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熊掌*

2024-05-21 22:32:48雷米馬修楊嘉瑄盧夢雅
民間文化論壇 2024年1期

[法]雷米·馬修 著 楊嘉瑄 盧夢雅 譯

早在史前,北半球許多民族可能已出現熊崇拜。在遙遠的時代,熊的宗教功能是什么?為何會有這種功能?就中國的情況而言,我們是通過一些神話故事、記載有限的上古歷史,才接觸到與熊有關的傳說的只言片語和被大肆刪節的敘述。如果沒有大量的人種學文獻來證實歐洲、中亞和東亞北部及北美西北部等地區的薩滿祭祀儀式,中國熊崇拜的研究就會非常無力。在法國阿列日省的三兄弟巖洞內,存有著名的“巫師”肖像畫,疑似祭祀者的形象,手掌似熊;尤為重要的是,有可信證據顯示,太平洋兩岸的信仰具有不可思議的一致性,這都可能證明上述假設。可能曾經存在過各種形式的熊崇拜,如加以比較,或可彌補中國上古文獻的缺失。況且,這種崇拜在一個社會中出現幾個世紀后可能就消失了,但總會留下痕跡,具有重要的想象價值,即使以毛絨熊的形式呈現。①杜朗恰當地指出了西方兒童世界中毛絨熊的重要性(G.Durand, Les structures anthropologiques de l’imaginaire, Paris: Bordas,1969, p.71)。

我們從中國晉靈公的餐桌開始考察。這是位霸道的諸侯,處死了他的首席廚師,因之不懂烹飪熊掌,此為大過。中國古書講述此事,并非為贊美這位貴族對美食的要求,而是為了悲嘆他缺乏節制。①《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呂氏春秋·卷二十三·過理》和《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記載類似。《宣公六年》“曰:‘膳宰也,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摮而殺之,支解,將使我棄之。’”《文選·卷三十五張協·七命八首》:“封熊之蹯,翰音之蹠。”

《左傳》和《公羊傳》的注者說,熊足的烹調漫長而精細。楚成王拒絕將長子立為太子,故遭長子的士兵襲擊。他妄想爭取時間,等待救援,請求在死前吃一次熊掌,但未被允許,自縊而亡。②《左傳·文公元年》:“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韓非子·卷十·內儲說下六微》:“成王請食熊膰而死,不許,遂自殺。”《國語·楚語下·卷十八·子常問蓄貨聚馬斗且論其必亡》:“成不禮于穆,愿食熊蹯,不獲而死。”《文選》中有兩首詩指出,這道菜應該烤著吃;下文會看到,也可以煮著吃。③卷二十七《名都篇》:“膾鯉臇胎蝦,寒鱉炙熊蹯。”卷三十四《七發》:“熊蹯之臑,芍藥之醬。”奇怪的是,所有中國先秦文獻均未提到熊的其他部位。僅有《淮南子》記載人“食其肉”,亦無更精確的解釋。④卷十五《兵略訓》:“今夫……熊羆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壹其力也。”是否應據此推斷,人們只食熊足,或者更準確地說,只食熊掌?在任何時代,中國人都喜歡將熊掌看作最美味的菜肴:孟子也道熊掌是他最愛的食物。⑤《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李時珍引用《續搜神記》,指出熊掌是“八珍”之一,古人甚為喜愛;《水滸傳》記述的一場盛宴上,人們享用“駝蹄熊掌”;《紅樓夢》寫道,一個村的農民竟須向當地領主上交二十對熊掌作為地租⑥第53 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門下莊頭烏進孝即請爺、奶奶萬福金安……一面忙展開單子看時……熊掌二十對。”。

熊掌可能美味⑦筆者還沒能證實此論斷,漢族人似乎在約19 世紀就不食熊掌了,而內蒙古的鄂溫克(Ewenke)族人(通古斯人)似乎一直在享受食用熊掌的樂趣。見烏熱爾圖、黃國光:《森林驕子——鄂溫克族的故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52 頁。,但既然其他文化和時代認為熊的全身皆可食用,為何要限制在熊掌?考古學研究表明,熊肉在史前是相對常見的食物。中國及其他文明的例子都傾向于表明,對熊肉的愛好逐漸縮至熊掌。在古代西方,普林尼(Pline,23—79)和普魯塔克(Plutarque,46—120)都稱贊其美味;17 世紀,熊掌被端上了德國王子的餐桌⑧德國王子食用的是鹽漬煙熏熊掌。《本草綱目》記載熊不喜鹽,《淮南子·卷十七·說林訓》高誘注:“熊食鹽而死。”。在現代,經確認,庫頁島的尼夫赫人(Nivkh)食熊掌。熊的其他部位有的給男人食用,在柴火上炙烤;有的留給女人,在大鍋里煮。⑨沒有記載表明中國古代女人能否同男人一樣享用這道菜肴。注意煮和烤的區別:阿爾袞琴人(Algonkin)烤熊掌;奧吉布瓦人(Ojibwa)食用煮熊肉;庫頁島的尼夫赫人將給女人的熊肉片放在大鍋里煮,而不是烤。這種做法在北美西北部亦有,對女人的歧視也更明顯。⑩拉穆特人(Lamoutes)也有相似禁令,他們宣稱的動機與德內人(Déné)的非常類似。在奧吉布瓦族,這種食物禁忌只涉及狗。相反,黑龍江的Olcha 族只有女人有權食用熊掌。至少在21 世紀初之前,中國南部苗族的熊掌貿易非常繁榮,主要買方也是中國人,他們似乎是唯一的消費者。

除食用之外,熊掌好像還有一種未知的價值,這種價值足以使它們具有特殊的地位,故此我們認為應予以研究。從人種學研究中可以總結出三個普遍接受的說法:熊通過舔足從中汲取營養;熊足形似人手;熊掌在巫術宗教領域被賦予了一種靈力。

《本草綱目》指出,熊“冬月蟄時不食,饑則舐其掌,故其美在掌,謂之熊蹯”,建立了人類食用熊掌與熊舔前掌之間的直接關系。同樣,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寫道:“熊通過舔其掌來汲取營養。”據證明,在北亞和北美也有這種信仰。阿伊努人(Ainous)記敘首位獵熊人因見熊舔舐其掌,所以舔了熊掌,發現很美味。①這樣的傳說也在拉穆特人當中流傳。陶潛《搜神后記》記載了一個同類型的中國傳說,但不知母熊讓獵人舔舐的是否為足。在雅庫特(yakoute)傳說中,一只熊在森林里撿到一個女人,給她食物,讓她吮吸自己的掌。白令海峽的另一邊,阿爾袞琴人(Algonkins)也聲稱熊只有通過舔其掌來獲取“養分”,才能度過冬天。②佩諾布斯科特(Penobscot)印第安人也相信熊在冬眠期間通過舔足得以生存。此地的米克馬克族(Micmac)、切羅基族(Cherokee)和其他印第安人也有這一觀念。

歐洲或亞洲人早在古代就觀察到熊用掌抓物的靈敏性。公元前2 世紀,《淮南子》作者已經觀察到這些能力。③卷十六《說山訓》:“熊羆之動以攫搏……物莫措其所修,而用其所短也。”在小亞細亞半島,熊有一個外號eli büyük,即“大手”;因此,熊足象征了熊。在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e,前384 年—前322 年)認為熊掌形似人手。以弗所的阿特米德魯斯(Artémidore)甚至創造了形容詞arctokeir,描述擁有“像熊掌一樣的手”的生物。普林尼重述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前掌像人手,后掌像人腳;前掌確實可以抓住一個物體并保持穩定,因為“拇指與其他手指分離”,正如齊佩瓦(Chippewa)印第安人觀察到的那樣。④海達人(Haida)將十一月稱為“熊刮土以尋植物之根”。有些人不僅看到了熊掌和人手在形狀和技巧上的相似性,還聲稱兩者觸感相同。

