人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意義,提高學生對“成人成才”的認識。(2)在教學設計中進一步優化和改善細節,設計好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加課程內容的吸引度,注重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興趣和積極性。(3)注重實踐育人。“言傳不如身教”“看不如做”,讓學生在參加社會活動和項目研究的實踐中,深刻感受提高自己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必要性。(4)提高教師的育人育才教學能力,鼓勵其多參加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多向優秀教師“取金吸寶”,提高課堂教學駕馭能力以及育人內容與專業知識的緊密融合能力。
結語
“臨床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道德等具有重要意義。有效的三全育人措施和方法能夠使學生成為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高尚道德情操和職業精神的人才。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培養,培養他們的思想品德、創新意識、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與職業道德等。面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挑戰,如學生對育人教育的認識程度不一和顯性育人、牽強育人明顯等。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育人教育的宣傳與引導,提升學生對“成人成才”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注意育人內容與專業知識的緊密融合、重視課堂互動、重視實踐育人、重視教師隊伍育人能力提升,有助于更好地推動育人教育與本門課程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郜格.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育人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19):2528.
[2]王露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0):117118.
[3]杜文靜,黃德橋,郭艷芳,等.高職院校“三全育人”:重要特征、制度依托及實現路徑[J].成人教育,2023,43(07):8287.
[4]唐玉蓮,王太重,郭子維.“9A”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探索[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06):10201022.
[5]艾碧琛,蘇聯軍,雎世聰,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多維度形成性評價體系探索——以“金匱要略理論與臨床”為例[J].湖南中醫雜志,2023,39(04):9296.
基金項目:右江民族醫學院2021年度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重點項目(2022ZJY2758);2022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現代產業學院視域下新醫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202222)
作者簡介:唐玉蓮(1982—?),女,漢族,廣西桂林人,碩士,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醫學檢驗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
*通訊作者:羅艷紅(1965—?),女,壯族,廣西巴馬人,碩士,教授,主要從事臨床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檢驗教學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