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紅
【摘要】 目的:觀察探討運動療法配合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對抑郁癥患者認知能力、社會功能的影響。方法:前瞻性選取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接收的抑郁癥患者10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1)、觀察組(n=51)。對照組進行rTMS治療,觀察組予以rTMS治療配合運動療法。對比兩組總有效率、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分、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8%,較對照組的78.43%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MoCA評分、SSPI評分、WCS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oCA、SSP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MoCA、SSP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完成分類數、應答正確數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持續性錯誤數、應答錯誤數均少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抑郁癥患者進行rTMS治療的同時配合運動療法,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認知能力,增強社會功能、執行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 運動療法 重復經顱磁刺激 抑郁癥 認知能力 社會功能
抑郁癥是以心境長期低落、興趣逐漸喪失、活力持續減退為典型特征的一種常見心理疾病,不僅會導致患者產生幻覺、悲觀厭世,而且還會嚴重損傷認知能力、執行功能,產生自傷行為,甚至自殺傾向[1]。近年來,社會環境不斷變遷,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時思想負擔壓力也逐漸加重,罹患抑郁癥的人數逐年攀升,給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了重大危害[2]。既往臨床常用抗抑郁藥物治療抑郁癥患者,雖然能夠減輕抑郁癥狀,控制病情,但是無法徹底根治。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是現代臨床中一種相對新穎的綠色療法,主要通過神經調控機制,興奮大腦皮質,從而改善神經遞質表達,促進認知能力、社會功能、執行功能恢復[3],但rTMS單一作用局限,整體療效不足。運動療法在諸多疾病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現代人們促進健康、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通過局部或全身心的運動,可紓解負性情緒,提高心理及生理舒適度,增強信心,防治抑郁癥發作[4]。故本研究納入102例抑郁癥患者給予前瞻性分析,觀察探討rTMS與運動療法配合的效果,期望為抑郁癥患者恢復健康提供循證支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接收的抑郁癥患者102例。納入標準:參照文獻[5]中第10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0)確定為抑郁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21分;入組前不曾接受過相關治療;首次確診;年齡≥18周歲;無精神發育遲滯。排除標準:藥物濫用史;產后抑郁;妊娠;顱腦嚴重外傷;癲癇;心肝腎功能不全;視聽或感知覺障礙;合并躁狂癥、焦慮癥、癡呆等其他精神系統疾病;嚴重生理性或軀體性疾病;有自殺傾向且需要封閉治療;惡性腫瘤;腦電圖異常。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51)、觀察組(n=51)。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照醫囑要求服用抗抑郁藥物西酞普蘭片(生產廠家: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788,規格:10 mg),1次/d,初始劑量5 mg,根據患者耐受性,5~7 d后循序漸進增加服用量,單次最高不超過20 mg。
對照組進行rTMS治療,選用Magstim公司生產的經顱磁刺激儀,于患者左前額葉背外側,平行放置線圈,刺激強度為10 Hz,每發放4 s(40個)磁脈沖暫停26 s,重復75次,共3 000個脈沖,1次/d,每周治療5 d后休息2 d為1個療程,治療4個療程。
觀察組予以rTMS治療配合運動療法,rTMS治療同對照組,運動療法主要根據患者興趣愛好、特長,為患者制訂科學、適宜的運動方案,如跳舞、體操、踢足球、打籃球、騎車、戶外漫步、慢跑、游泳、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運動期間囑咐患者佩戴手環,監測心率,最大目標心率每分鐘不宜超過120次,每周至少運動5 d,每天運動時間至少30 min,運動強度、時長需循序漸進增加、延長,以提高患者適應性。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總有效率。治療4周后,根據HAMD評估結果作為療效評定依據,即:HAMD評分較治療前降低≥75%,納入治愈范疇;HAMD評分較治療前降低50%~74%,納入顯效范疇;HAMD評分較治療前降低25%~49%,納入有效范疇;HAMD評分較治療前降低<25%,納入無效范疇[6]。(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2)認知能力。