這些觀察和表述與人們將超自然的力量歸于熊掌不無關系。如果熊掌似人手,且熊通過舔舐來獲得養分,是因之在巫術中擁有非凡的靈力。據齊佩瓦印第安人說,熊爪不僅能挖、刮,還能抓握。在北半球,人們常常認為熊爪擁有掌部的主要能力:欽西安(tsimshian)的薩滿主持儀式時,戴著北美灰熊爪制成的頭冠⑤巴拉巴(Baraba)突厥的薩滿也有同樣的習俗,有些北方奧吉布瓦人認為熊爪分泌毒液。;西伯利亞尤卡吉爾(Yukaghir)的薩滿,服裝中的手套也模仿熊足與熊爪⑥特奈諾人(Tenino)和通古斯人也如此;芬蘭的薩滿在手套上戴熊足形象的金屬片。。同樣,有人實際上或象征性地將整個熊爪當作辟邪物品:通古斯人(Toungouses)用它來抵御邪靈;黑龍江的赫哲族(Goldes)用稻草制成熊形護身符來驅散手部疾病;正如康德(Emmanuel Kant,1724—1804)說過,沃古爾人(Vogouls)在早晨做簡短禱告時,會把熊掌放在頭上;苗族用熊掌制藥;美洲西北部常認為熊形神靈的掌足巨大。

因此,食用熊掌不就是在試圖吸收其力量嗎?我們發現食用熊掌可能不是一種烹飪法,而是(至少最初是)一種薩滿儀式。這使人想起古代印度支那占婆王國的另一現象:據稱猩猩能聽懂人類的語言,那里的人便把猩唇做成美味菜肴。

從我們現在掌握的文獻中可以確定,也許熊向來就與薩滿巫術宗教活動有關。⑦顧爾漢字里行間隱約提到了這一假說(A. Leroi-Gourhan, Les Religions de la Préhistoire. Paléolithique, Paris: PUF, 1976, pp.31-36)。它身體的某些部分被用來制藥,被賦予醫學和象征的力量。《本草綱目》列出了用熊各個部位制藥的療法清單。此處僅舉最重要的和在其他文化中得到證實的療法。首先,熊脂可制成多種藥物,其中一種可以生發或治療頭癬①《本草綱目·獸部·熊》:“脂:令發長黑。用熊脂、蔓荊子末,等分和勻,調醋泖搽。白禿頭癬。用熊脂敷涂。”這本書還提到了基于熊肉、熊掌、熊腦、熊血、熊骨的藥療法。海達人和巴拉巴突厥人把熊的牙齒當作護身符,有同樣的療效;普林尼提到用熊血抵御食木昆蟲。;普林尼的記載亦如是。②在有些民族,脂肪是熊非常重要的元素,以至于用來命名這一動物。愛斯基摩人(Eskimo)稱北極熊為“有脂肪的”;烏戈爾人(Ougriens)在療法中也使用熊脂。熊脂似乎還有其他功效,直到現代,西歐一直有軟膏質地的熊脂,用以治療小兒無力站立。③經證實在法國薩瓦(Savoie)和多菲內(Dauphiné)都有這一實踐。在中國,熊肉入藥可預防風痹;熊前掌可恢復體力。④《本草綱目·獸部·熊》:“治風。補虛損。”在中國南方的漢墓中發現了熊毛制成的假發,人們或期待它有某種療效。

在更具象征意義的層面上,北美的波尼人(Pawnee)稱熊就是因其掌而有醫療作用;同樣,印度支那的勐人(Mnong)認為,不應踏著熊的足跡走,“這樣它就不會傳播疾病作為報復”⑤梅斯卡勒羅阿帕切人(Apaches Mescaleros)相信食用熊肉會生病。;阿伊努人會用一塊干的熊子宮擦拭產婦腹部;更冒險的是,西方中世紀的農民相信,騎在熊身上對預防恐懼很有用;最后,熊對腸道也有治療功效,中國古人用熊膽來治療夏季流行的痢疾;許多其他民族用它來治療便秘。亞里士多德指出,熊冬眠結束后,吃海芋以擴張腸道。事實上,熊并不冬眠:它只是在冬季生活緩慢而已⑥萊斯利談及“冬季的深眠”(R. F. Leslie, Mes Ours et moi, Paris: Stock, 1976, p.16)。,也因此熊往往有便秘癥狀,食植物根來排便。

可見,熊是由于身體的藥用而被賦予了療愈能力,而薩滿可以使用這些能力——在許多方面,薩滿的職能就是使萬物重歸原位。北亞的尤卡吉爾人和楚科奇人(Tchouktchi)、雅庫特人(Yakoutes)和通古斯人就屬于這種情況。⑦尤卡吉爾人通過和死去的母熊交媾治療淋病;通古斯人用熊膽治療淋巴腺結核;中國的鄂溫克族用熊肝治療某些疾病。阿伊努人也認為熊肝具有相近功效。北美土著明確表示熊以根為食,或用于治療便秘,而熊的醫療天賦和才能就與它選擇根的靈敏性有關。齊佩瓦人相信,是熊把用植物治病的秘密傳給了人類:夢見熊的人就會在植物藥用方面特別有才。⑧帕維奧佐人(Paviotso)認為,如果夢中頻繁出現一只熊,此人就會變成薩滿。波莫(Pomo)印第安人甚至談到了熊醫生,切羅基人也有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熊能讀懂人的思想(讓人想起印度支那人和西伯利亞人賦予虎的能力)⑨愛斯基摩人也相信熊能聽懂人說的所有的話。夸扣特爾人和通古斯人一樣,基于熊膽制作治療哮喘的藥物。這很可能與熊冬眠時的淺表的呼吸有關。米克馬克人認為熊是擁有最強大的魔力的動物,尤其是在醫療領域。。更有甚者,一些民族認為熊是醫學的起源;還有民族認為熊是火的第一個擁有者。

所有這些人種學事實呈現了一個聰明⑩梅萊(F. Merlet)寫道,熊“有很高的智力,可能比猴子更高”。通古斯人認為熊幾乎和虎一樣聰明。、靈敏、通人性、熟悉和可怕的動物形象;總之,所謂原始的思想,可被稱為“象征陷阱”。因而在這些社會中負責治療疾病的人不惜一切代價模仿熊。西伯利亞尤卡吉爾的薩滿模仿熊的咆哮?協助日本薩滿的神靈常有熊的外形。赫哲人和烏戈爾人有相同的薩滿教儀式。相對于其他動物,愛斯基摩的薩滿優先選擇熊的守護神靈,因為他們認為熊是最強大的。;北美邁杜(maidu)的巫師像熊一樣左右搖擺著身體接近他的病人。于是,擁有熊掌就具有了象征意義:薩滿要么用來蓋住手,要么戴在身上,要么像西伯利亞的克特人(Ket)拋向空中來占卜?某些印第安人出于同樣的目的保留熊的肩胛骨。關于這種類型的占卜,另見B. Chichlo, “L’Ourschaman,”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vol. 12, (1981), p.67。,或者像沃古爾人祈禱時放在頭上。然后,主祭人穿上熊皮,就如中國南方自古以來的蠻巫?河南發現的西周甲骨文證實了這一點。或商朝薩滿所做。這樣就可以說,至少在想象中,薩滿變成熊:中國和美洲的傳說講述了巫師或英雄“真的”變成熊的故事。①尤其見鯀的神話。事實上,這種信仰揭示了另一問題:如果薩滿能把自己變成一只熊,那是因為熊本身就是變形的人。

