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東 李秀玲 洪政
摘?要: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傳統制造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高度融合,形成智能化的生產制造。智能制造迫切需要諸多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院校必須以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根本使命,著力培養具有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技術技能型工匠人才,促進其工匠精神品質的養成與提升,從而打造高水平“大國工匠”。
關鍵詞:智能制造;工匠精神;培育;技能;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
我們要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針對職業技能的教育形式,對于培養當代勞動力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教育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素養,它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精神源泉,更是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因此,深入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促進工匠精神品質的養成與提升,對打造高水平“大國工匠”具有現實和長遠的意義。
一、工匠精神的定義和內涵
(一)工匠精神的定義
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嚴明自律、勤奮創新、工作專業的信仰和品格;是一種強調工匠素質、技能和責任感的價值理念和精神狀態,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1]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25]。“敬業”是從業者基于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正如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于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創新”就是不斷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元素。
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推動了行業進步
工匠精神強調追求卓越、勤奮創新,推動行業內的技術和工藝進步,增強國家競爭力。工匠精神強調工匠素質、技能和責任感的價值理念和精神狀態。工匠精神的實踐,不僅能夠提升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還能夠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和發展。
(1)工匠精神強調追求卓越。工匠們追求卓越的產品質量和工藝水平,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這種精神的體現引領著行業朝著創新、高品質、高精度的方向不斷前進,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
(2)工匠精神強調勤奮創新。勤奮努力和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匠們勤奮工作,深入探究技術難題,不斷開發新技術,涌現出優質產品和創新的工藝。這種勤奮和創新精神在各行各業都能夠影響行業的發展,使其更加活躍和前進。
(3)工匠精神強調工作專業。工匠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精益求精,深入了解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技能。這種專業性的培養,不僅能夠保障自身職業發展,還可參與和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4)工匠精神強調責任感。工匠們經常會把產品看成自己的代表,深刻認識到他們的生產和創新將影響到消費者的生活。這種高度的責任感促使工匠們在工作中極端謹慎,確保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同時成為行業的標桿,激發整個行業更高的質量標準和責任感。
(二)工匠精神提高了職業素質
工匠精神要求匠人動手能力、技術水平和責任意識的全面提高。對于職業教育者來說,也是增強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意識的一種引導。工匠精神強調追求卓越、嚴謹自律、勤奮創新、工作專業的信仰和品格,加之匠人追求精湛技藝和工藝,這種精神在實踐中不僅推動了行業的進步,也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提高了從業者和學生的職業素質。
首先,工匠精神注重學以致用。工匠們深入探究技術難題和實踐運用,把自己的技能應用到生產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這種做法符合職業教育的實踐導向,可以使職業教育更加貼近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其次,工匠精神強調自我克制和自我約束。工匠們對于自己的工作有著高度的自律和責任感,他們非常謹慎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堅持精益求精的原則,這種責任感和自律性格可以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和從業者,促使他們在從事工作的時候也具備超常的工作意志和自律性,從而形成責任感和堅韌不拔的品質,并不斷增強職業素質。
最后,工匠精神鼓勵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工匠們不斷學習和實踐,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能和工藝,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這種追求高品質和自我完善的態度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教學理念。學生和從業者需要借鑒工匠精神,不斷學習和實踐,完善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專業知識,提高職業素質。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
工匠精神重視實際的技能和技術,強調學以致用,追求卓越的產品質量和工藝水平。[6]這種實踐和導向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實踐,使之更加注重實戰能力和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直接轉化為實踐能力。工匠精神強調勤奮創新,這種勤勞和創新的精神也正是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精神狀態。職業教育是幫助學生在技術、知識和職業技能方面不斷創新和提高,以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和技術革新,將勤奮創新的精神融入新時代的職業教育改革中。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改革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實際操作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高素質人才,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一)培養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是職業教育改革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之一。職業教育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匠人精神的重要性。匠人精神是一種追求卓越、勤奮創新、工作專業的信仰和品格,職業教育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匠人精神,使之成為更優秀的職業人才。
(1)職業教育應該重視實踐和實用。匠人精神強調實踐和實用,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和技能水平。職業教育應該注重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和實用工具,使之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2)職業教育應當增強勤奮創新意識。匠人精神強調勤奮工作和創新精神,在職業教育中也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進而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3)職業教育應該側重專業素質的培養。匠人精神對于精益求精和獨善其身的要求非常高。職業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品德修養,在學生中樹立專業道德標準和職業操守,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和道德品格。
