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去學校、線上學習的日子里,你覺得學習效果是更好了還是更糟糕了?
伍 暢:居家學習那段時間,我的自覺性很差。上課時,我會把電腦分屏,一邊聽課,一邊看其他內容。返校后考試,成績慘不忍睹。
尹若谷:在學校,五六門作業我一口氣就能寫完;而上網課期間,我很難集中注意力,寫一會兒作業就忍不住拿起手機和同學閑聊兩句。
何瑾蕊:上網課會發生很多意外情況,比如數學老師全程沒意識到自己沒開麥,英語老師忘記關閉相關功能,被點贊瘋狂刷屏,我想提問時,也會被亂七八糟的彈幕刷掉。
趙昱潔:我線上學習了三個月,體驗很糟糕。線上學習卸下了中考的壓迫感;老師很難給每個人面對面分析試卷;沒了黑板,幾何作圖變得麻煩;在屏幕前久坐讓我感到眩暈,更容易一不留神就睡過去。
鄭仕駿:因為我的思考較慢,在學校總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下課問老師又會占用課間小憩的時間。而靈活的網課讓我可以反復回看不懂的地方,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席 瑞:大多數同學都反饋,線上學習的效果比在學校學習差多了。第一個原因是同學們的自覺性不夠,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效率變低。第二個原因是線上學習時意外情況比較多,比如沒有關閉彈幕導致干擾,老師操作系統失誤,作圖、問答等不方便,等等。但也有同學認為上網課學習效果更好,因為可以反復回看,尤其是一些跟不上課堂思路的科目,可以多看兩遍,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
你覺得線上學習與在校
學習相比,有什么區別?
陳銘杰:在學校,學習的氛圍感很濃厚,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熱烈地探討問題;在家里,我們不受約束,自律性大幅降低。
張逸璘:線上學習時,我們能夠搜到海量的信息和資源,但不成體系;而學校能有計劃、有目標、分階段地提供多學科的系統性教育。
張紫琪:線上學習方便快捷,比如老師能快速統計作業、無紙化學習更環保等。然而,線上學習需要一直盯著屏幕,網課呈現效果也與設備、技術有很大關系,如果網絡卡了或設備黑屏了,就容易錯過知識點。
張欽文:線上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早上我可以不用為了趕路而匆忙吃早飯,還能與別校的學生搶答問題,領略不同老師的上課風格。
魯懋堃:線上學習更自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定制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黃思穎:雖然躺著上課的感覺很爽,但線上學習時老師講什么全靠我們自行理解。而在學校,老師會監督你,“內卷”的壓力也迫使人成長。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學校里激烈的競爭也容易讓人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席 瑞:同學們給出了許多切身的體會與看法,總結一下,相比線下學習,線上學習的優點如下:更便捷,這種便捷既源于線上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源于線上系統的高效化;更靈活自由,線上的學習資源庫非常龐大,有利于學生自由探索,獲取在學校可能接觸不到的信息,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學習目標與學習節奏,相對而言沒有在學校那么壓抑與“內卷”。反之,線上學習也有缺點,主要有二:一是沒有學習的氛圍感,缺少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真實的聯系與交流,在無人督促的情況下,很多同學不夠自律;二是受制于硬件條件,一旦網卡了、設備黑屏了,就很容易遺漏關鍵信息。
隨著AI的發展,也許有一天,知識的獲取可以完全脫離學校教育,你覺得學校還有必要存在嗎?
