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面塑課程思政的改革背景
1.1面塑與中華面塑課程
面塑,俗稱捏面人、花糕、面花,是以面粉、糯米粉、甘油等為原料上鍋蒸制成面團后,捏制成動物、器物、人物等栩栩如生的面點制品。中國的面塑藝術起源于漢代,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項重要的民間藝術。面塑作品是勤勞樸實的中國人在時代發展歷程中文明生活的寫照,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傳統絕技完美融合的呈現。
1.2文化自信
面塑作為一種珍貴的民間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其中蘊含了經濟、教育、審美、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價值。面塑的發展歷史、主要流派和特色及制作工藝等所彰顯的文化價值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在感受新時代精神的同時,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1.3課程思政改革
課程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載體,專業課程要立足專業特殊視野,實現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基因式融合,發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揮“隱性思政”的功能。面塑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本身與思政教育就有許多共通之處。在教授專業知識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過程中,把文化育人、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養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以此推進面塑的課程思政改革。
2.中華面塑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2.1提高學生對于中國面塑美學與文化內涵的認知
面塑文化承載著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背后蘊含著的是中華民族精神,其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美育的活教材,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中華面塑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制作面塑時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審美意識,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我們期待通過改良面塑課程的單元設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認知和實踐創新能力,激發創新型思維,陶冶藝術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
2.2發揮中華面塑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面塑作為一種珍貴的民間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其中蘊含了多種思政元素,如面塑傳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堅守傳承的職業精神以及制作面塑時所需的細心、耐心、專注的學習態度等,眾多的思政元素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和文化素養的熏陶有著重要作用。
2.3完善中華面塑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中華面塑課程自我校開設以來,一直沒有統一的教學資源參考平臺,2020年才初步在智慧職教建立了課程,目前教學資源不夠豐富,也沒有根據時代要求進行更新。因此,要緊跟時代步伐,將代表性面塑技藝或面塑作品、傳承人的介紹、符合當下年輕人喜好和審美的面塑作品轉化為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將面塑技藝系統分解為微課視頻庫,利用圖文并茂、生動清晰的教學短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面塑文化,豐富中華面塑課程教學資源庫。
3.中華面塑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總體思路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由單一的實踐教學向“思政+技能”轉型。在課程教學時,不能僅局限于面塑技法的學習,更要強調思政育人目的。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是探討新時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元素與中華面塑課程教學相結合,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面塑課程,通過實踐教學,強化學生技能,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和文化底蘊,通過主題設計,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3.1培養“立德樹人”的中華面塑課程教學團隊
組建“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專任教師+輔導員”的課程教學團隊,通過思政教育培訓學習、團隊研討、同行交流、走訪調研,提升團隊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方法和技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推動中華面塑課程思政建設。
3.2優化“新國標”要求下中華面塑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思政元素
在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做好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統一。深入挖掘面塑課程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責任擔當、創新進取、文化自信、美學素養和職業素養等德育元素,并將德育資源有效融入育人過程。中華面塑課程作為烹飪類專業的課程之一,深入挖掘其特有的課程思政元素,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線,結合時代發展,劃分為走進面塑-花開中國-古韻中國-綠色中國-奮進中國5個教學模塊,既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也展現了中國的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良好精神風貌。其中的詩詞文化、戲曲文化、奧運精神、抗疫精神等都能夠在無形中幫助同學們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思政和專業的隱性融合,同時主題設計的形式也能培養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將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內化于心。(見表1)
3.3探索課程思政改革實施中弘揚面塑技藝和文化傳承的途徑
傳統工藝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傳統工藝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承,也是文化的認同與傳承,但重視傳承絕不是墨守成規,傳承也離不開創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塑應在傳承技法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要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適當改變。如在表現題材上融入卡通文化的時代元素,用面塑技法制作流行的影視動漫造型、二次元國風文化造型等;在顏色搭配上將“莫蘭迪風”“簡潔黑白灰色風”等當今流行的色彩搭配風格融入面塑色彩表現中,增添面塑作品的自然生活氣息,反映新時期面塑藝術創作最新審美;在作品形式上,可以采用面塑相框畫、面塑與面點結合的盤飾、面塑與插花的搭配等多種表現形式充分展現面塑的多樣性及用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中華面塑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基本路徑
4.1組建中華面塑課程思政教學團隊
課程團隊通過持續學習、定期研討、科學研究、參加教師培訓、跨校跨學科交流、各項競賽等,不斷創新教學設計,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聯合思政教師,組建“專業+思政”育人隊伍,學習思想政治內容、領悟政治思想,對本課程團隊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導逐漸提升團隊教師的教學能力、方法和技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推動面塑制作課程思政建設。
4.2建立中華面塑課程思政案例庫
中華面塑課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為主線,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載體,深入挖掘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做好案例儲備,建成課程思政素材案例庫。將思政案例有效融入教學標準、教案、課件等教學資料,服務課堂教學。
4.3優化中華面塑課程“1+N”教學方法
“1+N”教學方法,即:1個課堂教學,多個場所下的體驗式教學。在傳統的講授法、實踐示范法等教學方式的基礎上融入實地參觀法、主題設計等教學方法,如通過實地參觀本市面塑手工藝人的工作室,置身于文化情景之中認識面塑的材料和工具,了解面塑的制作過程和發展歷史以及面塑的主要流派和風格,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前通過微課視頻讓學生提前預習相關學習內容,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反復觀看和近距離觀看;通過感恩、吉祥、幸福等具有美好寓意的主題,布置主題設計任務,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知識和素養,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制作花卉類面塑時,將花卉類面塑作品結合插花手法對作品進行包裝和美化,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4.4完善中華面塑課程考核評價機制
貫徹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包括評價方式、評價內容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摒棄重結果、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模式,既注重過程性評價也注重結果性評價;評價內容以課程的教學目標為參照點,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和審美意識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評價;過程評價實施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考核評價兼顧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兩方面,既評面塑制作技能也評價學習態度和人文思政。
4.5通過“技能+思政”的方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以“技能+思政”為主線,在工匠精神的核心輻射下拓展思政元素,改進教學內容,通過面塑文化與面塑美學的深度融合實施模塊化教學,進而提升學生對面塑文化的深層認知,激發學生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熱愛與敬畏之情,深化面塑文化融入面塑教學中的美育價值和教育價值。
4.6通過主題設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模仿和學習基礎面塑作品,具備一定的面塑制作能力后,教師指定主題內容,如吉祥、團圓、感恩等,學生自主搜集資料,查找素材,構思作品,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題設計類面塑作品,從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7將教學與思政結合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相結合,深入挖掘中華面塑課程中獨特的思政元素,如面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展現的文化自信,制作花卉類荷花時所代表的清正廉潔及詩詞文化;制作卡通類面塑時冰墩墩和雪容融所代表的奧運精神和體育健兒們的成長經歷;制作人物類面塑時醫護人員所展現的抗疫精神等都能夠在無形中幫助同學們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思政和專業的隱性融合。同時,在各類主題類面塑制作設計時,也可以融入中華傳統文化、舊物改造等,培養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將文化自信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總結
面塑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面塑藝術與文學、美學、民族精神等關系密切,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實施課程思政的自然載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緊貼時代脈搏,改革面塑呈現的形式,做出更多符合當下審美和時代潮流的面塑作品,通過主題教學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等能力,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文化內涵,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起到積極作用。
基金項目
2023年度中國烹飪協會青年專項研究課題(項目編號:CYHZW-QN2023010);2022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2JXB011)。
作者簡介
申麗媛(1992-),女,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面點與面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