(4)職業教育應該重視責任感。匠人精神對于自己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態度非常謹慎,對于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都有高度的責任感。職業教育應該在學生中樹立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讓學生明白職業所帶來的責任和使命,讓學生理解自己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由此,職業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具有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專業素質和責任感,從而成為更優秀的職業人才。只有緊貼社會需求,培育具有匠人精神的職業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業務變革的挑戰,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競爭優勢。
(二)構建全新數據評價體系
職業教育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給人才提供更多機會。職業教育改革是推動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抓手,而破除陳規舊習、良莠不齊的數據評價體系,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之一。[7]
首先,陳規舊習的數據評價體系會制約職業教育的改革。傳統的數據評價體系過于側重數據的輸出,而非輸出的成果。傳統的指標體系無論是升學率、就業率等指標全都是以人數為基礎,所得的數據無法客觀地表現出參與學習過程的個人的水平差異。也因此,在數值分析、數據分析等方面未完全體現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陳舊的評價體系不僅沒辦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實際學情,也讓職業教育難以改革和進步。
其次,數據評價體系良莠不齊導致評價的不準確性。過于注重數據量化的數據評價體系往往賦予那些數據新穎、數據量大的學校或地區極高的評價權重,使得數據處理技術好的學校或地區獲得了不應得的好評。而實際工作表現好的、但數據處理能力較弱的學校或個人沒有得到準確評價。這種拘泥于數字的評價體系也難以真實地反映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水平和優秀成果。
最后,陳規舊習的數據評價體系強調了數據的多少和高低,卻忽略了教育的內在價值和孩子的成長。如此一來,學校就有可能過分關注宣傳形象,而為自己爭取更高的排名和關注度。
因此,職業教育改革需要破除陳規舊習、良莠不齊的數據評價體系。改革和創新的評價體系應該注重學生實際采用的技巧或者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可能帶來的效果而非以絕對值的形式展現評價結果。同時,評價的方法需要更加多元化,納入更多個性化和專業化的評價方式,使評價更為全面、精準和有意義。
(三)引入優秀教師資源
優秀的教師為職業教育改革帶來了重要的推動力,有能力的教師不僅能夠授業解惑,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技能。教師在職業教育改革中扮演著引導和支持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角色,在職業教育中充分發揮其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管理經驗。
(1)優秀的教師有更深入的行業認識。這些教師能夠配合教材教學計劃,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豐富、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了解所學職業的現狀、特點和制度及流程,更好地服務社會。
(2)優秀的教師能夠授業解惑,擅長啟發思考。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借助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接受知識。
(3)優秀的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成為職業領袖。其不僅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他們指導學生掌握優秀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體現職業精神。
職業教育需要優秀的教師來推動其發展與進步,他們發揮著引導和支援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作用,在職業教育的領域中充分發揮其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管理經驗,成為職業教育改革中的關鍵力量,以引導學生成為專業能力水平高,職業精神突出的優秀人才。
(四)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需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來進行精準定位,為需要的人才提供更多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需要關注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并利用學校和社會資源提供學生所需的技能和知識。[8]
首先,職業教育應當關注當前的市場和行業需求。注重就業市場的研究,關注行業發展的趨勢,找到當前市場上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并制訂相關的課程計劃,以培養有針對性的經濟適用型專業人才。
其次,職業教育應該借助產教融合的手段,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與企業及行業協會的合作,職業教育機構可以了解市場上的真實需求,為學生提供實際需求的技能和技術,增加與市場之間的對接。同時,產教融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能力,更好地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求。
最后,職業教育應該注重未來市場的發展。職業教育應該關注市場發展的趨勢,了解未來市場的需求,并為之做好準備。職業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具有固有的職業技能,讓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和自我提升能力,讓他們具備應對未來市場變化的能力。
總之,職業教育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課程和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自我提升能力。
結語
職業教育需要繼承工匠精神,并將之融入教學中,通過注重細節和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和職業素質。職業教育需要注重團隊協作的培養,讓學生在協作中發現自我的能力,并通過傳承職業文化和技術來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具備工匠精神的優秀人才,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高中華,趙晨,付悅.工匠精神的概念、邊界及研究展望[J].經濟管理,2020,42(06):192208.
[2]張子睿,樊凱.工匠精神與工匠精神養成引論[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
[3]劉轍.工匠精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4]付守永.工匠精神——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5]王振華.匠人精神:激活生命價值的源動力[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
[6]李飛翔.移動互聯網語境下工匠倫理精神的復興、重塑與反思[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4):337344.
[7]胡成琳,張志強,張揚.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的實踐路徑探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9(30):4445.
[8]張楠,高海.工匠精神與技能型人才培養有效融合的路徑[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2):109113.
基金項目:2022年重慶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編號:GZ223307);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基于虛擬仿真平臺的高職電子類課程實驗教學研究(2021JZ024)
作者簡介:李正東(1978—?),男,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電路與系統、智能交通技術;李秀玲(1984—?),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電路與系統、現代通信;洪政(1993—?),男,重慶酉陽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物聯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