很長一段時間里,在本文研究的地方都存在這樣根深蒂固的信仰:熊即是人;扒去熊皮里面是一個人。大多數阿爾泰(alta?que)民族這樣相信。所有熊都是變形的人,這種想法在大多數西伯利亞民族中②尼夫赫人(Nivkh (Nivx))稱其為“森林之人”。,甚至在當代俄羅斯人中都很普遍③波蘭有同樣的信仰。,在北美民族中亦如此,如西北的特林吉特人(Tlingit)和貝拉庫拉人(Bella Coola)、皮吉特灣人(Puget Sound)或切羅基人。我們自己的中世紀可能也有這種信念,如《傅華薩編年史》(Les Chroniques de Sir Jean Froissart)記載騎士激怒神而被變為熊來懺悔的故事。

薩滿們力圖將自己變成熊,是因為這種變化不僅是期望的,而且是可能的。對于某些西伯利亞人,熊殺死的人將變成熊④吉列迷(Gillemi)民族(吉利亞克(Ghiliak))。;對于波莫印第安人,死者若不火化,就會變成熊;對于卡列爾(Carrier)印第安人,只要披上熊皮,就能將自己變成熊⑤科里亞克人(Koriak)相近神話的主角是女人。。無論是恐懼還是愿望——但恐懼不是欲望的一種形式嗎——均如薩滿巫醫,什么也改變不了。這些變化并不只發生在男人身上:克拉瑪斯(klamath)或莫多克(modoc)的神話講述了年長女人或年輕女孩經歷這種變形的故事。

原本是人的熊,可再成為人。《玉策記》和《抱樸子》記述:“熊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論衡》中提到兩只熊變形為人的案例。⑥現代漢語中“棕熊”可以說成“人熊”。此類故事還存在于朝鮮開國神話中。

在神話和信仰中,熊是人,人也是熊。在現實中,熊的特點讓我們在它身上看到人的“影子”,包括西方社會;以至于有些人說起“熊人”⑦齊科廷(Chilcotin)印第安人。時,并不清楚說話者心中所想是熊還是人。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在對北美神話的大量分析中強調,各處都將熊看作一種亞人類,認為人或許最終會適應一種熊的飲食習慣,也因此可被視為等同于熊。這就是為何常見它被賦予典型的人類能力:通古斯人認為熊有靈魂,蒙塔格奈人(Montagnais)認為熊會哭泣或自慰。若將男人比作公熊,女人比作母熊,那么孩子被視為熊崽,反之亦然。庫頁島的尼夫赫人失去孩子時,就會養熊崽;易洛魁(iroquois)神話講述了熊喂養人的孩子的故事;而相反,在古代中國,如果人們認為孩子長相似熊或虎,就會猶豫是否要讓孩子活著,至少《左傳》是這樣告訴我們的⑧《宣公四年》:“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

由于熊與人較近的親緣關系,人們給熊編了許多風流軼事。傳說中,熊與女人的關系有時具有攻擊性,有時則相反,十分溫柔。例如,根據雅庫特神話,一只熊收留了一個在林中迷路的女人并給她食物。還有更精彩的故事,特別是當熊綁架了美麗的女人時,就像在美洲西北部海達(haida)或特林吉特的某些神話中:特林吉特的女人看到熊的足跡時會贊美熊,懇求它不要綁架她們。這些綁架往往只是出于性目的,因為眾所周知,熊對孤單的女人有一種特別的偏愛。在中亞和西伯利亞①波蘭情況相同。,就如在北美一樣②俄羅斯當代民間故事似乎也有這一主題。還應該注意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1873-1957)描述的有趣的熊節慶:“……女人們逃跑,就像面對過于熾烈的愛慕者。”,人們普遍認為女人和熊之間存在性關系,這有可能擾亂穩定的婚姻,多個民族的傳說證明了這一點。③列維-斯特勞斯描述了一個女人變成一只殺人的母熊。據考證,達科他人(Dakota)、庫人(Coos)、塔爾坦人(Tahltan)、奎魯特人(Quileute)等民族都有許多非常相似的神話。相反的情況(男人與母熊結合)似乎更少見:我們也在湯普森(Thompson)印第安人的一則傳說中找到了例子,一個男人與兩只母熊結婚,梅諾米尼人(Menomini)講一個男人與一只母熊結婚,母熊誕下一位英雄,特林吉特族也有這樣的例子。

與熊打交道的民族都很清楚它們的習性、進食活動、攻擊性行為以及它們在冬季和其他季節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古代,有幾部著作詳細介紹了熊分布的地理區域。《穆天子傳》指出舂山有熊④卷二:“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爰有……熊、羆、……”,也許對應的是現今青海的昆侖山。《山海經》⑤étude sur la mythologie et l’ethnologie de la Chine ancienne, I, trad. R. Mathieu, Paris: IHEC,1983 (? Mémoire ? XXII), p.46(中文卷二,第3 頁下)。《呂氏春秋》⑥卷十三《諭大》:“地大則有常祥、不庭、歧毋、群抵、天翟、不周,山大則有虎、豹、熊……”(不周山)和《文選》⑦卷四張衡《南都賦》:“昆侖無以奓,閬風不能逾。”都曾提到附近區域(甘肅的嶓冢山),《魏略》提到大秦國(疑為大夏)有黑熊,此地在極西,邊境之外。⑧引自《太平御覽》卷九百八《獸部》:“《魏略》曰:大秦國出玄熊赤螭。”以下這些地區似乎也有黑熊:東北的附禺山、南方的四川(《山海經》中的鬲山)、湖南(《山海經》中的蒼梧)和越南北部(《山海經》中的狄山和岳山)。⑨卷十七《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附禺之山,……有……熊、羆……皆出于山。”卷五《中山經》:“又東五百里,曰鬲山,……其獸多犀象熊羆。”卷十五《大荒南經》:“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爰有……熊、羆……”卷六《海外南經》:“狄山,……爰有熊、羆……”卷十五《大荒南經》:“……岳山。爰有……熊、羆……”中原地區也有熊出沒,即在河北與河南(湯山和務隅山),以洞穴和樹干為庇護來生存。⑩《山海經·卷六·海外南經》:“一曰湯山。一曰爰有熊、羆、……”卷八《海外北經》:“務隅之山,……一曰爰有熊、羆……”山西的韓國以其熊的數量和多樣性而聞名。?《詩經·大雅·韓奕》:“孔樂韓土……有熊有羆。”

在中國和其他地方,熊的棲居地可能是許多地名的起源。《說文》指出熊生活在山中,這就解釋了為何在中國有幾座山以熊命名:如《山海經》提到的羆差山?卷三《北山經》:“曰羆差之山。”“羆”是漢語中兩個用來指“熊”的詞之一,對應的是學名為Ursusarctos L.的動物,即“棕熊”。,此山可能位于新疆。此書還提到了可能位于四川的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熊”指的是學名為UrsustorquatusSchinz 的動物,即“黑熊”。河南、陜西、湖南和四川的幾座山都以“熊耳”命名?《山海經·卷五·中山經》:“曰熊耳之山。”《書經·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及“導洛自熊耳。”《淮南子·卷四·墜形訓》:“洛出熊耳。”《詩經》(trad. é. Chavannes, III, p.425)。;北美的猶因他尤特族(Uintah Utes)也有這一地名?大平原印第安人的符號語言中,熊的符號突出了熊耳。關于一個鄰近的文化,見C. Lévi-Strauss, Le Regard éloigné, Paris:Pion, 1983, p.313。。

中國人辨認出熊的幾個種類,不滿足于熊和羆也就是“黑熊”和“棕熊”的區別。他們還辨認了“深色”熊,即玄熊,和“黃色”熊,即黃羆。①《詩經·大雅·韓奕》:“赤豹黃羆。”《逸周書·王會解》:“東胡黃羆。”《后漢書》甚至將“普通”棕熊與“長毛”棕熊區分開來,即豪羆。②卷四十上《班彪列傳》:“拖熊螭,……曳豪羆,……”《爾雅》和《說文》首次確立了具有科學性的定義“羆,如熊,黃白文”,記載非常明確。