運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估抑郁癥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認知能力,滿分30分,評估分值越高,認知能力越高[7]。(3)社會功能。運用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評估抑郁癥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社會功能,評估分值>38分,表示社會功能恢復正常[8]。(4)執行功能。運用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評估抑郁癥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的執行功能,共128個應答數(6個分類),13個測量指標,選擇其中的完成分類數、應答正確數、持續性錯誤數、應答錯誤數進行評估[9]。(5)不良反應。觀察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有無口干、惡心、多汗等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選用醫學統計軟件SPSS 22.0統計處理兩組數據。計數資料(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等)以率(%)的形式描述并行字2檢驗;計數資料(MoCA評分、SSPI評分等)以(x±s)的形式描述并行t檢驗(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
對照組男女比為17∶34;年齡24~57歲,平均(40.52±4.77)歲;病程3~22個月,平均(11.27±3.03)個月。觀察組男女比為16∶35;年齡23~59歲,平均(40.55±4.79)歲;病程2~23個月,平均(11.29±3.06)個月。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7.140,P=0.007),見表1。
2.3 兩組MoCA、SSPI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MoCA、SSPI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oCA、SSP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WSCT對比
治療前兩組WSCT各項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完成分類數、應答正確數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持續性錯誤數、應答錯誤數均少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5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1.617,P=0.203),見表4。
3 討論
抑郁癥具有一定的致殘風險,尤其是重度抑郁癥,可導致患者注意力障礙、執行功能減弱、認知能力減弱、記憶力下降、社會功能缺陷,甚至自殺,給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目前,我國抑郁障礙終生患病率高達6%~7%,男女比約1︰2,其中抑郁癥終生患病率高達3.5%[10],已成為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11]。因此,早篩查、早干預,以減輕其對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的臨床意義重大。
rTMS屬于神經調控技術,通過連續不斷的重復刺激,對中樞神經系統直接發揮作用,從而改善神經功能,達到減輕抑郁癥狀目的[12]。以有氧運動為主要的運動療法,在供氧充分狀態下鼓勵患者循序漸進運動,以此來興奮大腦皮質,改善新陳代謝,優化全身血液循環,促使全身心煥然一新,從而提高生理及心理舒適度,并以最佳狀態對抗抑郁,增加臨床獲益[13]。然而,目前關于rTMS、運動療法在精神系統疾病治療中的聯合報道鮮少,故本研究特此對抑郁癥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結果發現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08%)高于對照組(78.43%),說明運動療法配合rTMS有利于臨床療效提升。究其原因:以電磁感應原理為基礎的rTMS,可改變磁場感應電流,并且在此種情況下產生的電刺激,可直接影響大腦皮層,提高神經元可塑性,維持神經生理特性,減輕對情緒調控能力的負面影響,達到控制抑郁癥發作目的[14]。而配合運動療法,可改善腦血流量,預防腦萎縮,有助于記憶力提高;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夠通過全身肌肉運動,加強對全身臟器的鍛煉,以促使機能恢復,改善對神經系統的調節,釋放或緩解抑郁情緒[15]。二者協同增效,彌補了單一治療局限,有效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MoCA、SSP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運動療法配合rTMS有助于患者改善認知能力及社會功能。究其原因:rTMS刺激患者大腦皮層,有利于腦能量代謝,腦循環改善,腦灌注增加,腦營養水平提升[16];而運動療法可鍛煉海馬體,增強神經功能,提高記憶力、感知力,從而間接或直接協同促進認知能力及社會功能提升[17]。神經遞質分泌對抑郁癥發生、發展具有一定影響[18],主要負責神經突觸傳遞作用的神經遞質,廣泛分布于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中,其分泌或代謝異常,會干擾大腦各區域信號傳遞,影響人的認知行為及情緒狀態[19]。本研究中,兩組治療后WSCT完成分類數、應答正確數均升高,持續性錯誤數、應答錯誤數均降低,并且觀察組治療后優于對照組,說明運動療法配合rTMS有助于患者改善執行功能。究其原因:大腦皮質對情緒、情感具有一定的調控作用,給予rTMS刺激大腦皮質,可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形態結構,使受損的情緒調控能力、執行功能恢復正常;而運動療法可通過神經營養通路減輕海馬結構在抑郁狀態下遭受的不同程度破壞,回調大腦皮質內神經遞質含量,減輕抑郁障礙,促進執行功能恢復[20]。最后,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口干、惡心、多汗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13.73%)與對照組(23.53%)無統計學差異,說明運動療法配合rTMS應用有較好安全性,患者耐受。
