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艷 胡洋 羅永斌 呂敏
摘?要:信息科技是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部分,對全球經濟建設、社會生活和文化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促進作用。文章針對初中信息科技課程提出“5E”教學模式,結合初中信息科技課程教學現狀,對“5E”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其優勢進行分析,并通過教學案例,對“5E”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科技中的教學進行闡述,為豐富今后初中信息科技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5E”教學模式;初中信息科技;教學案例
1?問題的提出
隨著《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的正式推行,初中信息技術已更名為初中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從“信息技術”走向“信息科技”,我國中小學教育進入了人才培養的數字化時代。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數字化時代,初中信息科技課程已然成為初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內容要體現“科”“技”并重,從實踐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并指出要創新教學方式,以真實問題建構知識,注重創設真實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凸顯學生主體性[1]。這對于《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年版)》內容體系而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因此可嘗試新的教學模式。筆者試圖將“5E”教學模式融入初中信息科技課程中,解決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欠缺、對課程學習沒有興趣、沒有合作精神以及課堂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改善學生學習質量。
2?當前初中信息科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第一,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對知識建構不完善。筆者在見習期間,通過對課堂的實際觀察,發現學生未能在課堂上完成作業,隨即轉向與課堂內容無關的活動。在信息科技課程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有所欠缺,并且學生對前期知識學習不夠深入了解,對知識連貫性不強。
第二,學生對初中信息科技課程學習沒有興趣,學習動機缺乏,學習效果差。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多數學生在孩童時期就開始接觸信息設備,如:手機、電腦、平板等,因此大部分學生學習信息科技課程時興趣低。
第三,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差。初中信息科技當前的教學模式是比較單一的,多數時候都是教師進行知識傳授,課堂氣氛不活躍,導致教學效果差。
第四,未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踐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合作精神。大多數教學都僅限于“教師講,學生聽”,兩者之間缺乏互動性,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上機操作時動手能力不強,多數學生主要是對內容不熟悉。在分組探究時,組員之間任務分配不合理,合作精神欠缺。
3?“5E”教學模式
“5E”教學模式最早起源于80年代末,用于生物學科教學,是在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中開發的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國內關于“5E”教學模式可以追溯到2002年馬文奎發表的一文《美國BSCS教材中的“5E”教學模式》,其中提出了“5E”教學模式的內涵以及具體的5個環節,包括:參與(engage)、探究(explore)、解釋(explain)、詳細說明(elaborate)、評價(evaluate)[2]。因此,“5E”教學模式分別是吸引環節、探究環節、解釋環節、遷移環節和評價環節。
3.1?吸引環節
吸引環節是一堂課進行教學的開始,本環節教師需要創設相關情境,可以是學生切身體會的生活情境,從而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的探索和主動的思考。如:在學習“信息安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段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電信詐騙短視頻,讓學生帶入情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信息安全的思考。
3.2?探究環節
探究環節是“5E”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本環節教師需要將學生合理分組,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引導學生通過互助協作開展探究活動。在學生探究活動中,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進展,必要時進行指導。教師對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可以多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地探索知識并自主嘗試,做到自主學習。如:在學習“計算機安全”時,可以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討論常用的殺毒軟件有哪些,并做好下一環節的小組匯報。
3.3?解釋環節
解釋環節是為吸引環節所實踐的內容結果以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總結,在這個環節,教師應當參與學生的討論。通過交流總結,學生可以取長補短、開拓思維,能夠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在進行《網絡改變生活》的主題活動中,以同桌2人為一組的方式,制作一架飛得最遠的紙飛機為主題活動,根據生活經驗、網絡學習和實踐對比等進行研究。教師應當對學生在主題活動中的疑惑做出解釋,各小組進行分享,并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參與并對其進行解決。
3.4?遷移環節
遷移環節是在解釋環節的基礎上,教師將對前面知識做系統的總結,使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讓學生從一個概念擴展到另外的概念,搭建與其他概念的橋梁[3]。如:在講授“信息安全”時,教師對信息安全的概念做總結,可以讓學生思考如何從互聯網上識別信息的安全性,這與“從因特網獲取信息”相聯系,從而實現知識遷移。
3.5?評價環節
評價環節是“5E”教學模式的最終環節,此環節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不僅可以是教師評價還要結合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課堂測試,做自我評價和教學分析;學生通過自身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小組成員可通過組員實際表現做出具體的評價;等等。通過此環節,教師對課程環節不足之處加以完善,學生也能在評價討論中了解知識掌握程度,從而進行查缺補漏。
4?“5E”教學模式的優勢
第一,能夠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動機。“5E”教學模式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生知識建構,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氛圍和學生表現。將“5E”教學模式引入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有利于學生主動接受信息科技課程,從而能夠自發地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科興趣。