除棲居地和種類之外,熊的生活習性和身體特征也是已知的,即使記述的觀察結果似乎并非都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例如,《山海經》稱棕熊的肛門在尾巴之上③卷三《北山經》:“有獸焉,……其州在尾上,其名曰羆九。”,這當然不準確,但可以用附屬肢體部分的殘存特征來解釋。古人觀察不足,看待動物的角度也是奇幻的,這就合理解釋了對一個奇特解剖學現實的“怪物般”的看法。亞里士多德指出熊尾“退化”了。易洛魁神話講述了熊為何沒有尾巴④阿拉帕霍人(Arapoho)認為,熊尾短是因盜竊被懲罰了;盧喬人(Loucheux)認為是因為第一只熊在捕魚時把尾巴浸在冰水中,跑開時尾巴留在了冰里。自此熊就沒有這一附屬肢體部分了。楚科奇人有傳說講述熊用尾捕魚。;因此,中國人的觀察看起來并不似那樣不同尋常。

中國古人還觀察到了熊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抱樸子》表示熊的這些特征沒有狐貍發達⑤《外篇·卷三十九·廣譬》:“熊羆不校捷于狐貍。”,但《本草綱目》提到了⑥關于西方,見亞里士多德Histoire des animaux, trad. 3,1960, p.20, 594b-5。。最令中國古人震驚的大概是這種動物的力量。《淮南子》贊美熊的力量⑦卷十五《兵略訓》:“熊羆多力。”卷十六《說山訓》:“熊羆之動以攫搏。”;它的憤怒和咆哮令人畏懼,因此也被模仿。⑧《文選》卷三十三宋玉《招魂》及《楚辭》劉安《招隱士》:“虎豹斗兮熊羆咆。”尤卡吉爾的薩滿模仿熊的咆哮。夸扣特爾人跳舞時模仿憤怒的熊。它在冬季的生活習性也為人所了解。熊睡得不深,能夠走動,體溫是31 度;冬季甚至是分娩的季節。⑨事實上,不同種的熊體溫不同。然而,《淮南子》和《說文》都認為⑩卷四《墜形訓》:“夫熊羆蟄藏。”《說文解字》:“熊……山居,冬蟄。”,熊冬“蟄”:躲在洞穴或空心樹干中冬眠。?另見《本草綱目》卷五十一,香港:商務印書館,1974 年,第19 頁,以及關于美洲,見N. Perrot, Mémoire sur les m?urs,coustumes et relligion des sauvages de l’Amériquese ptentrionale, Paris: A. Franck, 1864, p.65。因此,它幾乎是在不進食也不排便的情況下艱難生存?在阿拉斯加,可能長至六個月不排便。,這就解釋了為何熊須在冬季結束時通過吃植物根來凈化自己?熊冬季脆弱的狀態助長了疾病和死亡。。

道家喜歡模仿熊的呼吸。“熊經”似乎是指“[像]熊[一樣]把自己[的脖子]掛[在樹上]”或“[像]熊[一樣]扭動[自己的脖子]”,甚至是“像熊一樣蹣跚而行”。然而,注者對其含義的看法并不一致。?《史記》卷八十二,第2457 頁,注釋2(《索隱述贊》);《后漢書》卷八十二下,第2739 頁,注釋1。《淮南子》的注釋者高誘只說到像熊一樣“移動[左右搖擺?]”。《莊子》的譯者不同意這一觀點: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譯本,第331 頁(“grimper(攀援)”),Liou Kia-hway 譯本,第197 頁(“se suspendre(懸掛)”),華茲生(Burton Watson,1925-2017)譯本,第167 頁(“bearhangings(像熊一樣懸掛)”)。《莊子集釋》的注釋沒有提供特別的說明(第15 卷,第336 頁,注釋5)。總之,莊子還是主張像“熊掛在[樹上?]時那樣呼吸”?《莊子》卷十五《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繼莊子之后,《淮南子》堅持認為熊的這些呼吸運動可以保持身體內部的衛生?卷七《精神訓》:“……若吹呴呼吸,吐故內新,熊經鳥伸……是養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卷十《繆稱訓》:“……誠中之人,樂而不忣,如鸮好聲,熊之好經。……”;這樣,他也屬于這一道家傳統:從宋玉?《文選》卷十九《高唐賦》:“傾岸洋洋,立而熊經。”和莊子到《文選》中的馬融①卷十八《長笛賦》:“魚鱉禽獸聞之者,莫不張耳鹿駭,熊經鳥申……”和《抱樸子》的葛洪②《內篇·卷十五·雜應》:“能龍導虎引,熊經龜咽,……則聰不損也。”《外篇·卷十四·用刑》:“……熊經鳥伸者,長生之術也。”,再到今天,這一傳統提倡這些“自然”運動以獲得身心健康,而熊似乎很享受這種健康。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要模仿熊的呼吸方法?在動物學觀察中,這種動物的生命質量或壽命似乎沒有什么特別或令人羨慕之處。這種治療性模仿的想象性或象征性理由是什么?通古斯人的一種信仰揭示了這一點:俄羅斯人類學家史祿國(S. M. Shirokogoroff,1887—1939)在《通古斯人的心智叢》(Psychomental Complex of the Tungus)中指出,這一民族認為瀕死之人的呼吸就如冬眠的動物一樣可以恢復。在這方面,已知在西伯利亞以及據說在中國北方,熊都有宗教作用,所以它似乎是這些冬眠動物的典型。因此,半死亡的冬眠狀態可能顯示出復活的潛力,這定會引起人們的想象。熊生命的周期性的確與重生的觀念有關,與月相有關,與表面消亡后的生長有關。熊在準冬眠狀態下極其緩慢的呼吸引起了中國薩滿的注意,后來又引起了道家的注意。道家認為,對想要延年益壽的人來說,氣息控制法是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③H. Maspéro, Le Tao?sme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 Paris:Gallimard (? Bibliothèque des Histoires ?), 1971, pp.300-301, p.360, 453,486, pp.497-552.熊是“通人性”的野獸,被賦予了醫學或巫術的力量,又令人恐懼、讓人模仿……我們是否可以由此得出結論,中國存在熊崇拜?

文本和墓葬呈現了熊的綜合形象,時而平庸,時而神圣。古代文獻對它說法不一。根據《禹貢》,在陜西省,熊皮被作為貢品呈給君王④《史記·卷二·夏本紀》:“華陽黑水惟梁州:……貢……熊、羆……織皮。”《尚書·禹貢》《漢書·地理志》記載類似。,但根據《詩經》,是作為獻禮(如果《詩經》可信的話)⑤《大雅·韓奕》:“獻其貔皮,赤豹黃羆。”描述的是“黃”(棕)熊(“黃羆”)。。這些熊皮至少有三種用途:1.制成非常珍貴的皮衣⑥《詩經·小雅·大東》:“舟人之子,熊羆是裘。”;2.坐毯⑦《呂氏春秋·卷二十五·分職》:“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周禮·卷五·春官·司幾筵》:“甸役,則設熊席。”這兩處描述的都是黑熊。;3.用熊皮蓋滿“方相氏”的身體,方相氏是大驅邪師,臉上還戴著木制面具⑧《周禮·卷八·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M.Granet, Dans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9, p.323,尤其見楊景鹴:《方相氏與大儺》,《“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1960 年第31 期,第123 頁。。

