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泡泡無處不在,它們在汽水瓶中發出歡快的聲音,從泡泡槍中一連串地飛出,也會突然從人的鼻孔中冒出個鼻涕泡——這種人間社交災難,能讓氣氛降到冰點,卻恰恰是一些小動物想要的……
短吻針鼴:吹個鼻涕泡,涼快
短吻針鼴是一種奇特的哺乳動物,它們與鳥類、爬行動物一樣產卵。短吻針鼴的外形酷似刺猬,卻有著長長的鼻子和嘴巴。澳大利亞的沙漠中,即使在35 ℃以上的高溫下,針鼴仍然可以活動自如。
對大多數哺乳動物來說,喘氣、出汗或舔舐自己是常用的散熱方式,但短吻針鼴卻無法做到。為了避開炎熱的陽光,它們只好在夜間出行。如果白天出行,它們會選擇鉆到房屋下方或者去河邊、海邊泡澡降溫。
當紅外攝像機對準了野生短吻針鼴后,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秘密:一旦溫度過高,短吻針鼴就開始吹鼻涕泡,隨后氣泡在鼻尖上破裂。鼻涕的蒸發帶走了大量的熱量,就像我們出汗能降低體溫一樣,這讓短吻針鼴鼻尖的溫度比身體其他部位低了近10 ℃。由于有大量血液流經短吻針鼴的長鼻,因此這種方式也能幫助它們降低全身的體溫。
這種熱得直冒泡的行為,在人類看來只是有趣,但安樂蜥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畢竟吹泡泡吹得好能保命。
安樂蜥:吹的不是泡,是生命進度條
安樂蜥是一種分布在整個美洲熱帶地區的蜥蜴類群,可以在沒有任何裝備的情況下,靠著一顆自己呼出的氣泡,在水下停留超過18分鐘。
安樂蜥的皮膚具有疏水性,它們在水中游泳時,體表會形成薄薄的空氣層,如同身披一層氣體鎧甲。它們能長時間停留在水下的奧秘,就隱藏在鼻子附近的氣泡里。每當安樂蜥呼氣時,你會看到氣泡變大,而它們吸氣時,氣泡就會縮小。安樂蜥通過這個氣泡,能在水下進行“氧氣交換”。科學家經檢測發現,氣泡中的氧氣含量,在安樂蜥潛水初期接近周圍空氣,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降低。這似乎表明,安樂蜥在消耗氣泡中的氧氣。這個氣泡可能還能充當“物理鰓”,幫助安樂蜥從水中收集更多的氧氣,并把氣泡中的二氧化碳擴散到水中,從而形成呼吸的循環過程。
無論是在哥斯達黎加還是在海地,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安樂蜥大多練就了這項本領,在水下停留的時間越長,天敵就越有可能因為失去耐心而轉身離開。
氣泡是安樂蜥用來保護自己的“生命泡”,但是遠在阿拉斯加的座頭鯨覺得,用巨大的體型就能保護自己,不過泡泡吹得好,能填飽肚子。
座頭鯨:奪命連環泡
座頭鯨是一種須鯨,沒有牙齒,它們通過一種叫作“濾食性捕食”的方式吃飯。簡單來說,座頭鯨會一次性含下一大口海水,然后通過鯨須把海水過濾掉,剩下的食物則吞入腹中。這種捕食方式非常消耗體能,如果這口海水里沒什么可吃的,那就太不劃算了。
讓這一口水變多是一條路子,須鯨的共同特點就是下頜到腹部之間的皮膚上有許多溝狀喉褶。當座頭鯨張開嘴時,喉褶也會展開,將口腔容積擴大好幾倍。還有一條路子是增加這一口水中的食物數量,為此座頭鯨發展出了一些獨特的捕食技巧,“泡泡網捕食”就是其中一種。
具體方法是,一只座頭鯨潛入海中,噴出一圈泡泡,形成一個氣泡網,將魚群圍在其中。緊接著,座頭鯨會從氣泡網的底部沖上來,張開大口,將被困的魚群一網打盡。有時,這也是座頭鯨群體合作的一種方式,這不但提高了捕食的效率,而且通過團隊合作,可以保證每一只座頭鯨都得到足夠的食物。不過,座頭鯨的這種捕食策略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習得的。每只座頭鯨的捕食技巧都有所不同,這取決于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經驗。
在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不僅是座頭鯨這樣的大型海洋生物的行為在不斷發展和改變,全球范圍內的部分傳粉昆蟲也在遭遇生存挑戰。
無人機:用最酷的姿勢發射泡泡
為了彌補傳粉昆蟲數量的減少,科學家找到了有效替代品——富含花粉的肥皂泡。
這項聽上去就很“低科技”的設計,真的就是將一個泡泡槍裝滿含有花粉的溶液,然后在果園中隨意發射。當肥皂泡在花的表面破裂時,就完成了傳粉,此舉能有效地補充正在消失的蜜蜂的工作。
考慮到肥皂泡對天氣條件很敏感,這個創新只能說聊勝于無吧。但我承認,一個在每秒2米的速度下發射花粉炮彈的自主無人機,確實有點酷。
雖然人類不會用泡泡降溫、逃生、捕魚,但在我們身邊,在充滿煙火氣的廚房里,有經驗的廚藝愛好者只需要把濕潤的筷子插入油鍋,看看冒出的氣泡,聽聽它爆裂的嘶嘶聲,就能判斷出油溫是否達到烹飪的最佳溫度,這不也是一種生物界的泡泡生存法則嗎?
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悲歡并不相通,但都有著自己對自然法則的理解和利用方式。請你保持好奇心,去發現更多存在于泡泡中的生命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