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總是貶低我,說我長得難看,又懶又胖。親戚聚會時,母親完全不顧我的感受,當眾說我大臉盤、綠豆眼,連整容醫生都不知道從哪里下刀子。這些話總把在場人逗得哈哈大笑,只剩我一個人尷尬。
大人看不到我的努力,永遠都在說掃興的話。我晚自習苦學了一晚上,實在太累了,回家還沒休息多久,父母就過來冷嘲熱諷說我是“懶豬”,絲毫不體諒我學習辛苦。而等我忍著委屈和怒氣,掙扎著爬起來繼續寫作業時,他們又說我弓腰駝背,像個“老蝦公”。
按理說,哪怕陌生人之間也存有尊重和善意,怎么遇到我的“毒舌父母”,我渾身上下就挑不出一個優點了?我長得不好看,成績也不算最好,但我真有這么差勁嗎?怎樣才能讓父母停止對我的言語攻擊?
想做不一樣的煙火
唐珍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為什么非要追求瓜子臉、大眼睛?真想告訴天下的父母,現在時代變了,有個性的美才寶貴。
龍生龍,鳳生鳳
陳艷瑾:這道題我會!下次父母貶低你,你就“懟”一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有些父母自我感覺良好,喜歡通過打壓孩子來抬高自己,遇到這種情況不能忍氣吞聲。
掃興父母的日常
賜 康:有一次我被選為班級旗手,穿了一套特別神氣的制服,誰見了都說好看,只有父母不屑一顧,一路上都在說打擊我的話。我算是明白了,父母要想挑刺,哪怕你長得像大明星也躲不過。
自信一點不容易受氣
單佳蕾:父母有時候不是討厭你的長相,也不是不喜歡你,而是看不慣你畏畏縮縮的態度,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所以,你要給自己積極的暗示,你變得自信了,別人也會對你另眼相看。
“毒舌媽媽”的真心
徐 檬:我媽媽喜歡拿我和別人家孩子對比,把我從頭到腳挑剔一遍。但私下里,她也默默地關心我的成長。比如我長痘很嚴重,媽媽會給我買藥,還會貼心地挑選適合我的護膚品。我還記得第一次做蛋撻時,她嘴上說“難吃”,卻一口不剩吃完了。這大概就是嘴硬心軟的親媽吧。
你不必接受來自父母的判決
張月燕(心理老師):
親子間有一種遺憾:在父母貶低聲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滿是掙扎和創痛,但父母卻渾然不覺。他們渾然不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他們奉行所謂的打壓式激將教育;可能是他們從沒被善待過,不會用其他方式表達愛;可能是他們自己其實也不接納自己,而孩子被當作父母自身的延伸,故一同被嫌棄;也可能是他們需要通過貶低你來維護自身的權威……但無一例外,他們“毒舌”是基于自身的習慣和盲點,和孩子的真實狀況關系不大,你不用接受來自他們的判決。你只是需要做點什么讓自己不再受傷,以及讓自己擁有自我定義的自由。你可能需要:首先,允許自己委屈和憤怒,有什么比被抽了一巴掌還得假裝高興更憋屈?如果可以,起身離開被傷害的場合。雖然很多時候,作為孩子并沒有離開的自由,那就認清自己在親子關系里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接受什么,定義自己的邊界,避免在他人的話語里打轉。其次,逐漸放棄對父母的期待。這聽起來令人失望,但比起獲得父母的認可,你還可以選擇讀更多書,認識更多其他人,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是值得一過的人生。
再等等,讓歲月
替你“松綁”
竹 鼠
本刊編輯
中學時,我買下人生第一雙高跟鞋,選了當時流行的坡跟款式。可當我穿上這雙精挑細選的鞋,昂首挺胸地來到父親面前時,他盯著鞋頭的白色蝴蝶結,笑道:“你穿這鞋,腳寬得像只烏篷船!”
我從此很少穿高跟鞋,買鞋時也刻意穿小一碼。每當店員狐疑地瞧著我時,我都盡力把腳往前拱一拱說不擠。直到長大后,我心血來潮抓了兩只不同碼數的女鞋對比,才發現小一碼從視覺上看不出任何差別,白穿了好幾年不合腳的鞋!