中國古人還會捕熊,關在籠中,訓練其戰斗。根據《史記》⑨卷一《五帝本紀》:“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黃帝也馴養虎。和《大戴禮記》⑩《五帝德》:“(黃帝)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于阪泉之野。”的記載,這種做法的神話起源是黃帝,黃帝率領這些熊與炎帝作戰。《列子》指出:“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率熊、羆、狼、豹、?、虎為前驅。”?另見《論衡·卷二·率性篇》:“黃帝與炎帝爭為天子,教熊羆貔虎以戰于阪泉之野。”《山海經》只是提到他們被“使”,但沒有說明是什么目的。?卷十四《大荒東經》:“有蔿國,……使四鳥:虎、豹、熊、羆。”“中容人……使四鳥:豹、虎、熊、羆。”“白民……使四鳥:虎、豹、熊、羆。”卷十七《大荒北經》:“有北齊之國,……使虎、豹、熊、羆。”在漢代,獻禮的動物是活的。動物被捕獲后,關在籠子里,直到被“使”。①見《漢書》卷五十二,第2417 頁;《后漢書》卷四十上,第1348 頁;卷六十上,第1962 頁。如漢元帝的不幸遭遇表明,并非所有籠子都非常堅固。“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上問:‘人情驚懼,何故前當熊?’婕妤對曰:‘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當之。’元帝嗟嘆,以此倍敬重焉。”②《漢書》卷九十七下,第4005 頁。這個美麗的故事是張茂先的詩《女史箴》的主題(《文選》卷五十六:“玄熊攀檻,馮媛越進。夫豈無畏,知死不吝。”)。

下文將研究徒手捕熊,除此之外,獵熊在中國很普遍,而且尤其是君主或像周公這樣的大人物進行。③《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漢書·卷五十七下·司馬相如傳》:“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如果沒有活捉,就會用長矛殺死它。④《抱樸子外篇·卷四·崇教》:“長戟斃熊虎。”盡管在幾乎所有獵熊的社會中都可以看到儀式性的預防措施和禁令,但中國似乎沒有(若文獻記載可信)。西伯利亞人獵熊的時候不可以說出熊的名字,以免引起熊的不信任⑤關于蒙古人的熊的名字的禁忌,見N. Dordjieva, “Matériaux relatifs à l’ours chez les peuples mongols,”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vol. II,(1980), p.97。鄂畢的烏戈爾人也有熊的名字的禁忌,此地稱熊為“森林的老人”;同樣,鄂溫克人(Evenki)用許多迂回婉轉的說法來避諱熊的名字。,這點在《山海經》中仍可見一些難以解釋的證據。在北美,欽西安人的獵熊充滿禁忌⑥另見夸扣特爾(kwakiutl)關于被獵殺的熊變成石頭的傳說。;易洛魁人殺死熊后,讓它吸食象征和平的煙斗以獲得其原諒⑦奧吉布瓦人有同樣的習慣,卻是在殺死熊之前。。在中國的射箭儀式上也可以找到皇室獵熊的痕跡。在儀式上,君主瞄準白色背景上有熊形象的靶子。⑧《儀禮·卷五·鄉射禮》:“天子熊侯,白質。”《周禮·卷二·天官冢宰·司裘》:“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則共麋侯。皆設其鵠。”《論衡·卷十六·亂龍篇》:“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土射鹿豕,示服猛也。”《白虎通》:“《含文嘉》曰:‘天子射熊。諸侯射麋……’天子所以射熊何?示服猛,巧佞也。熊為獸猛巧者,非但當服猛也。示當服天下巧佞之臣也。……”這一活動讓人想起拉普蘭(lapone)習俗:熊死后,用熊皮作為射箭靶。

早在周代,熊就被看作一種吉祥的動物,象征力量和勇氣:人們甚至認為老虎也怕熊。⑨《本草綱目》卷五十一,第19 頁。另見W. Eberhard, The Local Cultures of South and East China, Leiden: E. J. Brill, 1968, p.194。作為男子特征的形象(“雄”和“熊”同音),夢見熊預示著男孩的出生。⑩《詩經·小雅·斯干》:“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引用)。晉代苻健的母親夢見一只大棕熊,然后懷了一個兒子(《晉書》一百一十二《載記》:“苻健,字建業,洪第三子也。初,母姜氏夢大羆而孕之。”);孩子的名字“健”意為“強健”“壯實”。在其他東亞民族中,人們很可能同樣喜歡將這種動物與男性聯系在一起:蒙古的哈薩克人(Kazakhs)在新生男孩的搖籃上掛一只熊爪。許多西伯利亞民族將女人排除在熊的儀式之外:例如,在鄂倫春人(Orotchon)專門為熊舉行的盛宴上,女人不能觸碰熊肉。此外,人們通常認為夢中或現實中出現熊是一個好兆頭;這是《三國志》中一句話揭示的。?《魏志》卷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陛下聰達,窮理盡性,而頃皇子連多夭逝,熊羆之祥又未感應。”從這種現象到把熊看成是一種神靈,中間只差一步,而一些中國古籍也引導我們這樣來看。《爾雅》提到了一種看起來像小熊的神靈(“魋”)。?卷十八《釋獸》:“魋,如小熊,竊毛而黃。”能否據此推出熊看起來像神靈?《漢書》記載的一則軼事似乎可以如此理解:漢昭帝時,昌邑王看到一只巨熊進入王宮,但只有他一個人看到。有人向他解釋說,這是來自上天的警告。?卷二十七下《五行志》:“昭帝時,昌邑王賀聞人聲曰‘熊’,視而見大熊。左右莫見,以問郎中令龔遂,遂曰:‘熊,山野之獸,而來入宮室,王獨見之,此天戒大王,恐宮室將空,危亡象也。’”卷六十三《武五子傳》:“初,賀在國時,數有怪。……后見熊,左右皆莫見。又大鳥飛集宮中。王知,惡之,輒以問郎中令遂。遂為言其故,語在《五行志》。王仰天嘆曰:‘不祥何為數來!’遂叩頭曰:‘臣不敢隱忠,數言危亡之戒,大王不說。夫國之存亡,豈在臣言哉?愿王內自揆度。……宜深察之。’”因此,在這一故事中,熊是上天的使者。在晉平公和趙簡子的夢中,熊是否也扮演這樣的角色?①這些關于夢境的看法是另一篇文章的研究對象(R. Mathieu,“Le Songe de Zhao Jianzi...,”AsiatischeStudien, vol. XXXVII, no.2 (1983), pp.120-138)。晉平公生病了,夢見一只黃熊(注意熊的毛色的重要性)進入他的臥室。②《昭公七年》:“晉侯有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于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論衡·卷二十一·死偽篇》記載類似。《國語·卷八·鄭子產來聘》:“鄭簡公使公孫成子來聘,平公有疾,韓宣子贊授客館。客問君疾,對曰:‘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不遍諭,而無除。今夢黃熊入于寢門,不知人殺乎,抑厲鬼邪!’”《史記》卷四十三,第1788 頁。而周文王則可能夢見過有翅膀的熊,及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協飛熊之吉夢……”。趙國君主趙簡子也病了,陷入了昏迷;他醒來后講述自己在夢中升天去見天帝;一只熊來了,他處于危險之中;天帝命令他用箭射向野獸,他照做,殺死了熊。③《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于鈞天,……有一熊欲來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史記·卷一百零五·扁鵲倉公列傳》、《論衡》卷二十二《紀妖篇》及《風俗通義·卷一·皇霸·六國》記載類似。熊是作為天帝的武裝力量為其服務,就像它的祖先為黃帝所做的那樣嗎?