綜上,運動療法配合rTMS治療抑郁癥患者具有確切效果,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認知能力,減輕社會功能缺陷,提高執行功能。未來臨床應當納入更多樣本量,通過雙盲對照研究,以論證運動療法對神經遞質的調控作用,為現代臨床治療抑郁癥患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丁賢彬,焦艷,許杰,等.2012—2020年重慶市抑郁癥死亡率及死亡疾病負擔變化趨勢[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22,30(7):517-520.
[2]王雅麗,杜若琛,高淵濤,等.小鼠海馬結構與脊髓損傷后抑郁癥高發病率的關系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20,36(3):461-467.
[3]王琦,張云淑,董震,等.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念和臨床癥狀初期治療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10):1468-1473.
[4]何濤,袁瓊嘉.運動療法對抑郁癥影響的國內外研究熱點與動態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2):200-204.
[5]白雪,崔勝男,馮銘,等.神經系統疾病ICD-10與ICD-11分類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3):175-178,182.
[6]張詠梅,畢盛,陳銘,等.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首發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對照研究[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21,43(12):1287-1291.
[7]李丹丹,周建榮,謝世麒,等.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用于社區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篩查[J].護理學雜志,2018,33(15):80-82.
[8]張穎,張海香.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與生活質量評估及相關影響因素[J].中國衛生工程學,2022,21(2):274-275,278.
[9]祁娜,王炳臣,徐天朝.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重度抑郁癥的效果及對負性自動思維和執行功能的影響[J].東南國防醫藥,2021,23(2):155-158.
[10]王蜜源,劉佳,吳鑫,等.近十年中國大學生抑郁癥患病率的Meta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20,26(9):686-693,699.
[11]馬曉梅,王瑾瑾,徐學琴,等.中國居民1990年與2019年抑郁癥疾病負擔情況比較[J].中國公共衛生,2022,38(10):1345-1347.
[12]王超,牛德旺,吳文波,等.經顱直流電刺激聯合個性化康復教育應用于帕金森病患者情緒、認知功能和步態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2,49(5):904-907.
[13]鐘綺琳,鐘舒明,賴順凱,等.運動改善抑郁癥認知功能障礙的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22,48(11):701-704.
[14]黃百花,劉翔,謝根英.高頻與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郁癥伴失眠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國民康醫學,2022,34(22):143-145,149.
[15]江婉婷,蔡治東,王相,等.有氧運動對抑郁癥患者認知功能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2,36(8):675-684.
[16]張珂君,程言博,劉沙,等.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焦慮及生活質量的療效觀察[J].徐州醫科大學學報,2022,42(12):885-888.
[17]馬長林,楊曉麗.重復經顱磁刺激在抑郁癥患者治療中臨床效果[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15):1715-1717.
[18]陳壽林,朱生芝,于暢,等.老年抑郁癥患者血清指標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22,20(3):450-453.
[19]張川江,楊培鋒,劉榮馨,等.抑郁障礙與5-羥色胺轉運體SLC6A4基因多態性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9,40(9):1079-1082.
[20]王少堃,王世強,王一杰,等.運動對抑郁癥的影響及其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22,25(27):3443-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