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中,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社會秩序的維持者是王公酋長,或是“三皇五帝”。這些少數精英對社會秩序的理解,往往是避免“天下大亂”。近代以來,皇帝和國王的權威逐漸被“政府”取代,也出現了新型的社會秩序。僅僅維持不出現天下大亂是不夠的,還要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讓普通人的生活有安全感。
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運轉所必需的。打個比方,我們去攀巖,身上沒有任何防護措施,我們可以小心翼翼地向上爬,但是任何一點兒閃失,都可能讓我們掉下去。現在,我們在巖石靠近地面附近拉上一張網,你攀巖時從任何地方失手掉下去都會落在安全網里,這樣的攀巖,你還覺得危險嗎?社會保障體系就可以被看作是這樣的安全網。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我們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比如今天還有工作和收入,但明天公司倒閉了,就會被裁員而失去收入,這時候失業保險就非常重要。每個人也都有健康風險,一旦生病,就需要有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來托底。不過,這個社會安全網不是由繩子織成的,它雖然是無形的,卻能保護人們在風險和機遇并存的工作生活中繼續前進。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社會保障制度的擴張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那時候,福利國家誕生了,這些國家的政府對人們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進行全方位的保險覆蓋。由國家出面,對老幼病殘人群有所照顧,對勞動者權益進行保護,對兒童和青少年教育也有公共支持。在中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比較系統了。當時在城市,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單位”聯系在一起。在單位里工作的人,能享受各種各樣的福利,比如公費醫療、子女上學、子女就業等。在農村,社會保障系統則與村集體聯系在一起。到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和工作單位脫鉤,進入了“社會化”的過程。這個時候,單位開始給員工交社保。21世紀初,社保體系又覆蓋到了農村,有了新農合體系。如果你的父母在國家單位工作, 他們的醫療養老多半屬于國家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果你有家人在公司工作,那么他們在勞動者權益、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都進入社會保障范疇內;如果你有家人在農村生活,那么合作醫療就是最常見的一種社會保障形式。
除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們社會還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來維持社會的有效運轉。公共設施不屬于任何一個人,但能服務于任何需要它的人。最近幾年,我們國家修建了大量基礎設施,比如城市里的公路、城市之間的高鐵。這些設施形成了公共服務體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像我生活的城市香港,目前正在參與華南地區的大灣區建設。“大灣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可能,其實非常依賴公共設施。因為有了高鐵,從香港西九龍站到深圳北站只需要20分鐘,到廣州只需要1小時。公共設施讓城市通勤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形成了“時空壓縮”的感覺。再比如,很多醫院也可以被看作社會重要的公共設施。醫院的公共性質在疫情期間表現得尤其明顯,因為醫院專業的服務,才能控制住傳染病的迅速傳播。
到了今天,我們日常生活的保障,已經不僅僅來自政府提供的福利或公共項目,商業機構在近些年來也建立了各類基礎設施。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社交軟件(如微信)、電子平臺(如淘寶、美團、滴滴),都改變了我們對生活的基本感知。大家在手機上輕松地操作,就能在幾十分鐘之內吃到自己想吃的美食,在當天收到下單的物品。在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地開門拿外賣時,在我們已經輕車熟路地出門用軟件叫車時,我們實際上在依賴一個巨大而高效的運輸、物流系統,也在依賴一個覆蓋全面的電子網絡。電子平臺、數據系統和各種社會制度相互協調,如空氣一般浸潤著我們,構建起一個有序的世界。雖然我們不會時刻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卻支撐著我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