但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關于熊的神話主題與鯀的故事有關。鯀沒有完成治水的任務,被流放了,他的靈魂(“神”)隨后變為一只黃熊,進入山東羽山附近的羽淵。④《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論衡·卷二十一·死偽篇》記載類似。卷二《無形篇》:“鯀殛羽山,化為黃能。”《吳越春秋·卷六·越王無余外傳》:“觀鯀之治水無有形狀,乃殛鯀于羽山。鯀投于水,化為黃能,因為羽淵之神。”《楚辭·天問》:“化為黃熊,巫何活焉?”《國語·卷八·晉語》:“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四。”,提到鯀被流放至羽山。《書經》和《史記》引用了此事,但很有趣的是,《史記》未提變形。《舜典》:“殛鯀于羽山。”《五帝本紀》:“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夏本紀》:“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于羽山以死。”在此我堅持遵循這一版本,排除了那些記載鯀變成黃龍或烏龜的著作。但流放是一種懲罰,變形反而是脫身之法,讓他在羽淵重獲自由,《吳越春秋》甚至記載鯀這樣成為神。⑤在中國古代,淵是神靈常出現的地點(如《山海經》卷十五《大荒南經》:“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楚辭》中好幾處)。可見,熊即使不是神性的,也至少是靈性的生物,與上天的力量相聯系⑥《人物志》的后記中提到了熊拉的戰車,這也許與邁杜人講的引渡亡靈至陰間的功能不無關系。對臺灣鄒人來說,最高的神披著熊皮,類似于人。,因此出現在周代和漢代的墓葬雕刻上。我們看到了幾張周代的雕刻拓印,描繪的是蹲在地上的熊,掌放于膝上,漢代也有類似的姿勢,或者蜷縮在鐘頂。有的還展示了一種熊身人面的生物,手執武器跳舞。⑦葛蘭言在評論這一拓印時,談及“怪物”。關于山東,沒有什么不確定,據說鯀死于此。熊舞的確是熊在中國的神圣性或圖騰性的最沒有爭議的證明。此舞由方相氏完成。我們對這種舞蹈幾乎一無所知,只有《周禮》提到過:“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⑧張衡《西京賦》中有簡短的諷喻,見《文選》卷二:“總會仙倡,戲豹舞羆。”葛蘭言引用了《隋書》和《唐書》。在葛蘭言之后,這里給出的描述受到這三篇文獻的啟發。;然而,禹自己也跳過熊舞,他扮演了熊。⑨葛蘭言引用顏師古(《漢書》卷六中“獲駮麃,見夏后啟母石。”一句注釋〔二〕:“……師古曰:‘……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事見淮南子。景帝諱啟,今此詔云啟母,蓋史追書之,非當時文。’”),顏師古提到了這一傳說被認為在《淮南子》中應該有的一個版本,但在我們能找到的文本中并沒有。所以此處我們持保留意見。注意,直到現代,驅邪者和方相氏一樣穿紅色短褲,執一桿戟。很難想象這個面具(“面”)代表什么;我們只知道它有四只眼睛,是金色即閃光的。⑩《后漢書·后漢書志第五·禮儀中》:“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及C. Hentze, “Le Culte de l’our sou du tigre et le t’ao-t’ie,”Zalmoxis, vol. 1, (1938), p.63, 64, n.1,作者在這里有理地指出這四只眼和賦予熊的觀察任何事物和任何地點的能力有關(鄂畢的烏戈爾人也賦予了熊這些能力)。如列維—斯特勞斯所寫,這個圖案當然會讓人想起愛斯基摩人和夸扣特爾(Kwakiutl)印第安人的面具。特林吉特舞者的木制熊面具有著金色的金屬大眼睛,可能與古代方相氏的面具非常接近。北美的神話講述了一個熊女的故事,她前后各有一雙眼睛。①欽諾克(chinook)神話。奧薩奇(Osage)印第安人的“黑熊部落”的一個子部族名稱是“閃光的眼睛”。白令海峽的另一邊,沃古爾人將熊的眼睛看作一顆星星。②西伯利亞的Manizas 人用銀片遮住殺死的熊的眼睛,“以使女人看不到熊眼”。蝦夷島獵熊者挖出熊眼,“以使熊不再認得他們”;接下來,他們吞食熊眼。而鄂溫克人(Evenki)則將熊的眼球取出,放在樹洞中,祈禱眼球的主人“不要看他們”。有一系列民族都認為熊有一種有魔力的目光,能夠穿透人類和事物的奧秘,而中國人只是這些民族之一。是否有可能通過鄰近或遙遠文化的印證和表現來闡明這些關于中國熊崇拜的材料?

每個北方民族都在其民間傳說、信仰或地名中保留了自身歷史前某個遙遠時期以熊為崇拜對象的痕跡(通常是微小的)或儀式(有時是宏偉的)。歐洲即是如此,希臘傳說中阿耳特彌斯(Artémis)變成熊,布勞羅尼亞(Braur?n)的熊跳舞;朗格勒鎮(Langres)的古名意為“被尊為神的熊”;在希臘—拉丁文化的信仰中,母熊能用舌頭給它生得“模糊”的幼崽舔舐出形狀③“熊崽出生時四肢幾乎是不清楚的”,亞里士多德在Génération des animaux, 774b-15 (trad., p.166)以及Histoire des animaux,VI, 1960, p.30; trad. 2, p.126 中寫道。關于母熊的舔舐,見Histoire des animaux, 1960, 580a-7; trad. 2, p.128.。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將這一觀點理論化。④“通過舔舐這一團整體,母親讓它們一點點有了形狀。”我不了解藏族母親舔舐新生兒的習俗是否只與熊有關,或者還與其他四足動物有關。奧維德(Ovide,公元前43 年—14 年)的《變形記》讓這一觀念大眾化,這一觀念也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⑤“新生的熊沒有腳、手、皮、毛:它只是一塊粗糙的、沒有形狀的肉;母熊通過舔舐,使熊崽的四肢變得完美……”;另參照莎士比亞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第一幕,第一場。;又在法語表達中一直延續至今。可能對我們的研究有意義的祭祀儀式保留得最好的是北美和北亞的無文字民族。正如已經看到的,早在舊石器時代,整個歐亞和北美就有這些證據。在北美,熊是最強大的神靈動物之一。在西伯利亞人中,比如黑龍江東北部的一個地區特別保存了這些儀式——有些民族甚至有熊的墓地⑥關于中國的鄂溫克族:熊的葬禮和人的葬禮類似。——而熊崇拜很是普遍,且一直持續到當代。在這些地區,和在中國北方一樣,我們發現了這些宗教信仰的藝術翻譯:青銅器,如彼爾姆(Perm)文化的青銅器呈現了熊用掌緊抱(疑為保護)一個人⑦卡爾·亨茨(Carl Hentze, 1883—1972)注意到這一點與這些中國周代雕像驚人的相似,這些雕像表現了一個人疑似蜷縮在一個很可能是熊的疑似怪物的足間。相反,霍去病墓(陜西興平)中的一尊漢代雕像則描繪了懷抱熊崽的男人(1982 年11 月筆者現場觀察)。,或鄂爾多斯的壁燈形象地表現了熊頭叼著爬行動物的尾巴。今天,這些民族仍然實踐著這一崇拜:葉尼塞的奧斯蒂亞克人(Ostiak)、鄂畢的沃古爾人、東北的雅庫特人認為黑熊是森林的主宰,科里亞克人(Koriak)召喚黑熊的靈魂,吉利亞克人(Ghiliak)認為黑熊是眾神意志在人間的執行者,阿伊努人認為海神擁有熊的身體,他們的原始祖先和最高神都是熊,通古斯人(在神話學方面與中國古人最為接近)與熊的特殊關系自古以來就被記錄在中國的文字中。⑧V. Diószegi, Popular Beliefs and Folklore Tradition in Siberia, The Hague: Mouton, 1968, p.175 等;另對比《逸周書·卷七·王會解》:“不屠何青熊。東胡黃羆。”講到東胡“黑色的”(“青”)和“黃色的”(“黃”)熊。

