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春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護理部)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選治療方式,早期手術有利于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患者瀕死心肌細胞,降低病死率。但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復雜,介入治療并不是終點,依然存在著支架移位、冠脈再狹窄等風險。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科學飲食、合理休息與適度運動、堅持心肺功能鍛煉、遵醫囑用藥等,能夠有效降低疾病危險因素,防止術后風險事件發生。因此,術后配合有效的日常護理至關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后先進食少量流食,若無不適反應,再適當增加半流食,并逐步過渡至正常飲食。飲食應均衡、清淡且富有營養,以保護和維持心臟功能。少食多餐,以免導致胃腸道黏膜受損。嚴格限制熱量攝入,以防止加重心臟負荷。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和大量脂肪,以免血流緩慢、血小板聚集。注意鈉鉀平衡,低鹽飲食,以免血壓上升而誘發心肌梗死。適當增加鎂的攝入,有利于降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風險。若患者有吸煙飲酒史,需督促患者嚴格戒煙,以免煙霧中的有害顆粒物進入血管與氣管,加重血管內皮損傷;叮囑患者少喝酒,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
患者介入治療后若情緒波動過大,易造成體內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進而使心肌供血供氧異常,鈣離子不斷流失,對術后康復極為不利。護理人員應引導患者訴說內心煩悶,向其介紹既往介入治療的康復案例,看到康復希望,以減輕患者顧慮。教會患者情緒自我調節技巧,避免其產生過大心理壓力,同時做好家屬思想工作,以樂觀情緒感染患者,并在生活上多關心、體諒患者,讓其深刻體會到家的溫暖,避免出現過激情況。為患者創造良好康復環境,每日開窗通風2 次,并避免患者處于喧鬧的環境中。
介入治療后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恢復特點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
監護室階段
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每2 小時幫助其翻身1次,并為其被動活動四肢關節。
普通病房階段
此時患者病情穩定,可將其床頭抬起30°,讓患者進行坐起訓練,并協助其被動和主動地活動四肢,讓患者于床邊懸吊雙下肢,15 分鐘/次,3—4 次/天。若患者恢復較佳,可協助其早日進行離床活動,先在床邊站立,再慢慢過渡至床旁行走、病房內行步及走廊行走等,10—20 分鐘/次,3—4 次/天,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加大訓練難度,并延長訓練時間。
出院前階段
此階段患者即將回歸正常生活,鼓勵其繼續進行上述訓練,同時增加生活自理訓練及上下樓梯訓練。
出院階段
鼓勵患者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游泳等,30—45 分鐘/次,3—4 次/周。運動期間需由專人陪同,若出現心慌、心率加快等不適感,需暫停運動,以確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