鄭仕駿:有必要。學校教育包括個性的培養,如社團活動、拓展課程等。
陳正天:有必要。你只要說出正確答案,AI可能就會認為你學會了。而真正的學習,鍛煉的是思維能力。
盧 淼:有必要。在學校,我們能收獲珍貴的友誼。
許方博:有必要。都說學校是一個小社會,我們在這里學習處理人際關系、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等。
朱兮墨:除了教授知識,學校也是培養國家未來公民的場所,我們擔任象征權力的班委,爭取獎學金,負責讓人煩躁的值日工作……從中鍛煉組織能力,培養責任意識,明白競爭的意義,這是“集體”給我們帶來的成長。
陳子軒:有必要。學校有操場、體育館等運動專屬場地。
尹若谷:有必要。我們學校的保安每天早上在校門口會特別大聲地說“同學好”,為我們加油鼓勁。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熱情,讓我們感到自己真實地活在這個世上。
林 越:學校是思想碰撞的場所,人們在此探討問題,誕生新奇的想法。
蔡萬軒:我覺得學校很可能會被AI替代。AI教育在檢驗學生自覺性的同時,也能篩選出更優秀的人才。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又自律又“卷”的同學,他們在節假日發奮讀書,到了AI時代,這種“優勝劣汰”的現象會更顯著。
曹梓涵:沒有必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不局限于學校,如果我們從學校中走出來,反而能夠與社會上不同類型的人打交道。同時,AI教學能夠讓教育更加公平,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也能享受高質量的教育。
席 瑞: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學校仍有必要存在,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學校是一種物質存在,不管是以圖書館為代表的學習場所,還是以體育館為代表的休閑場所,學校中不僅有學習,還有生活;第二,學校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資源,我們集體榮譽感的獲得,規則與品德的培養,思維方式與能力的訓練,人際關系的處理,都源于校園;第三,學校有獨特的情感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回憶與羈絆,也都源于學校。明確認為學校沒有必要存在的同學,給出的理由也很有思考價值:一是線上教育促進了教育公平;二是人際交往有很多空間,也許沒有學校能讓同學們更多地接觸社會。
主持人
總結陳詞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教育”這一領域被開辟了出來,再加上疫情的客觀存在,線上學習、“云學習”等模式成了很多同學學習的常態。眼下,AI的發展給線上學習提供了更多可能,VR課堂、元宇宙教育……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現象之中,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十分必要。
在同學們線上學習的經驗里,絕大多數人都感覺學習效果不如在學校。這不難理解,因為線上學習拉開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甚至伴隨著很強的“去教師化”。的確,線上擁有海量的教學資源,各種功能讓作業提交與批改更便捷,自動生成回放可以便于復習鞏固,甚至可以自由安排學習節奏、定制個性化課程,那為什么大家反而覺得學習效果更差了呢?最核心的差別在于——自覺性。
在傳統的線下課堂,老師能夠有效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態,面對面交流也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上同學間的群體作用,這些因素構成了很多同學所說的“學習的氛圍”。但其實,一切教育的本質都是自我教育。教育中最關鍵的并不是知識的獲取,而是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是自學能力的養成,這項能力在未來教育形式的發展中會越來越寶貴。只是,這個要求對絕大多數中小學生而言比較苛刻,再加上我們身邊有各種電子產品、娛樂APP,誘惑也多,因此有一位同學特別有洞見地說,AI教育會讓同學們的差距越來越大,那些沒有意志力或自學能力的同學,很容易被“篩選”掉。
此外,關于AI教育能否取代學校教育的問題,我的答案與同學們一樣,也是否定的。同學們的回答很全面,但我想分享一個核心——鏈接。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在家就能坐在虛擬的教室里,窗明幾凈,老師和同學的影像就在身邊,一樣在學習、討論,甚至還可以一鍵選擇自己的穿搭……即便如此,大家也會覺得少了點什么,對不對?因為此時我們缺失的是真實的鏈接。這種鏈接是門衛叔叔的一抹微笑,是食堂阿姨多打一兩米飯的偏愛,是和朋友闖禍后一起面壁思過,是在操場上見證一抹夕陽。在信息社會,隨處可見的信息讓知識唾手可得,但教育不是將知識印入腦海的過程,教育更是成人的過程,人之為人,需要我們與他人的鏈接,需要事件,需要回憶,甚至需要經歷失敗的苦澀。
我不知道未來的教育形式會有多“先進”,但在一片數字化浪潮的擬真空間里,希望我們還能記得,走出去,邁向真實的空間,擁抱真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