在北美西北部的特林吉特、愛斯基摩、欽西安、海達,這種崇拜似乎最為明顯。在所有的亞洲民族中,熊的節慶都遵循著同樣的模式:捕獲、關在籠中一段時間、殺死,然后儀式般地食用。⑨吉利亞克人、阿伊努人和赫哲人“比其他任何通古斯民族都更多地”舉行熊節慶。最重要的時刻似乎是熊舞,在所有觀察到的案例中,都是模仿熊的行為。這種變形是通過變裝和動作模仿實現的。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給出了夸扣特爾人的儀式行為:舞者戴著面具,也穿著熊皮,被看作一位戰爭首領,通過動作和咆哮,試圖模仿一只憤怒的熊。一些印第安人稱,舞者的動作讓人聯想到熊在冬季結束時的“舞蹈”。①在尤特族(Utes),三月,熊冬眠結束后舞蹈;黑龍江Olcha 人的儀式在二月結束。在法國古代,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的熊節慶大約在2 月2 日舉行。鄰近的貝拉庫拉人以及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奧斯蒂亞克人和鄂倫春人(Orotchon)都有一個相同的儀式,而后兩者排斥女性。②奧斯蒂亞克女人遮住面部;鄂倫春女人不能觸碰熊肉。

熊的祭祀通常在舞蹈結束后不久進行,阿伊努人就是如此。③關于吉利亞克人,另見C. E. Maitre, “Compte rendu de J. Batchelor, The Ainu and their Folklore, London, 1901,”Bulletin de l’école fran?aised’Extrême-O rient, vol. 3, (1903), p.128。相反,科里亞克部落先殺死熊,這樣舞者就可以用熊皮來裝扮自己。在其他案例中,人們在舞蹈儀式過程中殺死熊,而且在美洲和亞洲相同,把殺戮行為歸咎于局外者。④阿伊努人殺死熊的時候,請求它不要因此被激怒并懇求熊的原諒。因此,沃古爾人模仿烏鴉的叫聲,使垂死的熊相信是這種鳥要吃它⑤鄂溫克人有同樣的習俗,他們集體用餐時在自己身上涂抹煙灰,并互相稱呼對方為“烏鴉”。正如德·薩勒(A. de Sales)指出,如果可以這么說的話,當時烏鴉是部族的盟友,而不是替罪羊。;一些阿爾泰人(Alta?ens)模仿烏鴉的飛行,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有時,沃古爾獵人會把自己偽裝成貓頭鷹或尾巴燃燒著的狐貍來攻擊熊,在每次攻擊中,觀眾都要“保衛”熊,為自己開脫責任。夸扣特爾獵人在切開熊之前稱其為“朋友”⑥對比中國鄂溫克族關于指稱熊的死亡或殺死熊的行為的詞語禁忌。,某些情況下會讓熊吸食煙斗以示和解。

無論在狩獵還是節慶中,殺熊引發了一個棘手的責任問題。在沃古爾人的儀式的例子中,責任被觀眾轉移到主祭人身上,再被主祭人轉移到烏鴉⑦眾所周知,這種鳥類在西伯利亞神話中占據中心角色。烏鴉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赤烏的主題、太陽中的烏鴉的主題以及樹上的烏鴉的主題),是(筆者)將要發表的一篇文章的研究對象。或貓頭鷹身上。這種態度顯然暴露了對禁忌的逾越。這種禁忌反過來又揭示了熊的神圣性,也許是圖騰性。將死熊剝皮的沃古爾獵人“在這只熊身上認出了自己的弟弟”,似乎證實了這一點。⑧熊是夸扣特爾獵人的朋友。尤卡吉爾族中,熊的通俗稱法為“祖父”。因此,這里的人承認他們具有相同的原始狀態,是一個共同祖先的后代。剝皮儀式是為男性或自己人準備的。沃古爾人用來斬殺熊的刀不能再作他用;某些印第安人有時將熊的頭骨掛在一棵樹上,就像對待死人一樣,這棵樹象征著靈魂在升入天堂前休憩的世界樹⑨鄂倫春人(中國的鄂倫春族)、赫哲人、薩摩耶人(Samoyèdes)和鄂溫克人也有相似的儀式,赫哲人將熊的頭骨掛在桿的頂端,薩摩耶人將它掛在高處。;阿伊努人則將熊的頭骨作為護身符保存⑩愛斯基摩人保存熊的頭骨,以在他們跳薩滿舞蹈時穿戴。尤卡吉爾人將它獻給祖先。。作為節慶的結束,人們在集體饗宴中食用熊,吃的往往是為此目的而捕獲和飼養的熊崽,而非成年熊,似乎它們必須是“家中一員”才能被吃掉。據記載,阿伊努人、堪察加人(Kamtchadales)、吉利亞克人和鄂倫春人有這種習俗。

因此,熊似乎與人具有相同的本性;從習慣和身體來看都很接近,但從其神圣性來看卻很遙遠。由于熊出沒的周期性,人們常把熊與月亮聯系在一起,也因此將其當作月和地之動物。在中國的符號體系中,熊皮毛的黃色與大地相對應,因此與地有關;北美神話亦如此,盡管有時作為太陽之子出現,特別是在波尼族。杜朗(Gilbert Durand,1921—2012)強調了西伯利亞各民族在熊和月亮間建立的關系。①熊有時是月亮動物故事的一部分。保羅·克洛岱爾(Paul Claudel,1868—1955)將這一主題搬到了戲劇層面( L’Ours et la lune,1917)。雅庫特人認為熊周期性地吞噬月亮(解釋了月相),以懲罰月在古時犯下的綁架年輕女孩的行為。幸運的是,月每二十八天就會“長回來”。同樣,科里亞克人和吉利亞克人認為,熊是一種月之動物。這種復生的動物,難道不是生之本身、人類生之起源的動物嗎?

我們即使不能得出結論,也至少能得出推測。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1909—1989)認為,不可能證明在古代中國北方存在任何熊崇拜。亨茨(Carl Hentze,1883—1972)還強調,既然人殺熊,熊怎么可能是圖騰。但是,人不僅殺熊,還吃熊!這種矛盾只是表面現象,熊的食物功能與它可能具有的圖騰特性并不矛盾,在澳大利亞就有食用圖騰的證據。②佐洛塔廖夫(A. M. Zolotarev)引用了一個相似的例子來支持這一論點。據說,熊肉在許多方面(味、色等)像人肉,因為熊是人的祖先。于貝爾和莫斯指出尼羅河的阿拉伯人從前吞食他們的圖騰駱駝(H. Hubert et M. Mauss, “Essai sur la nature et la fonction du sacrifice,”Revue de l’Histoire des Religions, vol. LVIII, (1908), pp.163-179, p.166)。就如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1857—1939)所寫:“人們可殺死他們的圖騰,但謹慎小心為之。”( La Mythologie primitive. Le monde mythique des Australiens et des Papous. Paris, PUF, 1963, p. 85)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1881—1955)、范—熱內普(Arnold van Gennep,1873—1957)和列維—斯特勞斯已經指出,圖騰主義有多個方面:有時是個人的,有時是集體的。我們有一些理由相信,古代中國經歷了這兩種情況。③眾所周知,列維—斯特勞斯批判任何對圖騰的一般定義( Le Totémisme aujourd’hui, Paris: PUF, 1980 (1reéd. 1962))。問題并不是要為中國情況進行某個特殊的定義,而是要強調人類學家通常認為屬于圖騰這種崇拜的特征。