第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5E”教學模式的整體環節,從最開始的吸引環節到最后的評價環節都揭示以“學生學,教師引導”,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5E”教學模式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將“5E”教學模式融入初中信息科技課程中,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信息化時代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
第三,多元評價方式。在《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堅持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堅持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4]。“5E”教學模式以多種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多個角度對教學進行分析。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教師通過隨堂測試、隨堂提問等方式,觀測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能力。
5?基于“5E”教學模式下信息科技教學探索
這里筆者主要以貴州省信息技術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走進信息世界》第1節信息與信息技術中信息為例,基于“5E”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具體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吸引環節——分組合作在教師引導下,設置三個實踐活動分別如下:
(1)同桌2人為一組:
實踐活動一:認識信息
通過氣味、顏色、品嘗等鑒別三種不同的液體(白醋、醬油、鹽水),分別寫出三種液體的特征、名稱以及鑒別方法
實踐活動二:了解信息的來源
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天氣的信息
(2)將學生分為6人一組:
實踐活動三:認識信息的特征
每組準備一張小紙條,每張紙條上寫上4個電話號碼,各組采用不同的方式(包括悄悄話傳遞、接力式傳遞、朗讀式傳遞以及共享文件夾傳遞)將電話號碼依次傳給組員,最后一個組員負責將電話以及傳送的時間記錄下來分組進行活動的探索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導”分組進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活動一:讓學生對信息的概念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活動二:讓學生對信息的來源有大概的認知。
活動三:讓學生能夠了解信息的特征
解釋環節——問題交流教師參與各小組討論,引導各組提出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組間討論實踐一:各組可對液體的特征、名稱以及鑒別方法做出匯報
實踐二:各組對怎么獲取的天氣信息做出匯報(比如:通過手機等方式獲得的天氣信息)
實踐三:各組圍繞信息的存儲、傳遞、載體、失真等方面進行討論學生對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遷移環節——概括總結教師對實踐的內容做出解釋,并讓學生通過先前的活動,嘗試總結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來源、信息的特征提出疑惑,解決疑惑,補充知識加深學生對信息的認識,及時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對后續學習的興趣并對下一節“信息技術”章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評價環節——多元評價教師評價:教師通過隨堂測驗,對整堂課的課堂效果做出評價
學生自評: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
小組互評:組間評價、組內評價能夠讓教師了解本節課不足之處并加以改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存在的問題,以加強后續學習
5.1?參與環節——情境創設
本環節,教師播放學生所熟悉的《烽火戲諸侯》的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教師提問烽火給我們傳遞了怎樣的信息,并讓其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件能夠傳遞怎樣的信息,哪些信息又能為我們所用。
5.2?吸引環節——分組合作
教師分別設置三個均在5~10分鐘的實踐活動、包括認識信息、了解信息的來源、認識信息的特征。教師按每個實踐活動所需,分別對學生進行分組并展開實踐,學生對其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
5.3?解釋環節——問題交流
此環節在“吸引環節”的基礎上,以小組代表方式依次對三個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
5.4?遷移環節——概括總結
教師對實踐的內容做出解釋,并讓學生通過先前的活動,嘗試總結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來源以及信息的特征。
5.5?評價環節——多元評價
教師通過隨堂測驗、提問等方式對整堂課的課堂效果做出評價;學生通過自評,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通過小組互評,包括組間評價、組內評價,對學生的合作能力、參與度等做出評價。
6?教學反思
筆者在課后對學生進行訪談,發現將“5E”教學模式融入信息科技中對學生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課堂參與度等有明顯提升。學習效果評價如表2所示。
第一,學習興趣。在“參與環節”中,是學生對“信息”概念的新體驗,通過視頻觀看等方式,迅速將學生帶入課堂,形成頭腦風暴,進而對本章節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
第二,自主學習能力。在“吸引環節和解釋環節”,學生對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能夠獨立、主動地去解決,同時也能夠主動提出問題。
第三,合作能力。在“吸引環節”,學生分組探究,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共同完成組內任務,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
第四,課堂參與度。整個教學環節過程都是圍繞學生為主體開展,學生積極性明顯提高,課堂氛圍活躍,積極參與課堂的討論,勇于發表言論。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5E”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對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形成有促進作用。本文融入“5E”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課堂上教師創設具有真實性、合理性的情境,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通過問題交流,對知識進行總結概括,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能夠將學生放在主位,引導并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學習。同時,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對相關文獻的梳理,了解到“5E”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科技中相關的研究較少,期望本文能為今后初中信息科技的教學提供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馬文奎.美國BSCS教材中的“5E”教學模式[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2(04):3940.
[3]韓繼東.基于5E教學模式的高中信息技術概念學習的應用探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18):4243+49.
項目來源:《基于OBE理念下的創新創業人才“1+3”培養模式研究》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022SJG011);2023年黔南州“揭榜掛帥”教科研項目(年度課題),義教信息科技“算法與編程教育”教學實施路徑研究與探索(課題編號:2023B006)
作者簡介:潘旭艷(2000—?),女,土家族,貴州德江人,在讀碩士生,研究方向:現代教育技術。
*通訊作者:胡洋(1970—?),男,水族,貴州都勻人,教授,研究方向: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