來自父母的言語打壓,束縛了太多青春期的“腳”。編輯走訪時只要提起這個話題,好多孩子都有說不完的委屈,甚至忍不住一邊“吐槽”一邊抹眼淚。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人最容易忽視邊界感——明明父母再刻薄,也不會隨意攻擊陌生人,卻會在關上門后對孩子惡語相向;孩子也因為和父母最親近而放松戒備,常被不經意的話語擊中軟肋。
遺憾的是,這個年紀的我們很難迫使父母立即停止這種傷害,更別提賠禮道歉了。你大概也試過頂嘴辯解,或悶聲抗議,但父母與孩子天然的地位不對等,讓任何反抗都顯得蒼白無力。親子關系中的“毒舌”,還不同于普通的爭吵糾紛。一方面,你不能像對待陌生人一樣扭頭就走;另一方面,長期的憤怒和壓抑對你也不利,你可以在當下允許自己發泄情緒,但因此記仇,最終還是會傷害自己。
或許,大家可以暫緩焦慮,再等一等,等時間把你和父母從形影不離的狀態中分割開,并在等待的過程中盡力培養自己的獨立人格:警惕那些酸雨般的語言腐蝕你的心靈,讓人變得自卑、討好,或是憤怒、偏激,再也感受不到外界的溫度。這或許對你要求有些高,卻是一場避不開的試煉。
我高中時開始住校,上大學時更是跑到距離父母千里之外的城市,隨著年歲的增長,我與父母的爭執次數少了,心態也平和了許多。我意識到,愛是很抽象的東西,它容易被日常的瑣碎掩蓋,血脈相連的兩代人心懷著愛,卻忍受不了具體的彼此。反倒是距離讓思路變得明晰,情感在細密的回憶中浮出來,逐漸療愈了一些語言留下的傷疤,讓雙方認清了彼此的困境與局限性。
時空的遠離,給了你們更多的思考空間。人不是一尊不變形的木偶,說不定等你出門逛一圈回來,父母也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請你務必不間斷地提升自己,讓他們看到你的成長,意識到你不再是陪伴他們的“小貓小狗”,而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大部分父母會在徹底認清你長大的現實后,發生微妙的心態轉變,不再執著于扮演鞭笞者、教育者的角色。到那時候,你們的關系有可能進入一個新階段。
我讀大學那些年,雖然不常回家,但父親總會親自打掃我的房間,我每次回去,日歷本永遠被翻在最新的月份,圈畫著我可能歸家的日期。母親私下告訴我,父親其實總想找機會和我聊天,可拿起電話放到嘴邊,竟然不知說點什么。“毒舌老爸”有一天也會無話可說,酸甜苦辣只能咽回肚里,再回頭看一眼日歷。
作為一個普通人,父親很難在與子女相處時字斟句酌。那些曾經刺耳的話語,有的是為了樹立和鞏固他的權威,有的則源于中國人骨子里的謙遜,不愿子女在外太過惹眼,還有的是因為不擅長表達欣賞和愛。父女倆待在一起總得說點什么,于是家長習慣性用掃興來緩解窘迫。回想起來,有一大半話語是無心之過。
在語言藝術方面,“毒舌”并不難,說出撫慰心靈的話卻需要技巧,不是每個父母都有這種技能。如果你實在受不了,可以先不急著爭吵和摔門,試著引導父母把貶低轉化成建議。至少讓他們明白,提出好的建議才有正面效果,“毒舌”只會讓人陷入泥淖。等你冷靜下來,還要辨別語言背后的善意、無意或惡意,嘗試去了解、理解與和解——這不是在替父母開脫,而是為了拉自己一把,解救自身于當下的痛苦之中,不至于讓惡語發酵成心底的病灶。
不要懷疑,無論是做父母還是做子女,都需要不斷地試錯和練習,給彼此一點時間。宇宙并非靜止不動,歲月流動時,很有可能抖落一些驚喜和機會。慢慢獨立,懷揣一些小希望,熬過這段疼痛的日子,你會發現,那么多人一直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