一些史書記載,晉國諸侯在夢中看到的熊是統治家族的祖先。④《左傳》(trad. S. Couvreur, III, p.138)。《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當道者曰:‘晉國且有大難,主君首之。帝令主君滅二卿,夫熊與羆其皆祖也。’”《風俗通義·卷一·皇霸·六國》及《論衡·卷二十二·紀妖篇》記載類似。卷十六《講瑞篇》:“晉之二卿,熊羆之裔也。”卷三《奇怪篇》:“鬼曰:‘熊羆,晉二卿之先祖也。’熊羆物也,與人異類,何以施類於人,而為二卿祖?夫簡子所射熊羆,二卿祖當亡,簡子當昌之祆也。簡子見之,若寢夢矣。空虛之象,不必有實。假令有之,或時熊羆先化為人。乃生二卿。”該國領主稱自己在祭祀上依附于夏朝,夏朝尊崇大禹的父親鯀,鯀在死后變成了一只“黃”(我們稱之為棕)熊,在夏、商、周三代,人們以這種形態崇拜他的精魄。⑤《左傳·昭公七年》:“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因此,北方的晉國通過這一神話和對夢的解釋與北方民族遷徙時傳入中國的熊崇拜聯系在一起;朝鮮的一個傳說記述了英雄檀君是由一個女人變成的熊誕下的。在中國,熊是祖先的父親;在朝鮮,熊是英雄的母親。

此外,中國古代的史書中以熊為名的人比較多:《左傳》提到了十個。⑥《左傳》中的“熊率”“熊宜僚”“鬻熊”“熊髡”“熊居”“熊相禖”“熊繹”等。《史記》提供了近四十個名字,《漢書》二十個左右,《國語》一個(“熊嚴”)……關于中國用動物命名的姓氏,對照B. Laufer, “Totemic Traces among the Indo-Chinese,”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 XXX, (1917), p.426。在某些情況下,是氏族名(“氏”),在其他情況下,是家族名(“姓”),其中一些似乎是指古人的職責:“熊率”,即熊的主人,“熊相”,可能是熊的引領者。《左傳》還提到“名”,形容像熊的人:如鬻熊、仲熊或叔羆等。在歷史和神話中,以熊為名的人是英雄,或至少是偉人。《書經》告訴我們,熊和羆是圣帝舜的大臣⑦《舜典》:“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據《史記》記載,黃帝號有熊,即熊的擁有者。⑧《白虎通》卷一上,第13 頁。《史記》是這一信息的源頭(卷一《五帝本紀》:“故黃帝為有熊。”)。注者們理解的意思是黃帝占有熊國。這兩種解釋并不互相排斥。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年,第43 頁)中報告了這一事實。

因此,為將部落置于熊的保護之下,置于熊的“旗幟之下”,在中國遠古時期有一些社會儀式,要么通過宣稱起源的一致性,要么通過創造標志著宗族血親關系的名字。

在西伯利亞和北美,對熊祖先的信仰也都很普遍。沃古爾人視熊為弟弟①熊可能被認為是一位祖先,并給予部族的姓。;尤卡吉爾人、雅庫特人和通古斯人視熊為祖父②鄂畢的烏戈爾人有同樣的說法;希克洛(B. Chichlo)拒絕圖騰這一術語。;阿伊努人和黑龍江河谷的其他民族聲稱自己是熊的后裔③Olcha 人將熊看作一個親屬。中國的鄂倫春族將熊看作一個圖騰(筆者1982 年11 月與一位鄂倫春女士的私人通信中提到這一信息)。中國的鄂溫克族亦如此;對照烏熱爾圖、黃國光:《森林驕子——鄂溫克族的故事》,第19 頁,注釋1。。阿爾袞琴人也稱熊為“祖父”④鄂溫克人同樣。澳大利亞人也將他們的圖騰稱為“祖父”。;尤特(Utes)印第安人聲稱自己是熊的后代;湯普森人傳說雙胞胎是“一只灰熊的孩子”⑤此外,雙胞胎還受灰熊的保護。;利洛埃特人(Lilloet)也有同樣的信仰,這可以用熊常有雙胞胎來解釋。海達人在他們的圖騰上反復再現熊的形象。

當提到中國人“在熊的旗幟下”時,我想到他們非常古老的軍事儀式,即在旗幟上畫上軍隊的動物標志。而根據歷史文獻,熊和虎是最經常呈現的動物。因此,開始有“熊兵”“虎兵”“狼兵”等這樣的說法。⑥《三國志·卷十六·魏書·任蘇杜鄭倉傳》:“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卷六十五《吳書·王樓賀韋華傳》:“勇略之士則受熊虎之任。”《周禮·卷六·春官·司常》:“熊虎為旗,鳥隼為旟。”卷十一《冬官·考工記·辀人》:“熊旗六斿,以象伐也。”《書經》(trad. S. Couvreur, p.187, 361);葛蘭言引用了《周禮》。熊與虎仍有特權:要被徒手捕獲。這種狩獵方式大概可以追溯到攜帶短劍和向熊投擲箭矢是一種禁忌的時代。據司馬相如描述⑦《史記·卷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列傳》:“手熊羆,足野羊。”《后漢書》卷五十七上,第2563 頁。,這種方式逐漸被廢棄,取而代之的是贊美戰士的英勇和熊的高貴的英雄故事。⑧《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胥壯大,……空手搏熊彘猛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手格熊羆。”卷八十七下《揚雄傳》:“上將大夸胡人以多禽獸,……張羅罔羆罘,捕熊羆……,輸長楊射熊館。以罔為周阹,縱禽獸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上親臨觀焉。……雄從至射熊館,還,上《長楊賦》,……其辭曰:子墨客卿問于翰林主人曰:‘……扼熊羆,……’”《淮南子·卷九·主術訓》:“桀之力,……陸捕熊羆;然湯革車三百乘,困之鳴條,擒之焦門。”《文選》卷一班固《西都賦》:“……拖熊螭,……頓象羆。”卷八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羆,足野羊。”卷八揚雄《羽獵賦》:“熊羆之挐玃,虎豹之凌遽。”卷九揚雄《長楊賦》:“張羅罔罝罘,捕熊羆豪豬,……載以檻車,輸長楊射熊館。”一個吉利亞克人和沃古爾人已經廢棄的儀式也支持這一假設:捕獲熊后將其絞殺,“以免血液飛濺”。佐洛塔廖夫報告了人們用箭射穿熊后便將其絞殺。另外,赫哲人認為用自己的手殺死熊是“英勇的”行為。

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某些貴族家庭的成員認為自己是熊的后代,他們也穿接近熊毛顏色的衣服。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假設,中國人與阿伊努人或通古斯人一樣,也進行過一種熊的圖騰舞蹈,且毫不猶豫地吃掉了熊身上最被賦予靈力的部分——熊掌。

通過借鑒無文字社會的人種學材料來彌補中國文獻的缺失,這種方法讓我們的研究取得了進展。當然,相鄰社會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的文化差異會持續存在,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但是,對民間崇拜的研究不就證明了想象在整個歷史上的意味嗎?⑨對照Marx, L’Idéologie allemande, Paris: éditions Sociales, 1968, p.51。因此,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儀式有可能與上古存在的活動相差不大。從當代西伯利亞的儀式中,是否可以得出結論,古代中國也存在類似的儀式?有兩個事實可以論證我們的猜想。已有研究證明,從最上古時代起,古中國人和古西伯利亞人之間有過接觸⑩關于先秦時期,對照J. Pr??ek, Chinese Statelets and the Northern Barbarians..., Dordrecht: D. Reidel, 1971。,另一方面,戰爭沖突和商業交流一直伴隨著文化滲透。從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的一端到另一端,熊崇拜具有如此相似的形式,古代中國也不會違背這種同構性。在凱爾特人(Celtes)、西伯利亞人、阿爾袞琴人和中國人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之外,這些民族為熊設計的相似形象展現了人類想象的非凡的統一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性| 在线看片国产|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欧美第九页|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婷婷色狠狠干| 日韩第一页在线| 亚洲综合18p|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色综合日本|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国产大全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丝袜91|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h网站在线播放|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国产区免费|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久久熟女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欧美色香蕉|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a级高清毛片|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色99|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澳门av无码| 欧美激情第一区|